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桂蘭
初中物理一共四本書,兩學年,內容和考點都挺多.授新課時由于所學內容逐漸生活化,降低了知識概念的邏輯嚴密性,使得學習比較貼近生活,加以實驗的輔助,較容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也比較感興趣,然而到了復習階段如何讓他們依舊保持不減當初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完成對諸多考點的熟練掌握、運用起來得心應手最終以良好的狀態(tài)迎接中考,考出自己的真實水平,完成每個人心中的目標,是每個一線教師都頗為頭疼的問題.下面就個人在這方面的反思、嘗試發(fā)表一點拙見.
眾所周知,戰(zhàn)國時期存在著縱橫博弈,我認為我們可以講究一下復習的策略,把這兩個方面綜合起來為我利用:復習階段對知識點的處理也要講究合縱連橫.具體而言復習時應該避免單一知識點的復習,那樣既浪費時間還會由于知識點之間的非連續(xù)性造成學生認知上的混淆乃至模糊不清,無法樹立知識的系統(tǒng)性.相反如果我們采取以點帶面的形式對每章知識點梳理形成系統(tǒng),實現(xiàn)把書本內容由厚到薄,實現(xiàn)知識點的縱向聯(lián)系.
例如,復習 《力和運動》一章時,可以讓學生自己總結這一章的知識體系,在這個活動的基礎上呈現(xiàn)上面兩個知識框架,就可以簡捷明了地把力和運動的關系一目了然地復習.再如,復習《光現(xiàn)象》這兩章時,可以通過呈現(xiàn)三張圖片,把這兩章主要內容、重點內容羅列出來.
此時再進行知識點之間的橫向聯(lián)系,把知識點進行補充、充實、連絡這樣又實現(xiàn)了由薄到厚的轉變.提高尋找各個知識點之間的相似點、不同點,通過做實驗、回憶、比較圖片步驟,多種感官協(xié)同發(fā)揮作用,從理性、感性多重角度對比,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以點帶面以達到融會貫通的最終目的.
例1復習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時.先呈現(xiàn)實驗裝置圖,引導學生回憶與之相似的實驗:1影響動能的因素;2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啟發(fā)他們如何完成這三個實驗,需要添加什么樣的器材,什么器材在哪個實驗中用不到;研究方法是否相同和不同,實驗現(xiàn)象和結論分別是什么.
例2歐姆定律與伏安法測電阻、伏安法測電功率這三個實驗可以對器材、電路圖、滑動變阻器的作用、表格的設計、數(shù)據(jù)的處理、現(xiàn)象及結論的表述加以對比.
例3圖象題.(1)成正比或成反比的區(qū)別;(2)意義;(3)“B與A成正比”與“A越大,B越大”這兩種表述的區(qū)別;尤其是“B與A無關”和“B與A成正比”的區(qū)別.進行歸納成正比的物理量:勻速直線運動中的v與t、定值電阻與I、U,G與m、燃料完全燃燒時的Q放與m、同種物質的物體質量m與體積V……
通過這個例題的復習既可以加深對比效果,又可以訓練學生的語言規(guī)范表達.
“用身邊的器材做實驗”時,應把器材用足、用充分,充分發(fā)揮它們的作用,這也是一種縱橫的思想.而且這樣做不僅可以起到回顧實驗,也避免簡單地重復實驗.如:一個氣球可以探究的實驗有:聲音的產(chǎn)生、力的作用效果(形變和改變運動狀態(tài))、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速度的測量;而一個注射器也可以進行多個實驗的研究:估測大氣壓的值、證明大氣壓的存在(在估測大氣壓的基礎上,把它水平放置,拉出活塞后松手,先讓學生們猜猜再實驗,結果有些出乎學生的意料)、影響壓力效果的因素.
總之,教師要想方設法采取多種途徑、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把學生的潛力充分挖掘出來,形成一股合力,共同順利地走完復習的路程,完成這一階段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