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珊
[摘要]《黃帝內(nèi)經(jīng)》是中醫(yī)理論的奠基之作,被列為中醫(yī)四大經(jīng)典著作之首。在其英譯過程中,文化負載詞是英譯的難點和重點。本文從闡釋學翻譯理論尤其是喬治·斯坦納的翻譯四步驟的視角出發(fā),探討《黃帝內(nèi)經(jīng)》文化負載詞的英譯過程,以期對中醫(yī)經(jīng)典著作的英譯及中醫(yī)的對外交流與傳播有所貢獻。
[關鍵詞]闡釋學翻譯理論 斯坦納 翻譯四步驟 黃帝內(nèi)經(jīng) 英譯 文化負載詞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6-0065-02
一、概述
《黃帝內(nèi)經(jīng)》(以下簡稱《內(nèi)經(jīng)》)是《素問》與《靈樞》之合稱,為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醫(yī)學典籍,反映了我國古代的醫(yī)學成就,奠定了我國醫(yī)學發(fā)展的基礎。但是,一直以來,由于該部古文獻專業(yè)性強,加上用詞特別、句法結構與現(xiàn)代漢語差別甚大,使其深奧難懂,給中醫(yī)理論在全世界的傳播與發(fā)揚帶來了不小的困難,特別是其中的文化負載詞是英譯的難點和重點,因此,對這些文化負載詞的準確英譯就變得尤為重要。闡釋學翻譯理論認為,翻譯就是語言的生命,解讀、解釋始終貫穿其中。本文作者認為,闡釋學翻譯理論很有可能成為《內(nèi)經(jīng)》中文化負載詞英譯的一個有效理論指導。因此,本文選取《內(nèi)經(jīng)·素問》的第一篇作為語料,分析闡釋學翻譯理論尤其是喬治·斯坦納的翻譯四步驟指導下《內(nèi)經(jīng)》文化負載詞的英譯過程。
二、斯坦納闡釋學翻譯四步驟
喬治·斯坦納是闡釋學翻譯理論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其巨著《巴別塔以后》中指出翻譯的過程就是讀者和譯者的理解和詮釋過程,這個過程包括四個步驟:信任(trust)、攻占(aggression)、吸納(incorporation)、
補償(restitution)。
(一)信任
在信任階段,譯者相信所譯的語篇是有意義的、可以理解的,其信息是可以傳遞的,也堅信文章中有尚未理解的地方,可以通過翻譯補充挖掘出來。
(二)攻占
當譯者遇到一些不可譯的片段時,譯者便進入攻占階段,把意義的詮釋變成了一種類似入侵的行為。為了獲取文本的意義,譯者必須通過“暴力”侵入到原本中,突破語言、文化、歷史、心理等等許多因素給譯者設下的關卡,把意義像囚犯般抓回來,剝?nèi)ネ鈿?,讓核心袒露無遺,文本就在這樣的“攻占”之中變薄、變味,甚至傷痕累累。
(三)吸納
攻占之后,下一步便是吸納。因為意義和其載體形式絕不是在真空中詮釋其重要性的,在語言與文化的交融中,被歸化了的意義時時發(fā)生。因此,整個原語系統(tǒng)會因為每一次的理解和重新理解、吸收異質(zhì)而被改造、變形。
(四)補償
經(jīng)過以上幾步之后,原先的信任使譯者失去了平衡,翻譯還需要補償。通過補償,使譯文能夠顯露原作的優(yōu)點,或使原作通過翻譯更加升值。
三、斯坦納闡釋學翻譯四步驟在《內(nèi)經(jīng)》文化負載詞英譯過程中的體現(xiàn)
20世紀下半葉,斯坦納將闡釋學的理解觀與翻譯結合起來,正式提出了“理解即翻譯”的觀點,還提出翻譯四步驟,這對于《內(nèi)經(jīng)》文化負載詞英譯過程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選取《內(nèi)經(jīng)·素問》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論篇第一》作為語料,分析斯坦納闡釋學翻譯理論在《內(nèi)經(jīng)》常用文化負載詞英譯過程中的指導作用。
(一)信任——信任《內(nèi)經(jīng)》文化負載詞有翻譯價值并具有可譯性
在翻譯任何文本之前,譯者應該首先相信該文本傳達一定的信息,具有一定的意義,有翻譯價值并具有可譯性,這就是斯坦納的觀點,即譯者要信任原文本。
關于文化負載詞(culture-specific lexicon),有些學者借用包惠南和包昂對詞匯空缺(zero of equivalent word)的定義“原語詞匯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在譯語中沒有對應語”作為其定義。彭智蓉認為文化負載詞是“標志某種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詞、詞組和習語。這些詞匯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的生活方式”。文化負載詞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傳達特定信息,具有特定意義和翻譯價值的;而不同文化之間是有共通性的,因此,譯者應該堅信,文化負載詞是具有可譯性的。
到目前為止,已有譯者如李照國、伊爾扎·威斯(Ilza Veith)等投身于《內(nèi)經(jīng)》的翻譯實踐并取得了相應成果。人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內(nèi)經(jīng)》及其中的文化負載詞具有可譯性并值得更深一步進行研究。
(二)攻占——挖掘《內(nèi)經(jīng)》文化負載詞的真正內(nèi)涵
在分析了《內(nèi)經(jīng)》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價值與可譯性之后,將進入斯坦納翻譯步驟的第二步——攻占。本文將結合《內(nèi)經(jīng)》文化負載詞在中醫(yī)學中的含義來深入挖掘其在《內(nèi)經(jīng)》中的準確內(nèi)涵。這些文化負載詞可分為三類:
1.名詞類文化負載詞。名詞類文化負載詞占大多數(shù)。例如“陰陽”“氣”“天癸”等在英語中沒有對應語,我們要先探究其內(nèi)涵意義。
陰陽:在中醫(yī)學中,陰陽是指相互關聯(lián)的物質(zhì)雙方及其功能。例如,人體不同的部位、組織,以至不同的生理活動,都可劃分為陰陽兩類(如背為陽、腹為陰;外為陽,內(nèi)為陰;上為陽,下為陰;動為陽,靜為陰;流動性佳為陽,流動性差為陰;氣、力與精神為陽,血、體液與溫度為陰)。由此可知,“陰陽”這個術語內(nèi)涵深刻,很難用簡短而對應的兩個英語詞匯來翻譯。
氣:在中醫(yī)學中,指構成人體及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能量,同時也具有生理機能的含義
天癸:在中醫(yī)學中,指腎中精氣充盈到一定程度時產(chǎn)生的具有促進人體生殖器官成熟,并維持生殖功能的物質(zhì)?!疤臁笔茄云鋪碓从谙忍?,“癸”是言其本質(zhì)屬天干中的癸水,有陽中之陰的意思。因此,天癸的形成,來源于先天之精,具有化生精血的功能,從而使男女具有生殖能力。
2.動賓類文化負載詞。動賓類文化負載詞雖然占的比例較小,但卻常因理解偏差而誤譯。如“登天”“入房”等。
登天:有升天、成仙、登天子之位的含義,而在《素問·上古天真論》“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迺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人將失之耶?”中,“登天”是“登天子之位”的含義。
入房:即指男女之事?!秲?nèi)經(jīng)》中的“醉以入房”,顧名思義,就是酒醉后肆行房事?!白硪匀敕浚拾氚俣ヒ??!薄秲?nèi)經(jīng)》中第一篇就把“醉以入房”列為早衰的重要原因。
3.形容詞類文化負載詞。形容詞類文化負載詞是占比例最小的一類。比如“昔在黃帝,生而神靈”中的“神靈”一詞,表示異常聰明靈敏之意。又如“……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的意思是“……(他們)無論是天生愚笨還是聰明,無論能力大還是能力小,都不會因為外界事物的變化而心浮氣躁、患得患失,這些都符合了養(yǎng)生之道。句中的“愚智賢不肖”分別表示愚笨的、聰明的、能力大的以及能力小的。
(三)吸納——尋找《內(nèi)經(jīng)》文化負載詞對應的英語表達
在挖掘了以上《內(nèi)經(jīng)》文化負載詞的含義之后,下一步便是尋找其最恰當?shù)挠⑽谋磉_。
1.名詞類文化負載詞的英譯。名詞類文化負載詞的英譯,應以音譯為主,輔以解釋(即意譯)的方法。例如“陰陽”,在英文中,能表達陰陽含義的有“sun and moon”“masculine and feminine”“negative and positive”等,然而這并不能體現(xiàn)中醫(yī)術語的哲學和文化內(nèi)涵。后來音譯版本 “yin and yang”得到廣泛接受。當陰陽作為獨立的兩個概念時被譯為 “yin and yang”或“Yin and Yang”;而當其作為整體概念時被譯為“yinyang”或 “Yinyang”。“氣”有人曾譯為“vital energy”,這顯然不準確。在上一部分我們已經(jīng)挖掘了“氣”的內(nèi)涵,它不僅僅指能量,還指生理機能即功能,故同樣采取音譯法“qi”是最恰當?shù)摹?/p>
“天癸”一詞,長期以來多采用音譯法譯之,近些年開始嘗試意譯,但仍不甚流行。WHO的標準中將其譯作“heavenly tenth”,讓人甚是費解?!疤旃铩钡摹肮铩迸c“天干”之中的“癸”是同一個字,但并非同一個含義,所以不能將其譯為“十天干”中第十位(“tenth”)的癸。世中聯(lián)的標準中將其譯作“reproduction-stimulating
essence”,倒比較可取,表達了“天癸”的意義。本文作者認為,用音譯加意譯的方式更佳,即“Tiangui(reproduction-stimulating essence)”。
2.動賓類文化負載詞的英譯。對于動賓類文化負載詞的英譯應以意譯為佳。如“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中的“入房”可譯為“seek sexual pleasure”,對等表達了原詞的含義。又如,“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郭敏,成而登天”中“登天”的含義為“登天子之位”,故而可譯為“become the Emperor”,萬萬不可誤譯為“ascend to heaven”。
3.形容詞類文化負載詞的英譯。形容詞類文化負載詞應采取結合語境語義進行意譯的方法為佳。如“昔在黃帝,生而神靈”中的“神靈”可以為“intelligent”;而“……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中的“愚智賢不肖”可譯為“(people who are)foolish or wise, virtuous or unworthy”,均保持了形容詞的詞性,譯文恰當。
(四)補償——尋求并達到原語與譯語之間新的平衡
斯坦納闡釋學翻譯步驟第四步——補償,意即在找到對應譯本之后補償在翻譯過程中丟失的意義以達到新的平衡。在《內(nèi)經(jīng)》文化負載詞英譯中,有時需要補充信息以讓讀者對原詞產(chǎn)生更深入的理解。
例如,我們音譯“yin and yang”“qi”等文化負載詞之后,西方讀者仍然不明白,因此在最初翻譯時,需要補充信息,例如:
陰陽——yin and yang (referring to two opposite aspects of interrelated things or phenomena in the natural world: Sun and Moon, masculine and feminine, negative and positive, etc.)
當然,在這些文化負載詞已經(jīng)廣為傳播的今天,補償?shù)男畔⒖梢允÷?,但對于一些還不太廣為人知的《內(nèi)經(jīng)》文化負載詞的英譯,補償信息萬萬不可省略。如上文提到的“天癸”一詞找不到英文對應語,于是音譯為“Tiangui”。這樣顯然達不到翻譯的效果。為了達到新的平衡,我們補償信息將其譯為:“Tiangui(reproduction-stimulating essence)”。
四、小結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斯坦納的闡釋學翻譯理論在《內(nèi)經(jīng)》文化負載詞英譯過程中有著深刻的體現(xiàn)并發(fā)揮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只選取了《內(nèi)經(jīng)·素問》第一篇《上古天真論篇第一》作為語料來分析文化負載詞的英譯過程,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引起更多學者關注、研究和探討闡釋學在《內(nèi)經(jīng)》文化負載詞英譯中的應用,以及投身中醫(yī)經(jīng)典著作的英譯研究中來,從而進一步推動中醫(yī)翻譯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Li Zhenji.International standard Chinese-English basic nomenclature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8.
[2]Steiner,George.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312.
[3]Wiseman,N.& Feng Ye.A Pract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Medicine(2nd edition)[C].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3:3.
[4]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estern Pacific Region. 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2007.
[5]包惠南,包昂.中國文化與漢英翻譯[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10.
[6]彭智蓉.試論文化負載詞匯的翻譯[J].瘋狂英語教師版,2006(06):43-46.
[7]宋興.《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2-15.
[8]楊柳.20世紀西方翻譯理論在中國的接受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99.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