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居盛(廈門海滄實驗中學,福建廈門 361026)
?
名著閱讀活動與閱讀能力提升
陳居盛
(廈門海滄實驗中學,福建廈門361026)
摘要本文主要通過在閱讀名著的過程中進行個性化閱讀及鼓勵性閱讀的引導,在尊重學生個體閱讀的前提下,以學生為閱讀主體,引發(fā)閱讀興趣,然后在適時鼓勵中引導學生閱讀的質疑能力,在閱讀中學會思考,鍛煉思維能力,最終形成有自主能力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名著閱讀;個性化;鼓勵;質疑;生活化
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在教學中則通過閱讀與寫作來掌握及運用。高中語文新課程標》規(guī)定必修課程包含“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兩個系列的目標,可見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學生只有擁有相應的閱讀能力,才能解讀出相應文本的情感及價值,完成對文本的真正解讀。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學生的智力,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因此,無論是從高考中閱讀能力出發(fā),還是從學生個體發(fā)展的角度來說,提升閱讀能力,應該是高中語文能力教育中一項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能力。
閱讀能力的提升不是一項簡單的工程,需要對固有知識、生活體驗、閱讀方法、語言知識及思維等各方面進行不斷地訓練和改進,是需要長時間、大范圍的持之以恒地落實與引導,才能緩慢成效的事情。因此,在高中階段,針對學生學業(yè)繁重、壓力大、課程緊等特點,可以在課外時間進行名著閱讀的指導,通過這樣的閱讀形式,充分利用課堂外的時間,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1.個性化的選擇引發(fā)閱讀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感興趣的閱讀,才能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去參與。而每個學生的個體是不同的,性格愛好不一,興趣也不盡一樣,比如女生可能更喜歡閱讀《紅樓夢》,男生則喜歡《三國演義》。因此在名著的篇目選擇上,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范圍參考,不用硬性指定,讓學生選擇自己的感興趣的名著進行閱讀,先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先引導學生入門。只有興趣培養(yǎng)了,才能引發(fā)出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才能慢慢提高其閱讀能力。否則連讀都不去讀,怎么提高相應的閱讀能力呢?
2.尊重學生個性化的閱讀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是個體對文本的解讀,是學生在自己的生活經歷及知識積累基礎上與文本的一種對話,有很強的個體解讀性。教師不應該以自己的認知或已有的閱讀感受來代替學生的閱讀,要珍視每個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及理解。因此,在閱讀指導中,我們應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進行相關的指導活動,改變傳統(tǒng)閱讀教中以教師為主體、滿堂灌的模式,尊重每一位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以形成每個學生特有的文本理解。如在《三國演義》的閱讀時,學生會對劉備摔阿斗的行為有不同的理解,贊賞有之、貶斥有之,教師應該在此時進行適時引導,不強行以歷來的定論“收買人心”這樣的“唯一標準”答案統(tǒng)一,只要言之有理,就應鼓勵,尊重學生對文本的獨特體驗與理解。
3.個性化的閱讀能提高學生思考與質疑能力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應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發(fā)表不同意見”。在個性化閱讀中,因每個學生的知識儲備與人生經歷不同,對同一情節(jié)會有不同的看法,進而產生觀點不一。此時老師應該每周早讀安排一節(jié)課或半節(jié)課時,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在觀點的碰撞中,學生會不斷進行思考、質疑,慢慢地,就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形成自身的閱讀能力。
1.鼓勵學生的想象力與聯(lián)想力
豐富的想象力及聯(lián)想力,是學生進行文本再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要依據(jù)。閱讀文本的一個障礙,在于文本所描繪的生活或事件,有些是學生從未體驗過的,這會產生一種距離感。這種距離感會阻礙學生對文體要表達的情感或宗旨的正確理解。這時,就需要學生擁有一定的想象力及聯(lián)想力,通過相似或相關性的聯(lián)想與想象,盡量拉近與文本間的距離,最大程度上減少閱讀誤差。比如在《三國演義》的閱讀上,學生畢竟無法體驗到封建社會的“君臣”思想,對于諸葛亮的忠心無法真正理解。這時教師就應該鼓勵學生發(fā)揮想象力,用生活中或經歷過的一些事進行想象或聯(lián)想,比如現(xiàn)實生活中的“父子”關系,因為古代有“天地君親師”一說,在這樣的想象力或聯(lián)想力的支撐下,學生對這方面的閱讀就會減少很多障礙,理解倫理思維對古人的束縛力,對于理解文本中諸葛亮的所作所為,就不會有太多的不解了。
2.鼓勵學生的批判性閱讀
閱讀能力的提升,是思維的一種提升。建構主義認為,在閱讀中,要通過探究和創(chuàng)造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最終完成知識的建構。只有擁有探究能力的學生,才能在閱讀中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最后再解決問題,而這一過程,則是一種批判性的閱讀。只有用敢于質疑,批判性地去解讀文本,才能發(fā)現(xiàn)問題,最終實現(xiàn)思維能力的提升。作為教師,不能以敷衍的語言去應付學生閱讀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而應多鼓勵、多引導。學生通過批判性地閱讀,慢慢構建屬于自己的閱讀方法,不再全盤接受別人甚至老師的看法,這樣的學生就擁有自主閱讀的能力,他的閱讀水平自然而然就能得到提高。比如在《三國演義》的閱讀上,在揮淚斬馬謖一事上,大家都能看出諸葛亮的不忍,但如果有學生能發(fā)現(xiàn)諸葛亮的用人不當上,教師應該馬上加以鼓勵,肯定其與眾不同的看法,培養(yǎng)學生以后在閱讀中能帶著質疑的、批判性的眼光去閱讀,形成屬于自己的閱讀理解。
當然,這種對批判性閱讀的喜歡不應該是無節(jié)制的,放任自由式的質疑與批判。是應該約束在正確價值觀與閱讀角度下的鼓勵,否則過于無邊界的質疑,會造成學生閱讀方向的混亂及對文本的隨意性解讀。比如《三國演義》“火燒連營七百里”一回中,如果學生批判陸遜破壞了生態(tài)環(huán)境,那就屬于對文本的過度質疑,是對文本的一種曲解,過于隨意,不屬于批判性閱讀,教師就應適時指出,把學生引導到正確的批判性閱讀上。而這種范圍的圈定,應以閱讀中的事件有“不確定意義”來進行限定,服務于文本的所表達的主要思想的整體框架之內,不能有隨意解讀。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就是一種生活教育,把教育與生活進行緊密相聯(lián)?!吧罱逃巧钏校钏誀I,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焙喍灾逃龖摓樯罘?,也應從生活中來。同樣的,作為閱讀能力的教育,我們也應該鼓勵學生從生活中提取相關的智慧或啟發(fā)來為閱讀服務,也要從閱讀中獲取知識服務于生活,認識和適應生活?,F(xiàn)在科技發(fā)達,網絡四通八達,高中生從網絡汲取很多相關知識,這些知識就可以用在閱讀中,比如用網絡搜索去認識《紅樓夢》中出現(xiàn)的花形態(tài)及代表意識,對相關女性形象的閱讀理解上有很大的幫助;而通過《三國演義》中亂臣賊子的作亂導致的民不聊生、忠誠正真之士的慷慨就義,懂得了愛國之心,進而加深對目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中國夢的理解。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像陶行知先生那樣,反對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在平時的閱讀指導中,多引導學生進行生活化的閱讀,以學生目前的學習生活、社會生活中的感悟來解答名著閱讀中的一些困惑,同時也在每周的名著閱讀交流課上,把學生的所思所得與目前的社會生活相聯(lián)系,運用于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
總之,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學生思維能力,提高審美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通過閱讀,能讓學生拓展視野,感悟優(yōu)秀文本所體現(xiàn)的美,感悟生活,提升自身的人生與價值觀。因此,我們要在尊重學生主體閱讀的基礎上,通過個性化的閱讀與鼓勵性的指導,使學生在想象、質疑、批判的閱讀中,獲取相關知識,提升閱讀能力,最終回歸于生活中來,讓教育生活化。
參考文獻:
[1]洪世昌,張國強.走向語文個性化教學[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4.
[2]許月.傳統(tǒng)語文閱讀教學與與創(chuàng)造性語文閱讀教學的對比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
[3]許惠琳.解讀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J].學周刊,2013(1).
[4]溫立三.語文教學中的“度”[J].語文學習,2005(1).
[5]余彤輝.也談“創(chuàng)造性閱讀”[J].中學語文教學,2005(5).
(責任編輯:石修銀)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二五”2014年度課題“研究性學習與福建高考文學名著研究”(項目編號:FJJKCG14-56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