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佳
(應天職業(yè)技術學院教育與藝術學院,江蘇南京210043)
當音樂遇上茶藝
——從教育的角度出發(fā)讓藝術互融
姜佳
(應天職業(yè)技術學院教育與藝術學院,江蘇南京210043)
不論古今中外,每一種藝術都是互融互通的。中國是世界茶文化的發(fā)祥地,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世界為之稱道。同樣,中國的音樂藝術也是源遠流長,有著極高的成就。早在中國古代,茶藝表演就與傳統(tǒng)音樂結合,形成了獨特的茶藝活動演繹形式。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發(fā)展的今天,在我國的音樂教育中運用茶文化,不僅可以使二者相得益彰,產生1+1大于2的藝術效果,還有助于培養(yǎng)受教育者的藝術欣賞和鑒賞力,加強音樂的教育和學習。
傳統(tǒng)音樂;茶藝;教育;藝術互融
從中國現(xiàn)存的一些古代詩歌或繪畫作品中,不難發(fā)現(xiàn)音樂與茶結合的影子。比如,吳文英的《望江南·茶》、鮑君徽的《東亭茶宴》、唐代的畫作《宮樂圖》。這些作品都是中國茶文化與音樂藝術結合的典范,讓世人看到了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絢麗多彩。同時,也給現(xiàn)代音樂教育提供了一種思路,在音樂教育中運用茶文化,可以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
早在神農氏時代,我們的祖先就發(fā)現(xiàn)了茶葉,并逐步產生了茶文化。到了唐代,“茶圣”陸羽對中國茶文化進行了系統(tǒng)的總結,撰寫了《茶經(jīng)》一書。中國茶文化不斷汲取儒釋道三家文化精華,進行擴充和完善,形成了今天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體系。
中國的音樂藝術起源于炎黃時期。根據(jù)傳說,中國古代的炎帝會編樂曲,黃帝會彈古琴。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伏羲古琴就是伏羲氏制作的。
兩種藝術形式同樣古老。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兩種藝術逐步走向了融合。一開始,音樂主要用來充當飲茶的背景,使飲茶者在音樂的熏陶和感染下,更深入地品味茶文化的精神內涵。明代的許次紓在《茶疏》一書中明確提出二十余個適合飲茶的環(huán)境,其中就有“欣賞琴曲時”。中國古代人飲茶特別講究“茶宜凈室,宜古曲”。從這些飲茶習慣中,可以看出飲茶和音樂是不分彼此的。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茶文化與音樂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古代的采茶歌就是茶文化與音樂融合的“結晶”。這些民間音樂作品既能夠讓人領略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的魅力,又能獲得聽覺上的享受。到了現(xiàn)代,茶文化與音樂藝術依然如影隨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國現(xiàn)代茶歌。比如,《挑擔茶葉上北京》,這首茶歌膾炙人口,被人們廣泛傳唱。除此之外,現(xiàn)代的茶藝表演往往也都以傳統(tǒng)音樂為背景,讓普通的茶藝動作呈現(xiàn)出一種韻律美。
2.1 信息傳達方式的共性
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是一首西方國家的鋼琴曲。但是,我國人民對這首鋼琴曲并不陌生,還能從中獲得感官的享受。不僅如此,這首鋼琴曲還能引起其他國家欣賞者的情感共鳴。這是因為音樂是無國界的,它能夠打破地域、文化、語言差異等方面限制,直接沖擊欣賞者的心靈。這就是音樂信息傳達方式的特點。
茶文化在信息傳達方式上,也有著相同的屬性。茶文化講究通過飲茶讓飲茶者獲得精神上的享受。茶葉、茶具、茶器以及煮茶的藝術都是茶文化的載體。飲茶者在飲茶過程中也能不受語言、地域、信仰等方面的限制,體驗到茶文化帶來的精神享受。所以,中國的茶文化才能走出國門,風靡全球。不同的國家對茶葉、茶藝、茶具等方面的理解和喜好不同,形成的茶文化體系也是各具特色。比如,英國的茶文化注重表現(xiàn)紳士風度、淑女禮儀;我國的茶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但是,在信息傳達方式上,各國的茶文化都能夠直達人們的內心,使人們體驗到一種精神上的享受。
從這一點上講,茶藝和音樂是互通互融的。因此,這兩種藝術的學習方法可以互相“遷移”。通過茶藝的欣賞,提高對音樂的審美能力。反過來,通過對茶歌音樂的學習,加深對茶文化的理解。
2.2 韻律內在的共性
音樂以聲音為載體。在時間的流動中,通過各種技巧把聲音組織成各種樂曲,給人帶來聽覺上的享受。同時,獲得精神上的愉悅。換句話講,音樂是一門講究時間韻律的藝術。
通過觀看茶藝表演可以發(fā)現(xiàn),表演者表演的一系列有組織的優(yōu)美動作也有著內在的韻律。哪個動作快、哪個動作慢,都有著特殊的規(guī)定。只有每一個動作都遵循內在的韻律,才能使整個茶藝表演如行云流水般流暢、自然。欣賞者在觀看茶藝表演的過程中,才能體會到一種韻律美,獲得精神上的享受。
所以,在茶藝和音樂教育中,可以利用二者韻律內在的共性,把兩種學習內容融合到一起,使學習者更好的掌握和表現(xiàn)“韻律”,從而更好地運用于音樂或茶藝表演中,塑造出更完美的藝術形象。
2.3 精神上的共性
對同一首音樂作品,不同的人能夠產生不同的理解。同樣,在觀看茶藝表演的過程中,每一位欣賞者產生的感受都是不盡相同的。但是,欣賞者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精神享受。這就是茶藝和音樂藝術的最大魅力。音樂和茶藝表演的最高境界就是給欣賞者以無限的想象空間,讓欣賞者獲得精神上的洗禮。
現(xiàn)代茶藝活動都有背景音樂的配合??梢哉f,沒有背景音樂的茶藝表演是不完整的。在現(xiàn)代茶藝表演中,背景音樂的選擇很關鍵。一般來講,茶藝活動表演偏好選擇傳統(tǒng)音樂。利用傳統(tǒng)音樂營造寧靜的氛圍,可以激發(fā)茶藝表演者的靈感,使整個茶藝表演活動的內涵和情感更加豐富。從我國的茶藝活動配樂形式來看,《梅花三弄》、《陽關三疊》、《瀟湘水云》、《良宵引》在茶藝表演活動中被運用的最多。這些音樂都是古典名曲,空靈悠遠、情感細膩,營造出一種虛無縹緲的意境,讓人仿佛置身超凡脫俗的幻境,產生心曠神怡之感。以《平湖秋月》為例,這首音樂傳達出的古典意境與茶藝表演活動的古典氣息相呼應,節(jié)奏舒緩、旋律悠揚,表現(xiàn)出詩情畫意般的美景,讓飲茶者從中感悟茶道精神,得到生活的啟發(fā)。
3.1 音樂欣賞
從上文可以看出,茶藝和音樂有許多相融相通之處。在音樂教育中,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通過讓學生欣賞茶藝表演中表達出來的獨特的韻律感,增強學生對美的感受和理解,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和欣賞能力。比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組織學生觀看茶藝活動表演。在選擇茶藝表演活動的背景音樂時,應以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的一些大家、名家之作為主。也可以選擇一些有古典氣息的戲曲,尤其是采茶曲。需要強調的是,在茶藝活動欣賞課上,音樂教師要盡可能地拓展學生對音樂想象的想象空間,不要過分拘泥于音樂專業(yè)知識的講授。這樣才能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學生對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進而更好地把握對音樂形象的創(chuàng)作。
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茶藝表演的形式、環(huán)境及茶葉的種類選擇背景音樂。如果茶藝表演的茶葉是紅茶,可選擇《梅花三弄》烘托紅茶色澤紅潤、香氣悠遠的特性;如果茶藝表演的茶葉是綠茶,可選擇簡潔明快的古箏曲為背景音樂,表現(xiàn)綠茶的清幽淡雅;如果茶藝表演的形式是禪茶,可選擇《大悲觀音》、《醒世歌》等佛教音樂,營造出禪茶意境。通過探究茶藝表演中的音樂選擇,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同時,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音樂藝術的表現(xiàn)力、感染力。
3.2 學唱民歌
在我國音樂體系中,民歌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國勞動人民在生活中把生活感受、情感體驗等融入到民歌創(chuàng)作中,創(chuàng)作出了一首首膾炙人口的民歌。這些民歌是我國勞動人民生活的藝術化,也是藝術化的生活。由于貼近生活,很容易被理解和接受。比如,茶歌就是茶農對采茶生活的藝術再創(chuàng)造。在采茶過程中,茶農會根據(jù)心情即興歌唱,表達自己的感情。經(jīng)過長期的歷史沉淀,茶農們創(chuàng)作出了大量的茶歌,大部分都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即便是現(xiàn)在,中國南方的一些茶葉原產地中的茶農還沿襲著這一勞作習慣?,F(xiàn)如今,這些茶歌已經(jīng)走出茶園,登上了藝術的大舞臺。宋祖英曾演唱過一首歌曲《古丈茶歌》。這是古丈地區(qū)流行的一首經(jīng)典茶歌。教師可以讓學生學唱這樣的經(jīng)典茶歌,并且在教學過程中適當?shù)財U充茶文化背景知識。這一方面有助于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還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茶歌的深刻內涵,從而更好地進行演繹。
3.3 音樂實踐
音樂教學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音樂實踐。通過實踐,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所學的音樂專業(yè)知識,并學會如何把這些知識運用到實際的音樂創(chuàng)作和表演中。但是,音樂實踐必須有一定的基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逐步提升。通過音樂欣賞和學唱民歌可以為學生進行音樂實踐打下夯實的基礎,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得到精神上的升華。同時,更加深入地理解茶歌中蘊含的豐富的精神內涵。
綜上所述,茶藝與音樂已經(jīng)連為一體。通過音樂烘托的茶藝表演,可以讓人體會到茶藝的深刻內涵。通過觀賞茶藝活動表演,可以提高學生對韻律、對氛圍的理解和掌握。教育者應該把握茶藝與音樂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把兩種藝術的教學方法融會貫通,促進兩者共同發(fā)展。茶藝與音樂的結合不僅是兩種藝術發(fā)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F(xiàn)如今,人們越來越追求精神上的享受。茶藝與音樂的結合,可以大大增強茶藝表演的藝術感染力,更好地地滿足人們的精神追求。
[1]卓敏,吳曉蓉.茶藝表演作品編創(chuàng)的理論與實踐剖析——以2010年廣東省冠軍茶藝《玉茶言德》為例[J].農業(yè)考古.2012(5):11-13.
[2]田競.中國傳統(tǒng)音樂發(fā)展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5): 6-10.
[3]劉平.淺論中國古典音樂之神韻——以《春江花月夜》為例[J].大舞臺(雙月號).2009(4):10-14.
[4]吳巧云,姬紅兵.一輪明月兩種皎潔——小議陳培勛的《平湖秋月》和德彪西的《月光》[J].鋼琴藝術.2008(7):13-15.
[5]余婷婷.茶藝的配樂之美[J].廣東茶業(yè),2009(5):35-37.
姜佳(1978-),女,江蘇南京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音樂表演,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