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關(guān)于“圣人”問題的研究主要是“圣人情性”問題,而此問題也是一直以來圍繞文士們辯道焦點的重要問題,魏晉不到百年,卻是儒道二家思想碰撞相融最激烈的時期,“圣人性情”之辯也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主要從《世說新語》中研究魏晉正始、元康等不同時期關(guān)于“圣人性情”的辯道問題,尤其《世說新語》中記載的郭象《莊子注》所體現(xiàn)的“圣人情性”之辯。
關(guān)鍵詞:世說新語;圣人;性情觀
作者簡介:張珊珊(1991-),女,漢族,山東德州市樂陵市人,研究生,文學(xué)碩士,單位:遼寧渤海大學(xué)文學(xué)研究生院中國古代文學(xué)專業(yè),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學(xué)。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7--01
“圣人”一說,儒家認為只有像堯舜禹湯文武周孔這些人可以被稱為圣人,因為他們具備了“五德”(即仁義禮智信)而能行中庸之道,而儒家的這一論斷到了魏晉儒學(xué)思想衰落時期出了問題,從王弼到郭象,對于“圣人”的討論都有著將儒家的“圣人”老莊化的特點,但這并不是意味著他們以老莊為“圣人”,魏晉時期這一問題成為玄學(xué)家們“清談”的重點之一,《世說新語》中則明顯體現(xiàn)了這一點。
一、正始之圣人“才性四本論”
正始時期,何晏、王弼、鐘會等人分別提出了他們的觀點,鐘會曾做《才性四本論》以述之,《世說新語·文學(xué)》中有載:“鐘會撰四本論始畢,甚欲使嵇公一見。置懷中,既定,畏其難,懷不敢出,于戶外遙擲,便回急走?!眲⑿俗⒁段褐尽吩啤皶摬判酝悾瑐饔谑?。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異,才性合,才性離也。尚書傅嘏論同,中書令李豐論異,侍郎鐘會論合,屯騎校尉王廣論離。文不多載”。鐘會四本論的提出可以算是涵蓋了當一些名士的對圣人才性的看法,才性的同異合離的不同看法也是受當時的選官制度的影響。
以王弼為代表的文人還提出“老不及圣”說,他們普遍認為孔圣人是比老子實際上要高明很多的,從王弼那里,我們看到他的兩個說法分別認為儒家是“圣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xùn),故不說也”而道家的“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其不足”,突出的卻是他的“體用如一”和“本末不二”的觀點。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何晏王弼等人雖然在儒學(xué)的基礎(chǔ)上援道入儒,然而他們只是利用了一些老莊的思想來為了調(diào)和儒道,而不是要把老莊等道家之人稱為是圣人,而此時的圣人的概念實在原來基礎(chǔ)上老莊化了的圣人。
二、“圣人有情”和“圣人無情”
何晏首先提出了“圣人無情”的說法,后來鐘會夏侯玄等人推崇何晏的說法,也認為圣人應(yīng)是生來無情,不被萬事萬物所影響的,他認為,圣人就是純粹的,是在任何方面都高于普通人,是“無喜怒哀樂之情”的圣人,《老子》曰:“天道無情”,何晏認為圣人應(yīng)當是效法并且是合于天道的,劉孝標《世說新語注》載何晏在其作《論語集解》時說:“凡人任情,喜怒違理;顏回任道,怒不過分?!笨梢娝J為的圣人是與普通人有著天壤之別的人。
王弼則持不同的觀點,王弼實際上是主張圣人有情論的,第一,他認為圣人和凡人的區(qū)別實際上并不在于是否有情或者是無情,他認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也就是說他認為圣人和凡人的區(qū)別應(yīng)當是神明的區(qū)別,而圣人的“神明”是“智慧自備”并且“自然已足”的,只有這樣,圣人才能夠“應(yīng)物而無累于物”,才能夠“體沖和以通無”;第二,他不同意何晏所提出的“圣人無情”之說,他認為的圣人應(yīng)當是“有喜怒哀樂之情”的圣人,《論語》中有云“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蔽艺J為他說的大體就是這個意思。
三、郭象的“內(nèi)圣外王”之道
元康時期,關(guān)于郭象注《莊》一說,《世說新語·文學(xué)》中載:“郭象者,為人薄行,有雋才。見秀義不傳于世,遂竊以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樂》二篇,又易《馬蹄》一篇,其余眾篇,或點定文句而已。”郭象之《莊》更有“述而廣之”之意義,其中“圣人性情”的主要思想則體現(xiàn)在他的《莊子注》之中。
郭象雖然注莊子,但實際上他對莊子的很多思想提出了含蓄的批判,并借注莊子而提出了他自己的圣人性情觀,即“明內(nèi)圣外王之道”,他的這種圣人觀的提出的目的是調(diào)和儒道,而達到“內(nèi)圣”與“外王”的合二為一,在他的《莊子·大宗師注》當中,他提出“夫理有至極,外內(nèi)相冥……故圣人常游外以弘內(nèi),無心以順有……是故觀其與群物并行,則莫能為之遺物而離人矣?!蔽覀兛梢钥闯龉蟮摹笆ト恕毙蜗笫撬摹皟?nèi)圣”與“外王”概念的合集,同時他心中的圣人也是“雖在廟堂之上,而心無異于山林之中”的,從而論證出了他的最終的觀點是“出世間即世間”。郭象是推崇孔子的玄學(xué)家,他認為堯舜禹湯武孔子這樣的圣人應(yīng)該是“內(nèi)外相冥”“出世間即世間”的能夠“無心任物”的“圣人”。
關(guān)于“圣人性情”問題,《世說新語》中多有處記載,在探究中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從圣人“才性四本論”之說到“圣人有情無情”再到郭象的“內(nèi)圣外王”之道,后人對于“圣人”這一問題的研究也都深受魏晉名士思想的影響。
參考文獻:
[1]余嘉熙.世說新語箋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湯用彤.魏晉玄學(xué)論稿[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3)
[3]許抗生.魏晉玄學(xué)史[M].陜西:陜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89.
[4]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xu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