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黎寧
摘 要 接受高等教育是憲法規(guī)定的基本權利受教育權的一部分。本文從機會平等和實質(zhì)平等的角度,剖析平等接受高等教育權的應有內(nèi)涵。在界定概念的同時,發(fā)掘現(xiàn)實中平等接受高等教育權遭受侵犯的原因,以及權利的救濟途徑。
關鍵詞 高等教育權 機會平等 實質(zhì)平等 法律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2.16;G649.2 文獻標識碼:A
1平等接受高等教育權利的內(nèi)涵
我國《教育法》第9條第2款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yè)、財產(chǎn)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平等接受高等教育權利的概念也應當包含這些含義。筆者認為,平等接受高等教育權利的具體內(nèi)涵可以從機會平等和實質(zhì)平等兩個維度來概括。
1.1機會平等的維度
所謂機會平等是指在面對有利的時間情景中,每個人都有能力利用這種有利條件,并且在抓住這種條件的時候不存在先后和不受其他任何人為因素影響。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平等就是指:平等地享受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而不因民族、種族、性別等的不同而不同。
1.2實質(zhì)平等的維度
哈耶克曾指出:“從人們存在很大差異這一事實出發(fā),我們便可以認為,如果我們給予他們以平等的待遇,其結(jié)果就一定是他們在實際地位上的不平等,而且,將他們置于平等地位的唯一方法也只能是給他們以差別待遇。”在教育領域,由于各個地區(qū)教育水平不一、個人先天資質(zhì)差異,如果一味講究機會平等,導致的將是實質(zhì)上的不平等。教育事業(yè)屬于民生工程,不僅關乎到每個個體的發(fā)展,更關乎到國家的未來。因此,平等接受高等教育權利應當在承認差異的情況下,對弱者適度照顧,以實現(xiàn)真正的平等。
界定實質(zhì)平等要注重三個方面。第一,實質(zhì)平等追求的是結(jié)果平等,但是不是平均主義;第二,實質(zhì)平等的適用應當嚴格限制,只有符合照顧弱者、使得公民受教育權真正能平等享有的目的,才是符合實質(zhì)平等要求的;第三,機會平等是實質(zhì)平等的前提,因此,前者是原則,只有遵循原則將導致明顯不平等的情況,才能用實質(zhì)平等進行糾偏。
2平等接受高等教育權利的法律保護
現(xiàn)行法體系中,保護平等接受高等教育權利的方式主要有兩種:
2.1通過民事途徑
民事法律調(diào)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chǎn)關系。通過民事途徑保護平等接受高等教育權利的案件,主要是冒名頂替上大學類的案件。對于受教育權這一權利的屬性,學界尚未達成共識。有學者認為,受教育權的性質(zhì)是公權,那么公權對應的義務主體就是政府和國家,私人如何侵犯作為公權的受教育權?也有學者認為,受教育權的屬性是私權,那么為什么沒有任何一部私法明確定義受教育權?一些學者認為,受教育權具有復合的屬性,認為受教育權是兼具自由權與社會權的復合型權利,既有憲法基本權利的特點,也可以具體化為行政法、民法上的權利主張。在這種理論的基礎上,進而有學者提出,受教育權不能被視為一項單一的權利,而應當如同人身權、物權一樣,作為一類權利的集合稱謂。其在不同的法律關系下,具有不同的具體權利,只有具體化的受教育權才可能在受到侵害時得到有效的救濟。筆者認為將受教育權定性為復合權利,有利于解決該權利的救濟問題。依據(jù)現(xiàn)行法律體系,目前冒名頂替類案件最好的救濟途徑仍然是通過民法的姓名權來保護。
2.2通過行政救濟途徑
當事人提起行政訴訟的情形一般都是平等接受高等教育權利遭受公權侵犯,而提起行政訴訟前提是行政行為是可訴的。根據(jù)我國行政訴訟法規(guī)定,只有對具體行政行為才能提起行政訴訟,而抽象行政行為、內(nèi)部行政行為等都不具有可訴性。行政救濟途徑還包括行政復議,但是行政復議附帶審查的規(guī)范性文件很少,而且僅限于位階較低的規(guī)定。
目前,平等接受高等教育權遭受公權侵犯的情形,主要發(fā)生在高等院校有自主招錄的過程中。從行政訴訟法的角度出發(fā),此問題的解決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第一是侵犯受教育權是否屬于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第二是高校能不能作被告。從目前涉及的具體案件來看,高校在招生錄取階段的行為針對的是特定人、特定事,屬于具體行政行為沒有異議,高校在招生錄取階段,依法行使的也是行政權力,案件應當屬于法院受理行政訴訟受案范圍。
3關于平等接受高等教育權利的法律保護的思考
平等接受高等教育權利的基礎在于機會平等,即在一般情況下,平等接受高等教育權利的關鍵在于所有公民,不分性別、民族、年齡等因素,能夠在同一的標準下,經(jīng)過嚴格一致的程序,擁有同樣的獲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只有在為了保護弱者,糾正機會平等導致的弊端的情況下,才能以實質(zhì)平等來進行規(guī)則的完善。
從目前我國關于平等接受高等教育權利的法律保護體系來看,還難談完備。主要的兩條救濟途徑,民事和行政救濟,都受到了諸多限制。筆者認為,要保護平等接受高等教育權利,首先要解決源頭問題,要繼續(xù)完善高等教育招生考試制度,使得這一制度能夠真正做到機會平等乃至實質(zhì)平等,對于侵犯平等接受教育權的政策要及時修改,對于侵犯他人平等接受教育權利的行為要予以打擊,瓦解冒名頂替類案件的利益鏈條。第二,要逐步構(gòu)建平等接受高等教育權利的法律保護體系。要明確受教育權的權利屬性,在憲法規(guī)定的基礎上,通過下位法的細化規(guī)定,明確受教育權的權利外延、保護措施、救濟途徑。第三,要在公民心中樹立依法維護自身受教育權的意識。當前保護平等受教育權的途徑較為有限,因此有一些公民采取了較為激烈的維權方式,這些方法從徘徊在法律的邊界到觸犯法律,最終不僅沒有能維護自身權利,反而觸犯了法律。所以,讓每個公民知法、懂法,嚴格依法維權,也是重要一環(huán)。
參考文獻
[1] 韓大元,林來梵,鄭賢君.憲法學專題研究[M].中國人民法學出版社,2008.
[2] 孫霄兵.受教育權法理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394.
[3] 王大泉.論受教育權的權能與體系[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2(12).
[4] 林莉紅.教育行政案件類型及訴訟性質(zhì)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