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學銓
(1浙江大學 哲學系,浙江 杭州 310013;2浙江大學 亞太休閑教育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3)
?
談談城市休閑空間之美
龐學銓1,2
(1浙江大學 哲學系,浙江 杭州 310013;2浙江大學 亞太休閑教育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3)
[摘要]討論和發(fā)現(xiàn)城市之美,對當前正在開展的城市化、建設美麗城鎮(zhèn)具有基礎性的意義。文章遵循美是主客觀統(tǒng)一的美學原則,將城市之美分為現(xiàn)象之美、形象之美和精神之美;具體探討了城市空間之美,著重論述了城市休閑空間之美的基本內容;對當下一些城市建筑和休閑空間缺失美感和品位的現(xiàn)象亦提出了批評。
[關鍵詞]城市;空間;休閑;美
我國正處于城市化快速發(fā)展的階段。目前,各省市都在大力推進美麗城鎮(zhèn)建設。但是,什么是美麗城市?何為城市之美?這個問題不但關乎我們如何欣賞和評價一座城市,而且對如何規(guī)劃和建設一座美麗城市,包括以美麗城市為目標對現(xiàn)有城市進行有機更新,也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xiàn)實價值。
一、城市之美
什么是美?這是人人都關注又各有見解的問題,哲學、美學界也是長期討論且尚未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大體說來,有四種主要的看法:一是美的本質說,即美在觀念。衡量美,必須先有一個美的觀念,比如圓桌和方桌,因為有圓和方的觀念,才能作出諸如此類的判斷。二是美的客觀說,即美在客觀。美是由客觀事物的形式、樣態(tài)、外觀等決定的,一個事物的這些要素協(xié)調和諧地統(tǒng)一了,這個事物就是美的。三是美的主觀說,即美在感受。不論事物本身的形式、樣態(tài)和外觀如何,只要欣賞的人看到它舒服,感到它是美的,那它就是美的。四是美在客觀事物和主觀感受的統(tǒng)一。一個事物的美,客觀的形式、樣態(tài)和外觀的協(xié)調和諧是基礎;但對于欣賞者來說,這個客觀的東西是否讓他感到舒服、愜意,被感知為美,這還有他主觀的因素,比如:時代的審美標準、民族的審美傳統(tǒng)、公眾的審美習慣、個人的審美愛好等等。有時候,個人的審美愛好起著重要作用,情人眼里出西施便是典型一例。筆者贊成第四種觀點,認為事物的形式、樣態(tài)和外觀的協(xié)調和諧,是該事物美的客觀基礎,而且,這個客觀基礎具有的美感,一般來說,對于任何時代、任何民族、任何個人,都具有普適性。但同樣的事物,對于有著不同審美思維和愛好的人,的確又會產生不同的美感。所以,美既是具體的,又具有普適性;美就是面對事物(對象)產生的賞心悅目、舒心愜意的愉悅感。凡是能讓人產生愉悅感的事物(對象),就是美的。
我們可以用這種關于美的觀點來審視和理解城市之美。
城市是一個物質的空間概念,更是一個綜合的文化概念。作為一種文化概念,城市是由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層次構成的系統(tǒng)整體。從宏觀上看,城市的物質文化是指城市布局、建筑、道路、市場商品、市政設施、產業(yè)發(fā)展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等有形可見的物質形態(tài),這是城市的具體存在,是感性的、直觀的形態(tài),是可以用攝像機或相機的鏡頭捕捉到的;制度文化是指規(guī)范城市活動和市民生活的成文與不成文的規(guī)則規(guī)定,涉及家庭制度、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日常管理制度,以及城市的文化發(fā)展、文明程度等;精神文化則主要是指城市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在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及日常行為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城市及市民信仰、價值觀念、行為方式、藝術、習俗和習慣。這三個層次的要素決定著城市的特色和個性,構成了城市之美的基本內涵。相應地,也可以將城市之美分成三個層次:一是現(xiàn)象之美。這是感性直觀、顯現(xiàn)可見的城市之美,是一座城市之美留給人們的最初印象,也是城市之美的起點和基礎。二是形象之美。城市形象是人們對一座城市各要素認知的基礎上所形成的相對穩(wěn)定的整體記憶和印象,是對上述三方面要素的綜合,既包括了可見的直觀的要素,也包含了不可見的隱蔽的要素。當我們說,巴黎、倫敦、北京、上海、貴陽、杭州各有其美時,我們所指的肯定不僅是它們當下呈現(xiàn)在眼前的現(xiàn)象之美,而是關于這座城市的整體形象之美。三是精神之美。一座有著自身特有之美的城市,必須也一定有一種自身特有的精神,這種精神由城市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城市的信仰和習俗積淀而來,雖是隱蔽而不可見的,但體現(xiàn)在城市的空間結構和布局、建筑形態(tài)和設施布置以及市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之中,滲透于城市的各個方面。
上述三個層次的城市之美,主要表現(xiàn)為城市的形式之美、空間之美、特色之美、細節(jié)之美和品質之美。本文著重談談城市的空間之美,特別是休閑空間之美。
二、 城市空間之美
城市空間通常是指城市為滿足人們生存、生產和生活各方面需要所提供的場所和條件的總稱,也是人們對這些場所和條件的總體感受與體驗。區(qū)分城市空間可以有三個角度:功能區(qū)域,靜態(tài)空間結構,整體直觀形式。
從功能區(qū)域劃分角度看,城市主要可劃分為居住空間、工作空間、休閑空間和交通空間。進一步細分,可以有商業(yè)區(qū)、居住區(qū)、市政與公共服務區(qū)、工業(yè)區(qū)、交通與物流區(qū)、城市綠地與風景區(qū)、休閑與文化娛樂活動區(qū)、特殊功能區(qū)等。這個角度的城市空間之美,主要體現(xiàn)在各個區(qū)域功能的彼此聯(lián)系、配合與互補,其核心是方便人們的工作和生活,而不是注重各功能區(qū)域的清晰分割和完全獨立。但現(xiàn)在許多城市攤大餅式的功能區(qū)域劃分,將居住區(qū)、生活區(qū)與工作區(qū)遠離并完全分割,在很大的居住區(qū)域內沒有相對完善的配套服務設施,使得上下班耗時費力又造成城市交通擁堵;一些新建的大學校園,將學生宿舍區(qū)、教學區(qū)和食堂彼此遠離,看似規(guī)整有序,實則極不便于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這樣的功能區(qū)域劃分,是很難讓人舒心和產生美感的。
從靜態(tài)空間結構角度區(qū)分城市空間,大體又可分為四類:1)整體空間。城市各組成部分的空間結構和形式,也稱城市形態(tài),既包括市區(qū)范圍內各功能區(qū)域的布局,以及城市建筑空間組織形式,又包括城市總的布局,即中心城市(區(qū))和郊區(qū)城鎮(zhèn)的空間布局。2)建筑空間。是指人們?yōu)榱藵M足生產或生活的需要,運用各種建筑要素與形式所構成的建筑的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的統(tǒng)稱。建筑的內部空間指屋頂、房梁、墻壁、門窗等構成的房屋架構;外部空間則指筑物與周圍環(huán)境中的具體事物(如樹木、山巒、水面、街道、廣場等)形成的空間關系。3)公共空間。一般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存在于建筑實體之間的開放的空間體,主要包括與城市相關聯(lián)的山、水等自然景觀和歷史遺存、建筑廟宇等文化景觀,以及用于市民進行公共交往、舉行各種活動的開放性場所(包括住宅小區(qū)內部的公共綠地和活動場所)?!肮病钡母拍钍窍鄬Φ?,凡非封閉、非專門對單位(機構)內部使用,而對公眾開放的建筑物內部的空間,都屬于公共空間,如酒吧、娛樂場所、博物館、展覽館、影劇院等。4)休閑空間。休閑空間不是絕對獨立于建筑空間和公共空間而存在,上述空間中可用于休閑活動或可發(fā)揮休閑功能的空間,包括公共空間藝術(如城市雕塑、城市家具等)也都屬于休閑空間。城市休閑空間由私人和公共休閑空間兩部分組成。凡是用于和可用于公共游覽、娛樂、游戲、創(chuàng)意、保健、運動、度假等休閑活動的空間,以及一些分布和存儲受保護休閑資源的空間,統(tǒng)稱為公共休閑空間。公共休閑空間是現(xiàn)代城市極其重要的空間形態(tài),其分布形式具有多樣性,不同的形式也具有各自不同的空間特征。空間結構的協(xié)調、區(qū)域布局的合理、建筑形態(tài)的美觀、公共空間的便利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優(yōu)美等是城市空間結構之美的基本要素。
人們通過注意和審視城市的整體直觀形式,可以形成關于這座城市空間形式的表象。所謂城市空間形式,主要包括:其一,城市的平面輪廓。古代的城市,大都通過城墻圈定城市的范圍,環(huán)城而建的城墻呈現(xiàn)的形狀就是城市平面的外部輪廓。城市平面輪廓與城墻內建筑布局的聯(lián)系,構成了城市空間的有機整體。決定城市平面輪廓及其特點的因素,有社會和民族的傳統(tǒng)原則,有城市建造者的目的性象征,也有城市規(guī)劃師個人的審美觀念。例如,歐洲中世紀的城市,基本采用矩形的平面布局。中國歷史上的古都,如北京、西安、南京,則按照中軸對稱的原則確定建筑布局?,F(xiàn)代新建造的城市,沒有圍墻,很多城市也沒有嚴格的四圍輪廓,但也總是有一定的布局原則,或按照功能確定空間布局,或按照街道(道路)安排平面布局等。其二,城市的中心點。一個城市的內部空間結構,往往由一個中心點來支撐。中心點不同于制高點(當然,二者也有可能是一致和重合的),制高點能俯瞰城市,主要的功能是觀光,如,巴黎的埃菲爾鐵塔,臺北的101大樓,上海的東方明珠電視塔。中心點在城市空間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一座城市的象征和標志,會給人這樣的感覺:到了一座城市,如果沒有來到這個中心點,就不算真正到過那座城市。一座城市的中心點是由一處或幾處地標性的建筑支撐起來的,這種地標性建筑是該城市的信仰、文化、成就、特征或者權力的象征,它承載了城市的形式,突出了城市的意象,因而也可以說是彰顯了這座城市的個性與魅力。它可以是一個廣場、一座教堂、一座大樓、一個紀念性建筑,也可以是一個商業(yè)中心、一處特殊的景區(qū)景點。有了這個中心點,城市才有了圍繞著它展開的有序、規(guī)整的美感。例如,弗羅倫薩的鐘樓和圣母百花大教堂,比薩斜塔,巴黎的凱旋門,紐約的帝國大廈,羅馬的圓形角斗場,北京的天安門廣場,杭州老城的西湖等。我國改革開放后,許多國內新建的城市,則以高大威嚴的政府大樓及其相連的廣場為中心點。其三,城市的天際線。天際線是城市整體或局部的空間輪廓,是遠眺一個城市或其局部時所留給人們的印象。具體說來有兩個含義:一是指與一特殊區(qū)域的環(huán)境相適應的建筑物的限定高度,如杭州西湖東邊城市建筑的天際線,杭州西溪濕地周圍建筑物的限定高度。二是指城市向人們展現(xiàn)的廣闊的天際景觀,是人們俯視或仰視城市時獲得的整體視覺印象,它是城市的剪影。所以,天際線對一座城市來說不僅具有重要的美學意義,還有特殊的文化意義。城市的平面輪廓是城市空間形式之美的視覺基礎,城市的中心點是城市空間形式之美的集聚點。天際景觀是錯落有致、協(xié)調和諧的,它所勾勒出的城市空間形態(tài)就是美的;猶如一個人身體的曲線美,給人的感官和心靈以美的享受。
上述三個角度區(qū)分的城市空間,綜合構成一座城市的整體空間結構,這是指城市各要素在空間范圍上的分布和組合狀態(tài),是城市山水結構、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的空間投影,是城市的社會、經濟存在與發(fā)展和市民生活的空間形式。三個角度的城市空間各有其美,三者綜合之美才構成了整個城市空間之美。
三、城市休閑空間之美
關于空間的觀念,有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之分。傳統(tǒng)的觀念認為,空間就是物體之間的距離,是由長、高、寬三個維度構成的容積性空間,即空的空間。這是以牛頓為代表的近代物理學意義上的經典空間觀念,其主要特征是將空間與人的感覺、人的生活完全脫離、分隔開來。20世紀初,在物理學領域,人們對空間的理解從牛頓為代表的經典觀念向愛因斯坦相對論為代表的現(xiàn)代觀念轉變;在文化史和建筑學領域,人們開始注意人的感受、人的生活與空間的關系;在哲學領域,傳統(tǒng)空間觀念開始向現(xiàn)代空間觀念轉變,即出現(xiàn)了從現(xiàn)成的、靜態(tài)的幾何學空間向生成的、動態(tài)的生活空間還原的傾向,這就是現(xiàn)象學的空間觀念。當代德國現(xiàn)象學家的觀點是這種傾向和觀念的代表。其中有的主張,不存在空的空間,空間是由關系產生的,是一種關系結構,關系的擴展就是空間的擴展,關系與空間是同一的。這種主張的代表是羅姆巴赫①。新現(xiàn)象學家施密茨將空間與感情、身體聯(lián)系起來進行考察,認為空間不是抽象空洞的東西,而是與人的感情和身體的感受相關。他把感情解釋為氣氛,氣氛和身體對氣氛的感知具有空間性,這樣的空間性可分為三個維度:寬廣的空間,這是原始維度的空間,如身體不斷感受到的氣候那樣,是一種無邊際的傾注;方向空間,這是身體的狹窄導向寬廣的空間,如呼氣、眼光、抓舉的動作所指向的空間;位置空間,這是有位置和距離關系的空間,它有可能導向通常意義上的平面化[1]。另一位現(xiàn)象學家瓦登費爾斯則認為,空間是與人的活動和生活密切相關的生活空間,人的注意力形成感知空間,人的活動和動作形成行為空間,人的激情形成情感空間,人的意識形成想像力空間等,因此,存在有多種空間,空間的方式是多樣的,空間只有通過多種空間及空間方式的多樣性的穿插與交融才能存在[2]。依據(jù)現(xiàn)象學的空間觀念,我們要從人的感受、體驗、情感和生活相聯(lián)系的視覺看待空間,對空間作審美判斷。例如居室,它不只是一個有家具、有裝飾的空間,而是融入了居住者的性格、愛好、習慣、生活觀念和生活方式、人生閱歷和人格品位等精神文化性的內容,當你一進入某人的居室,就會產生與這些內容相應的感受并對它作出相應的審美與情感判斷。再如一個討論休閑論題的會場,也是充溢著一種具有特定氛圍的空間,這是由與會者在探討休閑問題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的愿望、觀點和彼此交流過程中形成的氛圍。這樣的會場,和與會者的愿望、心情、觀點和傾向密切聯(lián)系著,是帶有人的行為、活動和情感的生活空間,這便是現(xiàn)象學意義上的空間。
從現(xiàn)象學的空間觀念出發(fā),可以將城市休閑空間之美分為如下幾個方面:
1)感性美。主要是指休閑空間的可觀賞性、可聽性、可觸性和可聞性??捎^賞性包括可感知的色彩、陰陽、明暗、虛實、輪廓、線條、圖案、點面、分隔、連接、過渡、通透、物品的擺設位置和內外關系等??陕犘灾冈谛蓍e空間中,自然的聲音(如水、風、鳥聲等)、人的聲音(室內動作聲、腳步聲、交談聲等)、音樂的聲音等的和諧悅耳。我們都有過類似的經驗,比如,本應比較安靜的休閑場所,或因音樂放到很高的分貝,或因消費者旁若無人、高談闊論、扯著喉嚨打電話,都會使人覺得十分煩心。根據(jù)休閑空間的主題和功能,處理好聲音的大—小、快—慢、軟—硬、流暢—斷續(xù)等,是實現(xiàn)休閑空間可聽性必須重視和把握的問題。可觸性指通過接觸建筑材料、墻壁地面、家具用具能夠產生愉悅感。由休閑空間所用的材料、食物、茶水和彌散的氣味使人產生愉悅感,稱之為可聞性。感性美對于提高休閑空間之美,十分重要,但往往被休閑場所的經營者和消費者所忽視。
2)美感。不能將對休閑空間的審美僅僅停留于上述感性的內容上,還要審視它們所表現(xiàn)的美,從中獲得美感。美是對人的情感具有感染力的形象,美感是審美對象在人心中產生的愉悅感,是具體與抽象的統(tǒng)一。休閑空間的美感,主要包括:
形式美。這里講的是休閑空間的外形、面貌。形式是形成美感必不可少的條件,對于休閑空間之美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休閑空間(建筑)的形式符合人們通常的審美心理、觀念和習慣,便會使人產生愉悅感和美感;丑陋的建筑形式,比如當下城市中一些奇形怪狀、毫無美感的建筑或雕塑,自然會讓人產生厭惡和不快的反應。
協(xié)調美。空間不是抽象孤立存在的,而是由相關的部分或環(huán)節(jié)共同組成的整體和部分的結構關系。一座建筑內部存在這種結構關系,它與周圍其它空間(建筑物、物體)之間也存在這種結構關系。如上述所說,空間實際上是一種結構、一種關系空間。因此,一個空間結構是其內部結構與它相關的外部結構的共同體。這共同體的各種要素構成一個和諧協(xié)調的整體,便呈現(xiàn)出一種和諧美、協(xié)調美;面對這樣的審美對象,人們才可能感知到美,產生美感。沒有這和諧協(xié)調的整體,再好的要素也只是孤獨的單元,也難給人美感。休閑空間亦是如此。例如,城市空間雕塑藝術,韓美林曾批評說:如今人們喜歡在公共空間建造大型的雕塑,很多地方,“鐵片子一擰,繩子一繞,就成雕塑了”,不考慮與周邊的環(huán)境協(xié)調,更不講雕塑本身的藝術質量[3]。休閑空間的結構、關系如果協(xié)調了,就呈現(xiàn)出一種結構美、關系美,從而給人賞心悅目、舒心愜意的美感。又如,為了發(fā)展旅游業(yè),現(xiàn)在許多地方都種油菜了,三月外出欣賞油菜花,成了城市人的一大愛好與樂事。盡管到處都可看到大片的油菜花,而婺源的油菜花卻特別吸引人。站在婺源的油菜花叢中,眼前山巒疊嶂、云飄霧繞;一個個小小村落自成一體,或處在山巒環(huán)抱下,或倚于平靜溪流邊,或掩映蒼翠樹林間;山澗溪流清澈見底,岸邊草木俯身對影,水上偶有野鳥嬉戲,攪碎了水中馬頭墻的倒影;更有樸實的村民肩扛農具走在簡單樸拙的石橋上,還見有人撐著竹排在溪中細心打撈什物垃圾;微風帶著菜花的芳香直往身上撲來,那一垅垅充滿靈性的油菜花,將山巒、溪水、村莊渲染得滿地金黃。這一切,遠遠近近、錯落有致、和諧有序、相映成趣,呈現(xiàn)出一種獨特的協(xié)調美。
抽象美。建筑空間的形式、結構對審美主體呈現(xiàn)的美感,不僅有形式美、協(xié)調美,還能使人產生某種發(fā)自內心的意識和情感上的共鳴與美感。如埃及金字塔,以巨大的體量、夸張的尺度、嚴峻的風格、莊嚴的氣勢、簡潔的形式和穩(wěn)定的形象,給人以“崇高美”的美感。
3)自然美。休閑空間的自然美包括它所在地點的自然的景、物和氣候等。休閑空間的建筑、裝飾、活動及其使用物品所包含的自然元素,會使休閑的人享受到一種自然美,如喝茶,在自然園林(茶園)中與在房間里喝茶,用虎跑泉水與用自來水泡茶,感受、味道是很不一樣的。休閑空間的開放性,也會使人體驗到一種特殊的自然美,如咖啡吧、酒吧、小餐館,國外通常是設在街道旁、綠地邊;國內街道卻往往用鐵欄桿隔離,人行道也被各種車輛和物品占領,幾乎見不到這類露天的咖啡吧、酒吧和小餐館。而在露天與在封閉的房子里,消費者獲得的體驗會很不相同,得到的美感也會很不相同。
4)藝術美。休閑空間的藝術性是指其建筑結構、形式和裝飾應具有藝術性,也指在其中的休閑活動的藝術性,由此形成一種藝術的休閑空間。許多休閑活動具有綜合性特征,休閑空間也應該將相關的不同種類結合在一起,成為綜合性的藝術空間,如瑜伽空間、茶館空間、演藝空間等,都可以如此考慮。
5)情感美。休閑空間內部的結構安排、家具擺設、裝飾物品、裝飾風格、燈光色彩、虛實設計、音樂類型和音量大小等等,都表現(xiàn)了某種情景,營造著某種氣氛,或溫馨,或小資,或神秘,或歡樂,或輕松,或高雅,或庸俗,或威嚴等等。這些情景和氣氛,讓進入此空間的人感動、震動,即刻產生某種特殊的感受,并誘導著他們形成某種情緒和情感。按照當代西方一些現(xiàn)象學家的觀點,這些氣氛是帶有人的在場性的空間,是有著寬廣、狹窄和方向的情感空間,這種休閑空間本身就是情感性的,具有情感美[4]。如歡樂的空間、溫馨的空間、親密的空間等。
城市休閑空間是休閑城市的重要構成部分,休閑空間之美對于休閑城市之美意義重大,在建設或改造城市過程中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注釋
①“與此相反,結構并不接受一個空的空間。它自我擴展,在此過程中它擴展了那個容納其眾多環(huán)節(jié)的空間。結構的周邊空間是從結構本身出發(fā)形成的。每個結構都有它的空間。它的空間是它最重要的特征?!绷_姆巴赫著,王俊譯:《結構存在論》,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32頁。
參考文獻
[1]Hermann,Schmitz.Der unersch?pfliche Gegenstand[M].Bonn:Bouvier Verlag,1990:115-117.
[2]Bernhard Waldenfels,Ortsverschiebungen,Zeitverschiebungen.Modi leibhaftiger Erfahrung[M].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2000:60.
[3]韓美林.做人民的藝術家[EB/OL].(2015-03-18)[2016-01-18].http://www.chinawriter.com.cn.
[4]H.Schmitz.Der Leib,der Raum und die Gefuehl[M].Stuttgart:Finken &Bumiller ,1998:20.
(責任編輯陳詠梅)
On the Beauty of Space in Cities
PANG Xuequan1,2
(1Department of Philosophy,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 310013;2Asia Pacific Center for the Study and Education of Leisure,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 310013)
[Abstract]Uncovering the beauty of cities is of fundamental significance to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beautiful city construction.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aesthetics that beauty is the unity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divides the beauty of cities into three categories: beauty of phenomenon, beauty of image and beauty of spiri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eauty of leisure space in cities in details, especially focuses on the basic contents of the beauty of leisure space in cities.It also criticizes the deficiency of beauty and taste in urban construction and leisure space at present.
[Key words]city;space;leisure;Beauty
[收稿日期]2016-03-03
[作者簡介]龐學銓,教授,博導,博士;研究方向:現(xiàn)代西方人文主義哲學、當代德國政治哲學、新現(xiàn)象學、休閑學。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662(2016)03-0016-05
DOI編碼:10.3969/j.ISSN.2095-4662.2016.0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