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明
《中庸》里孔子有一句話,讓人讀后不覺怵惕心動,頭腦也清醒許多??鬃诱f:“人皆曰予知,驅(qū)而納諸罟攫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笨鬃臃置魇窃谔嵝讶藗?,如果真的有覺知,就不應(yīng)該是一個聰明的失敗者。
聰明的失敗者——這個詞有點就像“公開的秘密”,表面上看起來矛盾,實際上卻普遍存在。在孔子的這句話中,“罟”是捕捉鳥或魚的羅網(wǎng),“檴”是帶機關(guān)的捕獸木籠。辟,通“避”,躲避。期月指一個整月??鬃诱f,人人口上都說“我知道”,卻總像飛禽走獸一樣,被驅(qū)趕到了羅網(wǎng)、陷阱之中還不知道躲避;人人口上都說“我明白”,選擇了中庸,卻連一個月也堅持不了。
那么,孔子看到了誰,看到了怎樣的現(xiàn)象?他何以說出這樣的話來?實際上,孔子強調(diào)的是“知”與“行”的貫通,強調(diào)的是落實在具體行動中的“誠”。《尚書》說“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孔子也在說“知易行難”,在他看來,真正的聰明者絕不是僅僅停留在口頭上?,F(xiàn)實中,很多人自我感覺不錯卻最終并沒有成功,許多認為自己不缺乏智慧、不是不聰明,最終竟然就失敗了!
不難察見,許多聰明的失敗者,他們的“知”或“智”,恐怕只是“小智”。在孔子心目中,舜就是真正具有大智慧的人,十分開通明達,絕不自以為是,他說:“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舜能虛心向人求教,“好問”而善于學(xué)習(xí),兼聽而明,絕不自以為是,始終用開放的心態(tài)面對外界。即便看起來很淺顯的言論,大舜也能認真體察。他將其中不合情合理的惡言隱去,宣揚其中有意義的善言。他能夠把握住事情的兩端,而選取中道施于百姓。正因為舜能將天下萬民萬物的智慧為己所用,舜才得以成為圣人大舜。再博學(xué)多才之人也不會全知全能,孔子就謙卑自知,他承認自己“無知”,有人提出他不了解的問題,就從事物的兩端推敲,盡量接近中道。
善于認識自己,還要善于提升自己。那么,最緊要的,恐怕就是至誠無息、擇善固執(zhí)了。孔子十分贊賞顏回,說“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弗失之矣”。許多人執(zhí)中不能持久,恰與顏回的堅持不懈相對。顏回選擇追求中道,領(lǐng)悟到一點善端、一種好的道理,就會牢記在心,再不讓它失去。作為孔子最喜愛的弟子,顏回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樂學(xué)不厭,這已經(jīng)是他人無法比擬了的。登高才能望遠,顏回之所以“聞一以知十”,因為他“不遷怒,不貳過”,可以做到“其心三月不違仁”,這是他的境界,惟其如此,他才感知到孔子思想的高深與奧妙。
有人說“太聰明的人往往都是失敗者”,恐怕這樣的聰明就是“小聰明”而已。有一部電影《阿甘正傳》,講述了一個名叫阿甘的美國青年的故事。因為智商低,他進小學(xué)都困難,但他幾乎做什么都成功:長跑、打乒乓球、捕蝦,甚至愛情,最后成為成功的企業(yè)家,而比他聰明的同學(xué)、戰(zhàn)友卻不成功。阿甘愛說的是他媽媽的一句話:“要將上帝給你的恩賜發(fā)揮到極限?!卑⒏驶蛘邞?yīng)該拜賜于他的輕度弱智、不懂得計算輸贏得失。他唯一做到的就是簡單堅持,認真地做、傻傻地執(zhí)行。難道不是嗎?很多時候,社會缺的不是“聰明人”,而是這樣的“傻子”。聰明當(dāng)然不是錯,更不是罪,關(guān)鍵是要聰明地利用好自己的聰明。否則,人的聰明就很難為自己的人生錦上添花,說不定它還會成為自己人生的美麗包袱。
是的,我們看到過很多“聰明的”議論者、埋怨者,看到過有一分收獲才肯一分耕耘,沒多少收獲便不肯耕耘的人。他們也許就是孔子所說的“皆日予知”的人。其實,孔子之言,其實無非就是踏實努力,堅持不懈。真正有大智慧的聰明人絕不汲汲于曲徑小道。天道至誠,誰也擋不住寒來暑往,擋不住時光的流逝,所以人們要效法天道,以“至誠”之心去行動,做好自己。要“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最終還要“篤行之”。唯有具備了這個“誠”才能成就自己,真正的有道君子無一不是有“至誠”之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