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以人為本視角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邏輯建構

      2016-04-05 17:52:22鄧俊麗閻樹群
      理論與現代化 2016年2期
      關鍵詞:國家治理現代化以人為本

      鄧俊麗 閻樹群

      摘 要: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邏輯建構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順利推進提供邏輯合理性支撐。以人為本對國家治理現代化邏輯建構的價值包括:以人為本解構現代化的根本矛盾,建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邏輯應然;以人為本解構治理的演進困境,建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價值向度和檢驗標準;以人為本解構統治和管理的缺陷,建構國家治理現代化多元平等主體關系模式;以人為本嵌入中國當代實際,建構中國特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國家治理現代化;以人為本;邏輯建構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16)02-0038-07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國家治理現代化成為繼工業(yè)、農業(yè)、國防、科學技術現代化之后的第五個現代化,中國共產黨從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這一戰(zhàn)略高度首提國家治理現代化,以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主要內容和手段來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這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國家治理”的新階段,也迅速地推動了學術界對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研究。

      目前對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學術研究主要集中在: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內容、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主體、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路徑等方面,試圖從邏輯上理清什么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為什么要進行國家治理現代化、怎樣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以及國家治理現代化依靠誰、國家治理現代化為了誰的問題。而要從學理上理清上述問題,必須要完成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邏輯建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邏輯建構,核心命題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向現代化變遷,其中以人為本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不僅是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和本質,更是現代社會共有觀念,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邏輯建構的關鍵因素。

      一、以人為本解構現代化的根本矛盾,建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邏輯應然

      以人為本作為現代社會的本位觀,規(guī)定了現代社會各個領域的本質、特點、發(fā)展趨向??茖W解析以人為本與現代化、國家治理現代化之間的邏輯關系,是以人為本視角下國家治理現代化邏輯建構的前提。

      從經典現代化理論到第二次現代化理論,現代化都是一個高度復合的概念,包括了文明變化、文明發(fā)展、文明競爭,也包括了國際互動、國際競爭、國際趨同。毋庸置疑,現代化并不像現代、現代性、現代社會有相對明確的內涵、特征、邊界,現代化更多意指現代社會發(fā)展的過程、趨勢。關于現代化,判斷的標準可以是生產力、社會進步、人類發(fā)展,又都帶有模糊性,尤其在快速的社會發(fā)展背景下具有不確定性。但學術研究層面和社會發(fā)展實踐層面較統一地認為:先發(fā)的發(fā)達國家已經實現了現代化,這極易在邏輯演繹中得出如下結論:發(fā)達國家就是現代化,發(fā)達國家的高樓、汽車、網絡、影視、休閑、奢侈等通過現代資訊成為現代化的表征,凝煉為一種現代化的符號被后發(fā)國家簡單復制。這種簡單復制可以讓后發(fā)國家在短時間內具備了“現代化”的愿景,卻容易陷后發(fā)國家于現代化的陷阱。主要在于現代化邏輯演進中的根本矛盾和演進缺陷——終極價值指向的不明確,而造成這種根本性缺陷是現代化與資本主義的原發(fā)性綁定,資本主義制度的私有性及市場競爭決定了以物為本的社會本位觀與資本主義崛起時的“自由、平等、博愛”有著邏輯上的不一致,最終導致現代化演進中的邏輯混亂與簡單置換。

      但作為現代社會的發(fā)展模式,現代化并不限于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就像市場經濟不獨屬于資本主義一樣,解構現代化邏輯演進矛盾依賴人類社會整個發(fā)展進程中顯現的規(guī)律和特質。在社會發(fā)展領域,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堅持人本質上是自由的、自覺的,一定的社會要以維護人的自由和自覺為目的,“如果一定的社會使人的活動喪失了自由自覺的性質,那么,人的本質就要求反思、批判和超越這一社會,從而走向能實現人的活動的自由自覺性質的社會?!盵1]社會發(fā)展的目的是人,應該堅持以人為本,人本是一切社會運行和發(fā)展的邏輯起點和終極指向,社會發(fā)展的本質是以人為本的,這是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區(qū)別于一切唯心主義歷史觀的本質性特點,是其人民性、革命性、科學性的本質性規(guī)定。以人為本的社會本位觀超越神本位、官本位、物本位的歷史局限性,將人放置于社會發(fā)展的終極價值指向,為現代化明確了出發(fā)點、落腳點等邏輯應然,即現代化是圍繞現實的人、以實現人的自由自覺為目標的理性社會發(fā)展。以人為本的社會本位觀為現代化超越具體制度的局限,實現了與更廣泛多元的社會發(fā)展實踐相結合,為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持續(xù)推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以及未來更多形式的現代化提供了邏輯合理性,也有利于現代化理論適應社會發(fā)展不斷豐富、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

      二、以人為本解構治理的演進困境,建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價值向度和檢驗標準

      治理(governance)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臘語,意為控制、引導和操縱。自1989年世界銀行用“治理危機”概括了非洲的發(fā)展情形后,治理進入社會科學領域,之后逐步被泛化。西方傳統的治理理論強調治理是一種政府和公民共治的價值追求,具有多權力中心、多責任主體,是社會公共機構間的相互依賴和交換(格里·斯托克),聯合國站在全球的視野強調治理的過程性、協調性、互動性,多數學者強調治理是勿須國家正式授權和強制執(zhí)行的管理機制和管理活動(詹姆斯·羅西瑙、格里·斯托克等)。傳統治理理論更多展現的是治理的表現和過程,根本原因在于其理論存在的既定假設:西方制度體系是現代、民主、科學的。但就治理而言,雖然是多主體共治,國家及其政府更具整體規(guī)劃、長遠發(fā)展的能力和質素從而在治理中扮演元治理角色,承擔更多制度設計、制度運行和制度創(chuàng)新的功能,國家治理現代化即國家制度現代化(胡鞍鋼),根本上決定著治理的方方面面,是整個現代化的關鍵。與其他領域的現代化一樣,國家治理是一個伴隨經濟社會發(fā)展不斷變遷的過程,其元治理的作用和功能需要不斷發(fā)散,制度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在現代化早期,資本主義制度及其主導的國家治理較有成效,但伴隨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承擔國家治理主要責任的執(zhí)政黨及其政府的階級局限性決定了其制度創(chuàng)新的有限性,使其國家治理陷入演進困境。

      以人為本的社會本位觀為解構現代化的根本矛盾,明確其出發(fā)點、落腳點等邏輯應然,同時也為治理從根源上擺脫演進困境,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建構提供根本依據:

      首先,以人為本為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提供價值向度。治理體系是治理依據的制度結構體系,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主要內容。在制度結構體系中,制度的價值向度決定了制度的立場,即制度選擇保護的對象和覆蓋的范圍。神本位、官本位、物本位下的制度結構體系本身都帶有極大的階級局限性,保護和覆蓋范圍狹窄。與資本主義的現代國家治理不同,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完成了近現代民族建國任務的同時,超越階級局限性將所有人及人的發(fā)展作為制度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建構了以人為本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其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標識:社會主義從根本上擺正了人在社會中的主體地位,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在全國范圍以憲法的形式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賦予治理以人民性、革命性;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黨的宗旨,并將其上升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指南。以人為本將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價值論與中國共產黨政黨執(zhí)政理念、中國人民的發(fā)展訴求高度結合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它是從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和價值論的高度回到了發(fā)展為誰、發(fā)展靠誰、發(fā)展成果由誰享這樣一個核心問題,從而確立了發(fā)展的價值目標。”[2]以人為本決定了中國的國家治理選擇保護的對象和利益覆蓋的范圍超越了階級局限,是為了全體人民的利益調和而展開的行動,“公共治理和制度安排,都必須保障主權在民或人民當家作主,所有公共政權要從根本上體現人民的意志和人民主體地位?!盵3]。以人為本的價值向度伴隨著不斷變化發(fā)展的人民需求為制度及其體制和運行機制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提供依據,增加了制度運行的空間,凸顯了制度的彈性,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邏輯起點。

      其次,以人為本為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檢驗標準。馬克思主義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成為了檢驗改革開放成敗得失的最初標準,強調價值意義;實踐具體為“生產力標準”,強調經濟作用;完善為“三個有利于標準”,民生開始作為檢驗改革的標準正式進入現代化建設視野。十六屆三中全會將“以人為本”提升為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強調科學發(fā)展就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xù)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fā)展。十六屆五中全會進一步強調要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從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入手,更加注重經濟社會協調發(fā)展,加強發(fā)展社會事業(yè),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十七大明確為:“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fā)謀發(fā)展、促發(fā)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fā)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盵4]至此,以人為本實現了從價值向度向檢驗標準的轉變,即國家治理能力具體化為社會發(fā)展惠及人民的范圍、程度、水平、質量,社會發(fā)展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社會需要的滿足程度檢驗并決定著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水平和實現程度,是國家治理現代化成效的集中體現,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邏輯落腳點。

      三、以人為本解構統治和管理的缺陷,建構國家治理現代化多元平等主體關系模式

      發(fā)源于西方政治學的“治理”中國化過程中,形成多層面的治理類型名詞,有國家治理、地方政府治理、民族地區(qū)治理、社會治理、社區(qū)治理、文化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等等,反映了不同社會組合要素對治理的積極回應,推動了治理理論的豐富和發(fā)展。在多元化的治理類型名詞背后,折射出治理場域下其主體結構的多元化特點。與階級統治和行政管理不同,以人為本建構起來的多元主體結構的關系模式是平等的,是中國特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本質特點。

      1.以人為本決定國家治理現代化多元平等主體的意義建構

      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治理主體多元平等化也是一個過程,完成這一過程,首先要完成主體多元平等的意義建構。建構的方法源自于瑞士以皮亞杰為代表的日內瓦學派,主張在具體環(huán)境中,在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及對知識的需要,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fā)展。而建構主義起源于20世紀初,亞歷山大·溫特強調客觀世界的社會建構,將建構引入社會建設領域,把心態(tài)、期望、知識、信念納入行為解釋的基本因素范疇,認為是共有觀念決定了關系和身份、利益,這從方法論上對國家治理現代化主體多元平等關系的建構具有現實的啟發(fā)意義。

      “在中國歷史上,權威體制始終生存在統一與分裂、集權與失控的矛盾之間”[5],導致一亂一治的歷史循環(huán),在階級壓迫和沖突中沒有多元平等主體構建的任何依據。在當代中國政治運行過程中,權威體制同樣借助干部人事制度和稅費改革掌握人事和資源及其再分配的權力,“在這一過程中,科層制基礎上的利益壟斷及其集團化傾向加劇,特別是資源向上集中導致的自上而下的條條控制。在中央—地方關系的鐘擺向權威體制方向擺動的過程中,地方政府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隨之弱化,導致了有效治理的危機?!盵5]化解這一危機的關鍵是通過改革政治體制,加快轉變政府職能,以政府放權的方式在中央和地方之間建構多元平等的關系格局,達到宏觀調控科學和政府治理有效的目的。但有效治理是一個探索的互動過程,需要利益相關者在不同甚至相互沖突的利益中調和并采取聯合行動。國家治理體系雖然從制度立場上確立了以人為本,目前并不能在現有社會環(huán)境中獲得認可從而上升為共有觀念去完成規(guī)范行為的既定功能。中國現有的思想文化環(huán)境因素中,包括傳統封建社會政治制度和思想觀念結合而成的社會心理及其傳承慣性,包括建國以后政治主導型社會參與,也包括改革開放以來自上而下為主的發(fā)展模式和行政管理方式,導致權威體制與民眾之間的依賴、習慣和不信任,不能認可各社會組合要素的多元平等主體地位及主體間有就利益可以達成的協調、合作和共贏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現實合理性。但在多元化的價值觀念中,“比較而言,以人為本的價值法則可以在不同民族、不同階級階層、不同行業(yè)以及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們之間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識?!盵6]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念下,國家治理多元平等主體及主體間有協調、合作和共贏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現實合理性才有可能上升為社會共有觀念,成為社會最正確的聲音,實現其價值生成,完成意義建構,國家治理現代化才有可能推進。當然,多元平等主體的逐漸構建本身是不斷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過程,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有效推進反過來也有利于推進多元平等主體的成功構建。

      2.以人為本決定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多元主體建構

      人類社會歷史進程中,傳統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占有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從而掌握社會的控制權,是典型的“一元的單中心指揮秩序”(波蘭尼,《自由的邏輯》),這種秩序封閉、落后,隱藏重大危機。一元單中心指揮秩序中統治者具有社會的絕對控制權,是絕對主體,而被統治的對象屬于客體,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是不平等的主客體關系,客體往往采取順從和反抗的方式回應主體的控制,特別容易在管理過程中形成對抗性矛盾,甚至在個別極端事件中激化,既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也容易造成整個社會發(fā)展的停滯和倒退,社會發(fā)展呈現緩慢、曲折、低水平的特點,不能適應多樣化發(fā)展趨勢。中國漫長封建社會建立的“一元的單中心指揮秩序”在清末達到了巔峰,這種制度與自給自足的封閉落后的小農生產方式相適應,以儒家的綱常禮教為意識形態(tài),對中國的封建社會進行全面的整合,但也導致中國全面的衰敗,上層威權政府腐化沒落,中層社會組織發(fā)育滯后,底層人民“愚窮弱私”,在西方社會的堅船利炮下不堪一擊,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受盡百年屈辱。

      區(qū)別于傳統“單中心指揮秩序”的統治和近代的管理,西方政治學認為治理的基礎品格就是主體的多元平等,“平等不是指絕對平等而是指總體平等,即公共組織、社會機構、企業(yè)乃至民眾只要得到認可都有可能成為權利中心?!盵7]就主體的多元平等而言,與我國的國家治理有內涵的一致性,但二者又有本質的區(qū)別。以人為本“它是一種對人在社會歷史發(fā)展中的主體地位和目的地位的肯定。它既強調人在社會歷史發(fā)展中的主體地位和目的地位,又強調人在社會歷史發(fā)展中的主體作用?!盵1]這決定了國家治理一方面強調政府、黨、人大、政協、市場、社會組織、媒體、公眾都可以作為利益相關者成為治理的主體,都可以平等站在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就公共事務發(fā)表維護利益的主張,具有平等主體地位;另一方面各主體在參與的公共事務的過程中,所發(fā)揮的主體作用各不相同,要尊重主體間的差異和不同,以及差異和不同產生的優(yōu)勢,發(fā)掘每個人的潛能,合理配置資源,要有選擇成為何種主體和發(fā)揮何種作用的自由。多元平等主體關系的國家治理模式,打破了傳統實施管理者為主體、被管理者為客體的模式,國家(包括政府、政黨、政協等)成為啟動治理的主體,在宏觀層面綜合考慮多元化利益主體的利益分配,確定利益分配的原則、依據、結果,要保證公平、公正,同時要激勵發(fā)展和進步;企事業(yè)單位、人民團體、社會組織成為執(zhí)行國家治理的主體,從中觀層面具體實施利益分配,具體化利益分配的方式和手段;媒體成為監(jiān)督國家治理的主體,利用獨特的行業(yè)手段督促國家治理實施及治理成效;社會民眾成為回應國家治理的主體,其利益所得直接決定其生活水平和發(fā)展狀態(tài),也直接反映宏觀政策和中觀機制的合理與否。說到底,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過程就是不斷強化各主體的平等主體地位和平等發(fā)揮各主體作用的過程。

      3.以人為本決定國家治理現代化多元平等主體的優(yōu)勢建構

      以人為本、形成共識是一個意義建構和國家治理現代化雙向推進的過程,但也是一個優(yōu)勢建構的過程。只有優(yōu)勢建構成功,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才能提高,國家治理現代化就會大踏步前進。傳統一元單中心指揮秩序,憑借制度的強制性,資源的壟斷性,軍隊等暴力機器的威懾性,在強制性方面發(fā)揮優(yōu)勢達到政治統治的目的。但這種政治統治至少在很長時期會忽視客體的需求增長訴求,甚至將民眾的需求增長訴求當作對政治統治的不合理反抗而予以鎮(zhèn)壓,完全忽視了民眾及其需求增長有可能對政治統治的正向促進功能。以人為本可以為國家治理的優(yōu)勢建構提供:其一,尊重主體間的差異和不同建構基礎性優(yōu)勢。在現代社會異質性不斷增強的前提下,差異和不同及其發(fā)揮作用的不同滿足了現代社會不斷細化的分工需要,進而滿足了人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為促進社會全面發(fā)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資源;其二,能夠調動一切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建構發(fā)展性優(yōu)勢。以人為本形成的多元平等主體的社會共識可以消除狹隘的部門、小集團偏見,以發(fā)展的眼光整合資源,在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掘每個人的潛能,凝聚一切積極力量推動社會發(fā)展;其三,優(yōu)化資源配置,完善合作、協作機制,暢通協調、合作渠道,促成多元復合主體間協調、合作、共贏,建構結構性優(yōu)勢。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一個歷史事變都是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國家治理要完成現代化轉型,要讓不同的主體通過優(yōu)化配置形成組織性結構,發(fā)揮結構內合作、結構外協作優(yōu)勢,實現邊際效應最大化。

      四、以人為本嵌入中國當代實際,建構中國特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踐路徑

      無論是以人為本,還是國家治理現代化,學術研究構建的都是理論層面的“理想類型”?!袄硐腩愋汀钡膬r值在于與社會事實結合,生成實現理想目標的實踐路徑。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目標,國家治理現代化是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在內的廣泛的系統工程,需要多種力量協作合作,共同推進。在國家治理現代化現有的復雜生態(tài)系統結構中,多個治理領域、多個治理主體、多種治理體制、多層保障機制復合交叉,可以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建構多重實踐路徑。這種路徑的多重性,容易造成學術研究的邏輯混亂,考證現有研究成果,筆者認為并沒有給予國家治理現代化以清晰的路徑圖,也容易在具體實踐過程中造成推進困難。而若以人為本統攝全局,國家治理現代化在宏觀、中觀、微觀層面的實踐路徑圖則相對清晰,有利于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踐展開。

      1. 在人民當家作主、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中建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宏觀路徑

      凡屬宏觀層面的一定是指決定事物本質及未來發(fā)展趨勢的方面,是事物的主要矛盾決定的主要方面,反映的事物內部及事物之間的規(guī)律性的特質。在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生態(tài)系統結構中,人民當家作主、中國共產黨和依法治國從基本立場、領導核心、根本保障三個維度決定了國家治理以人為本和現代化的發(fā)展方向。三者的邏輯關系是: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從根本上規(guī)定了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價值取向和基本立場的人民性,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行動指南,是判斷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標準。其次,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核心,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結論,“當代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能否得以有效推進,關鍵在于國家作用的發(fā)揮,而國家作用的發(fā)揮關鍵在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8]之所以能夠獲取這種領導核心的地位,在于黨的性質、宗旨和奮斗目標的人民性,中國共產黨將人民當家作主當作黨的歷史職責和使命,是黨的執(zhí)政之基,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立場和方向不動搖的關鍵。再次,法治化是現代國家治理的標志和基石,也是判斷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根本依據,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根本保障。但法治所保護的對象從根本上是由其對應的民主制度決定的,是由民主制度所允許的執(zhí)政黨完成的。人民民主決定了法治的主體是人民,依法執(zhí)政是中國共產黨,三者有機統一于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場域之中,三者的有機統一完成的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頂層設計,即國家治理現代化合理性和可行性的建構,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什么是國家治理現代化”和“為什么要進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邏輯命題,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構的是國家治理體系。制度帶有全局性、穩(wěn)定性、根本性,是一個國家治理的關鍵,“完善和發(fā)展”不是指社會主義的根本性制度,而是從管理到治理的邏輯轉換及需要轉換的方面和環(huán)節(jié)。

      2. 在國家、社會、公民的協商民主中建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中觀路徑

      在經濟學、社會學領域,中觀層面強調的是結構體系中各組合要素之間的關系構建及展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生態(tài)系統結構中,各主體間關系的基本特點是平等。主體平等是治理的基本品格,也是社會主義的基本要義。平等是人民當家作主、黨的領導、依法治國在主體關系間的體現,但如果沒有科學、合理、有效的實現形式則極容易在實際演進中導致誤讀、曲解,甚至會出現直接民主式的“多數人的暴政”、群體事件。以主體間的關系平等為基礎,以人為本的協商民主是國家、社會、公民在交互聯動中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有效路徑。

      首先,在國家——社會的調適統一中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國家治理現代化從根本上是調適傳統國家職能和管理定位造成的國家與社會分離的矛盾,“國家的本質特征,是和人民大眾分離的公共權力?!盵9]但這種分立不是對抗,而是強調職能的分化?!皬闹卫淼陌l(fā)展進路來看,它具有明顯的社會中心主義傾向?!盵10]社會中心并不是不要國家和政府,社會中心的治理強調的是社會作為自組織的核心作用,國家則是“調解人和社會力量的伙伴,它通過協商和對話來調節(jié)和參與各種社會力量解決社會問題的努力?!盵11]社會主義制度下國家和社會分立的矛盾具備了可調適性,“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為國家權力與經濟社會發(fā)展同一方向運行、從而發(fā)揮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作用提供了可能;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變革和發(fā)展的根本任務,就是要著力消除國家權力及其運行過程中違反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因素,從而在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要求的基本點上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12]協商民主正是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上具備了調試國家和社會矛盾和分立為一致性的可能。協商民主必須以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為基本原則,以人為本,通過廣泛深入的民主協商調動社會民眾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的積極性、主動性,既能夠讓政府在決策之前聽取民意、在決策之中根據人民群眾的意見調整政策和工作,讓決策維護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也能夠正視和包容不同利益主體在政治、經濟、精神文化層面的不同訴求,及這種訴求對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積極作用,并依法保障各主體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權利平等、機會平等、過程平等,讓國家職能和社會發(fā)展、人的發(fā)展始終處于一個方向,在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的統一中實現現代化。

      其次,在程序合理、環(huán)節(jié)完整的協商民主體系中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通過協商民主構建國家、社會、公民的交互聯動,必須在程序合理、環(huán)節(jié)完整的協商民主體系中完成。社會主義民主因其人民性,并不缺乏以人為本的民主協商,但更多的是建構在行政管理基礎上從上而下的單向性民主。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協商民主要求在黨派之間、政府與經濟社會組織之間、各級政府與群眾之間、群眾與群眾之間構建雙向、開放的協商程序和體系,不斷拓寬協商主體,不斷豐富協商形式,在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的協商民主中構建現代的國家、社會、公民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fā)展模式,形成國家治理現代化動力的最大公約數。

      3. 在政黨、政府、共同體、人的現代化轉型中建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微觀路徑

      與宏觀、中觀相對應的微觀,指的是系統結構體系中各主體的自身素養(yǎng)及其產生的積極影響。在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生態(tài)系統結構中,多主體自身的現代化能力和水平決定著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提高多主體現代化能力,首先,要提高中國共產黨科學執(zhí)政、民主執(zhí)政、依法執(zhí)政的能力,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關鍵地位是由黨的先進性決定的。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政黨,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能夠科學認識并遵循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以人為本建設先進、科學制度,完成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任務的政黨,是具有先進性的革命政黨。正是這種先進性和人民性使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國家和政府具備了維護公平和正義的能力,這種能力在治理過程中演化為國家治理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即治理成果的人民共享和治理進程的人民支持。其次,要提高各級政府履職的能力。有效的政府治理,強調的是社會公共事務處理中的多方合作,這要求明確政府與市場、社會的權責邊界,合理定位政府職能,優(yōu)化政府組織結構,轉變權力運行方式,在自由平等、民主協商、溝通合作中實現公共事務決策。政府要構建充分的訴求表達機制、利益協調機制、矛盾調解機制、權益保障機制,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局面,為社會和公民提供現代公共服務。再次,推動現代市民社會的發(fā)育成熟。市民社會是介于國家與個人之間的廣闊領域,是由相對獨立的各種制度化的組織和團體構成的,這些組織和團體包括各種團體、工會、學會、學校、社區(qū)、協會和村社組織等,是在國家權力體系之外自發(fā)形成的自治組織,是由各種組織方式和行為規(guī)范構建的多元、獨立、自治的“次級社會共同體”。而正是這種次級社會共同體的多元、獨立和自治制約和決定國家(馬克思),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關鍵。最后,提高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經濟社會文化事務、自身事務的能力,實現人民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是國家、社會現代化的關鍵?!耙粋€國家,只有當它的人民是現代人,它的國民從心理和行為上都轉變?yōu)楝F代的人格,它的現代政治、經濟和文化管理機構中的工作人員都獲得了某種與現代化發(fā)展相適應的現代性,這樣的國家才真正稱之為現代化的國家?!盵13]

      參考文獻:

      [1]韓慶祥.“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及其理性實踐[J].河北學刊,2004(5):68.

      [2]朱貽庭.以人為本與科學發(fā)展觀[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6(1):26.

      [3] 俞可平.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EB/OL].[2014-02-27].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227/c83859-24485027.html.

      [4]科學發(fā)展觀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指南[EB/OL].[2006-12-25].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57/44459/44462/5208117.html.

      [5]周雪光.權威體制與有效治理:當代中國國家治理的制度邏輯[J].開放時代,2011(10).

      [6]上官酒瑞.以人為本與政治核心價值的轉向[J].政治與法律,2011(2).

      [7]顧東輝.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多重解讀[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4(5).

      [8]魏崇輝.當代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理論指導、基本邏輯與困境應對[J].理論與改革,2014(2).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0.

      [10]陳亮.西方治理理論的反思及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經驗借鑒[J].內蒙古社會科學,2015(6).

      [11]張文成.德國學者邁爾談西歐社會民主主義的新變化與“公民社會模式”[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0(7).

      [12]包心鑒.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中的協商民主[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5(3).

      [13]英格爾斯.人的現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8.

      Abstract: The logic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provides the reasonable support for its smoothly advance. The value of people-oriented principle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includes: The people-oriented principle deconstructs the fundamental contradiction of modernization and constructs the "logical should" of nation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the people-oriented principle deconstructs the evolutional dilemma and constructs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inspection criteria of nation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the people-oriented principle deconstructs defect of rule and management and constructs the relational model including multivariate of nation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the people-oriented principle combines with contemporary Chinese reality and constructs the practical path of nation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with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Keywords: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people-oriented; logical construction

      責任編輯:翟 祎

      猜你喜歡
      國家治理現代化以人為本
      “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思想重要意義的政治學分析
      試析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政府公共危機管理能力建設
      山東青年(2016年9期)2016-12-08 18:19:57
      高職院校學生管理精細化淺析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18:52
      語文教學應“以人為本”
      對憲法沿革的幾點思考
      大學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9:01:18
      以人為本理念在幼兒園管理中的應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7:20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課堂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路徑
      商(2016年9期)2016-04-15 09:06:34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時代背景與現實維度
      人民論壇(2016年8期)2016-04-11 11:53:54
      運用大數據推進政府治理現代化的路徑選擇分析
      中國市場(2016年7期)2016-03-07 10:26:06
      绵竹市| 信宜市| SHOW| 绥德县| 巴彦县| 禹州市| 天长市| 海城市| 天津市| 凤庆县| 嘉禾县| 绥德县| 龙江县| 泾川县| 屏边| 望城县| 望都县| 凤庆县| 满洲里市| 合江县| 延川县| 玉林市| 清远市| 白沙| 含山县| 墨竹工卡县| 南京市| 浦县| 湾仔区| 金坛市| 汤阴县| 扶风县| 盐山县| 通河县| 灵石县| 临夏市| 乐都县| 永丰县| 神农架林区| 奉化市| 铜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