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敏
?
讓孩子們興高采烈地玩
●田敏
“娃娃家”是深受幼兒喜歡的經(jīng)典游戲。但如果材料投放不合理,很容易讓幼兒在游戲中“無事可做”。
筆者曾親歷過這樣的情景:在“娃娃家”里,有一張床,床上有一個布娃娃,一張小桌子,兩個小凳子,桌子上有縮小版的燃氣灶、碗、盤、勺子、奶瓶以及各種塑料蔬菜水果,還有用紙箱或紙板制作的諸如微波爐、冰箱之類的家用電器。一名女幼兒抱著娃娃,喂娃娃吃東西,一名男幼兒在桌子上擺弄蔬菜、水果和碗盤,5分鐘以后,女孩開始發(fā)呆,動作越來越機械,男孩則開始將娃娃家里的“小家具”丟進鍋里炒起來。
在這一“娃娃家”游戲中,對幼兒動作的要求比較簡單,無需太長時間幼兒就可以一一玩遍,接下來就無所事事了。如果多玩幾次“娃娃家”游戲,幼兒要么簡單重復(fù),興味索然,要么在“家”做一些“破壞性”的“工作”。究其原因,就在于材料的投放不合理。一是投放的材料操作性不強。在角色區(qū),可以說操作是交往的基礎(chǔ)。案例中由于給幼兒提供所有物品都是現(xiàn)成的,沒什么變化或延展活動情節(jié)的余地。二是材料長期得不到更換。游戲材料長期不變,幼兒的游戲內(nèi)容為材料所限,他們的游戲就會在原有水平上停滯不前,幼兒要么左顧右盼,要么百無聊賴。
那么,如何合理地投放材料,讓孩子們興高采烈地玩呢?
多投放安全性高、操作性強的材料。芬蘭兒童教育家蘇塔瑪曾經(jīng)指出,一種理想的游戲材料是操作性的器件而不是消極的占有物。成品游戲材料雖然外形逼真,但功能固定,用法單一,留給幼兒自由想象和創(chuàng)造的空間較小,而非成品游戲材料,尤其是一些廢舊物品,如包裝盒、瓶子、布頭、樹葉等,具有靈活、耐用、成本低等優(yōu)點。很明顯,非成品游戲材料比成品游戲材料的可操作性更強,但必須強調(diào)的是,給幼兒提供的廢舊物品必須是安全的,而且要根據(jù)不同幼兒的發(fā)展水平,提供多層次的材料。
在“娃娃家”游戲中,教師可以為幼兒準備手推車,暗示幼兒可以推車外出購物;投放各種類型的衣服,示意幼兒可以給娃娃穿脫衣服或整理衣物,練習扣紐扣、拉拉鏈、系鞋帶等;投放一些筷子,可以讓幼兒練習夾東西;投放非成品材料橡皮泥等,讓幼兒可以拿來做糕點、面食……只有充分釋放幼兒的活動空間,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造潛能,才能持續(xù)地調(diào)動幼兒游戲的興趣。
根據(jù)教學(xué)主題,定期更換游戲材料?!巴尥藜摇崩锏挠螒虿牧喜⒎窃蕉嘣胶?,教師可以根據(jù)近階段的主題目標和幼兒的活動需求投放材料。
在“娃娃家”游戲中,筆者根據(jù)主題《我愛我家》,在第一次投放時,選擇了許多動物布偶,并且給每個小動物提供一個家,讓幼兒在給小動物找家的活動中,學(xué)會一一對應(yīng);還投放了許多小米、豆子、乒乓球等,讓幼兒在給娃娃喂食物的過程中練習舀、夾等生活技能。在第二次投放時,筆者結(jié)合“能干的小手”,增加了許多小衣服、小盆、曬衣架、夾子等。孩子們認真地把衣服放進小盆中搓洗,把干凈的衣服搭在曬衣架上,用夾子認真地夾上。到了游戲結(jié)束時,許多幼兒還意猶未盡。
結(jié)合主題活動“小廚房”,筆者在第一次材料投放時,放入了一些常吃的蔬菜、水果、點心,讓幼兒學(xué)會給蔬果分類,制作簡單的蔬菜、水果沙拉及點心拼盤,請“客人”來品嘗自己的成果;第二次材料投放時,以制作面點材料為主,放入了一些紙片、小木棍、小豆子等,讓幼兒學(xué)會撕紙做米粉、米線,用橡皮泥當餃子皮,小木棍當搟面杖,小豆子當餃子餡做餃子;在第三次材料投放時,時值圣誕節(jié),于是筆者放入圣誕樹、蘋果等,讓幼兒感受節(jié)日的氣氛,充分享受游戲的樂趣。
(作者單位:宜昌市夷陵區(qū)直屬機關(guān)幼兒園)
(責任編輯周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