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文彬
據(jù)報道,一篇題為《江蘇女教師監(jiān)考中去世,中學生平靜做題——冷血無知的考試機器何以造就?》的文章在媒體上被大量轉發(fā),說的是南方一所中學一位年輕美麗的音樂老師在監(jiān)考期間突發(fā)疾病,趴在講臺上呻吟著直到死去,全班幾十名學生無一人起身過問,他們照舊不動聲色地完成著自己的試卷。這引起了社會對當今教育的廣泛討論,盡管事后該校校長出面澄清事實細節(jié)與傳聞有出入,但無論真相如何,這一可怕的事件反映出了學生同老師之間冷漠的關系。
這不由地讓我想起80年代震驚美國的中國留學生盧剛制造的那場血案,這名高材生僅是因為出于對另一名同學成績的嫉妒,便拔槍“大開殺戒”。毫無疑問,每一位教師都不會認同盧剛這樣的學生,但不可否認他就是我們多年教育理念所招致的惡果,為人師者負有無法推卸的責任。
哲學家艾瑞克·弗洛姆曾將人的生存方式分為“存在”和“占有”兩種,他認為:“在重占有的生存方式中,對于一個人來說,幸福就在于他能勝過別人,在于他的強力意識以及他能夠侵占、掠奪和襲擊他人;而在重存在的生存方式中,幸福就是愛、分享和奉獻?!辈坏貌徽f,這些學生在長期“占有式”的學習過程中,已經逐漸異化為學習和考試的機器,進而喪失了人性的基本感知能力。他們的心中只有成敗,沒有愛與關懷,生命遠遠沒有自己的一場考試來得重要。即便他們能夠在考場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人生的一次意外考試卻已注定是零分。
毋庸置疑,教育是屬于存在層面的,否則它便失去了自身的價值和意義。然而我們今天的學習和教育很少顧及人生的存在旨趣,一味注重的只是無止境的數(shù)量上的占有。知識被我們置換成了分數(shù)和金錢,是我們借以戰(zhàn)勝他人的資本,我們的幸福并不取決于自己的心靈,而是建立在超越他人的快感上。在通往強大的路上,別人的失敗成為我們的快樂,冷酷甚至邪惡都成了我們必須付出的代價。也許我們不知道,我們對知識的占有,實際上就是對知識的消費,這同時亦是對我們自身的消費。也就是說,我們所學到的知識與創(chuàng)造和豐富無關,歸根結底與愛無關。但我們必須要明白,僅僅傳授給學生們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最重要的事應是使其懂得對于知識的愛,只有這種愛才會賦予他們從容面對挫折以及樂于助人的力量。就像亞米契斯的小說《愛的教育》中說到的,對于愛的情感的重視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因為愛不勢利,亦不功利。它是強大的,所以能夠幫助弱小;它是豐富的,所以能夠給予貧瘠。知識也只有通過愛才會獲得生命的光和熱,進而照亮和溫暖人性世界里的寒夜。
責任編輯/李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