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人民性”文藝創(chuàng)作與批評的學理基礎

    2016-03-17 02:40:21■喻
    江西社會科學 2016年5期
    關鍵詞:人民性文論文藝

    ■喻 琴 范 懿

    論“人民性”文藝創(chuàng)作與批評的學理基礎

    ■喻 琴 范 懿

    “人民性”問題是文藝創(chuàng)作與批評的核心問題。深入研究“人民性”文藝創(chuàng)作與批評的思想和學理基礎,有助于學習和把握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精神。新時代語境下,“人民性”文藝創(chuàng)作和批評的學理資源體現在:馬克思主義“人民性”理論,是“人民性”文藝思想生成、話語表現的邏輯起點;中國古代文論中的“民本”思想、“人學”文論,為當下“人民性”文藝理論的思想建構、文化傳承提供了話語資源和精神血脈;中國現當代“文藝社會學”思想、“人本主義”文論,為文藝創(chuàng)作與批評的“人民性”本質認識、內涵掌握創(chuàng)造了條件和語境;西方文論中“現實主義”的理論闡發(fā),可為“人民性”文藝創(chuàng)作與批評的問題反思、藝術表達提供思想資源及方法路徑。

    人民性;文藝創(chuàng)作與批評;學理基礎;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古代文論;現當代文論;西方文論

    喻 琴,南昌大學戲劇與影視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

    范 懿,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江西南昌 330008)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1](P14)。他還對“人民性”文藝的本質內涵做了深入闡釋和邏輯分析,強調“人民需要文藝”、“文藝需要人民”、“文藝要熱愛人民”。習總書記的講話為我們在新的歷史時代語境下進一步認識文藝的“人民性”本質屬性和價值立場,破除對“人民性”文藝的思想謬誤和理解錯漏,激活“人民性”文藝創(chuàng)作與批評的巨大能量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思想源泉。

    “人民性”問題是文藝創(chuàng)作與批評的核心問題,是關乎文藝作品、話語和價值導向為什么階層、對象、群體服務的重要問題,也是認識并把握文藝書寫的主體以及應該正視與反思、關注與考察哪些問題或事件的基本問題。簡言之,文藝的“人民性”問題就是文藝與人民之間的互相關系、本質屬性問題,值得每一位文藝工作者認真思考和深刻檢視。如果對這個問題思考得不清晰,將會極大地影響文藝創(chuàng)作的方向、對象、主體、意義和價值。

    本文基于此并把握當下文藝現狀,從四個方面考察“人民性”文藝創(chuàng)作與批評的思想和學理基礎,以推進對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的深刻學習和整體把握。

    一、馬克思主義文論與“人民性”文藝

    “人民性”問題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一直思考的核心命題,也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基本范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對“人民性”問題的辯證把握和思想闡釋,是“人民性”文藝思想生成、話語表現的邏輯起點。

    馬克思主義文論對“人民性”問題的思考和辯證把握,可從三個方面認識:第一,“人民性”思想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性,關乎黨性、階級性,體現為接受馬列主義的影響和指導,接受共產黨的領導和路線,基于無產階級的政治立場和訴求,堅持人民利益至上。習近平在講話中相繼引用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論述文藝與人民關系的精彩話語,彰顯了我們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人歷來強調文藝具有鮮明意識形態(tài)性的立場,即“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我們的文藝屬于人民,為人民服務,代表人民的利益,是毋庸置疑的。第二,“人民性”思想具有一定的歷史性、時代性和先進性。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等不同的歷史階段,“人民性”的主體、內涵是有發(fā)展變化的。“人民”的范疇,在列寧的視野中,被定位為“國家的精華、力量和未來”[2](P97);在毛澤東的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話中[3](P804-835),指向的是“革命事業(yè)的奮斗者”;到了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的講話[4](P207-214)中則體現為“現代化事業(yè)的建設者”。“人民性”思想還具有先進性內涵,如列寧強調,人民有權拒絕平庸、低俗的缺乏藝術性的作品,享受“真正崇高的藝術”,人民的藝術“永遠貫穿著民族的精神”。毛澤東認為:“革命的文藝,應當根據實際生活創(chuàng)造出各種各樣的人物來,幫助群眾推動歷史的前進?!保?](P818)第三,“人民性”思想具有較強的指涉性或包容性?!叭嗣瘛蓖€同無產階級、工人階級、被壓迫階級、共產黨、勞動群眾、勞苦大眾、國民等聯系在起來,這些范疇是“人民”內涵的核心組成部分,是與剝削階級、資產階級、有產者、資本家、利益享樂者等相對立沖突的。

    雖然“人民性”一詞及其豐富內涵直到前蘇聯文論中才得以重視和闡揚,但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恩格斯的“典型人物”理論等,均對“人民性”文藝創(chuàng)作問題富有前瞻思考和指導作用。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等文中發(fā)展了“異化”理論,揭示了私有制條件下勞動者與勞動產品及勞動本身存在的“異化”關系。在馬克思看來,勞動本是人自由自覺的一種本質行為,但是在私有制條件下,勞動卻走向了與人的類本質相對立的表現。資本主義以及此前階段,由于私有制的存在,產生了國家形式的政治統(tǒng)治的異化以及勞動作為人的自身否定的社會活動的異化,導致了階級分化,人民非但不能享受自己的勞動果實,反而遭際被奴役、被壓迫的命運。電影表演藝術家卓別林在《摩登時代》中所飾演的那一“鉗工”,形象地表現了被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勞動“異化”了的底層工人階級的悲慘命運。卓別林惟妙惟肖地表演,讓我們感受到了人民勞作的艱辛和勞動“異化”的可憎。恩格斯在《致瑪格麗特·哈克奈斯》的信中提出:“據我看來,現實主義的意思是,除細節(jié)的真實外,還要真實地再現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5](P590)他高度肯定了法國大文豪巴爾扎克在《人間喜劇》中的典型人物塑造,這些社會眾生相,成為認識當時法國社會的“一面鏡子”。恩格斯的“典型人物”理論,能幫助我們以細節(jié)的真實、環(huán)境的真實來窺探社會的發(fā)展演化,了解和把握人民生活的真實狀態(tài)。

    之后的列寧、斯大林、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直到習近平等,都圍繞“人民性”問題有過深入的思考,提出過許多真知灼見。列寧強調“藝術是屬于人民的”[6](P912),藝術若想在人民群眾中有著深厚根基,它必須抒寫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意志,要讓人民喜歡它的審美趣味和思想愛好,最終引領人民獲得素質、境界的提升。斯大林重視電影的巨大力量,希望通過電影從精神上來影響和教育群眾,“提高群眾的文化水平和政治戰(zhàn)斗力”[7](P38)。毛澤東評價文藝的價值,強調政治標準第一,藝術標準第二。關鍵看文藝作品“對待人民的態(tài)度如何”[3](P826),思想政治上走向反動的文藝作品,其藝術性越強,就愈能毒害人民。周恩來經常強調文藝“首先要有人民性”[8](P166),文藝的人民性與階級性、時代性密切相關,文藝要反映那個時代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訴求。鄧小平認為 “我們的文藝屬于人民”[4](P209),“人民是文藝工作者的母親”[4](P211)。習近平繼往開來地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笨傊R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的“人民性”思想內涵豐富,政治立場鮮明,價值取向明確。它充分反映和界定了不同歷史時期黨和人民群眾與文藝創(chuàng)作之間的關系本質,我們既要用歷史的眼光,同時也要用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待它。

    二、中國古代文論與“人民性”文藝

    “人民性”問題的提出和思考,并不發(fā)端于中國古代,古人視野中的“人民”內涵和價值取向也有別于今天。如果回視厚重綿延的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我們會發(fā)現自先秦伊始就甚為發(fā)達的“人文關懷意識”,引領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文藝家關懷社稷民生,心系民間冷暖,擔當人民利益,為民立言,為民請愿,為民著史,為民述懷,積淀成為厚重的“民本”思想和“人學”文論。這些內涵豐富的“民本”思想和“人學”文論,奠定了“人民性”文藝創(chuàng)作與批評的“人文關懷”底蘊,為當下“人民性”文藝理論的思想建構、文化傳承提供了話語資源和精神血脈。

    發(fā)端于孔孟的儒家思想文化較為重視民眾在國家政治、社會治理中的根本性地位和作用,強調發(fā)揮“文化化人”的教化功能來實現社會治理,達到“仁政”的理想要求??鬃佑兄鴺闼氐拿癖舅枷?,主張惠民畏民、為政以德;舉賢任能、取信于民。他強調“仁者人也”[9](《中庸章句》,P28),主張“泛愛眾,而親仁”[9](《論語集注·學而第一》,P49)?!叭省笔强鬃铀枷氲暮诵?,他的理想社會愿景是使“善人為邦”[9](《論語集注·子路第十三》,P144)、“民德歸厚”[9](《論語集注·學而第一》,P50)。他不滿統(tǒng)治者對百姓進行殘酷壓迫,指責“苛政猛于虎”[10](《檀弓下第四》,P129),故而游走四方,推行他的“仁政”思想,希望以此來造福于民。他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保?](《論語集注·雍也第六》,P92)“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9](《論語集注·顏淵第十二》,P132)希望統(tǒng)治者 “修己以安百姓”[9](《論語集注·憲問第十四》,P159),做到“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9](《中庸章句》,P28),對人民施以仁政,考慮百姓的利益,“因民之所利而利之”[9](《論語集注·堯曰第二十》,P194),才能安定百姓,使之安居樂業(yè)。最終實現“其人存,則其政舉”,不然就會“其人亡,則其政息”。[9](《中庸章句》,P28)孟子發(fā)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上升到“民貴君輕”的高度。孟子曾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保?](《孟子集注·盡心章句下》,P367)他主張以德治國,對人民實施仁政。孟子指出“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9](《孟子集注·盡心章句下》,P371),可見人民在孟子的視野中居于較高的地位,是必須珍視的重要對象。孟子主張在經濟上要惠民,提出“明君制民之產”,即百姓要有固定的產業(yè)。只有當百姓有了“恒產”,使其“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才會有“恒心”,不會違法亂紀,才能安居樂業(yè)。[9](《孟子集注·梁惠王章句上》,P211)他還主張:“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保?](《孟子集注·盡心章句上》,P371)孟子反對虐政,認為君王只有待民以寬,愛民如子,“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才能得到百姓的擁戴,“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9](《孟子集注·梁惠王章句下》,P214-216)

    道家思想中也有著厚重的“民本”思想,對后世統(tǒng)治階級調節(jié)其與人民的關系有重要意義。經歷政治紛爭、戰(zhàn)爭沖突、民族矛盾等動亂之后,社會需要緩和關系,以求穩(wěn)定平安,故統(tǒng)治階級往往在建國之初主張效法道家黃老學說,實施“休養(yǎng)生息”的國策。道家的“民本”思想此時就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學者李健認為老子是“民本思想之父”[11]。老子主張:“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保?2](P50-51)認為,只有當統(tǒng)治者棄絕了文表虛華的所謂“圣智、仁義、巧利”,做到行事真誠樸實,少存分外私欲,才能實現修身治國的目的。在被稱為“老子五千文”的《道德經》中,就有33個“民”字,81章中就有13章論述了“民”之思想。總體來說,老子是主張“無為而治”的,統(tǒng)治者不僅要祛除機巧智識,還要引導民眾少私寡欲。老子說:“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保?2](P113)“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欲而民自樸。”[12](P131)只有順應百姓的意志,才合乎大道,達到社會大治。莊子亦有著樸素的“民本”思想,相比老子來說,莊子更主張一切因順自然,最好任人民自為、自化、自富、自樸。[13]“夫民,不難聚也;愛之則親,利之則至,譽之則勸,致其所惡則散?!保?4](《雜篇·徐無鬼之一二》,P754)“圣治乎?官施而不失其宜,拔舉而不失其能,畢見情事而行其所為,行言自為而天下化,手撓顧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謂圣治。”[14](《外篇·天地之一二》,P377)強調圣人通過修習道德,愛護民心民利,順應民情民意,不以刑罰、重賦殘害百姓,使民自在自為,則能達到“圣治”。

    先秦時期,除了儒家、道家思想學說中富有樸素的“民本”思想,其他諸子百家思想中也有一定的“以民為本”主張,為后世“人民性”文論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之后歷朝歷代的仁人志士予以豐富和發(fā)展。漢代王符:“為國者以富民為本,以正學為基?!保?5](卷一《務本第二》,P14)三國時陸凱:“夫民者,國之根也。誠宜重其食,愛其命。民安則君安,民樂則君樂。”[16](卷六十一《吳書·陸凱傳》,P1033)南朝梁元帝蕭繹:“食乃民天,農為治本。”[17](卷五《元帝紀》,P132)唐太宗李世民:“君依于國,國依于民?!保?8](卷一百九十二《唐紀八》高祖武德九年十一月丙午條,P6026)宋代時,程頤:“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以安而不擾為本?!保?9](《河南程氏文集》卷第五《伊川先生文一·代呂公著應詔上神宗皇帝書》,P531)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保?0](卷十七《橫渠學案上》,P644)元代張養(yǎng)浩:“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保?1](張養(yǎng)浩《潼關懷古》,P437)明代馮夢龍:“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保?2](第十五卷《金令史美婢酬秀童》,P214)明末清初時,黃宗羲:“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保?3](《原臣》,P5)……這些關于民心、民聲、民利、民富、民德、民安、民主等思考的樸素話語,奠基了當下 “人民性”文藝思想建構的文化傳統(tǒng),值得我們傳承、闡揚。

    有專家指出:“人學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生命線,當然也是中國古代文論的生命線。”[24]誠然,中國古代文論始終強調“以人為中心”作為考察的邏輯起點,奠定了“文學是人學”思想主題的堅固基石。《周易》有言:“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保?5](卷三《賁卦第二十二》,P188)劉勰視“人文”為“天地之心”[26](《原道第一》,P1)。人生活于天地之間,仰觀俯察,將他們對天地自然、社會人生的樸素思考和情感體驗寄托于文章書寫之中。人的思想、情感、精神決定了文藝的創(chuàng)作表現,對社會的發(fā)展變化產生深遠影響。優(yōu)秀的文藝家總是能夠站在時代的尖峰,自覺地站在人民的立場上,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他們以如椽之筆,書寫社會的矛盾,記錄人民的痛苦體驗,反映人民的心聲和需求。李澤厚指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巨匠們的“創(chuàng)作中包含著很深刻的人民性的內容”[27](P423)。誠然,自先秦以來對人的尊重、書寫和闡說,強化了中國古代文學及文論的“人文”精神和內涵,也為中國“人民性”文藝思想建構、文化傳承增添了源源不絕的養(yǎng)分和素材。

    三、中國現當代文論與“人民性”文藝

    中國現當代文論的發(fā)展是相伴著中國社會的深刻變革和巨大轉型而演進的。中國學人對問題迭生的現當代社會及為之而產生的變革進行了持續(xù)關注、深入思考和長期書寫,沉淀為厚重的現當代文論思想和話語體系。關于 “人民性”問題的探討和反思,伴隨著現當代文論的發(fā)展而深化。其中尤為值得關注的是現當代“文藝社會學”思想、“人本主義”文論對“人民性”問題的批判和考量,其為文藝創(chuàng)作與批評的 “人民性”本質認識、內涵掌握創(chuàng)造了條件和語境。

    文藝社會學主要是將文藝作為一種再現和表現社會對象、問題和現象,揭示社會發(fā)展本質、規(guī)律的重要藝術形態(tài)進行考察,探討文藝與社會之間的相互影響,把握文藝反映社會的特殊形態(tài),研究文藝和社會的互相作用及運行規(guī)律。人民是社會的主體,社會關系體現為人民關系,所以文藝社會學研究的核心是文藝與人民之間關系的問題。人民主體、內涵的與時變化,人民利益、訴求的階段性發(fā)展,都影響著文藝創(chuàng)作與批評的表現形態(tài)及學術生長。周平遠指出:“文藝社會學,是20世紀中國文藝學的主流形態(tài)?!保?8](P1)在他看來,文藝和社會時政關系的探討,文學的“革命”敘事生發(fā)及從歐美、日本、蘇俄等引進學理資源,其落腳點均是在憂患生活于水深火熱中的人民大眾。

    就整個20世紀中國文藝理論與批評的發(fā)展走向來看,它總是將國家、民族和人民利益與文藝的創(chuàng)作及表現集于一體進行思考,這一“文藝社會學取向”,成了20世紀中國文藝創(chuàng)作和理論探討的基本主題、主流形態(tài)和方向。以中國電影藝術的發(fā)展來說,中國電影之所以能為人民喜聞樂見,并始終被人民大眾掌握,正是中國電影藝術工作者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自覺地吸納和傳承馬克思主義“人民性”電影思想的結果,并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創(chuàng)新演繹、發(fā)展進步。夏衍曾分析中國進步電影的四個基本特點:第一,它受中國共產黨領導而成長,始終為黨掌握,服務于黨的思想方針;第二,它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宣傳教育工具和藝術武器;第三,它重視對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和樹立牢固的無產階級世界觀;第四,它堅持在題材、形式、體裁和風格等方面探索和創(chuàng)新。[29](P9-13)的確,從中國電影誕生伊始,鄭正秋、張石川、洪深、田漢、夏衍、蔡楚生、沈西苓、袁牧之等先輩們所奠基、闡揚的“人民性”思想,一直影響著后來電影工作者的思想觀念及電影生產,引領他們將電影鏡頭對準民眾生活,關心民生苦樂,體察民間冷暖,把握民情變故,采用反思的、批判的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式進行電影敘事,形成了中國電影強烈而鮮明的“人民性”品格。除電影藝術外,其他文藝創(chuàng)作、文論思想和批評話語的生成也在進步文人與藝術家的自覺推動下,強化了“人民性”內涵和品性,彰顯了革命性、進步性的意識形態(tài)特征。

    “人本主義”文論關于人性、革命人道主義、勞動的異化和人的解放等的思考和爭論,更是澄清了“人民性”的本質內涵,強化了文藝創(chuàng)作中“人”的維度,堅守了運用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武器來解釋現當代中國的 “人文現象”??傊殡S著中國社會的深刻變革和巨大轉型,文學創(chuàng)作及理論思辨中出現的革命文學、文學革命、人的文學、進化的文學、寫實主義、新寫實主義、文藝大眾化、新文藝運動、大眾文學、人文精神大討論等,都有著對“人民性”問題的批判考量。這些思考和爭鳴,有助于我們梳理對“人民性”問題的本質認識,掌握不同歷史時期文藝創(chuàng)作是如何影響人民的,如何表現和滿足人民利益訴求的。

    四、西方文論與“人民性”文藝

    西方文論對中國新時期以來文藝創(chuàng)作和批評具有重要的影響。有學者疾呼,受西方文論思想和話語的侵襲和影響,中國當代學人患上了“失語癥”。正是因為這一危機,文論界開展了一波又一波的 “古代文論的現代轉換”爭鳴與探索。也有學者警示,之所以出現形形色色的身體寫作、下半身敘事等文藝創(chuàng)作和層出不窮的迎合市場效益的寫作怪相,也是離不開西方各種現代、后現代文論的影響。如今,愿意深入基層生活進行體驗,將描寫的筆觸伸向廣大民眾的作家少了許多。當下的文藝創(chuàng)作和批評如何體現“人民性”?文藝為誰服務?怎樣才能創(chuàng)作出為人民所喜愛的文藝作品?這些問題都在緊迫地考問我們。基于此,重提西方文論尤其是俄羅斯文論中關于“現實主義”的思考,可為當下“人民性”文藝創(chuàng)作與批評的問題反思、藝術表達提供思想資源及方法路徑。

    現實主義強調客觀地、真實地再現社會現實,將敘事的筆觸伸向社會各階層的典型人物,反思這些人物的身世遭際、情感體驗、社會關系,通過對人物心理、細節(jié)及社會事件、風潮等描寫,再現生活真實,揭露和批判社會矛盾,啟發(fā)人的思考和覺醒。正如法國文學史家愛彌爾·法蓋所說:“現實主義是明確地冷靜地觀察人間的事件,再明確地冷靜地將它描寫出來的藝術主張?!獜膸浊兹f的現實事件中,選擇出最有意義的事件,再將這些事件整理起來,使之產生強烈的印象。”[30](P160)現實主義的文藝創(chuàng)作,能夠較為真實地反映最廣泛的人民主體的訴求和思想,揭示人民大眾生活的原始表象和內在社會矛盾?,F實主義作家、藝術家雖然不一定直接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是他們對勞苦人民的同情和對剝削階級的批判,使得他們的創(chuàng)作具有進步性和人民內涵?!短K聯大百科全書》曾考察和分析了但丁、列奧納多·達·芬奇、莎士比亞、拉伯雷、杜列爾、塞萬提斯以及其他資產階級早期活動家們的藝術,探討了列夫·托爾斯泰、巴爾扎克、羅曼·羅蘭、肖邦、柴可夫斯基以及19世紀其他偉大藝術家的作品,指出這些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是“真正現實主義的藝術”,它們在階級對抗的社會中,總能以某種方式貼近人民大眾,反映他們的思想和要求,因而具有時代進步意義和永恒的藝術價值。尤其是19世紀俄國革命民主主義的藝術(如涅克拉索夫、車爾尼雪夫斯基、莎爾蒂科夫·謝德林、穆索爾斯基、列賓等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他們在不同程度上都是農民民主主義思想體系的表現者。《蘇聯大百科全書》指出,如果藝術家能深切體驗人民,同情人民受奴役、被壓迫的苦痛,自覺地深入人民生活之中,敏銳地了解民間藝術創(chuàng)作的豐富多樣性,以之作為創(chuàng)意和素材的源泉,藝術地塑造人民的多元形象和表現人民的思想情感,那么它的創(chuàng)作,“人民性”就最顯明。書中還談道:“藝術與人民的聯系的另一種表現是:藝術家雖然不是勞動者利益底直接和率直的表現者,而他仍然是由人民生活、人民反抗壓迫者的斗爭中吸取自己創(chuàng)作的內容并以自己的作品在精神上使人民得到利益,促進了人民進步的發(fā)展。比如在18世紀和19世紀初俄羅斯的貴族文化中產生了普希金、格林卡和巴然諾夫,他們都不是農民階級的思想家,然而他們的藝術在根本上是深刻人民性的,是偉大俄羅斯人民的藝術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保?1]其他如法國大文豪巴爾扎克的“百科全書式”創(chuàng)作,其《人間喜劇》得到了馬克思的高度贊賞,恩格斯也稱巴爾扎克的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要比左拉的自然主義創(chuàng)作更偉大,其精神更值得闡揚,感嘆“在他(指巴爾扎克)的富有詩意的裁判中有多么了不起的革命辯證法”[32](P77)。列夫·托爾斯泰則被列寧稱為是 “俄國革命的鏡子”。在列寧看來,列夫·托爾斯泰作為一個天才藝術家,他的創(chuàng)作反映了俄國的現實生活,呈現了“千百萬農民……思想和情緒”[33](P213-215),揭示了社會的矛盾和階級的沖突,但他也有著思想上的矛盾、謬誤和局限,他企圖用宗教、道德的力量來拯救社會和化解矛盾,所以他不能理解俄國的革命。

    俄羅斯文論中關于“現實主義”的理論建構,構成了西方現實主義文論的主流。別林斯基、杜勃羅留波夫、車爾尼雪夫斯基、盧那察爾斯基、巴赫金等,運用現實主義的理論武器對普希金、果戈理、列夫·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進步作家作品的剖析和闡釋,其中閃耀的“人民性”光輝至今依然值得我們把握。杜勃羅留波夫在《俄國文學發(fā)展中人民性滲透的程度》一文中曾對“人民性”進行了重新定義。他提醒我們需要重視的是普希金現實主義作品中的人民精神和生活體驗,而不是他對自然風情美麗的描寫。真正的富有“人民性”的作品,既運用從民眾生活中產生的地道的語匯來表現人民的真實風俗生活,而且與人民站在同一階級立場,拋棄書本學識的局限,真正地深入民眾之中去感受體驗他們的質樸感情,然后進行藝術化的表現,傳達出人民生活之真、情感之真。就這一點而言,普希金的文學創(chuàng)作還需要進一步鍛煉和提高。他在論果戈理的創(chuàng)作時強調文藝還需關懷現實,指出文學的使命在于“表現人民的生活,人民的愿望”。[34](P184-187)正是經過別林斯基、杜勃羅留波夫等人對俄羅斯作家批判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精神的揭示和闡釋,根基于現實主義情懷之上的“人民性”文論思想內涵才趨于完善和科學。魯迅、瞿秋白、李大釗等著眼于中國革命現實的發(fā)展需求,大力提倡俄羅斯文藝創(chuàng)作與批評所表現出的批判現實主義寫作傾向,視之為“為人生的文學”[35],并在文藝創(chuàng)作與批評中予以大力闡揚,發(fā)展了中國的批判現實主義文藝。他們對人民大眾悲慘命運的關懷和對統(tǒng)治階級的嚴厲批判,助推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解放事業(yè)走向勝利。這種關懷社會現實,正視和批判生活的不良現象,為人民而創(chuàng)作的精神,值得我們一直闡揚。

    五、結語

    綜上所述,“人民性”問題是文藝創(chuàng)作與批評的核心問題。深入研究“人民性”文藝創(chuàng)作與批評的思想和學理基礎,有助于我們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話強調的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精神。新的時代語境下,“人民性”文藝創(chuàng)作和批評的學理資源可從四個方面把握:第一,必須重視馬克思主義“人民性”理論,它是“人民性”文藝思想生成、話語表現的邏輯起點;第二,有必要承傳中國古代文論中厚重的“民本”思想、“人學”文論,它為當下“人民性”文藝理論的思想建構、文化傳承提供了話語資源和精神血脈;第三,現當代“文藝社會學”思想、“人本主義”文論對“人民性”問題的批判考量,它為文藝創(chuàng)作與批評的“人民性”本質認識、內涵掌握創(chuàng)造了條件和語境;第四,重視西方文論中關于“現實主義”的理論闡發(fā),它可為當下“人民性”文藝創(chuàng)作與批評的問題反思、藝術表達提供思想資源及方法路徑。

    [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學習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5.

    [2]列寧.黨的組織和黨的出版物[A].列寧全集(第十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A].毛澤東選集(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

    [4]鄧小平.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詞[A].鄧小平文選(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恩格斯.致瑪格麗特·哈克奈斯[A].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蔡特金.回憶列寧[A].列寧論文學與藝術(二)[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

    [7]斯大林.致蘇聯電影管理總局舒米亞茨基同志[A].斯大林文集(1934—1952)[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

    [8]文化部文學藝術研究院《周恩來論文藝》編輯組.周恩來論文藝[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9](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0]楊天宇.禮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11]李健.老子是民本思想之父[EB/OL].http://www.21ccom.net/articles/sxwh/gxxc/2013/0608/85212.html.

    [12]任法融.道德經釋義[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

    [13]張金嶺.老莊的民本思想[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4).

    [14]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7.

    [15]彭鐸.潛夫論箋校正[M].(漢)王符,著.(清)汪繼培,箋.北京:中華書局,1985.

    [16](晉)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9.

    [17](唐)姚思廉.梁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18](宋)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19](宋)程顥,程頤.二程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

    [20](清)黃宗羲,全祖望.宋元學案[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1]隋樹森.全元散曲[M].北京:中華書局,1964.

    [22](明)馮夢龍.警世通言[A].魏同賢.馮夢龍全集[C].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23](明末清初)黃宗羲.明夷待訪錄[A].黃宗羲全集(第一冊)[C].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24]欒勛.學人的知識結構與中國古代文論研究[J].文學評論,1997,(1).

    [25]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6]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27]李澤厚.關于中國古代抒情詩中的人民性問題[A].李澤厚.美學論集[C].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

    [28]周平遠.文藝社會學史綱:中國20世紀文藝學主流形態(tài)研究[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29]夏衍.在銀幕上反映我們的時代[A].夏衍.電影論文集[C].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63.

    [30]丁子春.外國文學知識百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5.

    [31]蘇聯大百科全書編委會.蘇聯大百科全書論藝術上的人民性問題[N].光明日報,1956-04-08.

    [32]恩格斯.致勞·拉法格[A].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3]北京大學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文藝[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34]杜勃羅留波夫選集(第2卷)[M].辛未艾,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

    [35]吳曉都.經濟全球化歷程中的俄國現實主義文論[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6,(4).

    【責任編輯:俞 暉】

    I021;J021

    A

    1004-518X(2016)05-0116-07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項目“中國電影的‘人民性’問題研究”(ZGW1516)、江西省教改項目“綜合性高校演藝產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研究”(JXJG-14-1-16)、江西省文化藝術科學項目“電視劇創(chuàng)作視野中‘中華美學精神’的傳承與弘揚研究”(YG2015026)

    猜你喜歡
    人民性文論文藝
    試論人民性是中國共產黨的本質屬性
    把牢信訪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中國石化(2022年5期)2022-06-10 06:39:36
    1942,文藝之春
    從隱匿到重現:中國新時期西方文論知識資源的流變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藝高級感?
    □文藝范
    “古代文論現代轉換”的回顧與審視
    湖湘論壇(2016年4期)2016-12-01 04:25:15
    立法人民性的四條實現途徑
    從文論醫(yī)評《內經》
    從現象學看現當代西方文論科學神話的破滅
    栾城县| 铜鼓县| 通河县| 沐川县| 溆浦县| 贡山| 黔西| 犍为县| 全南县| 黎城县| 即墨市| 乌恰县| 开原市| 大冶市| 东源县| 龙井市| 桂阳县| 灵璧县| 东海县| 家居| 阿荣旗| 沛县| 保康县| 永春县| 永嘉县| 宿松县| 绥江县| 秭归县| 班玛县| 鄄城县| 洞口县| 南阳市| 呼伦贝尔市| 焉耆| 仁布县| 鄂温| 洮南市| 大理市| 天祝| 通海县| 中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