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新炎 陳月亮 李芙蓉
(湖北理工學院 體育部,湖北 黃石 435003)
?
我國籃球兒童少年后備人才骨密度研究*
吳新炎陳月亮李芙蓉
(湖北理工學院 體育部,湖北 黃石 435003)
[摘要]為了探索我國籃球兒童少年后備人才骨密度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文章采用韓國Ostepro型全干式雙向超聲骨密度測試儀對籃球兒童少年和普通少年進行跟骨骨密度數(shù)據(jù)采集及對比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大部分籃球兒童少年運動員生長發(fā)育出現(xiàn)過早現(xiàn)象,體型比例和普通同齡人沒有差異,但身材存在顯著性差異,符合籃球運動項目選材標準;男運動員骨密度與普通同齡人比較存在顯著差異,女運動員骨密度略高于普通同齡人,但沒有顯著性差異,骨質疏松比例高于男運動員;男運動員骨密度與身高、體重、瘦體重、脂肪含量和BMI等指標相關性不顯著;女運動員骨密度與瘦體重指標相關性不顯著,與身高、體重、脂肪含量和BMI等指標呈負相關。
[關鍵詞]籃球;兒童少年;青春期;骨密度;BUA
隨著我國籃球市場化、職業(yè)化程度不斷深入,我國籃球人才培養(yǎng)的渠道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改變,已由單一的體育部門的投入,轉變?yōu)閷W校(CUBA)、市場(CBA)和體育部門三方投入。重新構筑的籃球人才培養(yǎng)體系,目前還不能成為承擔輸送人才的主渠道,一旦原有主渠道被割斷,后備人才不足的窘迫必然難以避免。在我國最高水平的CBA和WCBA職業(yè)聯(lián)賽上,現(xiàn)在還很難看到新人的出現(xiàn)。國家籃球隊成績不斷下滑,主要原因可能也是后備人才梯隊建設出了問題。在這種背景下,2012年籃管中心組織了籃球苗苗后備人才集訓,苗苗集訓隊隊員主要以我國優(yōu)秀籃球運動員后代為主。項目組在對苗苗集訓隊員的跟蹤研究中,發(fā)現(xiàn)了好幾起疲勞性骨折病例,因此,了解籃球兒童少年運動員骨發(fā)育特征,是落實籃球兒童少年運動員科學化訓練必要的環(huán)節(jié),同時也可為避免運動員運動傷害提供理論依據(jù)。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國家籃球后備人才集訓隊的56名兒童少年運動員為研究對象,其中男運動員31人,女運動員25人,年齡10~14歲。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筆者利用PubMed、SPORT Discus和中國知網(wǎng)等資源數(shù)據(jù)庫,以“骨密度”、“體成分”、“青少年運動員”和“籃球運動員”等關鍵詞檢索了大量相關文獻,同時也閱讀了大量相關書籍,對文獻、書籍進行整理、分析,為本項目的順利進行提供理論依據(jù)。
2.訪談法
訪談對象包括教練員、集訓隊員、家長、籃球訓練專家和體能訓練專家。筆者利用集訓間隙時間與教練員交流,了解集訓的規(guī)劃和訓練的目的、意圖、計劃和強度;利用采集運動員實驗數(shù)據(jù)的機會與集訓隊員交流,了解運動員的生活習慣和訓練的感受;利用電話和電子郵件等手段與運動員家長、籃球訓練專家和體能訓練專家聯(lián)系,了解運動員平時飲食營養(yǎng)結構,咨詢訓練計劃和強度的合理性,以及對運動員骨密度的預測。
3.調查問卷法
項目組設計了《PDS量表》,用于了解研究對象的青春期發(fā)育情況,PDS量表評分和分類原則如表1所示。量表經(jīng)過本領域相關專家函詢、論證制定而成,并通過SPSS19.0對該表的設計、內(nèi)容和結構進行信度、效度檢驗,檢驗結果符合統(tǒng)計學要求。項目組通過組織籃球兒童少年運動員學習填寫表格的注意事項、填寫現(xiàn)場解答疑問和兩輪問卷填寫,確保結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兩輪調研都發(fā)放問卷61份,回收問卷61份,回收率為100%,有效問卷56份,有效率為91.8%。
表1 PDS量表
4.實驗法
相關指標測量:采用韓國JAWON人體成分分析儀VENUS 5.5采集籃球少年兒童運動員瘦體重、全身脂肪含量等體成分指標,在訓練間隙或訓練結束后進行采集。采用韓國Ostepro型全干式雙向超聲骨密度測試儀,在訓練結束后采集籃球少年兒童運動員跟骨骨密度相關數(shù)據(jù)。參照2010年國民體質監(jiān)測各項指標測量標準,對研究對象和對照組普通健康學生身體形態(tài)指標進行測試,測試指標包括身高、體重、腰圍、臀圍和肩胛皮脂厚度等。對照組按照分層抽樣原則,在普通學校隨機抽樣了280名身體健康普通學生,其中男生155人,女生125人,具體樣本數(shù)如表2所示。
表2 兒童少年籃球運動員與普通學生人數(shù)
相關概念界定與計算:根據(jù)國際臨床骨密度測量協(xié)會(ISCD)建議,用種族或民族校正的 Z 值診斷骨量是否正常,Z=(樣本觀測值BUA-同年齡BUA均值) /同年齡BUA的標準差。Z值≤-2.0表示為與實足年齡對照組比較骨礦物質密度低,定義為骨質疏松;Z值≤-1.0表示為與實足年齡對照組比較骨礦物質密度低,定義為骨質減少;Z值>-1.0表示為在該年齡的預期范圍內(nèi)。同齡百分比表示研究對象BUA與同年齡對照組BUA均值比值的百分數(shù)。測量受試者身高和體重后計算BMI,BMI=體重(kg)/身高 (m2)。
5.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利用spss17.0整理相關數(shù)據(jù),運用描述統(tǒng)計、雙側配對樣本T-檢驗和雙變量皮爾森相關系數(shù)等統(tǒng)計方法對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獲得相關參數(shù)。取p<0.05為顯著性水平,p<0.01為非常顯著性水平。
二、結果與分析
(一)生長發(fā)育情況
從表3可以看出,男運動員在青春期第2~5期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在第3~5期;女運動員在青春期第3~5期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在第4~5期。國內(nèi)外在青春期各個階段年齡劃分上沒有統(tǒng)一標準,大部分研究都把青春期界定在9~20歲年齡段。李繼斌等[3]界定青春期第3期男性年齡段為13~15歲,女性年齡段為12~14歲。本研究運動員年齡段位為10~14歲,表明研究對象性特征出現(xiàn)早成熟現(xiàn)象,這可能與運動員很早就參與運動有關;早熟的兒童、青少年在骨齡上表現(xiàn)出比實際年齡偏大的現(xiàn)象,這與運動員骨齡測試和問卷結果一致[4]。
從表4可以看出,在體重、身高、腰圍、臀圍指標上,運動員和對照組都有顯著性差異;男運動員與對照組腰臀比沒有顯著性差異,女運動員與對照組腰臀比在10歲年齡段有顯著性差異,其余年齡段沒有顯著性差異,女運動員在10歲年齡段樣本量過少(n=1),結果不具統(tǒng)計學意義。體重、身高、腰圍和臀圍是判斷體格的基本指標,腰臀比是判定體形的重要指標[5]。由表4可見,運動員與普通同齡人比較,體形比例與對照組沒有差異,身材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具備籃球項目選材要求。專家反饋也表明大部分運動員在身材上符合籃球項目選材標準。
表3 研究對象青春期人數(shù)分布情況
(二)低骨密度檢出率
從表5可以看出,男運動員低骨密度樣本數(shù)為9,占男運動員總樣本數(shù)29.03%,骨質疏松樣本數(shù)為3,占男運動員總樣本數(shù)9.69%,男運動員低骨密度檢出率為38.71%;女運動員低骨密度樣本數(shù)為1,占女運動員總樣本數(shù)4%,骨質疏松樣本數(shù)為5,占女運動員總樣本數(shù)20%,女運動員低骨密度檢出率為24%,表明低骨密度男運動員多于女運動員。從表5也可以看出,男運動員骨密度同齡百分比為93.41±13.11,與對照組同齡人存在顯著差異;女運動員骨密度同齡百分比為102.09±20.75,略高于對照組同齡人,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但骨質疏松比例遠遠高于男運動員。
(三)骨密度與體成分指標相關性
大量研究表明,骨密度與體成分指標之間有相關性。根據(jù)專家的意見,結合大量文獻的觀點,本研究選取身高、體重、瘦體重、脂肪含量和BMI等指標來分析與骨密度之間的相關性。從表6可以看出,調整年齡后,男運動員各項指標與骨密度的相關系數(shù)檢驗不具顯著性,女運動員瘦體重指標與骨密度的相關系數(shù)檢驗不具顯著性,其余指標與骨密度呈負相關,檢驗結果有顯著性。
表4 研究對象體格發(fā)育情況
注:*表示運動員與對照組同齡人比較 p<0.05;**表示運動員與對照組同齡人比較p<0.01。
表5 調整年齡后低骨密度和同齡
注:*表示男運動員與同齡人骨密度比較 p<0.05。
三、討論
骨量在青春期快速增長,9~20歲積累的骨量約占峰值骨量的50%,其中青春期第2~5期獲得的骨量占到37%[6-7]。女生增長最快時期在青春期第2期(11~12歲);男生增長最快時期在青春期第3~4期(13~16歲)[8-9]。研究結果顯示,女運動員生長發(fā)育集中在青春期第4~5期,表明女運動員骨量處于增長期,但過了最快增長期,應該處于緩慢增長期;男運動員生長發(fā)育集中在青春期第3~5期,骨量處于最快增長期。
表6 BUA與各指標相關性及其檢驗結果(調整年齡后)
青春期階段骨量的增加量與個體骨質疏松性骨折風險密切相關[10]。青春期骨骼橫向、縱向生長都較快,骨骼面積增大,鈣的攝入量相對不足會導致骨密度下降,因此,在青春期生長突增階段可能表現(xiàn)出 BUA 值增加緩慢或出現(xiàn)負增長[11]。研究對象骨骼橫、縱向生長較普通人群更快,因此骨密度下降現(xiàn)象可能也會更明顯。研究結果也顯示,男運動員對骨量利用的比值要低于普通同齡人;女運動員骨密度與同齡普通人沒有顯著性差異。低骨密度運動員在大強度訓練時極易產(chǎn)生骨損傷,集訓期間也的確發(fā)生了多起疲勞性骨折案例,因此,在訓練過程中應根據(jù)運動員骨密度情況合理安排訓練量。
有研究認為,女孩12歲以前、男孩14歲以前,身高與骨密度具有相關性,隨后這種關系消失[12]。苗苗集訓隊運動員骨齡大部分在14歲以上,男運動員身高與骨密度相關性不顯著,女運動員身高與骨密度呈負相關。體重或瘦體重對骨量增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與骨密度呈正相關[13-16],體重增加時承重性外力對骨骼產(chǎn)生應變作用,從而促進骨吸收,瘦體重增高可能是全身和腰椎骨密度增加的首要決定因素,瘦體重比體脂量能夠更好地預測骨密度。也有不同觀點,李繼斌等人在研究9~20歲年齡段男、女孩骨量發(fā)育狀況時發(fā)現(xiàn),普通男、女孩骨密度與體重和瘦體重相關性不明顯,男運動員骨密度與體重、瘦體重相關性不明顯,女運動員骨密度與瘦體重相關性不明顯,但與體重呈現(xiàn)負相關[3]。BMI除反映體重和肥胖程度外,還是營養(yǎng)和運動等因素的綜合反應,與體重、營養(yǎng)及運動有良好的一致性[17],這是目前公認的影響骨密度的一個重要指標[18-19],且與骨密度有高度的正相關[20]。本研究顯示,男運動員骨密度與BMI相關性不顯著,女運動員骨密度與BMI呈現(xiàn)負相關。青春期發(fā)育階段,內(nèi)分泌變化加速,男孩逐漸以雄性激素占優(yōu)勢,雄性激素顯著加速肩胛帶的軟骨細胞增殖反應,并顯著地促進蛋白質合成代謝,因此男孩在青春期形成的體態(tài)一般是身材較高、肌肉發(fā)達和肩部較寬;女性逐漸以雌性激素占優(yōu)勢,雌性激素顯著加速骨盆帶的軟骨細胞增殖反應,并顯著地促進脂肪的合成代謝,此外,在青春期后期高濃度的雌性激素有促進長骨的骨干與骨骺較早融合的作用,因此女孩在青春期形成的體態(tài)一般是身材較矮、臀部較寬及體脂豐滿。青春期女孩脂肪含量應高于同齡男孩,從表7也可以看出,男運動員與女運動員脂肪含量有顯著性差異。有研究認為,脂肪含量與骨密度有關系,Douchi等人對96名年輕男性的研究發(fā)現(xiàn),骨密度與全身脂肪含量呈負相關;對19~25歲和絕經(jīng)期前后等成年女性骨密度的研究發(fā)現(xiàn),骨密度與全身脂肪含量呈正相關[21]。而對青春期女孩骨密度與脂肪含量的相關研究尚不足。本研究發(fā)現(xiàn),大部處于青春期第4~5期的女運動員骨密度與全身脂肪含量呈負相關,男運動員骨密度與全身脂肪含量相關性不顯著。
表7 骨密度及其各項體成分指標
注:*表示男、女運動員比較p<0.05。
綜上所述,男運動員骨密度與各項指標相關性不顯著,女運動員骨密度與各項指標都呈負相關,這與相關研究都不相符。影響青春期骨密度主要有遺傳、激素、營養(yǎng)和運動等因素,苗苗集訓隊員在遺傳方面具有獨特的群體特征;通過與家長、運動員和教練的訪談以及后期的電話隨訪,發(fā)現(xiàn)運動員攝入的營養(yǎng)物質能滿足骨量增長的需求;在激素方面,男、女運動員都表現(xiàn)出過早成熟的特征;在運動方面,存在單次訓練時間過長和訓練內(nèi)容重復次數(shù)過多的問題。因此,苗苗隊運動員骨密度與身體各項指標的關系與相關研究都不相符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遺傳的因素,男運動員骨骼的線性增長遠超普通人,骨形成的量也必須超過普通人,而長期的過量運動造成骨質的丟失,體重等指標的增長增加了運動時骨的負擔,會加速鈣質的丟失,這兩方面因素可能會抵消各項指標對骨形成的正面影響。女運動員各項指標和骨密度都過了快速增長階段,處于緩慢增長階段,長期的過量運動造成骨質的丟失。體重等指標越大,運動時骨的負荷也就越大,骨質丟失就越嚴重,這就造成了女運動員骨密度與體重等指標呈負相關,骨質的丟失也會導致患骨質疏松癥比例偏高。
青春期是骨量增長的關鍵時期,對成人后的峰值骨量至關重要,在這個時期沒有達到最佳骨量,對以后的健康影響幾乎不可逆。苗苗集訓隊員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青春期發(fā)育具有獨特性,在實踐訓練中應根據(jù)運動員骨發(fā)育特征,有針對性地安排訓練計劃,做到高強度、少次數(shù)和短時間,對低骨密度,特別是骨質疏松的運動員,一定要根據(jù)具體情況安排單獨訓練計劃,使訓練成為運動員骨量增長的促進因素,而不是負面因素。
四、結論
1)苗苗隊運動員呈現(xiàn)早熟現(xiàn)象,骨齡上表現(xiàn)出比實際年齡偏大的現(xiàn)象,在體重、身高、腰圍、臀圍指標上與同齡人存在顯著性差異,呈現(xiàn)獨特的遺傳和發(fā)育特征。
2)苗苗隊運動員低骨密度比率高于同齡人,女運動員骨質疏松檢出比例高于男運動員。
3)男運動員骨密度與身高、體重、瘦體重、脂肪含量和BMI等指標相關性不顯,女運動員骨密度與身高、瘦體重、脂肪含量和BMI等指標呈負相關,這與傳統(tǒng)觀點不符。原因可能與遺傳發(fā)育的獨特性,以及訓練手段和負荷安排有關。
參考文獻
[1]Alwis G,Rosengren B,Nilsson JA,et al.Normative calcaneal quantitative ultrasound data as an estimation of skeletal development in Swedish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Calcif Tissue Int,2010,87(6):492-495.
[2]Langton CM.Palmer SB.Porter RW.The measurement of broadband ultrasonic attenuation in cancellous bon[J].Eng Med,1984,13(2):89-91.
[3]李繼斌,黎海芪,王松艷.兒童、青少年骨量發(fā)育狀況[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1,9(4):230-233.
[4]Mckay HA,Bailey DA,Mirwald RL,et al.Peak bone mineral accrual and age at menarche in adolescent girls:A 6-year longitudinal study[J].J Pediatr,1998,133(11):682-687.
[5]楊靜宜,徐峻華.運動處方DIY減肥[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14.
[6]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上、下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45-60.
[7]Saggese G,Bertelloni S,Baroncelli GI.Sex steroids and the acquisition of bone mass[J].Horm Res,1997,48(15):65-71.
[8]李紅娟,張一民,孔振興.7~17歲兒童青少年骨礦含量與骨密度變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35(10):46-50.
[9]Bonjour JP,Theints G,Buchs B,et al.Critical years and stages of bone mass[J].Horm Res,1997,73(5):555-563.
[10]程淑敏,于大芳,郭文娟.3~10歲兒童年齡身高及體重指數(shù)對全身及各部位骨密度的影響[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07,34(24):4690-4694.
[11]劉加昌等.北京城區(qū)10~12歲女孩骨密度的研究[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5,8(2):123-125.
[12]劉加昌,歐陽巧洪,張瑾,等.身高、體重對青少年骨密度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02,6(21):3226-3227.
[13]Root A W.Bone health and the adoleseent[J].Adoleseent Medieine:State of the Art Review,2002,13(3):53-72.
[14]Rourke K M,Brebm B J,Cassell C,et al.Effeet of weight change on bone mass in female adoleseents[J].J Am Diet Assoc,2003,103(1):369-372.
[15]Rajamanohara R,Robinson J,Rymer J,et al.The effect of weight and weight change on the long-term precision of spine and hip DXA measurements[J].Osteoporos Int,2011,22(5):1503-1512.
[16]Travison TG,Araujo AB,Esche GR,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composition and bone mineral content:threshold effects in a racially and ethnically diverse group of men[J].Osteoporos Int,2008,19(1):29-38.
[17]柯務.體重指數(shù)與男性骨質疏松關系的研究[J].臨床研究,2013,51(21):25-26.
[18]帥平,程幼夫,劉玉萍,等.成都地區(qū)普通人群骨密度與骨質疏松流行現(xiàn)狀分析[J].四川醫(yī)學,2012,33(9):1680-1682.
[19]羅慶祿,何紅晨,楊霖,等.體重指數(shù)與男性骨質疏松關系的研究[J].生物醫(yī)學工程學雜志,2010,27(2):311-314.
[20]王金花,黃秀峰,周慶輝,等.13~16 歲壯族青少年年齡、身高及體重指數(shù)對跟骨超聲骨密度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1,26(4):3736-3738.
[21]Douchi T,Kuwahata R,Matsuo T,et al.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lean and fat mass component to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males[J].J Bone Miner Metab,2003,21(1):17-21.
(責任編輯龔勤)
Study on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Chinese Basketball Reserve of Talents
WU Xinyan CHEN Yueliang LI Furong
(PE Department, 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uangshi Hubei 435003)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BM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basketball reserve of talents——th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 basketball players and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ir BMD.Method: using the Korean Ostepro full-dry two-way ultrasonic BMD testing instrument to collect the calcaneus BMD data of th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 basketball players and ordinary peers respectively.Then making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ata.Results:1) most children and adolescent basketball players grow earlier than the ordinary peers and there is no difference in their body proportions, bu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ir stature.The features of th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 basketball players meet the selection criteria of basketball.2)Compared with the ordinary male peers,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male athletes’ BMD; Compared with the ordinary female peers,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female athletes’BMD, but their BMD is slightly higher than ordinary peers’; the proportion of the female athletes’ osteoporosis is higher than the male athletes’.3) For the male atheletes, there isn’t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BMD and the height, weight, lean body mass, fat content and BMI index; For the female athlet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BMD and lean body mass index is not significant while the correlation with the height, weight, fat content and BMI index is negative.
[Key words]basketball;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dolescence;BMD;BUA
[收稿日期]2015-09-23
*[基金項目]國家體育總局重點領域課題項目“籃球青少年體能訓練方法研究”,項目編號:2012B065;湖北理工學院科研重點課題“籃球兒童少年后備人才骨密度與體成分研究”,項目編號:15xjr02A。
[作者簡介]吳新炎,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運動訓練學。
[通訊作者]陳月亮,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運動訓練學。
[中圖分類號]G80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662(2016)03-0083-06
DOI編碼:10.3969/j.ISSN.2095-4662.2016.03.016
李芙蓉,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運動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