張家俊
摘要:目的 探討消化內鏡技術在消化道早癌診斷與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消化道早癌患者124例作為臨床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2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內窺鏡檢查法進行診斷,采用外科剖腹手術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內鏡窄帶成像術進行診斷,采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診斷方法影像質量評分及手術治療情況。結果 經比較,觀察組患者的的影像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比較結果具有顯著差異性(P<0.05);同時,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治療費用和術后并發(fā)癥明顯少于對照組,比較結果具有顯著差異性(P<0.05)。結論 消化內鏡技術應用于消化道早癌的診斷與治療中,臨床效果良好。
關鍵詞:消化內鏡技術;消化道早癌;診斷;治療;價值
消化道早癌是指消化道早期癌變,病變浸潤低于消化道黏膜下層,常見的消化道早癌有胃癌、結腸癌等,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為胃脹、腹脹、反酸、噯氣等[1]。有臨床研究表明,消化道早癌患者的生存率比較低,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為患者對消化道癌的早期癥狀如便血、排便習慣改變等情況不夠重視,所以沒有及時進行診斷與治療,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2]。本文分析了消化內鏡技術用于消化道早癌診斷治療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消化道早癌患者124例作為臨床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2例。觀察組有男患者30例,女患者32例;年齡為21~78歲,平均年齡(62.7±4.6)歲;早期胃癌25例,早期食管癌20例,早期大腸癌17例。對照組有男患者31例,女患者31例;年齡為22~77歲,平均年齡(63.2±4.4)歲;早期胃癌27例,早期食管癌19例,早期大腸癌16例。經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性(P>0.05)。
1.2方法
1.2.1臨床診斷 兩組患者均采用內鏡檢查,其中,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內窺鏡進行檢查:通過白光內鏡檢查病變情況,如果檢查過程中發(fā)現可疑病變,則同時取病理進行活檢,進而確診。觀察組患者采用內鏡窄帶成像術進行檢查:操作方式與常規(guī)內窺鏡的操作方式基本一致,在檢查過程中,操作人員可以隨時切換至NBI模式以觀察病灶,通過變焦放大內鏡的作用,對病灶進行近距離的觀察,從而清晰地了解到病灶的表面形態(tài)及血管情況。在兩組患者得到確診之后,仔細觀察病變的形態(tài)、胃小凹分型、毛細血管形態(tài)[3]。
1.2.2臨床治療 對照組患者采用外科剖腹手術進行治療:首先給患者施行全身麻醉,根據消化道早癌類型確定手術切口的位置,之后行一個手術切口;開腹之后切除病變部位,切除端應離腫瘤邊緣5cm以上,將腫瘤部位的大部分或者全部予以切除,最后重建消化道。觀察組患者采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進行治療:①給予患者全身麻醉,通過內鏡來確認病變組織的范圍,并對病變組織進行染色處理;②在距離病灶周圍外2mm處標記手術界限;③在病灶處的黏膜下層注射腎上腺素鹽水和適量的靛胭脂,使病變組織凸起;④采用透明帽法或者圈套電凝法將凸起的病變組織切除[4]。
1.3臨床評價 觀察常規(guī)內窺鏡檢查和內鏡窄帶成像術檢查的影像質量,并對其進行評分,影像模糊為1分,暗淡2分,較清晰3分,清晰4分。同時,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治療費用以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并做統(tǒng)計學分析。
1.4統(tǒng)計學分析 患者數據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診斷情況 經比較,觀察組患者的診斷影像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比較結果具有顯著差異性(P<0.05)。見表1。
2.2治療情況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平均手術時間為(42.44±5.35)min,治療費用為(15325.2±280.4)元,住院時間為(5.4±1.7)d,術后并發(fā)癥2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23%。對照組患者的平均手術時間為(92.15±6.37)min,治療費用為(21755.2±356.8)元,住院時間為(13.9±1.8)d,術后并發(fā)癥10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6.13%。經比較,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治療費用和術后并發(fā)癥明顯少于對照組,比較結果具有顯著差異性(P<0.05)。
3 討論
消化道早癌的臨床診斷與治療方式分為傳統(tǒng)診療方式和新式診療方式兩種,本次研究對這兩種診療方式的效果做了分析與探討。結果表明,采用內鏡窄帶成像術進行診斷的患者,其形態(tài)影像、胃小凹分型影像和毛細血管影像的質量明顯高于采用常規(guī)內窺鏡檢查法進行診斷的患者;同時,采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進行治療的患者,其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明顯短于采用傳統(tǒng)外科剖腹手術進行治療的患者,并且治療費用和術后并發(fā)癥明顯更少。傳統(tǒng)的內窺鏡診斷方式多以白光內鏡來探查病灶,而這種診斷方式的存在著診斷準確性較低的缺點,因此臨床中不適合繼續(xù)使用這種診斷方式。而在內鏡窄帶成像術等新技術出現之后,消化道早癌的診斷效果得到很大的提升。內鏡窄帶成像術的優(yōu)勢在于它能夠通過"窄帶過濾器"的作用,使染色黏膜與未染色黏膜的對比得到增強,從而使病灶的病變情況更為清晰地顯現出來[5]。從治療效果來看,采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進行治療的患者其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更短,住院費用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低,這是因為內鏡下黏膜切除術的手術創(chuàng)口更小,不會給患者留下明顯的組織臟器損傷。
綜上,消化內鏡技術在消化道早癌的診斷與治療當中體現出診斷準確性高、治療效果好、安全性高、經濟實惠等諸多優(yōu)點。
參考文獻:
[1]孫曦,王向東,等.消化內鏡技術用于消化道早癌診斷治療價值研究[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3,17(03):208-209.
[2]周皖.消化內鏡技術用于消化道早癌診斷治療價值研究[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22(35):90-91.
[3]湯治權,陳本林.消化內鏡技術用于消化道早癌診斷治療價值研究[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4,6(10):1849-1850.
[4]黃淼.消化內鏡技術用于消化道早癌診斷治療價值研究[J].中外醫(yī)療,2015,10(22):194-195.
[5]韋凱揚.消化道早癌診斷治療中消化內鏡技術的應用價值探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14(20):259-260.
編輯/周蕓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