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文
【關鍵詞】意外;口語交際教學;言說語境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11-0064-02
最近聽了蘇教版一上的口語交際課《打電話》,其中有這樣一個教學片段,引起了我的關注。
師: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并不是每次打電話都非常順利,我們可能會遇到哪些突發(fā)的狀況,又該如何應對呢?
(同桌討論,匯報交流)
生1:如果接電話的人不是我們要找的人,可以請對方轉告。
生2:如果周圍環(huán)境特別吵,我們的聲音要大一些。
(交流中,師生幾乎預設到了所有突發(fā)的狀況及應對方法)
師:同學們真愛動腦筋,那我們就來演一演吧!
生3:喂,請問小明在家嗎?我是小剛。
師(扮演奶奶):喂,能再說一遍嗎?對不住啊,奶奶耳朵聽不清!
生3(提高音量):奶奶,我是小剛!請您轉告小明,明天的社團活動改期了。
師:好的,謝謝你??!
…………
課堂行進至此似乎并無不當,教者對打電話時“突發(fā)狀況”的追問,體現了口語交際教學對日常的口語交際現場復雜性的關注。經過“設疑—思考—交流”的層層鋪墊,學生面對“突發(fā)狀況”的表現也是鎮(zhèn)定自若,對答如流。但靜下心來一想,不禁生出一絲疑慮,學生此刻的“應答自如”經得起真實生活的考驗嗎?
真實的交際現場,人與人之間多數是即興說話,臨場發(fā)揮,這就需要具備一定的應變能力——一種在無準備的情況下,實時應答的能力。具備了應變能力,人們才能遇事不慌,處變不驚,成功進行交際活動。《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也明確提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培養(yǎng)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yǎng)。”以此反觀課例,學生此刻的應答自如,并非是“急中生智”,而是一場基于充分準備的”精彩”展示。對突發(fā)情況的充分預設,或許為學生今后的積極應變提供了策略的支撐,但是口語交際教學不能僅僅把方法的傳授、知識的獲得作為唯一的價值追求,我們還應看到,“措手不及”,這樣真實的交際情感體驗,“霎時應變”,這樣積極的言語思維挑戰(zhàn),也都在無形中被“過度準備”消解了。學生應對能力的培養(yǎng),呼喚毫無準備、意外不斷的言說語境。
1.虛擬走向真實,情境創(chuàng)設有意外。
相較于模擬情境,真實的、有意外感的交際事件,更能激發(fā)學生言語的創(chuàng)造性,點燃應對的激情。如蘇教版二下口語交際課《學會轉述》中,于永正老師巧妙安排,讓吉老師到課堂上尋找張老師,告訴她姑媽來南京一事,好端端的一節(jié)課被打斷了,學生們的目光中滿是驚詫與好奇。恰巧張老師又不在,怎么把這個要緊的消息告訴她呢?真實的需要激發(fā)起學生交際的熱情。趁張老師還沒來,于老師鼓勵大家先練一練,并通過評價把轉述的方法滲透其中。當張老師趕來時,同學們紛紛舉手,熱情地向她轉述吉老師的話,轉述成了真實的交際。于老師精心設計的意外,打破了常態(tài)的課堂情境,卻又如此真實可信,學生們幾乎不認為自己是在學習口語交際,而是與朋友進行平常的交流和平等的溝通。驚愕、好奇、快樂、滿足的情感體驗與積極助人的交際需求,形成一股強大的內驅力,促使思維快速運轉起來,生成應對的智慧。
2.巧設障礙,交際過程有意外。
意外,是生活的必然,生活的真實。如何讓交際過程也有意外之感呢?教師可以在學生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設置一些小小的“障礙”。比如:蘇教版二上“問路”教學,師生即興表演中,教師就可以答非所問,故意制造事端來“為難”學生,把學生預想不到的情況呈現出來,這樣就“逼”著學生思考如何應對。比如:蘇教版六上“學會采訪”教學中,學生扮演“專欄記者”,老師扮演被采訪的“新聞人物”有意答非所問,提出刁鉆的問題,拒絕回答問題,喋喋不休地自顧講述等等。這樣,學生才能夠進入特定的情境中,從采訪的模擬中學到怎樣采訪。
巧設障礙,還能真實地暴露出學生應變能力的原初狀態(tài),利于教師針對性地指導。比如:蘇教版五上“學會拒絕”教學中,學生扮演好朋友甲,老師扮演“不知趣”的同學乙。面對同學一而再、再而三的不合宜請求,第一回,學生甲簡單拒絕了,到第二、第三回,他已面帶慍色,無計可施。如何拒絕才能既不損傷同學間的情誼,又顧全到自己的權益?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利用“委婉術”這一交際策略,成功化解了言語沖突。交際過程中,教師所設的障礙不同,應變能力的指向也不同:如何控制焦慮,避免分心;如何排除會話干擾;如何在演說中,根據突發(fā)事件(時間不夠、技術困難等)改變技巧;如何利用反饋及時調整語言的運用;如何通過提問、概括、舉例來尋求對說話內容的理解等等,這種種交際策略都需要教師針對學生“突然狀況”下暴露出的具體狀態(tài)展開教學。
如此,口語交際才會有真正的應變和思辨,才會孕育出學生積極主動的應對智慧,形成文明和諧的人際交流素養(yǎng)。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陰師范學院第一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