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巧瓏 蘇 淋
(1.廣東燕嶺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廣東廣州 510507;2.廣州市番禺區(qū)大龍街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中醫(yī)科,廣東廣州 511450)
?
溫針灸聯(lián)合穴位帖敷治療缺血性卒中后便秘102例*
吳巧瓏1蘇淋2
(1.廣東燕嶺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廣東廣州510507;2.廣州市番禺區(qū)大龍街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中醫(yī)科,廣東廣州 511450)
摘要:目的觀察溫針灸配合穴位敷貼對缺血性卒中后便秘的療效。方法102例符合缺血性卒中后便秘的患者按照入院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對照組各51例,治療組以溫針灸聯(lián)合穴位敷貼,治療組予以常規(guī)健康教育調節(jié)生活飲食習慣,不做特殊治療。治療前后予以《中藥新藥治療便秘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標準進行評分,對比觀察1個月療效。結果兩組間治療前癥狀總積分經秩和檢驗,P>0.05,其差異無顯著性意義。兩組間治療后癥狀總積分經秩和檢驗,P<0.01,其差異有顯著性統(tǒng)計學意義。在有效率方面,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4.1%,對照組的總有效為72.5%,兩組有效率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可見兩組有效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溫針灸配合穴位敷貼是治療腦卒中后便秘的良好方法,值得臨床推廣運用。
關鍵詞:溫針灸;穴位敷貼;缺血性卒中后便秘
溫針灸療法是針刺與艾灸兩者結合的一種有效的治病方法。臨床操作靈活,療效確切?!鹅`樞·九針十二原》說:“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氣血,營其逆順出入之會?!绷硗庋ㄎ毁N敷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貼敷藥物,通過藥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方法。本研究希望從缺血性卒中后便秘這一常見病癥著手,通過溫針灸聯(lián)合穴位敷貼,與常規(guī)治療方法比較,探討溫針灸配合穴位敷貼治療本病癥的可行性,以及機理、優(yōu)勢和發(fā)展前景。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102例患者均來自廣州燕嶺醫(yī)院及番禺區(qū)大龍街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住院及門診病人,患者均經頭顱 CT或 M RI明確定性、定位,診斷為腦血管病,無意識障礙、失語,根據診斷標準,確診均有不同程度便秘癥狀,未經特殊治療。將患者按就診時間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中男28例,女23例,平均年齡(67.2±3.7)歲,病灶位于基底節(jié)30例,非基底節(jié)21例。對照組中男 26例,女25例,平均年齡(66.9±4.9)歲,病灶位于基底節(jié)28例,非基底節(jié)23例。兩組病程均在半年至1年之間。在性別、年齡、病程、病位等方面,兩組資料基本相似,經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治療前后予以《中藥新藥治療便秘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標準進行評分,臨床治愈:治療后積分減少85%以上;顯效:治療后積分減少50%~85%。有效:治療后積分減少20%~50%。無效:治療后積分減少20%以下。
診斷標準:根據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制定頒布《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的便秘診斷標準。(1)排便時間延長,3天以上 1次,糞便干燥,堅硬;(2)重者大便艱難干燥如粟,可伴少腹脹急,神疲乏力,胃納減退等癥;(3)排除腸道器質性疾病。
1.2治療方法治療組取穴:天樞、下脘、中脘、關元、石門。操作:穴區(qū)常規(guī)消毒后用0.35×50 mm針灸針,直刺進針 2寸,微提插捻轉至局部有酸脹感,于針柄上插入 2.5~3厘米艾條,待艾條燃盡后取針。每日 1次,治療 15天為一療程。將大黃、黃芪、枳實、麻子仁(打碎)、決明子、山藥等量研末,用水、蜜調成糊狀?;颊哐雠P,用75%酒精消毒患者肚臍及肚臍周圍皮膚,將上藥敷于肚臍,其上敷上紗布固定。每次用量10g,每天更換1次,共2個療程30天。
對照組予單純教育宣教,暫不予特殊治療。
2結果
兩組間治療前癥狀總積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性意義(P<0.01),見表1、2。
表1 兩組治療前癥狀總積分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后癥狀總積分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后癥狀總積分比較[n(%)]
從表3可見,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4.1%,對照組的總有效為72.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8.541,P<0.01)。
3討論
便秘是中風后最常見的慢性消化道癥狀之一,自古有之。清《醫(yī)林改錯》認為:“既得半身不遂之后,無氣力使手足動,無氣力使舌言,如何有氣力到下部催大恭下行。以此推之,非風火也,乃無氣力催大恭下行。大恭在大腸,日久不行,自干燥也”[1],前人通過溫針灸對缺血性卒中后的便秘治療,結果顯示的確可緩解臨床癥狀。張超等[2]在1998年通過一項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在發(fā)病3天后出現(xiàn)大便秘結或不暢的病例約分別為75.6%和71.3%,病發(fā)1周后幾乎為100%。而針灸作為中醫(yī)藥的重要治療手段,在治療腦卒中后便秘中體現(xiàn)了明顯的療效。羅平等[3]采用針刺治療腦血管病后便秘,兩組療效比較,痊愈率、副反應事件發(fā)生率有顯著差異(P<0.05)。崔海、張海峰[4]認為中風恢復期便秘,經針刺治療與對照組對比,治療組總有效率93. 33%。對照組總有效率66. 66%。邱麗敏[5]通過針刺治療腦卒中后便秘66例,病程最長半年,最短1周。療效觀察為:治愈:大便次數及質地均正常19例;顯效:每日1次,但質地較硬,排便費力25例;有效:大便次數為隔日1次,28例;無效:每周排便次數少于3次。總有效率92%。史江峰[6]認為臟腑之氣與俞募穴都是相通的,刺灸俞募穴可以治療中風后便秘,促進腸道蠕動,通暢臟腑之氣。觀察組選大腸俞、太溪、天樞、太白。14天后觀察臨床效果。對照組總有效率75. 00%,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7. 50%。
穴位敷貼對于缺血性腦卒中后便秘,同樣也有相關的研究資料證實其有效性。穴位敷貼歷史悠久,尤其臍部穴位敷貼,又稱“臍貼”。早在宋元時期的《太平圣惠方》和《圣濟總錄》兩書中,就有藥物填臍的方劑。如《太平圣惠方》中:“治卒中,不知人,四肢厥逆,附子研末置臍上,再灸之,可活人。”還有《圣濟總錄》中記有“腹中寒冷,泄瀉久不愈,暖臍膏貼臍,則病己?!睂O宏麗的研究中[8]運用中藥敷臍治療中風后大便秘結38例,用大承氣湯合五磨飲子,藥用大黃、厚樸、枳實、檳榔、烏藥各5份,芒硝、木香各3份,沉香1份,藥效顯著。倫新[9]也用生大黃粉神闕貼敷治療中風便秘。
腦卒中后便秘是腦卒中常見的并發(fā)癥,也是出血性腦卒中患者再出血的危險誘因[10]。本研究通過在門診及病房收集102例腦卒中后便秘患者,通過溫針灸聯(lián)合穴位敷貼,與一般治療對照,結果發(fā)現(xiàn)治療組痊愈14例,顯效11例,有效23例,總有效率為94.1%,對照組痊愈5例,顯效14例,有效14例,總有效率72.5%,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提示溫針灸聯(lián)合穴位敷貼可有效提高腦卒中后便秘的治療效果。
中風后腦腸失和,津液受傷,氣血不足,痰瘀互結,致大腸腑氣不通,大便秘結。氣虛當益氣溫陽,健脾補腎,推陳出新,腸腑通降,此即“虛者助之以通”之理也;痰瘀交結應溫陽化痰、行氣化瘀為法。溫針灸療法一則可除痰瘀之標;二則可以補氣之本,達以通為補之效。使得腑氣通暢,大便自解。溫針灸通調腑氣,腑氣通暢,便秘癥狀解除。古人云:“上工治未病”,臨床上,對急性腦卒中患者腦卒中后便秘發(fā)生的危險率進行預測,并及時采取有效中醫(yī)藥干預的研究正有待我們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去探索。
參考文獻:
[1]何清湖.中華傳世醫(yī)典(第十二冊)[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553.
[2]張超.通腑瀉下法在中風病治療中的作用[J].實用中醫(yī)雜志,1998,14(2):10.
[3]羅平,張淑憶,劉艷芬.針刺治療腦血管病后便秘40例[J].中國民間療法,2005,13(3):21.
[4]崔海,張海峰.針剌治療中風恢復期便秘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4,31 (8): 683.
[5]邱麗敏.針刺治療腦卒中后便秘66例[J].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2003,17(1):59.
[6]史江峰.俞募原配穴針刺治療中風后便秘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9,2(28):70.
[7]孫宏麗.中藥敷臍治療中風后大便秘結38例[J].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2010,2(12):12-13.
[8]倫新.生大黃粉神閥貼敷治療中風便秘75例[J].中醫(yī)雜志,2009,40(12):723.
[9]韋寓月.針刺治療中風后陰虛型便秘的臨床療效觀察[D].福建中醫(yī)藥大學,2012.
[10]李淑杏,楊芳.排便訓練配合定時排便治療卒中后便秘的效果[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35):1386-1387.
(收稿日期2015-12-01)
doi:10.3969/j.issn.1004-7115.2016.03.030
中圖分類號:R49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115(2016)03-0317-02
*作者簡介:吳巧瓏(1980—),男,海南萬寧人,主治醫(yī)師,本科,主要從事中風后遺癥的康復與治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