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斌
物理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科學的本質是求真,求真過程即思維發(fā)展的過程。
1問題提出
測定電池的電動勢和內阻的學生實驗,教材提供了3種實驗方案:一是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法;二是電流表、電阻箱法;三是電壓表、電阻箱法。
關于數(shù)據(jù)處理,對于第一種實驗方案,教材既介紹了解方程組法,又介紹了圖像處理法,并指出相比于解方程組,圖像處理誤差更小、更簡便、更直觀。教材提供的范例是要求學生用圖像法處理。對第二、三種實驗方案,教材沒有介紹圖像處理法,筆者猜測其原因是第二、三種實驗方案中,電流強度與電阻、或路端電壓與電阻成非線性關系,不經過變量轉換,無法得到線性圖像。
學校教學的現(xiàn)狀是,多數(shù)學校只要求學生按照教材提供的第一種實驗方案去做,這樣的做法留有后患。其一是學生缺失第二、三種方案的實驗體驗,有可能導致學生不會用電阻箱,因為學生此前沒有用過電阻箱;其二是學生缺失變量轉換的思維訓練。
2教學處理
2.1學習理論
根據(jù)美國學者、著名的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提出的學習金字塔理論,平均學習保持率(兩周后保持的比例)與學習方式有很大關系。在聽講、閱讀、視聽、示范、小組討論、做中學、教別人共7種學習方式中,做中學的平均保持率為75%,排7種學習方式的第二位,因而它是有效學習的方式。物理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是物理學的“根”,學生缺乏第二、三種方法的體驗,也就沒有了“根”;求真過程即思維發(fā)展的過程,思維是物理學的“魂”,變量轉換的思想就是本節(jié)課的“魂”。
2.2教學目標
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如下:
(1)經歷用電流表、電壓表和滑動變阻器測定U-I值,繪制U-I圖像求E、r值。
(2)經歷用電流表和電阻箱測定I-R值,通過坐標變換繪制1/I-R圖像求E、r值。
(3)經歷用電壓表和電阻箱測定U-R值,通過坐標變換繪制1/U-1/R圖像求E、r值。
2.3實驗器材的選配
電池:R20P/D SIZE/SUM-1/.5V高功率堿性電池(舊);
電流表:J0407(0-0.6-3A)雙量程電流表;
電壓表:J0408(0-3-15V) 雙量程電壓表;
滑動變阻器:D-HD-L20/2;
電阻箱:J2362-1(0-99999Ω);
電鍵、導線。
2.4實驗過程
2.4.1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法
[實驗原理]實驗電路圖如圖1所示,根據(jù)閉合電流歐姆定律U=E-Ir,只要測出多組(U、I)數(shù)據(jù),如表1所示,在坐標紙上選取合適的標度,畫出U-I直線圖像,U軸上的截距為E值,直線的斜率的絕對值為r。
圖1實驗電路圖[實驗數(shù)據(jù)](數(shù)據(jù)來源于學生實驗)
表1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法測量數(shù)據(jù)U、I
I/A0.0600.0800.1000.1400.1600.2000.2400.260U/V1.151.101.000.850.750.650.500.38[實驗圖象]
利用Excel作圖功能繪制圖如圖2所示,可得電動勢為1.38 V,內阻為3.77 Ω(學生數(shù)據(jù)處理時通過描點連線,利用U軸截距求電動勢,利用斜率的絕對值求內阻)。
圖2U-I圖2.4.2電流表電阻箱法
[實驗原理]如圖3所示,根據(jù)閉合電流歐姆定律,E=I(R+r),變量變換1I=1ER+rE,測出(1I、R)數(shù)據(jù),如表2所示,繪制1I-R圖像,斜率為電動勢的倒數(shù)K=1/E,截距為內阻與電動勢的比值r/E。
圖3實驗電路圖[實驗數(shù)據(jù)](數(shù)據(jù)來源于學生實驗)
表2電流表、電阻箱法測量I數(shù)據(jù)
R/Ω9754321I/A0.1000.1200.1400.1600.1850.2200.2701/I(1/A)10.008.337.146.255.414.553.70[實驗圖象]
利用E-XCEL作圖功能繪制圖如圖4所示,可得電動勢為E=1/0.7773=1.29V,內阻為r=3.91 Ω(學生數(shù)據(jù)處理時通過描點連線法)。
圖41/I-R圖2.4.3電壓表電阻箱法
[實驗原理]如圖5所示,根據(jù)閉合電流歐姆定律,E=U+Ur/R,變量變換,1U=rE×1R+1E,測出(1U、1R)數(shù)據(jù),如表3所示,繪制1U、1R圖像,斜率為K=r/E,截距為1/E。
圖5實驗電路圖[實驗數(shù)據(jù)](數(shù)據(jù)來源于學生實驗)
表3電壓表、電阻箱法測量R、U數(shù)據(jù)
R/Ω10864211/R(1/Ω)0.100.130.170.250.501.00U/V1.000.900.800.700.500.301/U(1/V)1.001.111.251.432.003.33[實驗圖象]
利用Excel作圖功能繪制圖如圖6所示,可得電動勢為E=1/0.782 5=1.28 V,內阻為r=3.24 Ω(學生數(shù)據(jù)處理時通過描點連線法)
圖61U-1R圖3教學反思
3.1教學知識層面
教材是教學的重要參考資源,新課程指出,教師要從教教材逐漸走向利用教材教,這要求教師既要重視教材的教學功能,又不拘泥于教材。教師通過教學設計,編制符合學情的學歷案,聚焦教學重點和難點,同樣的一節(jié)課,學生順利完成了3個實驗任務,經歷了2次變量轉換,3次坐標標度的選擇,3次描點連線的實踐,相信學生會有更多的體驗和收獲。
3.2學科知識層面
本節(jié)課得到的3種測量結果,也是下一節(jié)分析實驗誤差的重要資源。如圖3所示,測得的電源內阻值(r=3.91 Ω)等于電源內阻加安培表電阻,應大于真實值;如圖5所示測得的電源內阻值(r=3.24 Ω)等于伏特表內阻與電源內阻的并聯(lián)值,應小于真實值,實驗數(shù)據(jù)符合理論分析的結果,學生實驗報告數(shù)據(jù)表明64%的學生是成功的。
3.3學生認知層面
通過實驗報告批改,教師對學生多了一份了解。統(tǒng)計表明,100%的學生完成了實驗操作;第一、第二、第三種實驗學生綜合正確率分別達到636%、709%、600%。存在的問題是12.1%的學生直圖線不延長,10.3%的學生連成曲線,這說明學生對于實驗原理的理解不到位;8.5%的學生坐標軸分度不合理,這也是一個教學的難點,說明今后教學中要加強相關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