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健
一、背景
本節(jié)課是教學PEP教材五年級下冊Unit 2 B Lets talk部分,這一單元學習My favourite season,學生對于談論季節(jié)有著較高的熱情。我們在一首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的歌曲中開始了新課的學習。
二、案例描述
在新授了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Why do you like spring?兩個新句型后,進入了機械操練階段。平時為了提高課堂效率,機械操練都是運用“地毯式轟炸”的方式進行,如one by one,two by two, team by team,group by group等,學生的學習熱情高且掌握效果好。而在今天這節(jié)課中,學生對操練這些句型的參與熱情并不像我想象得那么高,回答問題的學生懶洋洋地應付著,坐著的學生在竊竊私語,臉上還不時流露出得意的表情。我不動聲色地走近一位學生,只聽同桌兩人正悄悄地交流著:“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I like summer best.”“Why do you like summer?”“Because I can swim in the sea.”
聽著這兩位學生充滿自信的交談,我覺得今天的機械操練似乎變得多余了。于是我就讓學生直接進入到實際運用操練階段。我先讓幾個學生進行了示范練習,然后讓學生自己挑選搭檔進行交流。Kate站起來后竟然跟我打起招呼來:“Excuse me,Miss Sun.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之后,我拋出了幾個問題問學生:“What's my favourite season?” “Why do I like fall?” “Which season does Kate like best?” “Why does Kate like spring?”學生的回答竟是非常完整、流暢。接著,我讓學生進行自由交流,交流對象不少于三位。此時的場面真是異?;钴S,我發(fā)現(xiàn)平時比較膽小的Lily也在愉快地與她的好朋友交流著??粗鴮W生交流得這么熱烈,我就退到了講臺前,準備下面的教學,把原先計劃通過我的采訪完成一張表格在Name這一欄填上了幾位學生的姓名(如下圖)。
4~5分鐘后交流結束,我在實物投影儀上出示了表格,開始提問:“Which season does Tom like?”“Why?”讓剛才跟交流過的學生回答。緊接著,我讓學生對表格中所列的同學進行提問,我則站在一旁當觀眾。學生們把手舉得高高的,爭著提問、回答,在熱烈的氣氛中完成了這項任務型學習。這時,我看見Kate和Sue的手還舉得高高的,于是我說:“Anything else?” Kate興奮地說道:“Miss Sun.We have another one.”我用欣賞的眼光看著她們倆,微笑著說:“Really? Show us,please.”于是他倆迫不及待地展示了起來。
Kate: Excuse me, Sue. 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Sue: I like fall best.
Kate: Why do you like fall?
Sue: Because I can go hiking. I can eat some fruits.
Kate: Really? Which fruit do you like best?
Sue: I like apples, because they're sweet. 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
Kate: I like summer best, because I can swim in the lake. And I like to wear skirt.
Sue: Which clothes do you like best?
Kate: I like jeans best.
Sue: Thank you ,Kate.
Kate: You're welcome.
精彩的對話贏得了全班學生的一片掌聲,在掌聲中我在剛才的表格后面又加上了Kate和Sue,并在欄目上加上了favourite fruit和favourite clothes兩項內(nèi)容和一列空白項Favourite。
這樣第二輪對話展開了,學生們興趣盎然,你一言,我一語,認真交流起來。
三、案例分析
我暗自慶幸自己緊緊抓住了這些發(fā)自學生內(nèi)在需要的學習內(nèi)容,對自己的課前教學設計進行了巧妙、合理的調整,更好地引導學生在真實語境中進行真實的口語交際,課堂教學也因此變得更加精彩。
本節(jié)課中,我發(fā)現(xiàn)、捕捉了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和發(fā)展要求,對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了合理的調整和充實,讓學生所傳遞出的信息轉化成積極的生成性動態(tài)教學資源,使課堂教學更貼近于學生,貼近于教學目標,從而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同時,也讓我真正領會了“課程不是在課堂之外先于實踐規(guī)定好的,而是師生在從事創(chuàng)造性的課堂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這句話的含義。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巧妙利用生成性動態(tài)教學資源,根據(jù)學生和課堂發(fā)生的變化對預設的教學做出更符合學生學習實際和教學目標的調整。在課堂中,學生對枯燥的機械操練不感興趣時,我及時刪掉這一環(huán)節(jié),進入到學生感興趣的運用操練階段,使課堂進入第一個小高潮。在接下來的任務型學習中,我又一次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自己只當“引導員”,學生完全是學習的主體,這一點很好地體現(xiàn)了英語課程標準中提出的“采用互動的課堂模式,提倡開放的學習方式,實施學生主動參與為主的任務驅動型學習”的要求。學生處于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中,他們的思維處于亢奮狀態(tài),因此學生在對話時跳出了本課時的內(nèi)容,把他們想表達的內(nèi)容很自然、很流暢地表達了出來。在兩位學生的啟發(fā)下,我又一次調整了教學內(nèi)容,在表格中增加了兩位學生對話中的兩項內(nèi)容和一列空白項,為學生打開了更廣闊的交流空間。課堂氣氛頓時達到了高潮,全班學生又一次投入到語言實踐中,這正是英語課程標準要求的“通過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探究等活動方式,促進學生語言實際運用能力”。
總之,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教學方法又處于一個變量的地位,教師必須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過程的動態(tài)特點,靈活地、具有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教學,調整教法,滿足學生知識能力和情感發(fā)展的需求。只有這樣,才能構思和設計開放、靈活的英語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