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賢玲
摘要:連讀變調是漢語中非常重要的一種音變現(xiàn)象,變調讀得準確與否,反映了一個人普通話說得是否地道。那么,在語文課文中怎么標注才能確保學生準確的發(fā)音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課文中有的標變調,有的則標了原調,這種標準不一的做法對于小學生的語音學習有不可避免的消極影響。分析小學語文課文中變調標注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對小學語文教學應該有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連讀變調;輕聲;小學語文;原調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6)08008504
每個漢字在單念的時候都有自己固定的聲調,漢語拼音中用調號來表示。在給單字注音的時候自然也沒有什么爭議,是什么聲調就相應地標什么調號。但是我們說話時,往往是一句一句說的,在連續(xù)的語音序列中,音節(jié)和音節(jié)相連、聲調和聲調相連,有的保持原來的聲調,有的則與單獨念的時候不同。兩個或兩個以上音節(jié)連在一起時,音節(jié)的聲調發(fā)生變化的現(xiàn)象稱為“連讀變調”[1]。而在連續(xù)的語音序列中,還有些音節(jié)會失去原調,讀成又輕又短的調子,這種又輕又短的調子就叫輕聲[2],可視為一種特殊的變調。為方便起見,下文把連讀變調和輕聲放在一起來討論。
變調和輕聲怎么標注比較好呢?注變化后的讀音,還是注原來的音呢?在語文課文中又是怎么標注的呢?我們主要以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教材為例來分析一下語文課文中變調的標注方式。
先來看看漢語中連讀變調的幾種情況:
一、連讀變調的幾種情況
(一)上聲的變調
1上聲在非上聲(陰平、陽平、去聲)以及非上聲變讀的輕聲音節(jié)之前變“半上”,調值為21。如“左邊(上聲+陰平)、果園(上聲+陽平)、遠處(上聲+去聲)”和“眼睛、枕頭、晚上(上聲+非上聲/輕聲)”的第一個音節(jié)都由上聲變“半上”。
2上聲在上聲前變陽平,調值為35。如“小鳥”的第一音節(jié)由上聲變陽平。
3上聲在由上聲變來的輕聲前有兩種不同變法:(1)變?yōu)殛柶?,如“洗洗、走走、比比、想起、火里、廠里、手里、水里”等,第一音節(jié)都變讀為陽平;(2)變?yōu)椤鞍肷稀?,如“姐姐、姥姥、奶奶、癢癢、耳朵、馬虎、椅子、管子、矮子、影子、指甲”等,第一音節(jié)都變讀為半上。
(二)“一、不”的變調
“一”原調是陰平,“不”原調是去聲。它們的變調情形,總體來說是:
1去聲之前都變陽平。如“一夜yí、不錯bú”等。
2非去聲(陰平、陽平、上聲)之前,“一”字變去聲,“不”不變。如“一天、一年、一晚yì/不開、不行、不好bù”等。
3“一”用在相同的動詞中間,讀輕聲yi,如“拼一拼、讀一讀”;“不”用在相同的動詞或形容詞中間、用在可能補語之前,均讀輕聲bu,如“去不去、行不行、說不完、捉不住、數不清”等。
(三)疊音的變化
ABB式形容詞中的重疊音節(jié)BB,有的可以變?yōu)殛幤?。如“熱騰騰tēnɡ、明晃晃huānɡ、沉甸甸diān”等。
(四)輕聲
輕聲在普通話中并不少見,在一年級語文課文中就頻頻出現(xiàn)。能夠識別并準確地讀出輕聲,除了讓人覺得普通話說得地道、具有語言的節(jié)奏感之外,有些音節(jié)是否讀輕聲還能區(qū)分詞義和詞性,如:
東西(dōnɡxi):泛指各種事物——東西(dōnɡxī):東邊和西邊。
星星(xīnɡxinɡ):指天上的星——星星(xīnɡxīnɡ):細小的點兒,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地方(dìfɑnɡ):空間的一部分——地方(dìfānɡ)跟“中央”相對。
以上“東西”、“星星”和“地方”是否讀輕聲,因詞義不同而定。又如:
地道(dìdɑo):真正的,純粹,好。(形容詞)——地道(dìdào):地下通道。(名詞)
大意(dàyi):疏忽,不注意。(形容詞)——大意(dàyì):主要意思。(名詞)
爬過(ɡuo)那座山:曾經有這樣的經歷(助詞)——爬過(ɡuò)那座山:(動詞)
以上三個例子是否讀輕聲,既會造成不同詞義,也會改變詞性。
所以,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必須注意輕聲認讀的訓練。那么,哪些詞一般要讀輕聲呢? 這其中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通常情況下,下列一些成分要讀輕聲:
1助詞“的、地、得、著、了、過”。如“藍藍的天、飛快地跑、寫得好、笑著、吃了、來過”等。
2語氣詞 “吧、嘛、呢、啊、嗎”等。如“放心吧、好嘛、她呢、來啊、是嗎”等。
3量詞“個”、后綴“子、頭、巴、么、們”。如“三個、竹子、木頭、尾巴、什么、我們”等。但同時必須注意,不是所有的“子、頭”都讀輕聲,有實在意義的“子、頭”要讀原調,如“蓮子、蝦子、船頭”等。
4名詞后面表示方位的詞或語素讀輕聲。這是大多數文獻的一種說法。其實,我們都知道,方位詞有單音節(jié)方位詞和雙音節(jié)方位詞之分。單音節(jié)方位詞中,只有“上”、“下”、“里”用在名詞后要輕讀,其他如“前、后、左、右、內、外、東、西、南、北”等都不能讀輕聲。如:“國內、國外、房前、屋后”等詞語里的“內、外、前、后”都要讀原調。雙音節(jié)方位詞是由單音節(jié)方位詞后邊加 “邊”“面”“頭”或者前邊加“以”“之”構成,也可以由單音節(jié)方位詞兩兩組合構成,其中只有詞中的“邊”“面”“頭”讀輕聲,如“外面、上頭、東邊”,其他都要讀原調。
5動詞、形容詞后面的趨向動詞。如“掉下來、說出來、進去、起來”等。應該注意的是,用在可能補語后面的趨向動詞不讀輕聲,如:掉不下來、爬得上去。
6重疊式名詞、動詞的第二音節(jié)和雙音動詞重疊形式的第二、第四音節(jié)。如“媽媽、眨眨、鍛煉鍛煉”等。重疊式副詞、形容詞、擬聲詞、量詞等第二音節(jié)不讀輕聲,如:常常、慢慢、彎彎、藍藍、嘩嘩、嗚嗚、層層、棵棵。
7夾在相同動詞中間的“一”,夾在相同動詞、形容詞之間或動詞與補語間的“不”。如“想一想、去不去、紅不紅、看不見”等。
8有一批口語中常用的雙音節(jié)詞,第二個音節(jié)習慣上也讀輕聲。如:蘿卜、玻璃、耳朵、先生、消息、衣裳、頭發(fā)、力氣、招呼、清楚、客氣、事情、月亮、風箏、胳膊、漂亮、衣服、葡萄、燈籠、明白、結實等。這一部分輕聲詞規(guī)律性不強。
二、《漢語拼音正詞法》的相關規(guī)定和漢語辭書對連讀變調的處理1958年2月正式推行的《漢語拼音方案》確定了音節(jié)的拼寫規(guī)則,1988年7月1日發(fā)布、1996年7月1日開始實施、2012年6月重新修改發(fā)布的《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guī)則》在《漢語拼音方案》的基礎上進一步規(guī)定了詞的拼寫規(guī)范及其書寫格式,是運用漢語拼音拼寫的依據。
《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guī)則》在標調法方面作了如下規(guī)定:①“一”“不”一般標原調,不標變調。在后面又做了補充,“在語言教學等方面,可根據需要按變調標寫。”這個補充規(guī)定充分考慮到了語言教學的特殊需要,使語文教材中“一”“不”標變調的做法成為正詞法的許可標注。②對于ABB、AABB形式的疊音形容詞,《正詞法》規(guī)定,BB一般標原調,不標變調,如:綠油油(lǜyóuyóu)、沉甸甸(chéndiàn diàn)、漂漂亮亮(piàopiàoliàngliàng)。如果詞語中的BB在語言實際中只讀變調,則標變調,如:紅彤彤(hónɡtōnɡtōnɡ)、黃澄澄(huánɡdēnɡdēnɡ)。③輕聲音節(jié)不標聲調。并在“變通規(guī)則”中補充,辭書注音為了提示輕聲音節(jié),音節(jié)前可標中圓點,如:莊稼(zhuānɡ·jiɑ)。如是輕重兩讀,音節(jié)上仍標聲調,如:知道(zhī·dào)[3]。
以詞為拼寫單位,以促進漢語規(guī)范化為宗旨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在標調方面的處理如下:①一般不注變調。②輕聲字的標法采用了《正詞法》“變通規(guī)則”中的規(guī)定。③對ABB式形容詞的注音,根據實際讀音分為了三種情況:
a“BB”注作陰平,如“黃澄澄、文縐縐”注作huánɡdēnɡdēnɡ、wénzhōuzhōu。
b“BB”注本調,注音后面括號內注明口語中變讀陰平,如“沉甸甸”chéndiàndiàn(口語中也讀chéndiāndiān)。
c“BB”只注本調,如“金燦燦、香馥馥”注作jīncàncàn、xiānɡfùfù。
三、小學語文課文對連讀變調的處理及相關的思考
(一)“不”和“一”的標調,在詞語、課文注音上標注的是實際讀音
例如:
不客氣、不對、不看、不再、不要、不見、不是(bú)
過不了、人來鳥不驚、不冷、不好、不知道、不安、不行、不說、不想(bù)。
一棵、一張、一家、一只白鵝、一條、一頭黃牛、一場、一起、一朵紅花、一臉(yì)
一個、一樣、一定、一處、一輛、一塊塊田、一座座山、一片樹林(yí)
“一、不”變讀輕聲的標調問題后面我們再討論。課文中所有的“一、不”都按音變規(guī)律標了變調。為了便于小學生朗讀課文,這樣處理也是可以的。但是無論教材還是教師都沒有說明“一、不”的變調規(guī)律,這其實在一些細心的孩子身上會產生疑問:“‘一、不是多音字嗎?為什么讀音不一樣?有時讀二聲,有時讀四聲?”我們認為“一、不”的變調規(guī)律并不復雜,三言兩語就能給學生解釋清楚,也應該給學生解釋清楚,這樣做可以消除學生心里的疑問。
(二)對上聲連讀變調,不在詞語和課文上標注實際讀音,一律標原調(上聲變讀為輕聲除外)
目前的教材都采用這種方法。也曾經有學者討論:在漢語教材中,上聲連讀需要不需要仿效“不”“一”標注實際讀音?他們的教學對象是漢語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他們認為,外國人掌握上聲變調規(guī)律難度很大,上聲教學光靠用法說明和少量練習難于奏效。……和“不”“一”相比,看不出有什么理由不需要把上聲變調標注出來。建議在基礎漢語教材中為上聲的詞語和課文標注變調,并且要求用來標注的調號既能顯示變調情形又不湮沒原調[1]84。這種辦法可能會有效地幫助外國朋友克服學習漢語聲調的難點,但并不適用于漢語為母語的小學生。畢竟大多數小學生從小生活在漢語環(huán)境里,耳濡目染,遇到該變調的上聲,都會很自然地進行變調,不變或者變錯都會覺得很別扭。所以,既然上聲變調很復雜,就沒有必要對小學生進行講解,因為這對于小學生的發(fā)音實踐來講并不是一個難題。
(三)對于輕聲,《漢語拼音方案》和《現(xiàn)代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guī)則》明確規(guī)定“輕聲不標調”
從小學語文課本注音看,處理并不一致:
1有些輕聲音節(jié)符合規(guī)定沒注調號
(1)結構助詞“的”“地”“得”;動態(tài)助詞“著”“了”。如:春雨的色彩、令人難忘的日子、興致勃勃地挖著樹坑、愉快地走在郊游的路上、悶得很、聽得入了迷;踩疼了小草、換了頻道、看了又看、鞠著躬、看著、說著、排著隊。
(2)語氣詞“呀”“吧”“啊”“呢”等,如:飄呀飄呀、小柳樹呀小鹿哇、玩玩吧、小手啊、好香啊、好亮啊、好多陽光呢、天哪。
(3) 后綴“子、頭、們、么、巴”,如:肚子、鴨子、桃子、枕頭、石頭、你們、我們、怎么、什么、多么、尾巴、嘴巴。
(4)部分重疊詞的后一音節(jié)。如:爸爸、濤濤、星星、癢癢、刨刨土、捉捉蟲、擦擦汗、說說、問問、散散步、澆澆水、洗洗澡、透透氣、動動腦筋。
但是也有例外,“數數顏色有七道”(一年上冊39頁)中的“數數”第二個音節(jié)也應讀輕聲,但注成了原調shǔ。
(5)常用的雙音節(jié)詞,第二音節(jié)習慣上讀輕聲,如:認識、告訴、姑娘、漂亮、暖和、東西、地方、休息、喜歡、明白、事情、棉花、舒服、眼睛、月亮、點心、窗戶、蒼蠅、腦袋、掃帚、口袋、困難、時候、結實、玻璃、故事、蘑菇、親戚、熱鬧、名字、狐貍、商量。
2有些音節(jié)需讀輕聲,卻注了聲調
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對該讀輕聲的“一”“不”的標注,按照受后一音節(jié)影響而變讀的規(guī)律標注了變調。
前面說過,“一”夾在相同動詞中間要讀輕聲;“不”夾在相同動詞或形容詞之間、用在動詞與補語之間都要念輕聲。課文卻都按由后一音節(jié)的影響而變讀的規(guī)律注的聲調。如:“聽一聽、拼一拼、讀一讀、連一連、比一比、找一找”等,其中的“一”都應讀輕聲yi,而課文卻根據“非去聲前變去聲”的規(guī)律,均標了yì。又如:“試一試、畫一畫、算一算”中的“一”也應讀輕聲yi,課文又根據“去聲前變陽平”的規(guī)律,都標了yí。
“不”也是同樣的情況。如:“能不能、飛不高、說不完、數不清、過不了、對不起”中的“不”都應讀輕聲,課文卻根據“非去聲前讀去聲”,標了原調bù。而“找不到、捉不住”等,又根據“去聲前變陽平”,注為bú。
(2)一部分本是有規(guī)律的必讀輕聲詞,仍舊注上了本調。
①動態(tài)助詞“過”。在課文中,動態(tài)助詞“著”“了”都按照要求,輕聲不標調?!斑^”都注成了原調去聲。這可能跟“過”的復雜用法有關,“過”有動詞和助詞兩種詞性。動詞用法可以表示“經過”“度過”“超過”“勝過”、“表示物體隨動作改變方向”、“完結”等[4]。如:飛機飛過高山,飛過海洋,飛向遙遠的大洋彼岸。/好不容易熬過寒冷的冬天/水沒過脖子了/我跑不過你/他轉過身向我點了點頭/這封信你看過以后燒掉吧。動詞用法的“過”除了后兩項意義上可以輕讀(當然也可以讀原調)外,其他都讀原調。
助詞“過”,表示曾經發(fā)生某一動作、存在某一狀態(tài),如:這本小說我看過/我們曾經談過這個問題/前幾天冷過一陣。助詞“過”都應讀輕聲。
語文教材中對這兩種用法不做區(qū)分,一概標成原調guò。如:過生日/棉被曬過了,奶奶蓋上會更暖和/吃過午飯,奶奶要睡午覺/夜深了,月亮透過窗簾/慢慢地從小路上走過/小燕子從他頭上飛過。其中的“過”都是動詞用法,標原調是正確的。而“你做過哪些游戲/這胖乎乎的小手替我拿過拖鞋呀、給我洗過手絹啊、幫我撓過癢癢啊/毛主席在江西領導革命的時候,在那兒住過”等例中的“過”都是助詞用法,應該讀輕聲,不標調。
讓小學生區(qū)分“過”的動詞和助詞用法當然很困難,也沒有必要。但是在標調上,還是應該嚴格按照要求來標,使他們對這些詞的讀音先形成一個感性認識,這對于普通話的學習、發(fā)音的地道是有好處的,而且有益于在以后的學習過程當中,能夠運用語音來區(qū)分詞的不同用法,并進一步形成關于輕聲音節(jié)的理性認識。
②雙音動詞重疊式ABAB的第二、四音節(jié),在一年級教材里只出現(xiàn)了兩例“商量商量、討論討論”,其中前者第二、四音節(jié)標了輕聲,而后者標成了原調。這是因為“商量”在課文中第二個音節(jié)就注為輕聲,重疊后還讀輕聲;而“討論”中的第二音節(jié)讀四聲,重疊后還是四聲,沒有變化。
③該讀輕聲的表示方位的詞或語素。如:山頂上、床上、桃樹上、地上、河上、火車上、世界上、大地上、晚上、操場上、家里、雪地里、樹林里、瓜地里、缸里、湖里、棉鞋里、菜園里、上面、底下、桃樹底下、假山下面等。
④動詞、形容詞后面表示趨向的詞。如:跑起來、飄落下來、想起來了、走了出來、找回來、爬了上來、掉下來、寫下來、走過來、跳進等。
⑤有個別常用的雙音節(jié)詞,第二音節(jié)習慣上讀輕聲,但標為原調。如“朋友、風箏、云彩、主意”等詞。
⑥其他應該讀輕聲的詞“個”, 如:一個誠實的孩子、每個孩子、一個月、十個杈、唱個沒完沒了等。
當然,輕聲詞的范圍、數量等還有待進一步規(guī)范,但對大家已經公認的必讀的輕聲詞就應注成輕聲。在有關輕聲詞的規(guī)范標準出臺之前,應參考《現(xiàn)代漢語詞典》(修訂本)等權威工具書給小學語文課本注音。
四、結束語
通過上面對語文課文注音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對于漢語中的幾種常見的語音變化,課文注音的時候,有的是變調,有的是注原調;對于同一種語音變化,如同是變讀為輕聲,也有的是不標調,有的是標原調這兩種情況。這種不一致的做法,我們認為,給教師和學生都不同程度地帶來一定的困惑。如果都按照書上標注的來讀,那么勢必會出現(xiàn)一些不規(guī)范的讀法;如果對那些讀起來感覺拗口的音按照自己的讀音習慣去糾正,那也同樣存在著問題,標準不一致,大家可能各行其是,造成讀音上的一些混亂。
教材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首要依據,對師生們來說,不能說是至高無上的權威,最起碼也是師生非常信賴、依賴的范本。給課文注音主要用在一年級教材上,而一年級小學生剛剛正式接觸書面語,通過學習書面語對他們口語進行強行規(guī)范。他們主要通過拼音來識字、正音,注音的準確、規(guī)范與否既會對小學生的識字有所影響,也不利于普通話的學習,特別是方言區(qū)的孩子。從大的方面說,小學階段是兒童的啟蒙教育階段,這個階段如果接觸一些混亂的甚至是錯誤的知識,對其的影響可能是一生的。所以,小學語文教材在給課文注音時,首要的原則就是規(guī)范。第一步絕不能出現(xiàn)前后不一致的情況,這在人教版語文教材中確實出現(xiàn)過,如:
(1)“火車”一詞在同一篇課文《火車的故事》(一年下冊)中,出現(xiàn)了兩種標音huǒchē/huǒche。
(2)鈴聲響,下課了,操場上,真熱鬧。(nào)(一年上冊53頁)/這一下可熱鬧了。(nɑo)(一年下冊164頁)
(3)你喜歡哪個季節(jié)?(huān)(一年上冊63頁)/綠的喜歡及時雨,紅的最怕水來攻。(huɑn)(一年下冊79頁)
這種不嚴謹的現(xiàn)象在語文教材中是不應該出現(xiàn)的。還有一個要做到規(guī)范的就是本文討論的“變調的標注”,蕭國政等曾指出:小學語文教材注音屬于語音教學,可以標變調,以反映語言的實際面貌,也可以標原調。但是,不論怎么標,一本教材或一套教材必須保持一致:要么全標變調,要么全標原調,要么單字標原調,進入詞和句子標變調,三者只能選一。否則,操作上“執(zhí)行標準”不一,就會失去規(guī)范的可能性[5]。
重視小學生的母語教育,讓我們從語音開始,讓語文課文中的每個字都有明確的讀音和規(guī)范以及統(tǒng)一的標注。
參考文獻:
[1]陳亞川.漢語教材連讀變調處理芻議[J].世界漢語教學,1989,(2):81—84.
[2]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增訂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87.
[3]GB/T 161592012,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guī)則[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2:10.
[4]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K].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524.
[5]蕭國政,李春玲,黃友.小學語文教材詞語注音的一致性問題[J].語文建設,2006,(6):48.
The Annotation of Tone Sandhi and Light Tone in Primary Chinese Text
DONG Xianling
(Primary Education College,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China)
Abstract:Tone sandhi is a very important mutation in Chinese. Whether it is read accurately or not reflects whether one person says standard Chinese. Then, how to mark in Chinese text in order to ensure students accurate pronuncia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issue. Some are marked as mutation, and some are marked as original tone. This inconsistent standard will inevitably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pupils phonetic learning. Therefor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annotation problem that exists in the primary Chinese text, and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help for primary Chinese teaching.
Key words:tone sandhi; light tone; primary Chinese; original tone
(責任編輯:侯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