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瑾,黃婷婷,王 銳
(成都紡織高等??茖W校,四川成都611731)
?
勤工助學育人模式實踐探索
——以成都紡織高等??茖W校勤工助學課程化教育為例
徐瑾,黃婷婷,王銳
(成都紡織高等??茖W校,四川成都611731)
摘要:勤工助學是國家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一大資助方式,在高校學生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通過學校勤工助學崗前培訓與素質拓展結合的課程教育平臺,利用自編問卷對勤工助學的學生進行了調查和研究,進一步驗證了理論加實踐的課程化管理模式對提高學生,特別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綜合素質是有重要意義的。
關鍵詞:勤工助學助困育人課程化教育
1勤工助學學生人群分析
勤工助學的成員79.68%的學生來自農村,20.32%的學生來自城市,其中17.12%的學生經濟困難,27.31%的學生比較困難,26.92%的學生經濟一般,26.73%的學生比較富裕,1.92%的學生富裕。家庭經濟情況屬于比較困難的占多數(shù),他們從各種渠道了解學校勤工助學這個組織,并且也參與到其中。參加勤工助學的學生的態(tài)度:63%的學生積極上進、2%的學生消極對付;參加勤工助學的目的:57%的學生獲得工作經驗,43%的學生獲取人際交往經驗,26%的學生以經濟為目的。作為受助學生勤工助學學生群體具有家庭經濟困難普遍性、人群集中性、自立自強主動性等特點,能便于管理、教育和提煉數(shù)據。學生希望以勤工助學方式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相應的報酬,適當?shù)臏p輕家庭負擔,有效地緩解經濟緊張的狀況。
2勤工助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2.1普遍認為勤工助學對自己的社會經驗積累無幫助
學校勤工助學目前的崗位有400多個,但是存在很多清潔維護的崗位,與科研助理、行政助理等崗位相比,清潔類的崗位值得改進。
2.2勤工助學的工作和學習時間存在沖突
學校勤工助學的大部分工作崗位的時間都是與老師的工作時間相結合,這就會與同學的勤工助學工作時間發(fā)生一定的沖突。
2.3勤工助學不能很好的鍛煉自己的能力
部分同學最初加入勤工助學的目的是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一定的報酬,緩解經濟負擔,同時,也想通過勤工助學提高和鍛煉自己的能力。隨著時間的流失,許多人認為自己并沒有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反而時間越久,同學的工作積極性越低。
2.4學生對勤工助學的認識有些偏差
學生認為勤工助學是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相應的報酬,這只是勤工助學的一方面。作為教育者,更希望通過勤工助學,能夠讓學生能學到除了報酬以外的知識與技能。
2.5勤工與助學在一些同學身上未能得到體現(xiàn)
由于目前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國力的迅猛發(fā)展,逐漸形成“勤工者未必助學者”的轉變。學校提供的勤工助學崗位的補貼,同學們沒有真正的用于助學上。
長效的資助是培養(yǎng)學生自立自強的精神,我們需堅持將資助與育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資助起到長效幫扶的作用。
3勤工助學“課程化”實踐過程分析
3.1勤工助學“課程化”實施基礎
學校勤工助學中心是學校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實施獎、貸、補、助、免“五位一體,聯(lián)動助學”工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緩解廣大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校期間的生活壓力,幫助其順利完成大學學業(yè)。
勤工助學中心每年校內崗位用工人數(shù)已達400多人。勤工助學在助困同時兼有育人成才的功能,通過“ 勤工助學培訓”等教育活動,以課程化模式加強隊伍建設,鍛煉廣大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實踐動手、自我管理和自我規(guī)劃能力,增強大學生的自立、自強、自信能力和感恩的品質,加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自強不息、勤儉節(jié)約的品格,引導、教育并感化其他同學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自覺愛護環(huán)境,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多元化資助育人理念的新實踐。
3.2勤工助學課程化實施過程
為了進一步提高勤工助學的同學的整體素質與能力,從2012年起,學校對全校勤工助學的同學進行課程化管理,設置資助政策與勤工助學制度、心理維護與健康、崗位工作安全指導、辦公基礎知識培訓等實用性理論課程內容,設置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指導課程作為選修課,并開展實踐性的“1+1”勤工助學素質拓展活動。課程內容和活動多樣化,學生可自由選擇課程和項目。針對活動主題開展如何建立自信、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訓、學會管理時間 、人際交往應對、如何緩解壓力、充分認識自我、道德與修養(yǎng)等公選課程,每個課題由1個理論課、一個戶外課堂和素質拓展游戲三部分組成。
戶外課堂主要內容是感恩社會、感恩學校、感恩父母,尊重生命、尊重勞動、尊重創(chuàng)造。此次活動面向全校受助學生,旨在提升社會對青年心理成長的關注,通過游戲、練習、分享和有效的溝通,建立老師、學生和家長三者之間互相尊重、信任,彼此欣賞和合作的關系,搭建心靈溝通的橋梁,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3.3勤工助學課程化育人效果分析
針對課程化育人效果,對參與勤工助學課程化管理的學生作了專門的個人和集體訪談。
3.3.1勤工助學崗位個案訪談
對象:校內勤工助學學生崗位—校內辦公助理在崗年限:1年
對象自述:“我在大一剛進校就參加了校內勤工助學,當時的目的只有兩個,其一掙錢為父母減輕經濟負擔,其二覺得自己膽子不夠大,所以想鍛煉自己。就因為這兩個目標踏上了勤工儉學的道路,發(fā)現(xiàn)在這一路上有著很多的變化,發(fā)現(xiàn)自己當初想要得到的東西與現(xiàn)實中自己真正能得到的有很大的出入,就拿減輕經濟負擔來說吧,那筆錢真的可能算不了什么,又何談減輕經濟負擔呢?但是自己并沒有因此而退出勤工助學,因為我希望可以認識很多的老師和同學,可以在陌生人面前滔滔不絕,可以站在講臺上隨意的談論自己的觀點,參加勤工助學后自己有了一點這樣的機會,因為每天都會進出辦公室,都會與很多不同系院的老師和同學接觸,也是覺察到自己有進步了……”
培訓感悟:“學校初次開展的崗前培訓與素質拓展更讓我受益匪淺,我參加了理論和實踐的課程,首次意識到合作的重要性,在這次的培訓課上我被安排作老師的助理,因此我需要與授課的老師合作,需要與各個部門同學合作,那種與老師和同學合作愉悅的感覺使我能找到自身的價值,更清楚地了解課程的安排。”
3.3.250人訪談調查
對象:50個參加培訓的學生年齡:18歲~21歲
感受:領悟為人處事的原則,體會無私奉獻的快樂,在勞動中服務他人,成就自我;可以結識更多的朋友,崗前培訓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讓我們學到了很多專業(yè)以外的知識,更使我們進一步的了解了勤工助學,很好地豐富了課余時間。如果單純的在崗位上工作不如出去做兼職,所以培訓內容能夠很好的運用到崗位上。如果沒有理論的指導,可能我們會在長時間或者一生都不會明白其中的道理。
建議:可以多開設一些類似于這樣的培訓,把內容更加細化、更吸引人,開班的人數(shù)可以減少,時間縮短,這樣更容易吸收。
3.3.3問卷調查
對象:全校所有勤工儉學人員 450人,其中293人參加崗前培訓,185人參加素質拓展。
問卷:450份,有效分數(shù)395份。
結果分析:參加崗前培訓的必要性,80%的學生認為學到了很多知識,有必要長期實施。培訓后的收獲,88%的學生獲得實踐能力,74%的學生獲得協(xié)調能力,61%的學生獲得競爭能力,40%的學生獲得創(chuàng)新能力。對培訓內容和意義不清楚的僅有5%的學生。
從調查中發(fā)現(xiàn),無論是家庭條件好的還是不怎么好的,經濟利益并不是學生參加勤工助學的唯一目標和主要需求。學生們都非??粗刈约耗芰Φ腻憻挘瑢W們普遍認為此次培訓課給了他們認識自我的機會,讓他們更多的體會到現(xiàn)在的在崗學習為以后的工作作了很好的鋪墊,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遠遠高于自己的初衷。
4結語
勤工助學“課程化”管理模式是鍛煉學生綜合能力,實現(xiàn)學生長效資助的一種重要探索。麥可思報告2012年調查發(fā)現(xiàn),育人方式對學生的成長有重要的影響,學生中59%的人生態(tài)度樂觀,58%的積極努力、追求上進,50%的具有包容精神,而相對的僅有35%的學生具有知恩圖報的感恩意識,僅有6%的學生認為思想引導沒有作用。在如今企業(yè)或單位對人才的需求中發(fā)現(xiàn),企業(yè)需要德才兼?zhèn)?,具有高尚的品質,較強的社會應變能力、自學能力,不怕苦、不怕累,積極樂觀、自信上進的復合型人才。勤工助學是一種培養(yǎng)學生責任意識、愛崗敬業(yè)、誠實守信、認識社會的重要實踐。作為受眾的我們,滿懷自立自強的熱誠,希望在勤工助學的崗位上通過高校的“助困更育人”的理念,鍛煉更好的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能力,有能指引大學生健康成長,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在各所高校推廣。
當今社會的發(fā)展與高校的教育密切相關,而一種有效的教育方式更是許多高校所青睞的。為了提高大學生的整體素質,為了適應社會的發(fā)展,為了讓我們的道路更加寬廣,更為了達到我們資助更育人的目的,各個學校都在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資助管理手段。在我校的勤工助學“課程化”管理模式中,學校將學生的能力缺失,結合社會對人才需求,轉化為現(xiàn)實的 “1+1”課堂+實踐引導模式,利用這樣系統(tǒng)的教育平臺,嘗試受助學生的創(chuàng)新教育引導方式,我們在體驗這種課程化教育模式中感受到了多元化資助方式的實施價值和意義,這是鍛煉學生綜合能力,實現(xiàn)學生長效資助的一種重要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5580(2016)02-0226-03
基金項目:2012年成都紡織高等??茖W校雙教科研課題
收稿日期:2015-10-20
第一作者:徐瑾(1982-),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