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佩德 劉文龍
“三自”教育,讓民族生懂得了激發(fā)自己的潛能、揚長補短,向著自己的優(yōu)勢不斷奮進;“三自”教育,讓民族生學會了自我管理,他們懂得了尊重他人、尊重制度,與人和諧相處。
支援少數民族教育工作是黨和政府促進少數民族地區(qū)政治、經濟和文化發(fā)展的一項重要舉措。甘肅省金昌市一中緊跟時代潮流,每年有計劃地招收甘南藏族自治州、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和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等貧困縣少數民族學生(以下簡稱民族生)45名。這些同學大多來自大山深處的草原,父母以放牧為主,文化程度偏低,家庭教育相對缺失。他們大多養(yǎng)成了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天性,不守規(guī)矩、不求上進的習性,外向開朗、情緒多變的個性。因此,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成為了學校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從牧區(qū)的山里娃跨區(qū)域到城市接受高中教育,時空的差距、父母的遠離、生活習慣的差異、學習基礎的相對薄弱,給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很大困難。如何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孩子的教育問題?學校在摸索中發(fā)現(xiàn),“三自”教育是較為有效的實踐方式。
自我激勵——不斷激發(fā)民族生的內在潛能
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教育教學的永恒話題,那么,如何將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落到實處呢?經過實踐,我們發(fā)現(xiàn)自我激勵是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的有力手段。面對民族生,我們不僅需要喚醒他們對學習意義的認識,更要讓他們自覺承擔起學習的責任。
端午節(jié)來臨之際,學校組織民族生“慶端午,包粽子”活動。工作人員提前準備好糯米、粽葉等食材,民族生穿著節(jié)日的盛裝集體參加活動。粽葉怎么鋪,糯米怎么放,繩結怎么打,老師和同學耐心細致地給民族同學進行講解。雖然民族生包的粽子形態(tài)各異,但卻是他們辛苦勞動的成果。西總(一民族生)是個有名的軟硬不吃的孩子,班主任王老師親自教他,當他包出第一個粽子的時候,王老師如獲至寶,拿在手中看了又看并不停地激勵他:“西總,你真行,手工這么巧,說明你心很靈巧,什么事都能做好的!”孩子眼框有些濕潤,因為他得到了老師的認可。
當工作人員把孩子們的勞動成果以及當地端午節(jié)傳統(tǒng)美食——油餅子卷糕呈現(xiàn)在民族生面前時,他們臉上滿是幸福的笑容。高三(3)班的民族生蘭彩霞同學激動地說:“我們在這里不僅享受到了最好的教育資源,還體會到了親人般的溫暖。我們在藝術表演中能夠贏得掌聲,在學習上也一定能夠贏得喝彩!”
這樣的活動每年都有很多。每當傳統(tǒng)節(jié)假日和少數民族節(jié)日來臨前夕,學校都會將民族生的特色活動項目納入學校工作的重要日程,通過開展一系列活動有計劃地發(fā)現(xiàn)民族生身上的閃光點,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和希望。
幾年來,學校主要通過三個層面來挖掘民族生的內在潛質。一是以訂立人生規(guī)劃、選擇座右銘、榜樣示范、確立競爭對手為主要方略的長效激勵;二是以學期計劃、評優(yōu)評先、班組文化等多種形式的學段激勵;三是以每日感言、幸福時光薈萃、唱勵志歌曲等輔助手段的短時激勵。三個維度的交叉激勵成為民族生向前發(fā)展的助推劑。
自主管理——重在增強民族生的主人翁意識
素質教育的目的是教會學生學會做人與做事。民族生自主管理就是教師指導下的民族生自主管理、監(jiān)督和評價,它能有效地培養(yǎng)民族生的公民意識,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為了切實搞好民族生的學習,學校設立了兩個層次的自主管理組織。第一層次是校民族生自主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校民族生自管會),主要開展民族生教育實踐活動的設計、實施與反饋工作,目的是給民族生提供鍛煉的機會;第二層次是班級民族生自主小組,主要是民族生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參與到班組文化創(chuàng)建中,成為班級活動的主體。
有一次,校民族生自管會舉行例會,學校領導和個別老師受邀參加。盡管由學生自己組織,但這個“論證會”的氣氛卻格外嚴肅。事情是這樣的:
某個周末的下午,在民族生宿舍內,民族生小A要求小C將窗戶關閉,小C沒有關閉,反而說:“學校剛剛做了消毒,不能關閉!你是不是有???”。小A不依不饒,認為小C不僅駁了他的面子,還侮辱了他的人格,于是揪起小C的衣服就要打架。眼看沖突一觸即發(fā),相關同學及時將情況報告宿舍管理老師,沖突才得以平息。
這件事被提交到學校后,學校認為雖然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但也是一個教育民族生的契機,可以先讓校民族生自管會組織自評互議。于是,一個別開生面的“論證會”就這樣開始了。
主持人是民族生貢布才旦,他首先發(fā)言:“是的,在我們牧區(qū),發(fā)生矛盾時第一解決方案就是揮拳頭,但是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大家怎么看待小A的做法?如果你認為是對的,站左邊,認為不對的站右邊。然后,你們在自己的陣營中討論一下,兩個陣營各推薦一名同學代表小組辯論發(fā)言,要注意語言文明,言辭有理”。激烈的討論持續(xù)了半個小時,令人意外的是,兩個組都不約而同地推薦了矛盾的當事人小A和小C代表各自陣營發(fā)言。他們的發(fā)言令人十分驚喜和欣慰,他們并沒有攻擊對方,而是首先指正自己的錯誤,小A說:“我的行為給對方身體造成了傷害,給班級抹黑,給民族生丟了臉……”。小C也說“我的言語傷害了對方的自尊,影響了團結,不僅玷污了班級的文明稱號,還給學校帶來了麻煩……”。一聲“對不起”道出了他們的心聲,一個深深的鞠躬表達了他們的歉意和愧疚。
此時無聲勝有聲,這樣的教育使得每一位民族生既是一名受教育者,也是一名教育者,站在教育者的角度來思考如何受教育,對他們內心的震撼力無疑是巨大的。
自主互動學習——重在提高民族生的學習能力
學習是學生自主地、能動地、富有創(chuàng)造性地建構知識的過程。大多數民族生的學習基礎相對薄弱、學習習慣差、缺少父母的監(jiān)管。因此,學校認為讓民族生學會自主學習并落實好在自主學習基礎上的互動學習才是他們成長的最佳途徑。
每年秋季開學的第二周,學校都會組織民族生進行結對幫扶活動?;顒又忻褡迳粌H要與品學兼優(yōu)的當地漢族學生結對,同時還要編入一個民族生學習小組進行自主、合作學習。
兩周后,學校組織民族生學習經驗交流會,民族生朵永霞同學展示了她所在的雄鷹小組的學習計劃:一是笨鳥先飛,課前預習,找準問題;二是上課集中注意力,解決自身難以理解的關鍵問題;三是下課后及時總結反思,建構知識網絡;四是及時復習,防止遺忘;五是下午自習優(yōu)先完成數學作業(yè),疑難問題及早解決;六是晚自習提前十五分鐘到,對當天的學科思想、學習內容及方法及時進行反思總結;七是晚自習時集中注意力,文理交替、高效完成;八是利用課間主動探究問題,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合作解決疑難問題;九是睡覺前回憶當天學習的內容;十是珍惜時間,不干擾他人學習,但彼此監(jiān)督,提高學習效率。這是計劃,也是小組《公約》,它表現(xiàn)了民族生的進取意識和奮斗精神。
今天,這些來自貧困山區(qū)的民族生已經變得著裝得體、彬彬有禮、氣質溫文爾雅。《金昌日報》的記者曾經采訪過他們:你在金昌市一中最大的收獲是什么?一位即將畢業(yè)的民族生是這樣回答的:在三年的時間里我收獲了太多太多,我們懂得了自尊自愛,要想獲得別人的尊重,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自己看得起自己,努力讓優(yōu)秀成為一種習慣,尊重如同“橋上的欄桿”,它的存在讓我們的行動更加自由、更加安全;我們明白了要敬重他人,古人云“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尊重家長的悉心教誨和老師的諄諄教導,發(fā)自內心地尊重其他同學的人格和權利,才能做到與人友好相處;我們知道了珍惜榮譽,不僅要珍惜個人的榮譽,還要珍惜民族生集體的榮譽,乃至珍惜整個民族的榮譽,這樣這個民族才有發(fā)展的方向;我們還理解了愛,愛是一種切實的依附關系,不僅要愛家鄉(xiāng)、愛學校、愛班級、愛同學,還要愛科學、愛學習,這樣我們才能夠在集體的沃土中茁壯成長,在科學的群山中勇攀高峰,只有努力把學習當做自己的事,用心、用情、用力,才能成長為一個優(yōu)秀的人才。
回顧多年的教育實踐,我們深深地感觸到:“三自”教育,讓民族生懂得了激發(fā)自己的潛能、揚長補短,向著自己的優(yōu)勢不斷奮進;“三自”教育,讓民族生學會了自我管理,他們懂得了尊重他人、尊重制度,與人和諧相處;“三自教育”,讓民族生學會了學習,他們有了人生目標,勤奮踏實、一絲不茍地學習成為一種習慣。最重要的是,“三自”教育,讓民族生學會了責任與擔當,讓他們從被動應付逐漸走向生命自覺。
【作者單位:甘肅省金昌市一中】
責任編輯/李 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