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航
內(nèi)容摘要:中國古典小說與西方傳統(tǒng)小說,由于文化語境的差異,在藝術(shù)呈現(xiàn)上各具特色。中國古典小說深受史傳文學的影響,而西方傳統(tǒng)小說受神話與史詩的影響,民族文化心理的不同,使得中西小說在創(chuàng)作上有各自的特點。本文試從敘事視角出發(fā),對中西小說之間的這種異同做出比較分析。
關(guān)鍵詞:小說 敘事視角 敘事結(jié)構(gòu)
從敘事學的緯度來看,敘事的主體與敘事者所站的角度是敘述方式的核心。從19世紀后期開始,敘事文學研究的“熱點”逐漸開始偏向于對于敘事角度的研究。在敘事作品中,美國作家亨利·詹姆斯率先提出了“敘述視角”這一概念,從此引起了多位作家在這方面的廣泛興趣與關(guān)注。他們的創(chuàng)新性實踐對于敘述學、文體學等形式主義文論的興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文學界也愈加關(guān)注到敘述視角的分類、敘述視角的選擇。在對中西小說“敘述視角”的差異研究過程中,不難發(fā)現(xiàn)中國古典小說的起源發(fā)展有其與眾不同的歷史文化語境,跟西方的小說差異極大,因此中國小說的敘述視角與同西方的小說視角有著本質(zhì)的差別,因此對這二者之間的差異進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一、中國古代小說的敘事視角
從宏觀角度看來,中國古代小說的視角大多都術(shù)語全知敘述視角,而限制敘述視角多見于現(xiàn)代小說就是。但事實上,古代小說更為常見的是全知和限知視角相互結(jié)合滲透的方。比如在古典名著《紅樓夢》中,其藝術(shù)魅力就巧妙地體現(xiàn)在這種方式的運用中。《紅樓夢》又名《石頭記》,從名稱可以看出這是一部記錄石頭在紅塵中親身經(jīng)歷的書。
因此,要展現(xiàn)廣闊的生活場景和社會畫面,作者會采用全知的敘事視角,自由剖析人物心理,但其弊端是這種無所不知的敘述的可信性值得懷疑。于是曹雪芹會刻意地將敘述者與自己劃分開來,這一分離正標志著是敘述藝術(shù)成熟。作者的精妙就在于能夠?qū)@種敘述方式進行的非常巧妙的帶有藝術(shù)化的處理,從而有效地避免了這種敘述缺陷,不會使讀者深陷其中,不知所云;所以書在全知視角中溶入限知敘述視角,是中國古典小說敘述視角的重大突破。
所謂限知敘述視角,其實就是人物視角,作品的敘述人是參與到作品中事件的,也就是作品中的人物之一。但是,限知敘述視角的任務所講述的內(nèi)容,僅僅限于是自己的經(jīng)歷,只能敘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思。也就是說,限知敘述視角的敘述者和人物知道的故事其實是相同,人物不知道的,敘述者同樣無權(quán)獲知。這種角色性的限知視角在中國小說中的運用十分常見,這就是中西小說的一個明顯的差異。
中國人的習慣是,敘事者跟文中的人物是同一步調(diào)的,文中人物無法看見感知的,讀者也無法得知;這樣讀者能夠清楚地感知文中人物的悲歡相與,感同身受。這樣的寫作模式,從劇中人物有限的視角出發(fā),盡量只敘述劇中角色看到的一切實物。近年來,敘事學的研究重點逐漸偏向了人物視點,由此更好地展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白話小說的魅力:“以局部的限知,合成全局的全知”,從而形成了與中國畫法中散點透視相類似的流動視角。這種帶有濃厚中國特色的敘述視角對中國古典小說的發(fā)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西方傳統(tǒng)小數(shù)的敘事視角
在回顧西方傳統(tǒng)小說的“敘述視角”的演變過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敘事視角的演過程正是小說為達到真實而在讀者與作者之間雙向選擇的互動過程。在西方歷史上,在人類的童稚時期,人類有著巨大生存的困惑,這是無法在現(xiàn)實找到解脫之道的。 于是,神話中的“上帝”成為世界的中心。早期的敘事作品會給人類帶來神諭和神示,這樣的敘述方式和角度源于宗教意識和對神的無上崇敬。詹姆斯認為在敘述過程中,最好只突出一個中心人物的思想變化,而劇中其他人物和景象都可以從中心人物的話語和思維中得到清晰的展現(xiàn)。
例如《了不起的蓋茨比》,作者選取的敘事角度就是一種非?,F(xiàn)代化的敘述模式,小說的敘述者選取的就是劇中人物。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尼克,既充當了劇情的敘述者,又是小說的主角之一。尼克選取了第一人稱作為敘述人稱來進行敘述,他在小說中向讀者敘述自己的言行,展現(xiàn)自己的所思所想;與此同時還巧妙地不露痕跡地講述了劇中主人公蓋茨比的故事。尼克也是小說中的重要人物,他無處不在,參與到劇中的各個場景。但是,尼克并不是無所不知的上帝,他會受到自身活動范圍的種種限制,他無法講述自己不在場或未曾經(jīng)歷的事件。
作者十分精巧地運用了限制性第一人稱的敘述視角,讓讀者和主人公蓋茨比之間的距離不遠不近,恰到好處;這樣不僅讓尼克的人物思想得了有效的呈現(xiàn),顯得親切、自然,同時也提高了故事的可信度從而使小說引人入勝。
三、結(jié)語
一般說來,在分析中國小說的過程中,我們往往都是按照西方的理論來進行評析。但是,應該也有必要看到西方理論的世界性是一個有缺陷的世界性,因為西方小說理論從建立之初,就沒有把中國小說納入在內(nèi)。所以通過比較敘事視角的差異,能更好地理解中西小說創(chuàng)作的各自特色,這正是本文的旨趣所在。
(作者單位:重慶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