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露燕
在高考指揮棒下,高中語文課堂常常充滿尷尬:老師精心準備的教學內(nèi)容,竟不能得到學生的重視和認可;學生則覺得課堂45分鐘,自己累并痛苦著,收效甚微。對于以審美為主要目的的現(xiàn)代散文教學,學生更是叫苦連連或是不屑一顧。到底是什么造成了這種尷尬的局面呢?
第一、學生感受不到散文的美。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和散文的文體特征有關。散文不靠曲折離奇的情節(jié)來吸引讀者,而是從日常生活出發(fā),表達作者對人生的獨特感悟,所以欣賞散文,全憑一種直覺的感知和玩味,以此達到與作者的心靈共鳴。但學生由于學業(yè)負擔重,生活經(jīng)歷有限,難以理解文章中的情思和理趣。
第二、老師預設的內(nèi)容過多,且沒有準確把握學情。如果預設過多,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接受水平和學習習慣的差異,致使課堂上老師代替了學生思考和判斷,將學生引入到預設好的判斷之中。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能講學生之所需,從而不能有效地和學生進行溝通。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可能性降低。課堂在熱鬧異?;蚴且惶端浪?,將學生對散文的熱愛,蠶食殆盡。
第三、教師教學模式單一,學生參與少,功利性強,審美欠缺。新課標要求“在習以為常的事和過程中,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問題的敏感性,對優(yōu)秀的作品常讀常新”、“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fā)展?!笨墒窃诠詮姸鴮徝狼啡钡恼n堂里,學生的感受鑒賞能力,思考領悟能力并沒有提高,應用拓展能力和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能力沒有得到鍛煉。
第四、教師難以點燃學生的熱情,課堂缺失語文味。一篇篇散文都是一篇篇洋溢著鮮活生命感悟和人生體驗的美文。教師自己沒有被文本點燃,沒有挖掘出獨特的生命感悟,因而難以有效地直抵學生的內(nèi)心,滿足他們的需要。
第五、忽視教材所選文章的示范作用,忽視了對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教材所選文本有較強的示范性,可是老師往往忽視了這種示范性,把閱讀和寫作分離開來,而文本的示范性沒有被很好地挖掘出來。所以學生的閱讀和寫作實踐能力并沒有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
面對以上問題,我們又該如何借助示范性的散文文本,在課堂上架起一座有效的橋梁,讓老師和學生的心音共鳴,含英咀華,共同徜徉于散文的審美藝術境界里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改進散文教學策略的可行性。
一、首先,教師應該明確散文這種體裁的學習重點。散文閱讀的支點在情思和理趣,具體表現(xiàn)在語言、形象、感悟這三個要素,任何一點都可以作為閱讀鑒賞的突破口。所以我們應該借助文本,品味語言,感受形象,體悟情思和理趣,引導學生在形式美中去感受作者復雜的情感,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成長。
二、敢于打破過多的課前預設,把握學情,才能有的放矢,打造高效課堂。由于學生的學習起點、學習狀態(tài)不同,要想打造高效課堂,必須準確把握學情。課前預習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寫閱讀批注,寫困惑,寫閱讀初感。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確定教學內(nèi)容和重點,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閱讀鑒賞。
三、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將知識的學習、審美鑒賞活動化,充分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
我們應該盡可能把課堂還給學生,在活動中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既能調(diào)動學生學習探索的積極性,又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鑒賞能力。通過各種教學手段,促使學生進入文本的情境中去,讓學生獲得自己的閱讀體驗,通過感悟與思考,獲得鮮活的體驗,從而提高鑒賞能力。
四、老師要用自己的生命體驗去喚醒學生的生命體驗。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靜下心來仔細研讀文本,喚醒自己的生命體驗,尋找到文本中最能夠打動自己的地方,然后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分享自己的獨特體悟。由此推動學生的整體閱讀向開放式、個性化方向發(fā)展。
五、利用好文本的示范作用,將課內(nèi)的遷移到課外,尤其是對寫作能力的訓煉上。教師要從文本的情思和理趣、謀篇布局、文脈結構、表達技巧等方面,對文本進行深入剖析,并將這些知識由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開展切實有效的訓練活動,讓學生把所學知識真正轉化為自己的能力。
教無定法,貴在積極探索和嘗試。想要散文課堂高效起來,就必須正視教學中常見的問題,喚起學生對課堂的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實現(xiàn)教師與學生的心音共鳴并最終實現(xiàn)對彼此自我生命意識的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