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范大學 教育學部,北京 100875)
教師教學效能感的早期研究主要有兩條線索,一是以羅特(Rotter)的控制理論為基礎,將教學效能感界定為教師相信自己能控制學習情境的程度;[1]二是以班杜拉(Bandura)的社會認知理論及其對自我效能感的構(gòu)建為基礎,將教學效能感界定為教師對自身促進學生參與并獲得理想學習結(jié)果的能力的判斷。[2]隨著研究的發(fā)展,莫蘭(Moran)等人建構(gòu)的定義被廣泛接受,即教師對自身組織和推進課程以實現(xiàn)預期目標的能力的信念。[3]同時國外眾多學者對教學效能感的測量工具進行了長期的探索,[4][5][6]目前認可度較高的是Moran等人修訂的教師教學效能感量表,[7]并在職前教師、在職教師等不同教師群體中得到檢驗和運用。[8][9]
教學效能感為研究者廣泛關注,是因為其不僅關系到教師的自身發(fā)展,而且與學生的發(fā)展密切相關。教師的教學效能感越高,教學準備和組織工作越優(yōu),[10]教學熱情和投入度越高,[11]離職傾向越低。[12]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教師的教學效能感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動力、自我效能感等有重要影響。[13][14][15]但目前我國對教學效能感的研究多集中于中小學教師,對高校教師的關注較少,對民辦高校教師的關注更為少見。當前,民辦高校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民辦高校教師隊伍建設亟待推進,調(diào)查民辦高校教師教學效能感,分析其影響因素,對促進民辦高等教育發(fā)展具有重要價值。此外,本研究采用Moran等人的教學效能感定義與量表,將進一步豐富國內(nèi)教學效能感研究。
本研究邀請上海、江蘇、重慶61所民辦高校9150名教師參與在線問卷作答,共回收問卷7618份,在清除無效數(shù)據(jù)以及沒有承擔教學任務的教師樣本后,有效問卷共6631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72.47%。
本研究調(diào)查工具為Moran等人編制的教學效能感量表(TSES)。該量表包括三個維度,分別為教學策略效能感(efficacy in using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IS)、課堂管理效能感(efficacy for classroom management,CM)和促進學生投入效能感(efficacy to promote student engagement,SE)。每個維度有8個題項,整個量表共24個題項。因子分析提取的因子個數(shù)以及各個因子題項與原始問卷一致。教學效能感總量表和分量表課堂管理效能感、教學策略效能感、促進學生投入效能感的Cronbadch Alpha系數(shù)分別為0.957、0.906、0.913、0.918,說明在我國民辦高校教師中使用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結(jié)構(gòu)分析和信效度分析結(jié)果證明該量表可作為評估我國民辦高校教師教學效能感的工具。研究采用SPSS21.0軟件對收集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
量表第一部分對民辦高校教師的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進行調(diào)查,包括性別、年齡等屬性特征,學歷、職稱、教齡等資歷特征,以及工作性質(zhì)、承擔課程門數(shù)、學時量等崗位特征。從表1可以看出,樣本中女教師比例略高;31-40歲的教師比例最高,其次為30歲以下的教師;樣本民辦高校教師以全職教師為主,相對能夠代表民辦高校教師的教學效能感水平;最高學歷為碩士的教師比例最高,其次為本科學歷;在職稱方面,中級教師比例最高,其次為初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比例最低;教齡為1-5年的教師比例最高,其次為6-10年的教師;在授課門數(shù)方面,承擔2門課程的教師人數(shù)最多,其次為承擔1門課程的教師,二者在總樣本中的比例達到72%;在每周授課學時數(shù)方面,每周授課10-15學時的教師比例最高,其次為16-20學時、10學時以下的教師。這些特征切合民辦高校教師的實際狀況。
表1 民辦高校教師教學效能感問卷調(diào)查樣本基本情況
描述統(tǒng)計顯示,民辦高校教師的總體教學效能感(均分)均值為3.9264,大于中間值3,表明民辦高校教師教學效能感總體較好。民辦高校教師的教學策略效能感、課堂管理效能感、促進學生投入效能感均值分別為3.9850、3.9626、3.8315,均高于中間值3,其中教學策略效能感均值最高,促進學生投入效能感均值最低,說明民辦高校教師的促進學生投入效能感有待提高。
表2 民辦高校教師教學效能感總體水平描述統(tǒng)計
為了解不同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民辦高校教師的教學效能感狀況,運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等統(tǒng)計方法對民辦高校教師的教學效能感進行均值比較分析。
1.不同性別民辦高校教師的教學效能感
民辦高校男、女教師的總體教學效能感、課堂管理效能感、促進學生投入效能感差異顯著。民辦高校男教師的總體教學效能感及各維度效能感均值高于女教師;民辦高校男、女教師的總體教學效能感、課堂管理效能感、促進學生投入效能感差異極其顯著,教學策略效能感差異不顯著。
表3 不同性別、工作性質(zhì)民辦高校教師教學效能感T檢驗
2.不同年齡民辦高校教師的教學效能感
不同年齡段民辦高校教師的總體教學效能感、課堂管理效能感、促進學生投入效能感不存在顯著差異,教學策略效能感差異。多重比較發(fā)現(xiàn),30歲以下民辦高校教師的教學策略效能感均值顯著低于31-40歲教師,均值差為0.06152。
表4 不同年齡、教齡民辦高校教師教學效能感方差分析
3.不同教齡民辦高校教師的教學效能感
不同教齡民辦高校教師的總體教學效能感、教學策略效能感、課堂管理效能感差異顯著,促進學生投入效能感差異不顯著。在教學策略效能感方面,教齡為1-5年的民辦高校教師顯著低于教齡為6-10年、11-20年的教師,均值差分別為0.04529、0.09678;在課堂管理效能感方面,教齡為1-5年的民辦高校教師均值顯著低于教齡為11-20年的教師;在總體教學效能感方面,教齡為1-5年的民辦高校教師均值顯著低于教齡為11-20年的教師,均值差為0.06576。
4.不同學歷民辦高校教師的教學效能感
不同學歷民辦高校教師的總體教學效能感及各維度效能感有極其顯著的差異。??萍耙韵旅褶k高校教師的總體教學效能感、教學策略效能感、課堂管理效能感均值顯著低于所有其他層次學歷教師,促進學生投入效能感均值顯著低于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教師。
表5 不同學歷、職稱民辦高校教師教學效能感方差分析
5.不同職稱民辦高校教師的教學效能感
不同職稱民辦高校教師的總體教學效能感及各維度效能感存在顯著差異。無職稱教師教學策略效能感水平顯著低于中級和副高級職稱教師,均值差分別為0.08821、0.10769;在促進學生投入效能感方面,正高級教師顯著高于中級、無職稱教師,均值差為0.11223、0.11548;在總體教學效能感方面,正高級、副高級教師顯著高于無職稱教師,均值差分別為0.10213、0.07285。
6.不同工作性質(zhì)民辦高校教師的教學效能感
民辦高校全、兼職教師的總體教學效能感、促進學生投入效能感差異不顯著,教學策略效能感、課堂管理效能感具有顯著差異。全職教師的促進學生投入效能感均值略高于兼職教師,教學策略效能感、課堂管理效能感顯著高于兼職教師。
7.每周不同授課時數(shù)民辦高校教師的教學效能感
每周不同授課學時數(shù)民辦高校教師的總體教學效能感及各維度效能感存在顯著差異。多重比較顯示,在課堂管理效能感維度,每周授課16-20學時的民辦高校教師均值顯著低于每周授課21-25學時的教師,均值差為0.07025;在促進學生投入效能感維度,每周授課16-20學時的民辦高校教師均值顯著低于每周26學時以上的教師,均值差為0.08933。
表6 不同授課學時數(shù)、授課門數(shù)民辦高校教師教學效能感方差分析
8.不同授課門數(shù)民辦高校教師的教學效能感
不同授課門數(shù)民辦高校教師的總體教學效能感不存在顯著差異。在各維度,不同授課門數(shù)民辦高校教師的課堂管理效能感、促進學生投入效能感差異不顯著,教學策略效能感差異顯著。其中,在教學策略效能感方面,承擔3門課程民辦高校教師的均值顯著高于承擔1門和2門課程的教師,承擔2門課程民辦高校教師的均值高于承擔1門課程的教師。
總體來看,民辦高校教師教學效能感總體水平較高,說明民辦高校教師相信自己能有效地組織和安排教學工作,并實現(xiàn)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學是民辦高校的首要任務,學校重視教學工作,教師重視自身教學能力的發(fā)展,這種以教學為重、不斷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理念和氛圍,有利于民辦高校教師獲得教學效能感。但需注意,民辦高校教師促進學生投入效能感水平稍低,說明民辦高校教師對自身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能力和效果信心不足。這一方面可能與民辦高校學生的生源質(zhì)量有關,民辦高校學生基礎相對較弱,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較低,教師引導其投入學習的難度較大;另一方面可能與民辦高校教師不恰當?shù)慕虒W策略有關,民辦高校以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為主,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是基本的教學途徑,傳統(tǒng)的理論灌輸或過多的實踐,都會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降低學生的積極性。
均值比較發(fā)現(xiàn),屬性特征(性別、年齡)、資歷特征(教齡、學歷、職稱)、崗位特征(工作性質(zhì)、每周學時數(shù)、授課門數(shù))均為影響民辦高校教師教學效能感的重要因素。其中,性別、教齡、學歷、職稱、每周授課學時數(shù)對民辦高校教師的總體教學效能感以及教學策略效能感、課堂管理效能感、促進學生投入效能感均有顯著影響,年齡、授課門數(shù)對民辦高校教師的教學策略效能感具有顯著影響,工作性質(zhì)對民辦高校教師的教學策略效能感和課堂管理效能感有顯著影響。
與已有研究相反,[16]本研究中,性別是影響民辦高校教師教學效能感的重要因素,男教師的教學效能感明顯高于女教師。這可能與當前男、女教師面臨的壓力以及男、女教師的自信心水平有關。在授課門數(shù)和每周授課學時數(shù)方面,樣本民辦高校男、女教師人數(shù)分布狀況相差不大,說明男、女教師承擔的教學工作量相當。但相對于男教師,女教師的抗壓力能力弱、自信心低,這不同程度上影響女教師對自身教學控制能力的信念,導致民辦高校女教師的教學效能感較低。從年齡來看,30歲以下民辦高校教師的教學效能感最低,51歲以上教師的教學效能感最高。一般而言,年齡較大的教師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jīng)驗,能夠從容面對教學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并且51歲以上教師在資歷、職稱方面已有一定成就,內(nèi)心有所慰藉,因而會具有較高的教學效能感。[17]而30歲以下的年輕教師剛剛?cè)肼?,還處于適應期。本研究中,86.8%的30歲以下教師教齡為1-5年,只有12.3%的教齡在6-10年之間。教學經(jīng)驗不足,對教學環(huán)境、教學對象缺乏了解,都可能導致民辦高校年輕教師教學效能感差于年長教師。各年齡段民辦高校教師在教學策略效能感方面具有顯著差異,31-40歲之間民辦高校教師教學策略效能感明顯優(yōu)于其他年齡段教師,這可能與該階段教師已經(jīng)度過適應期有關,一方面他們積累了組織實施各種教學策略的經(jīng)驗,另一方面正處于學習工作的最佳階段,能夠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策略,對自身運用各種教學策略的能力較為自信。
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教齡較長民辦高校教師的教學效能感水平較高。[18]本研究中,11-20年教齡的民辦高校教師教學效能感最高,其次是21年以上教齡的教師,1-5年教齡的教師最低。分析認為,10年以上教齡的民辦高校教師已經(jīng)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jīng)驗,并且多處于內(nèi)驅(qū)力、學習力旺盛的中青年時期,有充沛的精力學習新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了解新一代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需求,因而對教學工作的把控能力較強。與已有研究結(jié)果相一致,[19]學歷對民辦高校教師的教學效能感有顯著影響。從總體教學效能感來看,具有博士或其他學位的民辦高校教師教學效能感較好。這可能是因為受過博士教育的民辦高校教師,得到了更為系統(tǒng)的教學知識訓練,所掌握的專業(yè)知識和教學技能更豐富,對教育規(guī)律的把握更準確,能夠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靈活應對教學工作。接受過國外高校培訓等其他學歷的民辦高校教師,理論和實踐經(jīng)驗豐富,自信心較高,教學效能感也相對較好。一般而言,副高級以上教師的教學效能感較好,[20]這是因為職稱較高的教師,教學經(jīng)驗豐富,運用教學策略、調(diào)控教學的能力強;此外,職稱作為對教師個人教學能力的一種認可,有助于增強教師的信心,提高教師的教學效能感。[21]
目前,很多民辦高校探索建立以專職教師為主、專兼職相結(jié)合的師資隊伍,兼職教師成為不可忽視的教學力量,因此也更加注重兼顧專兼職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但由于民辦高校的兼職教師多為公辦高校的教師,本身已經(jīng)有繁重的教學任務,處理民辦高校教學工作的精力有限;也有些在民辦高校兼職的公辦高校教師,只關心是否完成授課任務,忽視教學質(zhì)量,并且難以應對民辦學校的一些學生問題,因而相對于民辦高校的全職教師,教學效能感較低,甚至在教學策略效能感和課堂管理效能感方面具有較大差距。此外,有些在民辦高校兼職的在讀博、碩士研究生,基礎較弱、也不會將太多精力用于改進教學策略,提高課堂管理質(zhì)量。作為教學工作量的主要區(qū)分形式,授課門數(shù)、課時量,尤其是課時量與教師的教學效能感密切相關。從授課門數(shù)來看,民辦高校教師的教學效能感均值呈倒U形分布,教授3門課程的民辦高校教師教學效能感最好;在每周授課學時數(shù)方面,每周授課10-15學時、21-25學時的民辦高校教師教學效能感較好。在民辦高校,授課門數(shù)較多的教師一般為教學骨干。該群體教師教學經(jīng)驗豐富,熟悉教學環(huán)境和課程知識,對教學工作的把控能力較強;骨干教師的模范地位也有助于提升其教學效能感。而課時量較大的民辦高校教師,多為同門課程在不同班級的重復授課,有條件在二次授課中進行自我診斷,調(diào)整教學方案,尋找提高教學效果的途徑,從而對不斷完善教學方案、改變教學策略、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信心較高。
民辦高校教師教學效能感受到教師個人屬性特征、經(jīng)驗、資歷、教學活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22]因此,民辦高校要提高教師的教學效能感,需要分類對待、精準施策。(1)給予女教師更多人文關懷,幫助女教師提高自信心,盡量結(jié)合女教師實際情況合理安排工作量。(2)加強對年輕教師的專業(yè)培訓,做好入職和在職培訓工作,為年輕教師提供學習機會,助其盡快適應教學環(huán)境、熟悉課程內(nèi)容、提高教學技能。(3)發(fā)掘資深教師資源,通過課堂觀摩、經(jīng)驗分享會、老人帶新人等方式,促進各教齡段民辦高校教師之間的交流,為資歷較淺民辦高校教師提供學習條件。(4)激發(fā)民辦高校教師的學習動力,鼓勵教師接受繼續(xù)教育,不斷完善自身知識體系。(5)完善職稱管理制度,切實將職稱作為認可、獎勵教師專業(yè)能力的基本途徑,為無職稱教師提供有針對性的發(fā)展扶持。(6)優(yōu)化教師隊伍結(jié)構(gòu),根據(jù)學校特點、課程類型,合理配置專兼職教師比例,端正兼職教師的工作態(tài)度,加強對兼職教師教學工作的管理。(7)綜合授課門數(shù)和每周課時數(shù),合理安排教學工作量,盡量避免單門課程每周多次重復上課或者多門課程疊加課時量,避免因課時量過大或課程單一導致職業(yè)倦怠、效能感減弱的現(xiàn)象。此外,學校還應完善課程評價體系,引導教師正面理解教學評價結(jié)果,鼓勵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監(jiān)控能力。
參考文獻:
[1]Rotter,J.B.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J].Psychological Monographs,1966,80(1).
[2][4]Bandura,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2).
[3][6]Tschannen-Moran,Woolfolk Hoy,K.Hoy.Teacher efficacy:itsmeaning and measure[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8,68(2).
[5]Gibson,S.,Dembo,M.Teacher efficacy:A constructvalidation[J].Journal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4,76(4).
[7]Tschannen-Moran,Anita Woolfolk Hoy.Teacher efficacy:capturing an elusive construct.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1,17(7).
[8]Lisa C.Duffin,Brian F.French,Helen Patrick.The Teachers’Sense of Efficacy Scale:Confirming the factor structure with beginning pre-service teachers[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2,28(6).
[9]Helenrose Fives,Michelle M.Buehl.Examining the Factor Structure of the Teachers’Sense of Efficacy Scale[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2009,78(1).
[10]Allinder R.M.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fficacy and the instructional practices of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consultants[J].Teacher Education and Special Education,1994,17(2).
[11]Coladarci T.Teachers’sense of efficacy and commitment to teaching[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1992,60(4).
[12]Burley W.W.,Hall,B.W.,Villeme,M.G.,&Brockmeier,L.L..A path analysis of themediating role ofefficacy in first-year teachers’experiences,reactions,and plans[C].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1991,Chicago.
[13]Ross J.A.Teacher efficacy and the effect of coaching on student achievement[J].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1992,17(1).
[14]Midgley C.,F(xiàn)eldlaufer,H.Eccles,J.S.Change in teacher efficacy and student self-and task-related beliefs inmathematics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junior high school[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9,81(2).
[15]Anderson R.,Greene,M.Loewen,P.S.Relationships among teachers’and students’thinking skills,sense of efficacy,and student achievement[J].Alberta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88,34(2).
[16]程鳳春,姚松.汶川地震極重災區(qū)中小學教師教學效能感及其影響因素[J].教育研究,2011,(08).
[17]叢玉燕.加強管理 提升高校教師教學效能感[J].中國高等教育,2013,(Z1).
[18]Hoi Yan Cheung.Teacher Efficacy:A Comparative Study of Hong Kong and Shanghai Primary In-Service Teachers[J].The Australian Educational Researcher,2008,35(1).
[19]辛濤,申繼亮,林崇德.教師自我效能感與學校因素關系的研究[J].教育研究,1994,(10).
[20]周麗.西藏高校英語教師教學效能感研究[J].教育探索,2013,(4).
[21]王芳,譚頂良.中學教師教學效能感的實證研究及其對教師培訓的啟示[J].當代教育科學,2006,(17).
[22]李瑩,朱新秤.基于實證的高校教師教學效能感研究[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