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璐 何孟潔
【摘 要】隨著氣象災害日益多發(fā)、重發(fā)及公眾對氣象服務日益精細化、個性化的需求,公眾除了獲取常規(guī)的天氣預警預報外,了解天氣事件及氣象災害的影響、成因、動向、防御等方面內容的需求日益強烈。因此,能較好承載這一需求的資訊已經成為體現公眾氣象服務人性化、深度化、實用性的重要載體。如何將公眾氣象服務資訊更廣泛、精準地傳遞給公眾成為亟需研究的一個課題。本文針對公眾氣象服務資訊內容推廣與媒體合作的現狀、問題進行研究,探討公眾氣象服務資訊內容推廣與媒體合作機制的構建,為公眾氣象服務效益提升提供借鑒。
【關鍵詞】氣象服務;資訊推廣;媒體合作;機制研究
一、公眾氣象服務資訊內容推廣與媒體合作現狀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面向公眾的氣象服務資訊始終明顯落后于新聞界的發(fā)展腳步,多數屬于點對面的簡單單向傳播。在資訊內容推廣與媒體合作方面,也較少圍繞公眾的心理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策劃與拓展。這導致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公眾對于氣象服務的關注不夠、興趣不夠、理解不夠,這直接影響了公眾氣象服務的效果和氣象部門的服務形象。
但近三年來,氣象部門逐漸意識到這一現狀,意識到在公眾氣象服務中資訊內容推廣與媒體合作的重要性。為了擴大公眾氣象服務資訊的覆蓋面,提升影響力,增強服務效果,樹立部門形象,氣象部門在這方面做了許多努力和嘗試。
(一)成立專門部門推動及管理合作
2012年8月31日,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正式掛牌成立。作為該單位的重要職責之一,宣傳科普中心承擔國家級媒體和境外媒體的聯系、服務和協(xié)調等相關事務工作。
1. 組織氣象資訊推廣工作,與媒體建立良好溝通機制。2014-2015年,宣傳科普中心組織各類新聞發(fā)布、通氣會、采訪活動60余次,發(fā)布新聞通稿500余篇,協(xié)調媒體采訪600余次,并搭建了全國氣象宣傳科普資源共享與傳播系統(tǒng)。宣傳科普中心成立以來一直積極與《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新浪、騰訊等主流媒體或網站建立良好溝通機制,共同策劃公眾需要的氣象服務資訊內容。
例如2014年世界氣象日活動期間,宣傳科普中心圍繞當年氣象日主題“天氣和氣候:青年人的參與”組織了一系列資訊推廣工作,包括邀請專家與媒體記者和公眾進行面對面交流,組織媒體報道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國雄關于天氣和氣候的報告。宣傳科普中心還與《人民日報》聯合策劃走近天氣預報員系列報道,以預報員工作經歷的鮮活事例,生動、深入地展現氣象工作與氣象精神。
2. 進行全面輿情監(jiān)測,及時回應社會關注點。截至2015年11月,宣傳科普中心編發(fā)各類輿情產品159份,針對各類氣象重大輿情事件跟蹤監(jiān)測、分析研判,制作專題報告31期,涵蓋氣象工作、天氣氣候事件、重大突發(fā)事件等方面。根據輿情監(jiān)測的情況,宣傳科普中心會適時組織相應宣傳推廣工作。
例如2015年2月,互聯網上出現國外媒體關于厄爾尼諾預測的報道。5月,我國南方暴雨、北方高溫等天氣氣候事件引發(fā)了媒體對于厄爾尼諾更多的關注,網民對當年是否爆發(fā)厄爾尼諾眾說紛紜,網絡輿論也頗有炒作之勢。厄爾尼諾預測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科學問題,為了應對部分嘩眾取寵的輿論,給公眾傳遞科學的信息,宣傳科普中心組織了一次“直擊天氣——與科學家聊‘天”活動來回應媒體和社會關注。在活動前期,宣傳科普中心客觀分析了網絡輿情,征求了《人民日報》、新華社、《經濟日報》《中國科學報》等媒體以及微博網友的建議,搜集了媒體和公眾對厄爾尼諾的主要關注點,并進行歸類整理和分析提煉,確定了活動的主題和內容?;顒友埩酥袊こ淘涸菏?、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中國農業(yè)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教授鄭大瑋、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鄭飛等權威專家,與《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新聞社、《中國科學報》《香港文匯報》等25家主流媒體記者以及氣象愛好者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并在中國氣象局新浪官方微博、騰訊官方微信、微視、新聞客戶端以及中國氣象網上實現網絡同步直播,同時邀請了果殼網、科學松鼠會等社會科普團體的科普作者參與活動。根據事后的效果統(tǒng)計分析,關于此次活動的新聞報道數量多、轉載量大、社會反響好。截至7月1日,媒體共刊發(fā)報道25篇(條),轉發(fā)量超過300條,且多以長篇、深度報道為主,主流媒體官方微博發(fā)布的稿件累計被轉發(fā)近萬次。媒體在報道中堅持真實、客觀、科學,在各層面及時回應了社會關切,有效平息了互聯網上關于厄爾尼諾話題的炒作。
(二)重視新媒體推廣渠道
以前氣象部門主要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網站這幾個渠道對資訊內容進行推廣和合作。但是,受到傳播途徑等因素的限制,氣象服務資訊推廣普遍存在形式單一、覆蓋面窄、針對性弱等問題。近幾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速發(fā)展,氣象部門在公眾氣象服務資訊內容推廣與媒體合作方面,對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渠道日益重視。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氣象微博數量已達2000余個,粉絲近4000萬;全國氣象微信公眾號近千個,粉絲近3000萬。針對微博、微信等新渠道的媒體合作也日益增多。
作為中國氣象局公眾氣象服務的門戶網站,中國天氣網近年來也通過微博微信的多種傳播渠道和合作資源進行內容推廣。2015年8月12日23時30分左右,天津濱海新區(qū)一集裝箱碼頭發(fā)生爆炸,之后微信朋友圈盛傳因北京距離天津較近,在風的影響下,有害氣體可能影響北京。中國天氣網在13日上午發(fā)布專家解讀《天津爆炸污染物向東或東北擴散 北京謠傳不屬實》并通過其官方微博、微信號進行推廣。在與果殼網、鳳凰網等知名媒體合作后,該篇文章在新浪微博上被轉發(fā)6000余次、評論近2000次、點贊2500余次。在這次引起不實傳言的熱點事件中,氣象部門通過新媒體推廣第一時間傳播了科學的聲音。
二、公眾氣象服務資訊內容推廣與媒體合作中存在的問題
公眾氣象服務資訊內容推廣與媒體合作已有了一些成功案例,但其中的模式和機制并不成熟。在探討機制構建之前,首先需要梳理目前公眾氣象服務資訊內容推廣與媒體合作機制中存在的問題。
(一)資訊的可讀性不足,影響媒體合作意愿
總體來看,長期以來從事公眾氣象資訊服務的人員以氣象部門內部人員為主,媒體跑口記者為輔,缺乏足夠的專業(yè)新聞人才力量,資訊在選題、內容、形式等方面均低于新聞行業(yè)平均水平,加上針對氣象原理方面的解讀較為專業(yè)、生澀,使得這類資訊的可讀性較低。而且近幾年移動互聯網快速發(fā)展,為適應移動互聯網閱讀習慣不斷涌現新的資訊寫作方式和展現形式,公眾氣象服務資訊在努力適應這一變化的同時仍存在較大差距。可讀性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媒體的合作意愿,對資訊推廣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二)服務意識不足,對媒體反饋不夠重視
隨著公眾氣象資訊服務自有渠道(如微博、微信)的增加,獲取公眾反饋的途徑已有明顯改善。但由于整體上缺乏對服務反饋的重視,在與媒體的合作過程中,氣象部門缺乏專門收集、分析反饋的專業(yè)人員,與合作媒體的溝通也比較缺乏,反饋獲取的周期較長,使得公眾氣象資訊服務仍在很大程度上處于相對封閉的狀態(tài)。
(三)缺乏專業(yè)推廣隊伍
除了影響廣泛的重大氣象災害事件,其他公眾氣象服務資訊主要依靠氣象部門生產資訊的部門進行推廣,而在這些部門內缺乏專業(yè)的推廣人員或團隊針對資訊內容有策略地進行媒體合作與傳播,從而導致一些好的資訊未得到廣泛傳播。
三、公眾氣象服務資訊內容推廣與媒體合作機制構建
盡管目前公眾氣象服務資訊內容推廣與媒體合作中存在上文提及的諸多問題,但同時社會媒體對氣象資訊的日益重視、氣象部門服務意識的增強又是促進這些問題改善和解決的有利條件。探討科學、實用的公眾氣象服務資訊內容推廣與媒體合作機制構建迫在眉睫。
“機制”源自英文的“mechanism”,意指機械的結構與工作原理。這一概念后來在人類學、社會學與經濟學中被普遍使用,泛指事物內部結構、功能及其運行規(guī)律。漢語詞典中將機制解釋為:泛指一個工作系統(tǒng)的組織或部分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和方式。對于公眾氣象服務資訊內容推廣與媒體合作機制來說,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建立資源互換機制
將公眾氣象服務資訊更廣泛、精準地傳遞給公眾,需要借助社會媒體的傳播特性,包括平面媒體深度讀者的忠誠度、廣播媒體在開車人群中的影響力、電視媒體的視覺吸引力、網絡媒體的快速傳播速度,以及移動運營商的精準觸達能力。因此與社會媒體及移動運營商建立資源互換機制,有利于公眾氣象服務資訊觸達更廣泛的受眾群體。
氣象部門應與社會媒體建立充分的資源互換和共享機制,推動雙方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結合雙方的優(yōu)勢,主要應推進資訊信息共享和推廣資源共享,與社會媒體簽訂資源互換協(xié)議。
(二)建立聯合策劃機制
在與氣象相關的重大突發(fā)事件和重要社會活動中,如東方之星沉船事件、奧運會開幕式等,公眾的關注度會呈現較為集中的高漲趨勢,與社會熱點現象緊密結合的話題也會具備較高的影響力,這時候對精心策劃的服務資訊進行廣泛傳播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氣象部門應與社會媒體建立快速響應的聯合策劃機制。針對可以預見的重要社會活動、社會熱點現象,結合雙方在策劃、設計、制作、推廣等方面的優(yōu)勢,提前進行資訊內容的策劃和制作,制定推廣策略和提前部署;針對與氣象相關的重大突發(fā)事件,應快速溝通、靈活整合信息和資源,借助雙方優(yōu)勢盡快推出服務資訊,以達到最大傳播效果。
(三)完善溝通交流機制
目前,氣象部門定期會與社會主流媒體進行座談或以論壇的形式進行交流,但頻次較低、溝通內容較粗。
未來應進一步完善雙方的溝通交流機制,設置不同層次的溝通交流,主要應推進定期會議、合作論壇和業(yè)務交流。通過定期會議保持各個級別、各種渠道圍繞各自合作領域出現問題的經常性對話和協(xié)商;通過合作論壇為雙方進一步合作與交流提供開放平臺,推進業(yè)務與合作事項的探討;通過業(yè)務交流對公眾氣象服務資訊在具體的推廣與合作中的問題和經驗進行細致全面的交流溝通,從實操層面提升推廣和合作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