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宇禎 郭琤
摘 要: 銅和濃硫酸反應實驗,不易取得好的效果,硫酸濃度、銅片的大小和反應溫度對此實驗影響極大。實驗過程中生成的黑色物質常影響溶液變藍的判斷,必須對黑色沉淀物的成分進行實驗探究。
關鍵詞: 濃硫酸 銅 反應溫度 黑色沉淀
1.問題的提出
人教版高一《化學》教科書對濃硫酸與銅的反應實驗過程描述如下:
在試管里加入一小塊銅片,然后再加入少量濃硫酸,用裝有玻璃導管的單孔膠塞塞好,加熱,放出的氣體分別通入紫色石蕊試液或品紅溶液中,觀察反應現(xiàn)象。反應完畢,冷卻后,將試管中的液體慢慢倒入另一支盛有少量水的試管中,觀察溶液顏色。
但在實驗時發(fā)現(xiàn):開始加熱一會兒后先產生氣泡,有細小黑色顆粒狀物質從銅片表面進入濃硫酸中,形成黑色懸濁液;隨著溫度升高(至沸騰),試管中產生了細小的白色顆粒狀物質,停止加熱靜置,未反應完的銅表面有黑色的不溶物,試管底部沉積的固體物質有黑色的和白色的,試管中的液體呈灰白色。將試管內的溶液倒入另一支盛有水的試管中,溶液的藍色不夠明顯。導致課堂演示實驗沒有達到演示的目的,而且在教學過程中很難向學生解釋實驗過程中出現(xiàn)的異常現(xiàn)象?,F(xiàn)對該實驗的最佳實驗條件和黑色物質成分進行探究,以更好地完成課堂演示實驗。
2.濃硫酸與銅反應最佳實驗條件探究
(1)硫酸的濃度
將12mol/L、13mol/L、14mol/L、15mol/L、16mol/L、17mol/L、18mol/L的硫酸溶液,分裝在七支試管中,分別投入少量的小銅片,依次在酒精燈上加熱至沸騰。實驗結果見表1。
在加熱條件下銅與小于13mol/L的硫酸不反應。這是由于在濃硫酸與銅的反應中,濃硫酸的氧化性隨濃硫酸濃度減小而變弱,酸性隨濃硫酸濃度減小而增強。與濃度為14~15mol/L以上的硫酸共熱產生黑色物質和無色刺激性氣體。與16mol/L的硫酸反應速度最快,而與17~18mol/L的硫酸反應速度緩慢。因為銅與高濃度的硫酸(17~18mol/L)作用生成黑色物質,濃硫酸易與黑色物質作用,使它表面形成較密的薄膜,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一直存在。阻礙硫酸與銅的反應。
因此,采用濃度為16mol/L左右的硫酸溶液進行此實驗,效果最佳。
(2)銅片的大小
往三支蒸餾燒瓶中分別投入表面積大小不同的銅片,再分別加入30ml的16mol/L硫酸溶液,用裝有玻璃導管的單孔膠塞塞好,加熱,放出的氣體分別通入品紅溶液中,觀察反應現(xiàn)象,實驗結果見表2。
(3)反應的溫度
3.濃硫酸與銅反應過程中黑色物質成分的探究
(1)收集沉淀物
按課本要求進行試驗,取3mL18.4mol/L濃硫酸和一小塊銅片(Cu過量),加熱煮沸10min左右,有大量黑色沉淀產生,靜置冷卻后,傾去上層酸液,把沉淀倒入盛有大量水的燒杯中,多次進行洗滌、靜置、過濾,分離出黑色沉淀,留做待用。
(2)黑色沉淀物成分鑒定
黑色沉淀經過多次水洗可知,沉淀中沒有可溶性物質存在,接下來可根據(jù)物質的特征反應和特殊反應現(xiàn)象做出鑒定,實驗結果見表4:
4.硫酸銅的確認
根據(jù)實驗情況,用以下兩種方法,說明有硫酸銅產生。
(1)如果反應后試管里的液體本身就呈銅鹽特有的藍色,就已經可以證明,不必再把液體倒入水中進行觀察了。
(2)如果反應后試管里的液體變黑,且有一些白色固體(無水CuSO)產生,則可將試管冷卻后,盡可能棄去液體,在留有白色固體的試管里,加少量水使它溶解,溶液便會呈藍色(CuSO·5HO)。
5.結論
(1)從以上實驗探究結果可知,銅與濃硫酸實驗的最佳反應條件為:加入的硫酸濃度為16mol/L左右,參與反應的銅片大小應使整個反應體系中濃硫酸的加入量稍過量,并快速加熱溶液至沸騰(338℃)。滿足以上條件則能夠得到大量CuSO,稀釋后溶液呈現(xiàn)藍色,副產物少,不影響觀察溶液顏色??s短反應所需的時間,加快實驗進程。
參考文獻:
[1]楊麗君,沙麗麗.銅與濃硫酸反應實驗的探究[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11(12).
[2]楊淑梅.銅與濃硫酸反應黑色沉淀的探究[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1(10).
[3]云玉美,范進,格畢.銅與濃硫酸反應產物的分析[J].內蒙古教育學院學報,2010(Z2).
[4]王繼璋.溫度對銅和濃硫酸反應的影響探究[J].化學與教育,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