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軍 王建東 張成鈺
摘 要:中韓兩國不僅互為經貿合作伙伴,還擁有許多利益共同點,因此中韓兩國的關系正朝著健康、良好、成熟的方向發(fā)展。隨著經濟的發(fā)展,韓國成為亞洲繼日本、新加坡之后的第三個發(fā)達國家,而中國由于人口基數(shù)、發(fā)展結構等諸多原因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歷史告訴我們,不能閉門造車不利于經濟文化的發(fā)展,故中韓兩國互派了大量的留學生、交換生和科教文化團體。本文以一名交換生的視角通過教育主體的角度對中韓兩國大學教育進行比較,并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中國;韓國;大學;教育主體;比較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08-0259-02
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在本文中,我們探討的教育是廣義的概念,即教育不僅是對青年文化上的教育,而是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響人的身心發(fā)展的社會實踐活動。本文選取韓國教育作為參照對象,原因是中韓兩國地理位置接近,且兩國高等教育發(fā)端時間大致相同,都經歷過盲目擴張、調整、整頓,然后再走上正軌,實現(xiàn)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之路。但是由于韓國從建國之日起就保持多樣化發(fā)展模式,所以從20世紀80年代起僅用了15年就成為了高等教育強國,并以教育帶動了經濟的飛速增長,成為著名的“亞洲四小龍” 之一。研究中韓兩國大學教育的差異,尋找可以借鑒的經驗,對提高我國高等教育水平,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有著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因此,本文以韓國首爾市的中央大學與中國大連海洋大學為例,從教學方式、校園管理、課余生活等方面進行類比,分別剖析其教育主體并進行比較。
一、從教育方式看學生主體性差異
大學泛指實施高等教育的學校,是指提供教學和研究條件的高等教育組織,第一課堂的專業(yè)知識教學和第二課堂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是大學教育的重中之重。目前中韓兩國互有眾多留學生,這些高等教育的受益者持有兩國都認可的文憑、證書,在為兩國經濟發(fā)展做出貢獻的同時也為兩國的友好關系甚至政治互信做出了貢獻。不同于留學生,交換生則更多扮演著“友好使節(jié)”的角色。同時,交換生作為接受過兩種不同國域的教育的特殊群體,能夠更加準確客觀地對兩國教育方式進行比較。下面從交換生的視角對中韓兩國大學教育主體進行比較。
(一)從專業(yè)課教學方式看中韓高等教育主體性差異
在中國大連海洋大學理學院學生演示課中,參與的同學均完成的非常好,但是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大家的參與熱情不高。究其原因是沒有一個完善的制度要求:教學評價中應包含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度指標。在韓國中央大學的基礎化學課堂上,能夠發(fā)現(xiàn)任課教師的主導作用下移,學期剛開始的第一節(jié)課上老師就明確表示本學期理論課程的重心在前半學期,而后半學期課程難度則相對有所降低,但需要學生“接管”課堂。期中考試以后,教學形式如期轉變,學生開始分組、找資料、做演示,演示內容可以來自于書本也可以自行選擇。比起老師的授課大家做的一點也不遜色,“上課”內容包括了圖片、資料、實驗、視頻等,這些工作都是學生自己完成的。為了完成某些實驗學生還向學校提出申請借用實驗室和各種儀器,學校在安排老師陪同確保安全的情況下進行實際動手操作。每節(jié)課后還有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互動,以問題為中心展開討論。這些課不僅僅屬于教學活動,還被納入了期末評分,所以,學生參與熱情很高,與參與課堂教學幾乎沒有差別。顯而易見,在韓國與中國的大學課堂的教學活動中,主要角色差別很大:在中國,教師即便想方設法改進教學使同學們參與其中,仍難改變“填鴨式”教育模式;而在韓國,學生能夠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才是課堂的主人。在這個方面,中國教育改革勢在必行,應該做到“內容可以商量,規(guī)則不能商量”。
(二)由校園管理看中韓高等教育主體性差異
由于中韓兩國的國情不同,高等教育在學生管理機構的設立上自然有所差異。目前中國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是由學校主管學生的領導抓全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學生處根據各種規(guī)章制度抓具體工作,院系設有主管學生工作的科室及輔導員參與學生管理,將任務分配給學生,然后通過學生貫徹實施。這種管理模式是封閉式或者半封閉式的,管理內容詳細,學生管理人員多且機構龐大,但是學生處于被動式管理狀態(tài)?,F(xiàn)代化的計算機網絡系統(tǒng)管理應用還不能普及,許多信息統(tǒng)計、匯總、整理工作需要完全依賴人力機械完成。而韓國大學里則有所不同,大學主管學生的領導主抓整個大學的學生管理工作,下設學生管理處,負責制定各項學生管理制度及招生就業(yè)及其日常管理等工作,學生管理處下設學生管理中心,主要負責學生學籍管理,以及為學生服務事項,形成由每個學生都充當管理主體的完整的管理系統(tǒng)。韓國大學里的二級學院則設管理科,負責學生管理工作,各系部僅設置一名助教,管理教學和學生的學籍等日常管理工作,執(zhí)行學校的各項管理制度。不難發(fā)現(xiàn),在中國的校園管理系統(tǒng)中,雖然學生參與比重并不小,但教師仍是管理工作的領導主體,學生在校園管理的過程中仍然出于從屬地位。而在韓國大學,雖然參與校園管理的學生人數(shù)不多,但可以說是“少而精”的,并且管理也更加信息化、現(xiàn)代化。學生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自己決定管理的具體方案,也能更加便利的隨時得到需要的資料。不同的校園管理模式與兩國國情的不同密不可分,但中國校園管理仍需在管理主體方面更加向學生傾斜,讓學生真正成為大學校園管理體系中“挑大梁”角色。
(三)由課余生活看中韓高等教育主體性差異
在中國,大部分大學生從學期初就一直在努力學習,直到學期末,甚至包括周末和節(jié)假日,毫不夸張地說,在期末考試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似乎成為了中國大學生整個大學生活的全部奮斗目標。而在韓國,大學生大多數(shù)保持了一種相對輕松的學習狀態(tài),圖書館和自習室在規(guī)定時間開放,而在在周末和節(jié)假日,學校里幾乎很難看到學生的身影。他們把空閑時間用在學校里開展活動上,而一旦放假便將活動開拓到校外,如組織聚餐、騎行、爬山等,每一次都會增加人生閱歷和生活樂趣。當臨近學期末時,學校的圖書館和各個自習室會通宵開放,許多同學在自習室通宵自習,累了就在沙發(fā)上休息一下,更有一些同學將鋪蓋帶進了圖書館,廢寢忘食。這樣的差異必然導致不同的結果:中國大學生由于用于學習文化知識的時間過長,他們在期末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實屬正常;而韓國大學生將課余時間分散到各種活動中,使課余時間過得更加豐富,但臨近期末的臨時抱佛腳勢必影響知識的掌握程度。中國大學生把近乎全部業(yè)余時間用在學習上,使自己的生活盡量簡單化,可能導致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和主觀幸福感降低,社會化程度降低,這與大學的教育初衷存在很大差距。
二、中韓教育主體成因分析
影響中韓教育的因素很多,比如,高中重點與非重點的不同、學校男女性別比例差異、中等教育辦學形式的差異、基礎教育的教材不同等,兩國教育經費來源渠道的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教育的側重點,對教育的整體狀況產生一定影響。在高等教育方面,中韓兩國起點基本相同。1945年,韓國的文盲率與中國相仿,均在78%左右,兩國當時經濟狀況也不相上下。而在51年后的1996年,韓國人口中的大學生比例大大增加,達到37%,這一數(shù)字超過美國和澳大利亞,首次上升為世界第一;而中國這一數(shù)字不到5%,位居世界排名下游。差距更加明顯的是:在韓國已經掃除文盲,成為世界上識字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時,中國還有多達2.2億的文盲。同時,教育投資結構的不同也導致了兩國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的發(fā)展狀況不同。與韓國相比,我國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人口比重呈“金字塔”結構,而相應的費用支出卻呈“倒金字塔”結構。也就是說,我國將大部分資源投入到僅有少數(shù)人能夠接觸到的高等教育中,而接受基礎教育的人數(shù)雖然眾多,但投入其中的資源較為匱乏,造成了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發(fā)展不平衡。
不難發(fā)現(xiàn),中韓教育雖然起點近乎相同,但其發(fā)展軌跡和目前達到的高度卻大不相同。教育體制改革停滯不前、墨守成規(guī)是導致這種狀況的重要原因。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更加習慣于將教師放在教育的主導地位,忽略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教育、管理能力的培養(yǎng),難以使學生形成主體意識。在這樣的現(xiàn)狀下,中國教育主體傾向于教育者是不可避免的。當然兩國教育的共同點也很多,借鑒韓國教育發(fā)展的經驗是有助于中國教育改革的。加速我國教育改革的步伐,也是本文進行中外教育制度比較的目的所在。
三、韓國高等教育給我們的啟示
中國的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面近年來雖有顯著改善,但關乎國家未來的青年教育問題仍存在一些問題,加強與教育發(fā)達國家的交流是推動發(fā)展中國教育的有效途徑。解放思想,積極學習,才能使中國教育現(xiàn)狀逐步改善。使教育的主體成為學生,讓學生成為教育的主體、自己的主人是大學教育的根本原則。大學作為沐浴在黨的陽光下,培養(yǎng)知識分子的機構,理應在給予大學生文化知識教育的同時,給予他們一個發(fā)展自我、展現(xiàn)自我的廣闊平臺。學校的主體理應是學生,規(guī)章制度是學校最基本的框架,在保證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原則不能動搖的前提下,只有將“添磚加瓦”的權利交還給學生,才能讓學生和學校充滿活力,成為祖國發(fā)展的動力。
參考文獻:
〔1〕韓秉文,王海燕.中韓兩國高等教育學生管理模式比較分析[J].丹東紡專學報,2005,(01).
〔2〕張宏杰.重本還是重末:中韓教育政策之比較[J].黨政干部文摘,2005,(08).
〔3〕山東大學威海分校商學院課題組.中韓教育比較與啟示[J].勞動經濟評論,2010,(00).
〔4〕王正惠,蔣平.中韓高等教育比較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9,(04).
〔5〕李瓊.中韓高等院校學生管理模式的探討[J].山西青年,2013,(06).
〔6〕黃興.中韓教育交流現(xiàn)狀分析及發(fā)展對策[J].教育評論,2012,(01).
〔7〕黃明光,黃博.中韓教育異同點比較研究[J].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12,(01).
〔8〕蔣平.中、韓兩國高等教育發(fā)展之比較:趨同與存異[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0,(01).
〔9〕施曉光.中韓兩國教育交流與合作的實態(tài)分析[J].外國教育研究,2007,(08).
(責任編輯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