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忠
一、彰顯“修辭手法”的魅力
善于運用修辭手法,能使語言生動形象。怎樣運用修辭手法才算“善于”?回答是:恰到好處、靈活多樣、富有創(chuàng)意。“恰到好處”指在應該用的時候用;“靈活多樣”指手法多變、運用自如;“富有創(chuàng)意”則指新穎別致、不落窠臼。比如翦伯贊在《內(nèi)蒙訪古》中描寫陰山時寫道:
秋天的陰山,像一座青銅的屏風安放在它們的北邊,從陰山高處拖下來的深綠色的山坡,安閑地躺在黃河岸上,沐著陽光。
用“一座青銅的屏風”來形容陰山的屏障作用,非常恰當,既有厚實巍然的感覺,又有古老莊重的意味。同時,連用“拖”“躺”“沐”等擬人化的動詞,化靜為動,靜中有動,就把陰山刻畫得恬美而有生氣,深切地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之情。
二、合理地使用口語入文
在記敘文中恰當?shù)剡\用一些口語,可以彰顯語言生動、活潑之美。如下面一段文字:
地不大,每逢秋收,奶奶便會背個竹簍下地。我呢,則光著腳,屁顛屁顛地跟在后面,翻翻這個,動動那個。“呀!奶奶,這是什么呀?”奶奶便會俯下身來,摸著我的頭說道:“哦,這是土地公公的孩子,不可傷害它??!”現(xiàn)在的我當然知道那不過是蚯蚓,可那時的我卻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回地里。想來都好笑。
“光著腳,屁顛屁顛地跟在后面”“這是土地公公的孩子”等都是口語。通過這些平淡中見“濃郁”的口語,作者唱出了一曲粗樸而醉人的生活的短歌,一曲蕩漾在你我心間的赤子之歌、祖母之歌。讀著生活氣息這樣濃郁的文字,怎不令人倍感親切?
三、力求風趣活潑
語言風趣,能使文章不呆滯,具備特有的情調(diào)。例如:
小學時,桌上的“三八線”總是一厘米、一毫米量得絲毫不差,常常由于同桌不慎侵入自己的“領土”,爆發(fā)“自衛(wèi)反擊戰(zhàn)”……“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到了初中,同桌間就有了兩種關系:一種是民族融合式,一種是和平演變式。
上例將“三八線”“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等軍事、政治術(shù)語運用于同桌之間,詼諧風趣,讓人耳目一新。再請看下面一組例句:
①“克隆綿羊,沒爹沒娘。名人出書,一塌糊涂……告訴大家一個秘密:某某居然也克隆家長簽字哎!”“小廣播”大聲宣布著。
②真的猛士,敢于直面凄慘的分數(shù),敢于正視嚴厲的批評。
③可是,縱使“探究”先生千好萬好,還是沒能和“實踐”小姐喜結(jié)良緣,雙方家長說了,八字不合,門不當戶不對。
以上文句,于機智幽默中蘊含一絲“叛逆”,卻又洋溢著校園生活的青春氣息,莊諧之間,個性盡顯。
四、擯棄淺薄,追求意蘊
凡蘊涵哲理、有文化底蘊、“言有盡而意無窮”(嚴羽《滄浪詩話》)的文句,就是有意蘊的。比如艾爾瑪·邦貝克在《父親的愛》中寫道:“媽有一次叫他教我騎自行車。我叫他別放手,但他卻說是應該放手的時候了……”“是應該放手的時候了”語意雙關,弦外有余音,讀來格外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