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化穎
?
淺談識字寫字過程中如何育人
晁化穎
有一首歌這樣唱道:“道家的風來儒家的雨,秦朝的磚來漢代的瓦,正正方方方方正正寫了五千年,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風流一幅畫。中華漢字中華漢字,橫豎扛起一個——一個智慧的民族,撇捺支撐咱們——咱們強盛的中華。”每當聽到這首歌,我總會想到我們中華漢字的悠久歷史,翻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卷,當一種文字獲得壟斷地位后,它就不僅僅單純是記載和傳遞信息的工具,理所當然成了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文化繁榮的象征。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建立后,首先就將“書同文”列為最重要的國策之一。在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我國寶島臺灣時,就曾下令強迫臺灣中小學生不準學習中文,而只能將日語作為必修課程……“這些歷史告誡我們,語言文字是統(tǒng)一民族情感與意志的紐帶,它的興衰往往折射著一個民族的歷史滄桑。作為一名中國人,認識漢字,學寫漢字,學好中文,是炎黃子孫接受民族文化傳承,統(tǒng)一民族情感與意志不可缺少的必修課。
我是一位基層小學語文教師,在識字、寫字教學過程中,常常看到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們被這枯燥的漢字符號搞得手足無措,我感到非常心痛,因而認為在識字教學中應該教給學生識字的能力,進而培養(yǎng)他們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具體做法如下:
入學前學生已經(jīng)認識了一定量的漢字,況且入學后,也已經(jīng)熟練掌握了漢語拼音的品讀。對每個漢字我們不是都由結構、部首、筆順、組詞入手,從零出發(fā),重復操作,講得過多、過細,那樣,學生就感覺乏味,束縛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挫傷了他們識字的興趣。我們應該相信學生,大膽放手,堅持識字教學做到“多認少寫,先自學而后教“,必要時,我會組織學生討論或講解一些“不會、不理解、相對薄弱”的環(huán)節(jié)。這樣,能使學生對整堂課的認知過程始終保持新鮮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設點,即在課堂上充分利用孩子的形象思維,好奇心理,創(chuàng)設情趣盎然的識字環(huán)境,讓孩子能一一對應認識漢字。步驟如下:誰能找到“小淘氣“——在課文或兒歌中圈出所學的漢字;請認出它的名字——借拼音讀準字音;它太寂寞了,給它找個朋友——組詞、說句子;與它做游戲——如找朋友,分組打自制的漢字撲克牌。
布線,即把生字放在圖文并茂的情境當中,將字串成有機的富有語境的線,并以表象存在與孩子的頭腦當中。有這樣幾種方法:一是利用書中插圖編兒歌、故事,將漢字編入其中,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識字。二是將所學漢字整合到一兩句短語或句子中去識記。總之,一定要堅持“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寓識于讀、以識促讀、識寫結合”的方法識記生字。
全面開花,即為鞏固學生所學字,充分利用家長資源,我設計了每天的親子導讀,即讓家長與學生每天共同閱讀童話、寓言故事或小短文,用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方式讓他們明白什么是好,什么是壞,什么事該做,并在熟悉故事內容的基礎上,用好所學漢字。還可以從中指出應識記的漢字來考察孩子,這樣將漢字融入文章這個大面來學習,既達到了鞏固識字的目的,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1、按象形、會意規(guī)律教孩子識字。如:學習象形字時,先把圖與字,物與字結合,讓學生知道漢字有不同的形態(tài),知道有些漢字的字形和事物的形狀有關,從而感受到漢字王國的奇妙和有趣。對會意字的教學,我適當點撥,讓學生發(fā)現(xiàn)圖畫——字形——字義的內在相似聯(lián)系,領會生字詞的意思,同時編一些朗朗上口的兒歌,如“不正為歪,上小下大為尖,三口為品,二人為從,三人為眾……”,從中了解會意字的構字規(guī)律,以便為自學打下基礎。
2、按形聲字規(guī)律教孩子識字。形聲字“形旁表義,聲旁表音”有一定的規(guī)律。我在指導學生把形聲字拆成形旁、聲旁的同時,也為學生建起了偏旁的概念。伴隨著學生對聲旁和形旁概念的意會,回頭再來認識與把握占漢字絕大多數(shù)的形聲字的組成方式以及推測他們的大概意思就比較容易了。同時也為學生學習部首查字法有了一個必要的鋪墊。
3、采用圖畫、實物、動作等直觀演示法、字謎法、歌訣法、“評識字大王”等多種方式教孩子認字。這樣,大大提高了孩子們的識字效率,使學生能盡快投入到閱讀當中,感受我們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果我們每位教師都能站在這個高度來開展識字寫字教學,我相信我們所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不論走到天涯海角,他們都會高唱一曲:“洋裝雖然穿在身,可心依然是中國心……”。
(作者單位:陜西渭南市大荔縣城關鎮(zhèn)紅樓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