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玉萍
【摘要】好教育的標準是什么?如何做好教育?法國經典影片《放牛班的春天》通過馬修和他的學生們之間的故事,向我們很好地詮釋了這一問題——以愛為原點,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看待教育,達到師生之間同向同行,共同幸福發(fā)展的終點,便是所謂的好教育。
【關鍵詞】放牛班的春天 馬修 愛的教育 活教育
法國著名教育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1949年,失意的音樂家克萊蒙?馬修來到一所名為“池塘畔底”的問題青少年輔育院擔任代課老師,在目睹學生的一切惡劣行為以及校長哈善的暴君式管理之后以愛感化學生,以自己的教育智慧贏得了學生的心,也使大多數(shù)教師懂得教育的真諦的故事。從這樣一個關于師生的成功的教育案例中,我們對如何做好教育又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
一、以愛為起點和基點
《放牛班的春天》的扉頁中寫到:“愛,點亮他們的生命,讓他們的世界,有音符,也有藍天!”蘇霍姆林斯基也曾經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是愛的事業(yè),教育沒了愛,就是無水的池,干涸空洞。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只有以愛為基點,尊重、鼓勵、感化學生,才能贏得學生的親近和信任,教師所傳之道、所授之業(yè)才能真正被學生所吸收,教師所做的工作才可以稱之為教育。
而正是因為愛,馬修老師才對學生的缺點和錯誤表現(xiàn)出極大的理解和包容,忍受了學生對他的種種戲弄,也沒有揭發(fā)葛賀克,而是讓他去照顧因他受傷的麥神父;因為愛,他沒有忽略任何一個學生,他將不會唱歌的貝比諾任命為指揮助理,將唱歌跑調的郭和頌任命為樂譜架,甚至在孟丹被院長送進監(jiān)獄的時候惋惜、愛護地表示“他是唯一的男中音”;因為愛,他成全有利于孩子們成長的每一個選擇,挖掘了莫翰奇的音樂天賦,帶走了一直等待周六的渴望親情和父愛的貝比諾……馬修這么多的愛流露自然,毫不做作,更不帶一點功利。教師之所以偉大,正是因為教師對學生無私的愛和奉獻。
馬修對學生的關懷和愛護也有所回報——葛賀克在麥神父病情惡化送往醫(yī)院時無助地問:“他會死嗎”,表達了對自己犯錯的愧疚,表明他學會了關懷他人;郭和頌愿意信任馬修,告訴他制造飛行熱氣球的理想;貝比諾將馬修當成了自己的父親,主動提出要跟著馬修……馬修用他的包容和理解感化學生,保護他們的自由和尊嚴,也因而喚醒了學生善良的天性,獲得他們的尊重和信任。
與此相反,哈善院長奉行的“犯錯—懲罰”管理原則造成了師生之間愛的缺失下,使師生關系,對立尖銳,不管老師還是學生似乎都對彼此感到冰冷和絕望。其管教和懲罰也就沒有絲毫成效,甚至學生產生更加強烈的逆反心理進行反抗,就如孟丹在被他誤會盜竊且遭受毒打之后一氣之下燒了輔育院。
二、運用智慧做活教育
廣義的教育是指“有意識的、以影響人的身心發(fā)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1]因此,教育的重點在于人的發(fā)展上。
一方面,教育以人為主體,其本質在于回歸生命。無論是教育者還是被教育者都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有思想,有個性,有尊嚴。所以教育者應尊重被教育者的個性和自由,保護受教育者的尊嚴,幫助被教育者發(fā)現(xiàn)并實現(xiàn)自己的生命價值。馬修在這一點上便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一個榜樣。他鼓勵學生寫下自己的夢想,啟發(fā)他們進行生命意義的思考;他挖掘了莫翰奇天使般的嗓音,加以培養(yǎng);他發(fā)現(xiàn)郭和頌偷取校長的法郎后,并未立即舉報,而是詢問其原因……他保護學生的心靈和尊嚴,注重傾聽,尊重他們的個性發(fā)展,挖掘他們的天賦,培養(yǎng)他們的特長,無一不為學生的發(fā)展作考慮,很好地表現(xiàn)出了一位好教師的人文關懷。
另一方面,為實現(xiàn)學生更好地發(fā)展,教師應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教育工作,注重改變方式方法,以便學生更好地接受。在影片中,馬修每天寫日記,從中反思自己一天的工作;面對最開始問題學生,他積極探索,組建合唱團,借以了解學生的需求;他堅持懲罰的目的是為了教育,因此他雖愛護學生,但也寬嚴有度,他懲罰葛賀克利用課后照顧受傷的麥神父,對潑他墨水的莫翰奇進行適當?shù)睦涮幚碇钡剿麄冋J識到自己的錯誤。馬修運用自己教育智慧,以發(fā)展著的、活著的眼光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法,與時俱進,他的教學才充滿了彈性與活力,獲得極大肯定。這也正是陶行知先生口中的“活教育”。
三、師生同行共幸福
好教育同時也是師生同向同行、幸福發(fā)展的共同體,這是影片給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另一啟示。
在馬修組建合唱團之后,孩子們逐漸不再調皮搗蛋,因為他們的希望已經被歌聲點亮,他們不再需要以給點厲害給老師瞧瞧,他們有了夢想??梢哉f,讓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找到了出路。在無形中,馬修不知不覺從失意中走出來,重拾自信;其他老師也都在反思,逐漸領悟到教育的真諦不在于鎮(zhèn)壓,而在于愛。就連院長,似乎找回童心,跟著孩子們踢足球,折紙飛機……整個輔育院的日子一天天變得歡樂起來。從某種意義上講,在由音樂而導向的幸福狀態(tài)中,教師與孩子們都尋求到一種救贖,他們共同發(fā)展,一起享受希望和樂趣。即使后來校長下禁令解散合唱團,合唱團只能轉入地下,但孩子們被歌聲點亮的希望卻再也不會因為皮肉上的懲罰就抹去,老師們對孩子們也越來越愛護。蕭老師偷校長的木頭給學生們煮水洗澡,麥神父寫信告知董事會輔育院的天籟歌聲,輔育院再也不會是冰冷而絕望的。馬修讓輔育院的所有人都走近了幸福和歡樂。這是他最大的成功。
四、小結
這是一個關于師生之間音樂與救贖,希望和夢想,幸福與教育的故事。馬修離開時從教室傳出的飛機和天籟般的歌聲正是學生們對他的感激和肯定?!斗排0嗟拇禾臁芬赃@樣的結局告訴所有教育工作者——教師應該以愛為起點,堅持活著的教育,實現(xiàn)師生共同幸福發(fā)展,做真正的好教育。
【參考文獻】
[1]葉瀾,楊小微.教育學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