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麗
一、更新觀念,樹立新型教育觀
教育觀念是關于教學諸因素的基本看法和認識,主要包括教育目的觀、教學觀、學生觀等。教育觀念具有時代性、發(fā)展性,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教育觀念,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能力,就要有與之相應的教育觀念。為此,作為直接教育者,教師必須轉變妨礙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發(fā)展的教育觀念,樹立新型的教育觀。也就是說,在教育目的觀上,要由“應試教育”轉變?yōu)樗刭|教育,把學生培養(yǎng)由注入式轉變?yōu)閱l(fā)式,制定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為出發(fā)點的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充滿好奇和興趣,積極主動地學習。在學習觀念上,堅持“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會學生學習方法,使他們由“學會”轉變到“會學”。在學生觀上,鼓勵學生敢想、敢說、敢做,提倡根據自己所學知識,有獨到見解,有真知灼見,而不是人云亦云。只有這樣,在英語教學中,才能真正喚起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能力得到培養(yǎng)。
二、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敢與參與教學活動
中國傳統(tǒng)教育過于強調“師道尊嚴”,師生之間界限分明,是一種領導與被領導、管理與被管理、權威與服從的不平等關系?!奥犂蠋煹脑挕?、“聽老師講的不會錯”被許多家長、學生奉為金科玉律,這就為不平等的師生關系奠定了基礎,這種不平等的師生關系嚴重阻礙了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發(fā)展。所以,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師生關系必須取代傳統(tǒng)的操縱依附式的師生關系,教師應由課堂的操縱者、主宰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引導者、興趣的激發(fā)者和方法的指導者,在教學活動中,學生不被在看做是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作為具有自覺性、能力性的活生生的個體,積極參與教學是學習的主人。師生之間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教師對學生不歧視、不諷刺、不挖苦,使學生從心理上沒有畏懼感,學生對老師敢與隨時發(fā)問、質疑,敢于說出自己的見解并且得到教師的鼓勵,真正使課堂成為學生敢想、敢說、敢干的天地。如:在英英語語口頭練習中,當學生對一個問題進行語言組織口述時,出現錯誤是難免的,這個時候,我采取相對寬容的態(tài)度,盡量不打斷學生,以維持學生的自尊心,而是讓他們自由發(fā)揮,等學生述完后,再根據出現的錯誤采取不同的方法糾正,在糾正錯誤時,把自己置于與學生平等的位置,不諷刺挖苦和批評學生,特別是對成績差、接受能力慢的學生,更是善待他們、鼓勵他們,保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敢于積極參與教學活動。
事實證明,只有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進行課堂教學,學生才敢參與,才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更好地發(fā)揮其主體作用。
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對于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培養(yǎng)是極為重要的。就教學而言,要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就要使學生盡可能多地參與學習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大膽現象,積極思維,主動地了解、認識新奇未知的事物,探求不同事物間的關系,在學習中發(fā)揮自己的同內在潛力,培養(yǎng)發(fā)展各種能力。但是,目前由于我國中學生學習英語主要是在課上進行,他們在實際生活中缺少語言交際的環(huán)境,教師要注意把真實生活搬進課堂。也就是說,要使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教師要注意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求知欲,引導學生積極發(fā)現、解決問題。如在教學初二年級Unit 15時,內容涉及打電話,為使學生有真實感覺,引起興趣,我找了兩部電話機,先教了telephone,answer the telephone等單詞和短語后,然后叫了事先有準備的三名學生分角色表演一遍打電話的過程,并板書重點句子和打電話的日常用語,事領學生反復朗讀后,全班同學分組練習,并讓幾組同學表演,每個學生都認真準備,爭著表演。
為了避免教學方式單一、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勵他們主動學習,培養(yǎng)其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必須注意采用多種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將學生置身于情境之中,讓他們在自覺和不自覺的狀態(tài)下去看、去聽、去說、去感觸,使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中心,課堂的主人。在教學實踐中,我采用提問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根據學生實際,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提出問題,促使學生在緊張有趣的思維活動中尋求答案,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二年級Unit 5,首先展示學生參加摘蘋果的勞動彩圖,做了如下提問:
Do you like apples?
Are there any apple trees in your hometown?
Where are the students?Are they at school?
How far is the farm?
學生邊聽錄音,邊跟讀,再回答問題,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情緒高。這種以問答為主的呈現方式,特別是“Wh-”問題,讓學生帶著“Wh-”學習,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培養(yǎng)和鍛煉。
四、課堂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培養(yǎng)自信心
縣城的班級由于人數多,教學時如果“一刀切”或“滿堂灌”,極易養(yǎng)成學生隨大流、不動腦的壞習慣。因此我經常教育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要相信自己,有一些有創(chuàng)意的解題方法,提出不懂的問題與大家共同探討,意見相左時還能積極地與其他小組開展辯論。所謂真理越辯越明,在辯論中學生學會辨別、思考和批判,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同時領會別人一些獨特的見解,掌握更多的解題方法。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和鼓勵學生打破思維定勢,敢于“say no”,從而讓學生多側面、多角度地思考問題。
在課堂活動中,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應經常采用課堂討論的形式,積極鼓勵學生“標新立異”,用自己的獨特見解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例如我在組織學生學習new concept english第一冊第75課時,提出“Why does the shop assistant say women always wear uncomfortable shoes?”的問題,讓學生各抒己見,展開熱烈討論。有學生大膽地指責shop assistant的話帶有明顯的性別歧視,我及時表揚他,并鼓勵學生要注重理解語言的內涵,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