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瑞艷
(福建體育職業(yè)技術學院,福建福州350003)
?
文化浸潤與運動員語言表達技能提升
——以體育專業(yè)語文“體演文化”教學方法為例
林瑞艷
(福建體育職業(yè)技術學院,福建福州350003)
摘要:文化教育是運動員教育中的一個難題。許多優(yōu)秀運動員絕大部分時間專注于專業(yè)訓練,文化基礎不夠扎實,單一的訓練生活導致了對社會、文化接觸不多,對母族文化不熟悉,語言表達直白淺顯。近年來國內外體育交流增多,運動員語言表達技能亟待提升。文化與語言有著十分緊密的關系,將文化浸潤引入到語文教學中,使用“體演文化”教學方式,提高運動員語言表達技能。
關鍵詞:運動員;語言表達技能;問題;文化浸潤;提升
語言技能,指的是一個人語言運用的技能,主要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綜合能力。很多人以為語言技能問題在義務教育階段就應該得到解決,但近年來的研究卻顯示,且不說外語的語言運用能力,就是母語—漢語的運用能力,對于很多大學生來說也未必純熟。國家一再呼吁加強母語教學。2006年的《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中提出:高等學校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轉發(fā)了關于《高等學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研討會紀要》的通知,文件提出:“在高等教育課程體系中,大學語文是作為普通高校面向全體學生的公共必修課?!薄按髮W語文課程只能進一步加強,不可忽視或削弱,不可或缺,不可替代?!?/p>
(一)運動員在公開場合的語言表達技能較差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國內外賽事頻繁舉辦,我國體育事業(yè)早就超出了競技體育的范疇,而成為一種國際文化交流的活動。許多優(yōu)秀運動員參加各項比賽,不僅僅代表著個人,更代表著國家、地區(qū)的形象,語言行為已不是個人行為,更多地具有了社會的意義。但是,許多運動員在私人和公眾場合說話往往詞不達意、失誤頗多,語言技能同樣亟需提高。
(二)語文教學忽視對運動員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文化教育問題是運動員教學中的難題,這是因為,長期從事體育訓練的運動員,他們白天訓練、晚上學習文化課程,這種學習模式的高強度讓運動員深感疲憊,面對文化課程就顯得有心無力。與同齡人相比,運動員們的生活相對單一,大部分時間在訓練中度過,對社會和文化了解得更少,語言表達直白淺顯,口語化色彩濃厚。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往往重視文學閱讀,忽略了對體育運動員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將文化帶入課堂,提高學生的語言技能,不失為一種語言表達技能提升的模式。
(三)年輕運動員逐漸疏遠祖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
改革開放以后,西方文化觀念撲面而來,體制的松動帶來的不僅是經濟的活躍,更有文化的碰撞,傳統(tǒng)文化逐漸被顛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與祖國優(yōu)秀的文化漸行漸遠。根據(jù)筆者所做的課堂調查,運動員中有73.4%的人對傳統(tǒng)文化不太熟悉,不理解一些常見的四字成語,更別說一些文學古典、文化意象。一些學生不知道孔子是誰,問出“賈寶玉是男的還是女的”這樣令人啼笑皆非的問題。更有甚者,對于漢字的書寫已然越來越陌生,網絡化、快捷化的生活方式,運動員們無論是書面表達,還是語言表達技能都令人擔憂。
(一)運動員熟練運用語言必須掌握社會文化
要提高語言技能,不能單純從語言自身入手。語言與文化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語言本身就是文化的產物,它又作為文化的載體而存在著。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保?]1427對于中華民族而言,上下幾千年的文化構筑了民族之魂,凝聚著民族心理、思維習慣以及各種約定俗成的行為規(guī)范。以漢語來說,僅詞語中就存在著大量的成語、典故甚至俗語和慣用語。更何況,以漢語寫就的文學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的“中國式”思維方式—中華民族特有的各種意象、文人感春傷秋的情懷、廟堂之上的憂國憂民、江湖落拓的獨善其身……精妙的文字表達之所以吸引人,不僅僅在于華麗的辭藻和動人的描寫,更在于文字以后蘊含的“中國式”的情懷與精神。
語言既與文化有著如此緊密的關系,語言技能的提升也就離不開對文化的了解把握。文化并不是除聽、說、讀、寫外的另一種技能,“文化是存在于語言背后的深層次的東西”,[2]112作為一個優(yōu)秀的語言學習者,一旦忽略了語言的文化因素,必然因此而受到局限,實際應用語言的能力也會因為缺乏文化知識而被限制,這甚至會影響到他對周圍世界的認識。“語言是一種社會制度”。[3]24要想熟練地運用語言達成自己的使用目的,必須掌握社會文化本身。
(二)文化帶入教學需要重塑語言使用環(huán)境
文化帶入教學,絕不是簡單地將文化知識灌輸給運動員就能解決問題,而是要形成一種文化的自覺。語言的使用需要在具體的文化環(huán)境中才能真正完成并轉化為自身的能力,漢語這種典雅的表達方式卻已逐漸被時代隔斷,運動員對傳統(tǒng)文化逐漸陌生,這就需要重塑他們使用語言的環(huán)境,哪怕只是在課堂上。從這角度來說,我們需要結構-功能-文化相結合的教學理念,也就是將語言結構的知識、語言實際的交際功能以及語言使用的文化要素結合起來。要將這三者結合起來,不妨借用“體演文化”的教學方法。
(一)“體演文化”教學方法涵義
1.“體演文化”教學方法?!绑w演文化”由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吳偉克教授和他的教學團隊提出的,旨在教授語言的文化環(huán)境中體驗、演練語言,以達到提高語言技能的目的。“體演”本身并不是單指表演,而是泛指一切語言行為。吳偉克教授提出這種教學法實則是運用于對外漢語的教學,但對于疏離了母語文化的學生來說,這一方法無疑也是適用的。這一教學方法強調為語言學習者提供一個相對真實的文化環(huán)境,在“特定的地點、時間、腳本、角色和觀眾”[4]20的要求下,參與者將個體融入到情境中去,親身體驗語言的使用過程,提升自身的語言技能。
2.“體演文化”教學優(yōu)勢。運動員們在白天大量的訓練之后,晚上處于疲憊中,在體力恢復的過程中,如果還使用傳統(tǒng)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很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绑w演文化”將課堂變成人人需要參與的語言使用場景,十分有利于調動運動員們的學習興趣。當然,“體演文化”教學方式的實行有一個前提條件,便是必須施行小班教學。班級人數(shù)以15人左右為宜,這樣既能保證教師對課堂的控制力,也能確保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語言演練過程。
(二)“體演文化”教學實施步驟
1.選擇適當?shù)慕滩膬热荨R晕迥陮_\動員班級為例,五年專教材基本上選擇的是與中專語文或者高中語文的程度并行的。應該說,這些教材是符合該階段運動員的理解能力的,但由于運動員上課的特殊情況,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可以適當做一些增刪——有重點地選擇能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且與語言的實際運用相關的文章作為重點篇目,求精而不求全。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以閱讀為基礎,重點提高學生運用語言,也即是說和寫的能力。
2.不斷變更教學環(huán)境。“體演文化”要求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有著更多的交流與溝通,而不再是教師對學生單向地知識傳輸。為了更利于交流,可以打破傳統(tǒng)的講臺、課桌椅的擺放模式,而以“會議室式”的模式擺放課桌椅,這樣師生之間可以傳達交流信息,學生之間也可以互相交流。在演練語言的過程中,可以達到更好的信息傳遞效果,有條件的還可以在教室布置一定的場景。當然,教學環(huán)境的變更應視實際教學情況而定,并沒有固定的模式。
3.重視理論課作用?!绑w演文化”教學法分為理論課和實踐課。學生對語言的體驗是建立在教師講解的基礎上的,運動員的課外時間有限,教師的講解作用就尤為重要。母語的“體演”不像第二語言的“體演”,只是一些簡單的生活場景的再現(xiàn),她需要教師在實踐之前為學生聚焦一些較為復雜和深沉的文化現(xiàn)象,這樣才能讓即使毫無準備的運動員們也能馬上投入到語言的實踐過程中去。
4.引導學生課外閱讀。課堂時間畢竟有限,運動員們雖然將大部分時間投入到了訓練中,但他們還是有節(jié)假日休息時間。對于長期體力耗費的運動員來說,閱讀無疑是最好的放松方式之一。教師可以在課上根據(jù)學生的興趣給學生一定的指導,開出書目,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增加文化知識。此外,還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后閱讀規(guī)定的內容,比如成語故事、文學典故,并讓他們在課前幾分鐘為同學介紹一個自己的閱讀內容。這樣既能增加他們的文化知識,又能提高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
(三)實施“體演文化”教學案例
以課文《荷塘月色》為例,探討“體演文化”教學方法在教學中的具體實施。《荷塘月色》是一篇經典的散文,朱自清寫作時原本就立意給中學生當范文使用,因此,在表情達意、篇章布局上尤為規(guī)范。但如此優(yōu)美的散文,在教學中卻發(fā)現(xiàn),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運動員并不感興趣。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運動員生活的語言環(huán)境與《荷塘月色》所呈現(xiàn)的文人式的語言表達距離太遠,運動員們很難進入文章描寫的優(yōu)美意境,更不用說理解字里行間所飽含的作者的情感。因此,適當?shù)挠谜Z境引導和設置就顯得尤為必要。
1.語境準備:用流暢的語言來誦讀課文。教師應在講解生字詞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對課文進行誦讀??谡Z表達的能力培養(yǎng)應當從基本的誦讀開始,流利地誦讀文章,能為流暢的口語表達打下基礎。同時,漢語是音形意三者結合的文字,認形、會意和語音密不可分。教師可以將學生單獨朗讀和集體朗讀兩種形式相結合,讓學生在語音的熏陶中更好地進入語境。
2.文化聚焦:挖掘文章背后的文化因子。教師應為學生的語言行為設置確定的語言環(huán)境?!逗商猎律芬詢?yōu)美的文字表達的實則是失意之情,所謂“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乃是傳統(tǒng)文人家國天下的情懷受挫后的失落之語。要讓學生了解這種情懷,必須對寫作背景、對中國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觀進行充分的講解。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1927年前后的時代背景,讓學生有更為直觀的印象。
3.語言“寓情于景”:語境中反復演練。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與課文的距離當跨進了一大步。但具體的語言使用只有在實際的操作中才能體會更深,光通過教師講解效果甚微。因此,在做過適當?shù)奈幕Z境還原后,語言使用的具體情況最后留待學生們自己分析比對。《荷塘月色》是情懷全在景物描寫中體現(xiàn),并且這種“寓情于景”的寫法相當委婉,這與運動員們的平時用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教師正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引導學生進行具體的語言演練??梢宰寣W生以小組的形式,將原文的重點段落還原成運動員自身的語言,然后由學生自己比對差異,最后由教師總結。在比對的基礎上,再次強調“情懷”在語言表達中的重要性,再要求學生挑選一個景物進行仿寫,通過反復練習達到提高語言技能的效果。
4.語言操練:注意區(qū)分每個學生的角色。在組織學生進行語言操練的同時,要區(qū)分每個學生的角色。若以小組而言,應根據(jù)每個學生的長處和短處確定好每個學生在小組中的位置。比如,有的學生口語表達能力較強,則可作為小組代表發(fā)言,或者反之,有的學生口語表達能力較弱,就應該得到更多的發(fā)言機會。在具體的組織過程中,教師應根據(jù)實際情況,調節(jié)好課堂氣氛,充分利用運動員開朗活潑的個性,盡量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過程中,獲得實際性的語言能力的提升。
(四)“體演文化”教學考核評估
1.提升教師自身文化素養(yǎng)。應該說,每一篇課文的文化浸潤的重點和組織形式都不相同。教師需要挖掘不同課文背后的文化因素,這需要自身素養(yǎng)的不斷提升——自身站得高遠,才能引導學生朝著更美好的目標前進。同時,還要根據(jù)學生的不同程度安排不同的語言行為,讓學生在實際的語言操練過程中明白“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道理。
2.考核融入日常教學過程。既然“體演文化”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引入到課堂教學中,考核系統(tǒng)也應該做相應的改革。對于學生最害怕的考核,可以轉變形式,將考核融入到日常的教學過程中,以“過程”來代替?zhèn)鹘y(tǒng)的單一考試來決定成績的做法。根據(jù)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實踐語言的表現(xiàn),將其每一次“體演”的表現(xiàn)以分數(shù)的形式記錄下來,這樣既改變了期末考試的單一性,也更增加了學生參與的動力。
使用民族語言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承載著漢民族的文化。文化浸潤可以讓運動員們在自然的狀態(tài)中逐步提高語言技能,加深對母族文化理解,同時也提升了語言表達技能。但“文化自覺”并不是一個輕易可以達成的目標,即使是對生于斯長于斯的中國人來說,想要對本族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充分認識到它的發(fā)展歷程和未來趨勢,也是需要通過各種努力的。從這一點來說,對于文化的自覺意識不僅通過課堂教學、教學體系來完成,還需要整個社會氛圍的完善。在此基礎上,引用英語語言教學“從讀入手,以聽說為重點”[5]的語言技能培養(yǎng)方式或許也可以作為母語教學行之有效的模式。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五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2]張后塵.外語名家論要[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高名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4]吳偉克.體演文化教學法[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0.
[5]馬箭飛.三校長談教學英語改革[N].光明日報,2004-3-4(5).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884(2016)01-0081-04
收稿日期:2015 - 12 - 25
基金項目:國家體育總局2014年優(yōu)秀運動員文化教育研究項目(2014B109)
作者簡介:林瑞艷(1979-),女,福建福州人,福建體育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