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銀
互聯網下的渠道變革讓整個商業(yè)模式每時每刻都上演著風起云涌。當品牌商還在電商中廝殺、爭奪流量時,微商以“程咬金”的姿態(tài)快速切入到移動互聯網,加速商業(yè)渠道的多元變革。
海爾首席執(zhí)行官張瑞敏曾說,沒有成功的企業(yè),只有時代的企業(yè)。誠然,踏準了時代的步伐,草根也能逆襲霸道總裁。淘寶12年的發(fā)展讓許多淘品牌走到了大眾的視野,而不少對電商觀望的品牌商與互聯網商業(yè)第一波紅利擦肩而過。
2014年微商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勢發(fā)展,據相關數據顯示,微商大約產生了1500億銷售額,而當年阿里巴巴做到2千億交易額用了8年。正當大眾對這個行業(yè)報以厚望,期許能夠產生移動端的“淘寶”時,2015年微商遭遇了斷壁式的下滑,讓眾多一擁而上的品牌開始反思。
面對這樣的市場環(huán)境,對于真正的品牌經營者,微商未來該如何走?
走向細分市場的微商機遇
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15Q3中國移動端購物交易規(guī)模超過5199.9億元,在整體網絡購物交易規(guī)模中占比達到56.7%,比去年同期增長22.7%,移動端已超過PC端成為網絡購物市場的主流選擇。
移動端消費已經成為潮流,人們的消費習慣已經形成,正是行業(yè)發(fā)展的上升階段。移動端的隨時隨地、碎片化、高互動等特征,讓移動端成為紐帶,助推網購市場向“線上+線下”,“社交+消費”,“PC+手機+TV”,“娛樂+消費”等方向發(fā)展,實現整合營銷、多屏互動等模式。微商作為移動端市場的一個銷售渠道,“社交+消費”的形式更加全面無縫地滲透到消費者的碎片化的時間當中。
2015年微商大面積洗牌,利潤和增長回歸到理性水平,將圈錢玩票者逐步在市場中清洗,微商已經回到了跟電商一樣的市場渠道本質,最大的不同是,電商經過多年的發(fā)展,已經進入充分競爭時期。對于大品牌而言是渠道的延伸,小而美的品牌除非抓住了前期發(fā)展的高峰期,否則很難有冒頭的空間。
微商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市場競爭不充分。2013年到2014年間,微商美妝產品占約80%,到2015年呈現了花開多枝的狀況。根據艾瑞咨詢公布的2015年微商數據,女性用戶在朋友圈購物品類前三為美妝、服飾、食品,分別占比15.7%、13.4%、13.0%,男性用戶在朋友圈購物品類前二為服飾、食品,分別占比11.2%、14.1%。
縱然2015年微商市場總體下滑,但是服飾和食品兩大品類卻崛起。這個數據傳遞一個信息,微商正在走向更加完善和細分的市場。然而,微商目前品類同質化嚴重,朋友圈內容幾乎都差不多:中華滿婷神皂、酵素梅、撕拉唇彩、補丁面膜......
除了美妝、服飾、食品外,目前微商涉及的品類主要有箱包、飾品、鞋、保健品、3C產品、小家電、娛樂產品等,而且僅美妝品類有誕生微商品牌,其他品類尚處于無強大競爭對手的狀態(tài)。
誰先下水,誰先占領市場,誰先以產品導向,誰先獲得市場的認可。因而,在微商的細分市場階段,如何選擇產品定位,在某種程度上不僅決定你所面臨競爭對手的多寡,還決定這品牌的成長速度和發(fā)展空間。
細分市場狠狠抓住“她”消費
尋求新突破的最關鍵點,必須從產品開始著手,鎖定客戶群體,精準定位人群。艾瑞資訊分析認為,各企業(yè)繼續(xù)加大移動端發(fā)力,擴張品類等是移動端繼續(xù)滲透的主要原因。
最初提出市場細分概念的,是美國市場學家溫德爾·史密斯(Wendell R.Smith),他在理論中強調,細分市場不是根據產品品種、產品系列來進行的,而是從消費者的角度進行劃分,即消費者的需求、動機、購買行為的多元性和差異性主導著市場細分,進而影響企業(yè)的生產和營銷。
在艾瑞咨詢公布的調查數據,微商用戶中31-40歲區(qū)間占45.4%,高于移動APP端和PC端網購用戶同區(qū)間人群占比。這群人正是消費的中堅力量,而且以女性消費者為主。這就得以解釋為何美妝行業(yè)得以快速爆發(fā)。所以要做微商細分市場,圍繞“她”消費是很好的突破口。
在“她”消費中,目前以功能性產品占大多數,使用頻率比較少,作為在線購物的渠道之一,微商的出路必定是產品走向生活,走向常規(guī),易消耗,可重復購買。女性內衣可謂是一個較為理想的品類。
在我國的13億人口中,女性占有很大的比重,在整個內衣市場份額中,女性內衣約占60%,成為整個內衣行業(yè)的重中之重。在零售市場上,我國每年約要銷售3億多件文胸,文胸銷售額在1000億以上,并且還在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長。
一個女人一年平均買6件內衣,而傳統(tǒng)渠道銷售依然絕對主流。而且在品類上,無鋼圈內衣近兩年才逐漸興起,整個品類處于快速成長的狀態(tài),傳統(tǒng)渠道、電商渠道、微商渠道同一起跑線,不像美妝等單品,在傳統(tǒng)市場已經有非常完善的體系,導致品類競爭在短時間內變得非常激烈。
從賣貨向媒體化轉變
因為微商,自媒體這個名詞一夜間為人所知,但是微商的營銷媒體化跟自媒體有很大的差別。微商的營銷媒體化是通過與消費者互動的過程中,將行業(yè)的專業(yè)信息傳遞給消費者,微商從業(yè)人員相當于一個領域的達人。
這個模式不算新穎,微博時代就有搭配達人和街拍達人的概念,然而微博的達人是以意見領袖的方式存在,與粉絲是自上而下的關系,親切感不強。微信以生活方式作為碎片化滲透,服務和平等交流的意味更強。這種方式比電商更有人情味,比微博達人更容易把生活和商業(yè)嫁接。
微商與消費者特有的接觸模式,讓商品銷售在單純的賣貨的基礎上加入了溫度。以內衣為例,以往女性通過報刊、雜志、網絡等渠道獲得內衣穿戴資訊,再通過門店或者互聯網購物平臺購買,難免商品和獲得信息之間有差異。
微商已經轉換了形式,成為資訊獲取的方式。以微商火熱時的美妝產品為例,2015年女性獲取美妝信息的主要渠道69.1%通過微信。微商營銷媒體化是傳統(tǒng)廣告商業(yè)模式和電商模式的升級,促成產品廣告信息以場景化傳播給消費者,演變出直接以銷售實現為結果的模式,并客觀上促成商品交易的實現。
出色的微商,兼顧資訊傳遞和銷售的功能,加上隨時隨地碎片化的咨詢服務,能夠快速促成沖動消費。
信任下的移動社群生態(tài)
微商有別與電商。電商是做貨的生意,以商品為中心;而微商則是做人的關系,是以人為中心。電商時代都在追求爆品,只要產品足夠好,價格足夠吸引力,能夠制造爆品神話。但微信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是社交的時代,這時候你和粉絲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才是最核心的東西。通過關系獲得信任,通過信任賣出商品才是關鍵所在。
微商是基于移動社交而產生的一種信任經濟。這種社群化是建立在相同的興趣愛好和情感共鳴之上,是充當品牌代言人的角色,商家與商家,商家與用戶之間的資源置換和口碑傳播。
在微商,產品即人品,人品即市場。微商本質上賣的不是產品,而是在經營自己的個人品牌,也可以講是一個服務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就意味著,買只是一個開始,后續(xù)的觀察、互動、反饋都是微商必須具備的個性化體驗,社交化微電商是個性化、服務化體驗式產品。
為什么是社群生態(tài)而不是社群?社群只是社群,生態(tài)才是商業(yè),然而創(chuàng)客社群的背后不單只是粉絲和興趣,還承載了背后的商業(yè)生態(tài)??v觀每個人所在的社群,無非是興趣愛好社群、品牌粉絲社群、知識分享社群、企業(yè)內部協(xié)同效率社群。
基于人與人的關系通過移動互聯網社交分享特點,以個人為中心以信任代理紐帶,同時達到利益共享的過程。這個過程每個參與者既是消費者又是創(chuàng)業(yè)者,人人參與形成社群組織。這也是微商走上正規(guī)化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