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 紅,楊 睿
(山東建筑大學 藝術(shù)學院,山東 濟南250101)
論百脈泉公園中的園林文化
尚 紅,楊 睿
(山東建筑大學 藝術(shù)學院,山東 濟南250101)
園林文化猶如園林主體的靈魂,賦予園林深邃的內(nèi)涵,不僅給人帶來視覺的享受,更能品味到其中的韻味。濟南百脈泉公園沒有趵突泉的磅礴大氣,卻有江南園林的婀娜多姿,表現(xiàn)在一個個精致的泉水景觀中,具有自己鮮明的個性,突出了多元文化的特色。百脈泉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濃郁的泉水文化,散發(fā)著濟南泉城的獨特魅力,使這個城市變得獨一無二;歷史的傳承又使得百脈泉公園文化深厚,一代詞人的故居增添了文學修養(yǎng),龍泉寺的佛教氣息令人靜心,再糅合園林獨有的文化,滋養(yǎng)著整個泉城。
百脈泉公園;園林文化;泉水文化;歷史傳承
百脈泉公園位于明水(濟南章丘市駐地),總面積86.7hm2,以泉水眾多而有“小泉城”之稱。景區(qū)以獨特的泉水為載體,以深厚的文化為底蘊,彰顯鮮明的地域特色,弘揚卓然一家的清照文化,形成了泉水景觀、生態(tài)景觀、文化景觀于一體的山水文化園林。園林文化創(chuàng)造了景觀,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生活,缺乏生活的園林文化會趨于空洞,百脈泉公園使得濟南泉城變得有聲有色,將生活氣息融入文化當中,親切宜人又回味無窮。
山因水轉(zhuǎn),水因山活,一個城市多了泉水的滋潤,變得更加有靈氣。人的天性是親水的,看著從水底升騰出的一串串“珍珠”,喜悅之情滿滿的溢出,能夠觸碰到的泉水一定會親自去體驗,由視覺到觸覺,加上聽覺的烘托,享受在百脈泉公園中的每一處泉眼。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泉水,告訴我們水善萬物而不爭,包容著所有的一切,不驕不躁,有力而持續(xù)的噴涌,用自己的甘甜哺育著這方人土。泉水的柔軟,能夠沖刷巖石,克服一切困難,如謙謙君子一樣恭敬有禮;泉水的清澈,猶如一面鏡子,映射出所有的景象,毫無雜念,令人內(nèi)心平靜,探尋靈魂最純凈的渴望。如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說:“水,由于它的燦爛透明,它的淡青色的光輝而令人迷戀?!?/p>
百脈泉公園精致典雅,每個小泉各成一景,沒有趵突泉的恢弘氣勢,卻似一縷細流劃過每個人的思緒。百脈泉輕輕柔柔地撩撥著人們的心,細細品味,泉水的品質(zhì)悄無聲息地影響著泉城人民,每個人都是溫和而忠厚的,笑臉洋溢,熱情地對待每一個陌生人,用包容的心去解決矛盾,整個城市彌漫著和諧的氛圍,就這樣泉水滋養(yǎng)著溫潤而雅的泉城人民。濟南因泉水具有特色,濟南人也因這獨特的溫和品質(zhì)而聞名,百脈泉以其深厚的泉水文化滲透在每個泉城人的心中,洗滌人們的心靈,追求內(nèi)心的平和。同時人與泉相互影響,泉水文化將人們變得更加沉穩(wěn),人們也更加珍惜寶貴的泉水資源。
龍泉寺是緣百脈泉而建,百脈泉也因龍泉寺而更加著名。以脈脈泉水為依傍的古寺,自然也就秉承了水的許多禪機與靈性。龍泉寺承載著深厚的佛教文化,與一般佛教文化不同,它是與泉水文化結(jié)合在一起的,傳說百脈泉水暗通東海,取其龍脈潛行之意。數(shù)百年的滄桑歷程破損了龍泉寺的完整面貌,但其安然悠遠的佇立在原處,靜靜地守候著泉水。
嵌于龍泉寺大殿西外壁的石刻刻有許多文化名人的優(yōu)秀詩作,詩中透漏出無限禪意,寺內(nèi)的文房墨寶,皆如泉水般空靈通透。佛教文化內(nèi)涵深厚,最主要的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1]人生來本性善良,因為環(huán)境的影響,各種誘惑存在于生活之中,往往會令人迷失雙眼,做出錯誤的舉動。在這樣的時代,需要一種思想、一種文化來支撐著人們,需要一種信仰來給予人們力量。佛家思想將人生的道理參悟的透徹,告訴人們應該多行善業(yè),不要有惡念,從自身進行凈化,能夠從助人中得到快樂。龍泉寺所蘊含的佛教精神與泉水文化相互呼應,都是在無形中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行為,像泉水一樣清澈透亮,沉淀自己,溫和待人,在禪思中得到升華。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百脈泉的泉水將李清照哺育成風姿綽約、溫婉可人的女子,骨子里流淌著這份泉水的清透和堅韌,詩詞中也透露出隱隱的靈性。她的作品最離不開的便是一個“愁”字,紛繁的愁緒令她一步步地邁上了文學的圣殿,也正是這些苦悶的情緒,加上她柔和的本質(zhì),促成了清照詞獨有的絕妙,字字珠璣,鬼斧神工,形成婉約派風格,令人回味無窮。李清照的文學素養(yǎng)為百脈泉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詩詞點綴泉水,泉水增添韻味。游走在百脈泉公園,清照的詩情在心中油然而生,仿佛自己身上也帶著小資情懷,更能體會到清照的那份堅韌和執(zhí)著,親自領略文學的魅力,穿梭在歷史的文化之中。
過去,我們曾經(jīng)長期忽視園林的文化內(nèi)容.不知曉真正的園林是什么。如今,中國園林里固然附有大量的匾聯(lián)題刻,也有典故傳說,但是其文化的真諦卻在于造景。中國園林造景.簡言之就是通過人與自然的巧妙組合,把觀賞者引入一種情景交融的境界,之后可在要緊處以聯(lián)匾題刻等手段,不失時機地點破主題,引起人們對景觀更強烈的共鳴。[2]百脈泉公園的設計,如江南園林一般清爽秀氣,通過細致的手法,展現(xiàn)園林文化的特色。
清照園是整個百脈泉公園的核心,借著山明水秀的自然風光創(chuàng)造出清照詩詞中的意境。園中建筑高雅,樓軒巍巍。樓臺亭榭,曲徑游廊,依泉架構(gòu),環(huán)水而建。園內(nèi)有“吟風榭”、“溪亭”、“感月亭”;有“文軒齋”、“漱玉堂”、“金石苑”、“黃花館”、“易安樓”、“海棠軒”;還有模擬李清照夫婦生活起居,賦詩作詞的臥室“燕寢凝香”。園內(nèi)1500m2的水面由漱玉、龍?zhí)丁⒚坊ㄈ獏R合而成。[3]建筑與環(huán)境相互融合,在充滿詩意的園內(nèi),建筑也消去了銳氣,掩映在植物茂密的枝葉中,沾染了清照含蓄的格調(diào)。溪亭、感月亭依泉水而建,甘甜的泉水滋養(yǎng)了肥沃的土地,生長出姿態(tài)優(yōu)美、各具特色的植物,大喬木支撐著整體背景,季節(jié)變遷,色相變化莫測,襯托前面的灌木越發(fā)生動,終年翠綠的草坪更是增添了亮度,像是到了不同的地方,看到不同的景象,每次都有不同的體會。建筑與綠植的調(diào)和,為清照園濃厚的文化氣氛奠定了基礎,而文學的氣息也將建筑組景襯得更有韻味。
以小見大是造園中最巧妙的設計手法,百脈泉公園中的建筑小巧玲瓏,與天然形成的泉水交相呼應,配以假山植物,將大自然的山水縮移模擬與咫尺山林之間。而泉水和植物所要表達的意境,通過建筑小品進行了烘托和強調(diào),匾額和石刻點出主題,增加了園林的豐富性,筆直堅硬的線條與植物的柔軟相調(diào)和,展現(xiàn)更強的生命力。亭、榭、軒、齋,都將人們的活動限制在一定的空間,在這樣既定的范圍內(nèi),可以借遠處美景,收納入眼底,也能與近處的環(huán)境親密接觸,充分享受視覺、聽覺、觸覺的各種感官體驗。
百脈泉因“百泉具出”而得名,呈品字形面貌,四周砌石,豎有雕工細致的石欄,泉周石墻上刻有歷代著名書法家和詩人的詞句,為泉水增添了一絲情趣。最夢幻的當屬清照園的風花雪月主題的營造,風區(qū)以石臺上翹首吟詞的清照雕塑為主景,螺旋形圖騰浮雕飄臺象征著李清照詩詞的登峰造極;花區(qū)以伸入水中的木棧道,不系舟和卵石灘地為主要景點,營造“野渡無人舟自橫”的自然野趣;雪區(qū)包括了山庭、水苑、曲廊和由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組成的內(nèi)院,映襯李清照的一生,表現(xiàn)出庭院幽深和氣勢恢宏兩種富于詩意的景象;月區(qū)是一組仿古水院,以“月來滿地水”的意境,寓意李清照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隨著道路的劃分,將整個園子分為若干個層次,讓人在其中探索,不斷發(fā)現(xiàn)令人驚喜的景色,有泉水的聲音飄散在耳邊,有寬敞的場地供人停留,有特別的布置引人深思,通過人工的景觀塑造,展現(xiàn)像畫面一樣唯美的場景,感受詞人的生活環(huán)境,匾額的文字、墻壁上的詩詞,都將人們帶入清照的情感之中。卵石散布的夾岸,清澈透亮的泉水,源頭升起的一串串珍珠,掇山疊石,玲瓏空透。水面煙波蕩漾,清澈如鏡,重青淺碧,拖練柔藍;湖中水草裊裊,魚翔淺底,綠葉紅鱗,相映成趣,一派詩情盎然。
公園內(nèi)的植物千姿百態(tài),鳥語花香,競相斗艷,不是特意的去追求艷麗的景觀效果,而是在泉水的滋潤下充分釋放自己,向人們展現(xiàn)最美麗的一面。墨泉,水出自深部奧陶紀石灰?guī)r巖溶裂隙,泉孔黝深,水色蒼蒼如墨而得名。每次身在墨泉旁邊,都感到一股磅礴的氣勢,噴涌而出,被這樣的力量所感動,眼中只剩下這方半圓形的墨泉,將我們的思想吸入到那深沉如墨的泉水中。與之相對的是漱玉泉的皓白,形若圓盤,泉中池底鋪鵝卵石,泉噴水花色白如玉,噴高可達數(shù)尺,水落池中如玉石片片,碧水洗白玉,浩純無暇,與墨泉遙相呼應,一黑一白,一暗一明,共匯繡江。百脈泉公園中的所有泉水景觀都是這樣具有真性情,瀟灑肆意地噴涌流動,不加任何點綴,就這樣無聲地影響著人們,拋去一切煩惱,在自然純凈的環(huán)境中充分享受生活,欣賞平日發(fā)現(xiàn)不了的美。
百脈泉公園不只是一個風景優(yōu)美的旅游勝地,更是生活的一部分,通過藝術(shù)的手法創(chuàng)造服務于百姓的活動空間,拉近人與泉水的距離,將景觀融入到生活當中,把單調(diào)的生活布置的有聲有色,在意境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提升涵養(yǎng),在人格涵養(yǎng)的塑造過程中體悟禪意。百脈泉公園不僅創(chuàng)造了生活,也品味了園林文化。
人與世界接觸,因關(guān)系層次的不同,可有五種境界:為滿足生理的物質(zhì)需要,而有功利境界;因人群共存互愛的關(guān)系,而有倫理境界;因人組合互制的關(guān)系,而有政治境界;因窮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學術(shù)境界;因欲返本歸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4]這些境界,都是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對象,通過欣賞品味,將實景化為虛境,窺見心靈深處的反映,人與環(huán)境進行自然的對話,從而營造出一種意境。
百脈泉公園四季常綠,三季有花,景觀效果優(yōu)美,泉水晝夜不停地噴涌,處處生機盎然。在這樣的公園中游賞,感覺十分親切,就像生活在世外桃源,周圍泉水環(huán)繞,草長鶯飛,冬天若是落了雪,銀裝素裹,又會是另外一種意境。融入這樣的環(huán)境,感受公園中的氣象,從花開到花落,四季色相的變化帶給人們不同的心理感受,給生活增添了樂趣,更加多姿多彩。公園中的文化氛圍并不是特意營造,而是貫穿在景色當中,充滿各種生活的氣息,在生活中感受意境。
環(huán)境影響人格,人格造就涵養(yǎng)。元畫家黃子久說:“終日只在荒山亂石,叢木深悠中坐,意態(tài)忽忽,人不測其何為。”這種在與自然朝夕相處的模式中形成的涵養(yǎng)空靈動蕩而又深沉幽眇,無形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潛移默化地塑造了人格涵養(yǎng)。泉水代表著濟南這個城市的特色,泉水的品質(zhì)也流淌在每一個泉城人的血液中。百脈泉公園中每一處景色都蘊含著濃厚的泉水文化,欣賞過一遍,就會讓人流連往返,而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便會不由自主的將這份韻味納入自己的品質(zhì)當中,學習泉水的堅韌通透,提升自己的涵養(yǎng)。
風景是立體的藝術(shù),能夠觸動心靈,映射格調(diào)。景象豐滿的色相達到最高心靈境界,所謂禪意的表現(xiàn),種種境層,以此為歸宿。禪是動中的極靜,也是靜中的極動,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動靜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禪意從萬象景觀而來,得到心靈的升華,超曠空靈。生活貴在心境,樂觀的面對一切困難,皆無難事;悲傷嫉恨,再美好的東西也看不到。百脈泉公園給人營造了一種清凈溫和的氣氛,配以龍泉寺的佛家文化,在泉水面前猶如一塊干凈的棉布,洗去了所有的污濁,靜靜觀賞,體悟人生的真諦。透過翻騰的泉水,思考人生的起伏,尋找內(nèi)心深處的執(zhí)著,讓自己沉淀下來,用更豐滿的知識填補空虛。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百脈泉公園因其獨具特色的泉水文化,孕育了多位著名文學家、藝術(shù)家,最為驕傲的便是一代詞人李清照。園中風景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各處泉眼,千姿百態(tài),生機盎然,假山塑造,輕巧玲玲,處處彰顯清照文化,是一處“園在水中、水在園中、景在詞中、詞在景中”的山水人文園林景觀。觀賞要有好的環(huán)境,營造的歡快氛圍可以互相感染,拉近人與人的距離,使有價值的文化景觀在相互的影響中內(nèi)化成自己的品質(zhì)。在百脈泉公園中游賞,更多的是追求精神的享受,探索心靈與泉水、與自然、與文學的溝通,同一處場景,每個人都會產(chǎn)生不同的感悟,都會找到屬于自己的心靈寄托。公園重視自然的力量,將泉水文化、歷史文化、園林文化融為一體,成為泉城獨一無二的標志,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品質(zhì),讓泉城更加美好,使泉城人更加溫潤。
[1]周維權(quán).中國古典園林史[M].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10.
[2]金柏苓.理解園林文化.中國園林,2003,(4).
[3]任寶禎.濟南名泉[M].山東友誼出版社,2006,(3).
[4]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0-13.
TU986.2
A
1002-2724(2016)06-0102-03
2016-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