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隱喻研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當代認知語言學家認為,隱喻包括源域和目標域兩個概念域,實質(zhì)是從源域向目標域映射的過程。本文借用認知隱喻的理論主要探討時間詞“過去”在不同年齡段人中的情感認知。
關鍵詞:過去;情感認知;時間;隱喻;
作者簡介:顏瑩瑩(1991-),漢族,山東聊城市人,碩士,學校山東科技大學,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12--02
一、引言
當代認知語言學家認為,隱喻的本質(zhì)是通過另一事物來理解和體驗當前的事物?!半[喻包括兩個概念域,即始源域和目標域。在始源域和目標域之間存在著一套系統(tǒng)的對應關系,即始源域的概念構(gòu)成成分對應(或部分對應)目標域的構(gòu)成成分?!保ㄌ茦淙A,2010)
目前,時間隱喻研究主要是關于時間整個概念系統(tǒng)的研究,為人們宏觀理解時間提供理論支持,而本文研究的對象是“過去”情感義的認知隱喻研究。從一個全新的視角探討分析時間詞與情感域的聯(lián)系,即對“過去”情感義的隱喻研究,語料主要來源于現(xiàn)代漢語詞典,北京語言大學漢語語料庫及調(diào)查問卷收集的資料。
二、“過去”情感義的隱喻研究
目前,國內(nèi)外學者對時間詞語的情感義隱喻研究甚少。時間是抽象的概念,時間的理解通常依賴于其他相關概念的理解。然而,將情感域映射到時間域之中來理解時間卻是少見。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時代進步,人們的精神世界日益受到關注,認知心理學在社會中的作用顯得格外重要,人們的喜怒哀樂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同,可以說,在某一種層面上情感隨時間而變化。本文以時間詞語“過去”為例,探討不同年齡段人的情感認知變化。
“過去”在漢語中有兩種詞性,一是作為名詞的時間詞,即現(xiàn)在以前的時期(區(qū)別于“現(xiàn)在、將來”),二是作為動詞,表示離開或經(jīng)過說話人(或敘述的對象)所在地向另一個地點去。本文研究的對象是時間名詞“過去”,它的同義詞有“從前,以前,往日”等。我們談論過去,是與現(xiàn)在、未來相比較而言的,不是將其孤立而論。
據(jù)北京語言大學漢語語料庫統(tǒng)計,“過去”作為時間名詞時,只有4%的詞條是與情感義相關的(以100個詞條為一組)。雖然語料庫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中“過去”與情感義的表達很少,但它確實與之相關。以下是從語料庫中抽取的例子:
(1)過去是一場夢,未來也是一場夢,過去的夢,如寂寞冷月,不起熱情的火焰。未來的夢,如磅礴的朝陽,激起人的萬丈豪情!
(2)過去是歷史,不管受到了多大的挫折、打擊,這些都不重要,關鍵是你對未來是否充滿希望。
(3)過去是戰(zhàn)爭的苦惱,未來是坐在母親膝上哭訴戰(zhàn)爭的苦惱,把憋了許久的眼淚出清一下。(BCC 北京語言大學漢語語料庫)
根據(jù)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總結(jié)概括出,與現(xiàn)在、未來相比,“過去是寂寞的”,“過去是挫折的”,“過去是傷心的”,簡言之“過去是悲”“過去是消極的”。然而,這些例子并不能足以說明過去就是悲傷的,不同時代的人對“過去”予以不一樣的情感,因此,本人通過問卷調(diào)查的方法來進一步了解人們對“過去”的情感認知。
問卷調(diào)查的對象是本人家鄉(xiāng)的100多口人,將這100多口人劃分為三個年齡段:13-30歲,30-50歲以及50-70歲,采用隨機抽取的方法,每個年齡段隨機抽取15個人,分別讓他們根據(jù)自身經(jīng)驗講述與現(xiàn)在相比,“過去”對他們來說是怎樣的一種情感認知。
(一)13-30歲—“過去”的情感認知
13-30歲之間的人應該屬于00后,90后以及80后的人群,他們的“過去”一般指小學時代及之前的生活經(jīng)歷。這個年齡段的生活水平都處于社會主義小康社會階段,但是現(xiàn)今社會競爭激烈,工作和學習壓力也大,人們的精神世界變得緊張,情感變化也隨之變化很快。以下是根據(jù)調(diào)查問卷得到的總結(jié):
(1)過去是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生活,如甜蜜的糖果。
(2)現(xiàn)在的生活壓力大,像蘋果般又酸又甜。
(3)雖然現(xiàn)在的衣食住行都很充裕,但是我們的生活缺少了以前的樸實與純真。
13-30歲人群對“過去”與“現(xiàn)在”的認識屬于主觀認知思維的認識,針對以上調(diào)查問卷結(jié)果,我們可以總結(jié)出,“過去”不是悲傷的標志詞,更不是消極情緒的代表,而是情感概念中的“喜與樂”?!斑^去”是甜蜜的糖果,品的是滿滿的香甜,“現(xiàn)在”是酸甜苦辣的各種滋味,單一的味道隨時間的運動而變得豐富。相比較而言,“現(xiàn)在”是帶著“苦”的“喜與樂”。
(二)30-50歲—“過去”的情感認知
這個年齡段的人大部分是屬于60、70后的中年人群。人們的情感概念研究往往是與當時的時間背景密切相關的,當時國內(nèi)是處于改革開放之初,經(jīng)歷著文化大革命,是各個領域百廢待興的時刻,所謂“凡是過去,皆為序章”。人們的生活也是在這個時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調(diào)查問卷的結(jié)果來看,這個年齡段的人對“過去”的描述一般是集中于對物質(zhì)方面的認知,對科學技術進步的認知。與“現(xiàn)在”的生活相比,“過去”是社會發(fā)展的初期,“現(xiàn)在”是社會發(fā)展的蓬勃時期,這一階段的人群的情感變化如同正方向的拋物線呈上升趨勢的,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那應該是“過去”是情感概念中“悲”與“喜”的交界區(qū),兩種情感交互,“現(xiàn)在”是“喜與樂”的世界,當然未來會更加美好。
(三)50-70歲—“過去”的情感認知
這個年齡段的人群現(xiàn)在已步入或正處于老年時期。他們是新中國建立與發(fā)展的見證人,是時代進步的推動者。
(1)小時候,填飽肚子是一天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事情,那個時候地瓜干、地瓜面是主食。
(2)以前的生活是很困難的,尤其是醫(yī)療水平低,很多現(xiàn)在能治好的病在那個時候都不能治,人的壽命很短,許多人三十多歲就去世了。
以上兩個例子是本人對鄰居家的爺爺奶奶們做調(diào)查問卷的結(jié)果,他們已是滿臉布滿了歲月的痕跡,每每談起“過去”的日子總是伴隨著哀傷的語氣,而當談到“現(xiàn)在”,臉上露出的是喜悅,是內(nèi)心的滿足與自豪。時間確實是如白駒過隙,如流水般一去不復返,時間承載了人們情感認知的變化,帶給了人們“喜與樂”的體驗??偟膩碚f,50-70歲年齡段的人群對“過去”的情感認知是哀傷的,對“現(xiàn)在”的情感認知是喜悅的。
三、結(jié)論
綜上所述,不同年齡段的人對“過去”這個時間詞的情感認知是大不相同的。首先,50-70歲的人對“過去”的情感認知是大致統(tǒng)一的,即“過去是悲,現(xiàn)在是喜”。其次是13-30歲年齡段的人,他們對“過去”沒有明確的“是悲或是喜”的情感認知,即過去是無壓力的“喜”,現(xiàn)在是有壓力的“喜”。再者,30-50歲之間的人對“過去”的沒有寄予很明顯的情感認知??傊?0-70歲之間的人對“過去”的情感認知是顯而易見的。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在他們的認知思維中,“過去”是悲傷的標志詞,而喜悅是“現(xiàn)在”的代表詞。究其原因,不同的時代背景,不同文化模式,影響了這一代人的認知思維。本文的不足之處在于搜集的資料較少,小范圍的調(diào)查問卷,并不代表整個社會人群的情感認知,所采用數(shù)據(jù)不夠精確,需要進一步更加深入的調(diào)查研究,希望能與有興趣的朋友共同對本課題進行研究分析。個人認為情感認知這一領域是今后值得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Lakoff, G. & Johnson[M]. 何文忠譯. 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 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2]曹勝.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時代特征研究[D]. 濟南:山東師范大學,
2013.
[3]胡壯麟. 認知隱喻學[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劉宇紅. 隱喻的多視角研究[M]. 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1.
[5]彭建武. 認知語言學研究[M]. 青島:中國海洋出版社,2005.
[6]孫金鳳. 英漢時制認知隱喻對比研究[D]. 西安:西安外國語大學,2013.
[7]唐樹華. 有些隱喻為什么不可能?[D]. 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
[8]王寅. 認知語言學[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9]肖燕. 時間的概念化及其語言表征[D]. 重慶:西南大學,2012.
[10]袁紅梅. 英漢情感隱喻之對比研究[D]. 南京:東南大學,2005.
[11]趙彥春. 認知語言學:批判與應用[M].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