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基于“三美”原則的《春曉》五個英譯本比較研究

      2016-03-15 10:04:58張宛琳
      關(guān)鍵詞:音美意美

      張宛琳

      (福建工程學(xué)院人文學(xué)院,福建福州350118)

      ?

      基于“三美”原則的《春曉》五個英譯本比較研究

      張宛琳

      (福建工程學(xué)院人文學(xué)院,福建福州350118)

      摘要:唐詩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塊瑰寶,近些年來唐詩英譯受到海內(nèi)外文學(xué)翻譯領(lǐng)域越來越多的重視。本文從許淵沖先生所倡導(dǎo)的古詩詞翻譯“三美”原則出發(fā),對《春曉》的五個英譯版本進行解讀和分析,說明“三美”原則在唐詩英譯中的應(yīng)用是有效的和必要的。

      關(guān)鍵詞:音美;意美;形美;《春曉》

      唐詩是中國古典文學(xué)的巔峰,也是世界文學(xué)寶庫中的瑰寶。唐詩因其豐富的意象、和諧的韻律、優(yōu)美的形式等吸引了古今中外的眾多讀者。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唐詩英譯在弘揚和傳播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而,作為中國古典詩歌的代表,唐詩是一種語言高度凝練、內(nèi)涵豐富多彩的文學(xué)體裁,要想在翻譯中保留和傳遞對原詩的意象、神韻、格律和形式,做到形神兼?zhèn)洌g者需具備對兩種語言精深的造詣和高超的翻譯藝術(shù),否則是難以做到的。

      近一個多世紀以來,大批中外翻譯家對唐詩的翻譯和傳播做出了重大貢獻,而我國知名翻譯大家許淵沖先生則是其中的翹楚。許教授對我國的古典詩歌翻譯的理論和實踐都做出了重大貢獻,他不僅翻譯了大量的中國古典詩歌,而且在吸收魯迅、錢鐘書等人有關(guān)翻譯和美學(xué)思想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譯詩理論“三美論”(即意美、音美、形美)。他主張“(古典詩歌)譯文理應(yīng)保持和傳遞原詩的意美、音美、形美,從而能使譯語讀者充分感受到原詩特有的藝術(shù)魅力和審美價值,獲得最大程度上的聽覺、視覺和心靈上的享受”。[1]他指出三美之中,意美為先,音美次之,而最后是形美。譯詩要在再現(xiàn)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的統(tǒng)一。“三美”原則不僅為唐詩翻譯實踐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理論指導(dǎo),也是衡量譯詩的質(zhì)量、判斷譯詩審美價值的重要尺度。

      孟浩然是盛唐時期負有盛名的山水派詩人,他的詩作以語言簡練,純樸自然,明白曉暢,言淺意濃,景真情切而聞名。他的《春曉》是一首傳誦千古、膾炙人口的五言絕句,被眾多翻譯家翻譯成多國語言,流傳中外。在此筆者選取許淵沖、Ta Kung Pao、楊紀鶴、翁顯良和吳鈞陶的五個英譯本,從“三美”原則出發(fā),對該詩的五種譯本進行解讀和對比,探討“三美”原則如何在唐詩翻譯實踐中的運用。

      一、原詩的解讀及譯文

      孟浩然《春曉》原文: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

      《春曉》一詩是孟浩然隱居鹿門山時所做,意境十分優(yōu)美。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的一瞬間展開描寫和聯(lián)想,用短短的四行二十字,把詩人喜春、愛春和惜春的情感表達的淋漓盡致,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前二句描繪出盎然春意,通過“不覺曉”反襯出春睡之深,詩人是因為陶醉于百花盛開、萬紫千紅的春色而沉沉入睡,當(dāng)他被“處處”的鳥鳴聲喚醒,剛醒來那一剎那間的感覺是“啼鳥”襯托出的鳥語花香。此時詩人的心情是喜悅的,然而當(dāng)他想起了昨夜的風(fēng)雨聲,短暫的喜悅就被深沉的憂慮所替代,無情的風(fēng)雨在一夜之間不知又摧毀了多少如同花兒般美麗的生命。整首詩藝術(shù)構(gòu)思極佳,表現(xiàn)手法清新暢達,辭簡意深,具有深沉含蓄、回味無窮的藝術(shù)感染力。

      《春曉》的英文翻譯作品眾多,其中有代表性的有近十余個譯本,在此精選了五個比較認可的譯本進行分析對比,其中譯文一、三、四、五為中國作者的譯本,譯文二外國作者的譯本。譯文摘抄如下:

      (1)The Spring Dawn(吳鈞陶譯[2])Slumbering, I know not the spring dawn is peeping, But everywhere the singing birds are cheeping, Last night I heard the rain dripping and wind weeping, How many petals are now on the ground sleeping?

      (2)Spring Dawn(Ta kung Pao譯[3])Sleeping into spring one hardly knew it’s daylight, Birds are heard everywhere trilling, There’ve been sounds of wind and rain in the night, How many blossoms have been falling?

      (3)A Spring Morning(楊紀鶴譯[4])I awake to find the spring morn bright, And hear birds singing all around, Wind and rain was heavy last night, How many flowers fell aground?

      (4)One Morning in Spring(翁顯良譯[5])Late! This spring morning as I awake I know, All around me the birds are crying, crying, The storm last night, I sensed its fury, How many, I wonder, are fallen, poor dear flowers!

      (5)A Spring Morning(許淵沖譯[1])This morn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 Not woke up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二、譯詩的“意美”

      意境是詩詞的格調(diào),是詩人的精神氣質(zhì)及思想感情的體現(xiàn)和依托,是古典詩詞的靈魂。譯詩應(yīng)該盡量再現(xiàn)和傳達原詩獨特的意境美和藝術(shù)效果,使譯詩讀者在讀譯文的時候能夠像讀原作一樣得到啟發(fā)、感動和美的享受,這就是“意美”。許淵沖先生認為“譯作只要重現(xiàn)原詩的意境美,那么至少作品不失為譯得好的散文,但是如果譯文只有音律美和形式美,那么作品根本不是好的譯作”。[1]意境的傳達離不開意象的再現(xiàn)重組,“在文學(xué)翻譯中,譯者以追求原作的意境為己任,以再創(chuàng)造等同的意境為目標(biāo)”。[3]

      首先從中文詩題來看,“春曉”是指春天的早晨。在五篇譯文中,都把“春”翻譯為spring,這無疑都是正確的。而對于“曉”的翻譯,吳譯和Ta譯用dawn,楊譯、翁譯和許譯則用morning。dawn(the time of day when light first appears)有“黎明,拂曉”的意思,從字面看似乎很契合“春曉”中的“曉”。但是聯(lián)系原詩第一句“春眠不覺曉”,可知詩人“春睡香甜,一直睡到天亮才醒過來”,作者幽怨自責(zé)醒得太遲,應(yīng)該不是天剛破曉就已醒來。所以將“春曉”譯作spring dawn不符合原詩的意境。morning則是指“清晨,早晨,上午”,所以楊譯、翁譯和許譯將“春曉”譯作spring morning更符合原詩的主旨,準(zhǔn)確再現(xiàn)了“春曉”的本義。

      首句“春眠不覺曉”是破題,詩人從感覺角度寫春之美。作者以切身的感受告訴人們,明媚的春光讓人陶醉,沉沉睡去直到天亮還不知道天已經(jīng)亮了,“春眠”是本句的命題。吳譯將“眠”譯作slumbering,slumbering有“沉睡,熟睡”的意思,這和原文“春夜酣睡”意思對等。Ta譯則將其譯作sleeping,sleeping只是一般意義上的“睡眠”,顯然不能讓讀者有春睡香甜的感受,在傳達原詩的意境上要遜于吳譯的slumbering。楊譯和翁譯都沒有對“眠”進行直譯,這種忽略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使得讀者完全無法體會詩人經(jīng)過一夜酣睡,在春晨醒來的剎那間的情感。許譯將“眠”譯作in bed I’m lying,用現(xiàn)在進行時態(tài)把春睡的酣暢和甜美準(zhǔn)確地傳達給了譯語讀者,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對于“不覺曉”的翻譯,吳譯將其譯作I know not the spring dawn is peeping,peeping一詞不僅傳神地再現(xiàn)了“不覺曉”的意境,同時也襯托出了春天的清新活潑,體現(xiàn)了詩人喜春的情感。Ta譯用one hardly knew it’s daylight,楊譯用I awake to find the spring morn bright,它們都是基本忠實于原文的譯文。而翁譯用Late!This spring morning as I awake I know,在詩意傳達上與吳譯,Ta譯和楊譯有很大的不同。翁顯良先生認為《春曉》是一首惜春恨春的名篇,詩人緣情寫景,借景抒情:“高臥松云的孟夫子,一朝夢醒深感歲月蹉跎,功名未立,難免有遲暮之嘆”,[5]傷感是全詩的基調(diào)。翁譯把原詩深層的意義挖掘的深透細致,特別是late!一詞把詩人惜春恨春的強烈感情表達了出來——“(一聲嘆息)晚了!”。中國古詩詞講究隱秀曲折,“詩猶文也,忌直貴曲”。[7]翁譯開頭這一聲嘆息,使原詩委婉含蓄的朦朧美被直白的陳述所消解,有違詩人的本意。

      第二句“處處聞啼鳥”,通過聽覺來描摹春天早晨的景象。“啼鳥”是本句的命題,而“啼”也是全詩的詩眼。根據(jù)對“啼”的不同理解,其中吳譯、Ta譯和楊譯把喜春當(dāng)作全詩的主題,而翁譯和許譯則認為嘆春恨春才是詩人想要表達的深層情感。吳譯和楊譯將“啼”譯作singing birds are cheeping和singing,生動描繪出一派百鳥爭鳴、春意盎然的仲春景象。特別是吳譯用cheeping來展現(xiàn)婉轉(zhuǎn)悅耳的鳥鳴聲,可謂音意兼得,容易讓讀者去想象、體味那鶯囀花香的爛漫春光。Ta譯將“啼”譯作trilling(小鳥在樹梢囀鳴),也準(zhǔn)確的再現(xiàn)了原詩的意境:鳥兒婉轉(zhuǎn)的啼鳴聲喚醒了沉睡中的詩人,當(dāng)他張開眼睛,才知道天已大亮,春晨的氣息撲面而來。翁譯和許譯都把“啼”譯作crying,把這里“啼”理解為“啼哭,悲鳴”。翁顯良先生認為“詩人緣情寫景,雖然寫的是一日之晨,卻蘊含著對已到三春之暮的哀怨”?!疤澍B”不是在唱歌,而是在悲鳴,或者說詩人聽起來是悲鳴。詩人借鳥“啼”,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的苦悶。crying(悲鳴)一詞渲染了全詩傷感的情調(diào),將原文深層作者惜春恨春的情感表現(xiàn)的酣暢淋漓。

      詩人把“處處”放在句首意在強調(diào)春光融融,到處都能聞聽到清新婉轉(zhuǎn)、此起彼落、遠近相合的鳥叫聲,給人應(yīng)接不暇的感覺。吳譯和Ta譯將“處處”譯作everywhere,楊譯和翁譯則譯作all around。上述譯文均符合原文中百鳥爭鳴、鳥語啁啾的意境。許譯可能考慮全詩音節(jié)的緣故,沒有直譯“處處”一詞,弱化了詩人對鳥語花香、絢麗春光的贊美之情,這不得不說是遺憾。從整句翻譯來看,許譯中第二句的till和首句中的lying銜接得當(dāng),巧妙的傳達出“不覺曉”的意味和慵懶的氣息。

      第三、四句“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是詩人醒來之后的聯(lián)想,而這對于“夜”的聯(lián)想,是因為“曉”而引發(fā)的。詩人置身于春天的早晨,在贊賞明媚的春光之余,他回想起昨夜風(fēng)雨交加,不知遭受風(fēng)雨侵襲的似錦繁花,一夜之間掉落了多少。前一句是詩人通過對“風(fēng)雨聲”的聯(lián)想使得情緒從喜春轉(zhuǎn)為惜春,而后一句則通過對“花落”的感慨把惜春之情溢于言表。這兩句和原詩前兩句在意境上構(gòu)成一種跌宕的層次,從而表現(xiàn)出詩人既喜春又惜春的復(fù)雜情緒。

      對于“風(fēng)雨聲”,吳譯譯作rain dripping and wind sweeping,通過用dripping(滴答)和sweeping(掠過)把“聲”具象化,以形容“(春)風(fēng)(春)雨”那種沁人心田的輕柔,使讀者得到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的美學(xué)感受。Ta譯和楊譯均將其譯作rain and wind,基本傳達了原文春風(fēng)春雨,瀟瀟灑灑的意境。許譯則用shower(灑落)一詞再現(xiàn)了細雨紛紛飄落的意境,使人頓時感覺到春天的和風(fēng)細雨撲面而來。翁譯把“風(fēng)雨聲”譯作storm。storm顯然有“暴風(fēng)驟雨”的意思。但是聯(lián)想到原詩首句“春眠不覺曉”可知,昨夜應(yīng)該不是暴風(fēng)驟雨,否則怎么沒能驚醒春睡夢中人,一直睡到天大亮。另一方面從季節(jié)來看,春天一般不是暴風(fēng)驟雨發(fā)生的時節(jié)。因此,將“風(fēng)雨聲”譯作storm,和原詩所表現(xiàn)的意境不相符,有過猶不及之嫌。對于“花落”的翻譯,吳譯巧妙的用擬人化手法處理,將“落”譯為on the ground sleeping,把原作中的動態(tài)意象轉(zhuǎn)化為靜態(tài)的景物描述,用滿地落紅的靜態(tài)美充分展現(xiàn)了詩人惜春的情緒和全詩極淡的傷感情調(diào)。Ta譯、楊譯和許譯都把“落”直譯為falling(或它的不同時態(tài)),傳神地再現(xiàn)了原詩紛花漸落細無聲的婉約韻味,強調(diào)了作者人醒花落的惜春之情。翁譯未對花落狀態(tài)進行直譯,而是用poor dear這些限定詞著力表現(xiàn)詩人對風(fēng)雨摧花、鳥啼花落、春光難駐的感慨。但是這些強烈感情色彩的詞語,無疑會限制讀者的理解和想象,無法體會原文婉約、含蓄、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shù)內(nèi)涵。此外,翁譯整篇只表達出作者恨春的意圖,沒有表達出作者喜春的情感,沒能展現(xiàn)出原詩跌宕的層次與詩人曲折含蓄的心緒變化,在再現(xiàn)原詩的意境方面,略遜一籌。

      縱觀整篇翻譯,許譯結(jié)合作者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審美能力,把原詩中的深層感覺和情感在譯詩中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無論是濃烈的情思氛圍,還是深邃悠遠的詩境,譯詩都準(zhǔn)確傳達了原詩的“意美”。

      三、譯詩的“音美”

      韻律是古典詩詞怡情和審美的重要品質(zhì)。詩人借助韻律、節(jié)奏抒發(fā)思想情感,烘托情調(diào)和氣氛,表現(xiàn)唐詩獨特的意境。音美是指譯詩的韻律和節(jié)奏與原詩的對應(yīng)程度。許淵沖先生強調(diào):“古典詩歌翻譯過程中,要在保證意美的前提下,盡可能體現(xiàn)詩歌的音美。否則譯文即使百分之百地傳達了原詩的意美,但若缺少音美也不可能保存原詩的風(fēng)格和情趣”。[6]這就要求譯者從音律的角度傳譯原詩的韻味,通過音韻美,節(jié)奏美,再現(xiàn)原詩的風(fēng)格和意境。

      《春曉》這首五言絕句格律工整,節(jié)奏明快,韻律和諧,音樂性強,即包含人醒花落的惜春之情,又不失其山水田園詩的畫面效果。全詩平起仄收,首行入韻,其押韻形式是: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詩的一、二、四句都押“[ao]”韻,讀起來節(jié)奏感強烈,朗朗上口。

      吳譯在一到四行分別用peeping、cheeping、weeping、sleeping一韻到底,再現(xiàn)了原詩音韻整齊的特點。每句結(jié)尾用“[i:p|?]”押韻,顯得輕快活波,尾音極富有音樂感。這種音感也容易讓讀者體味到原詩由“風(fēng)雨聲”、“鳥啼”、“落花”所構(gòu)成的充滿詩情畫意的春之美景。但是吳譯中多次用“[i:p|?]”音,則也有輕快有余而低婉不足之嫌,無法捕捉詩人由喜春到惜春的情感變化。

      Ta譯采用不完全押韻(imperfect rhyme)的形式,即daylight和night押韻,trilling和falling押韻,表現(xiàn)出散體譯詩參差不齊的詩行特點,與原詩簡潔整齊的節(jié)奏美并不和諧。

      楊譯和Ta譯均采用隔行押韻的形式,即abab。此外,楊譯的前兩行的“spring”和“singing”還給讀者帶來一種悅耳的聽覺效果。譯文全篇音節(jié)長短基本均衡,抑揚格使用到位,整篇譯文詩味濃厚,較好地再現(xiàn)了原詩整齊明快的節(jié)奏美和婉轉(zhuǎn)和諧的韻律美

      翁譯采用自由體譯詩,這也符合譯者翁顯良先生本人關(guān)于古典詩詞翻譯的觀點:“但求形似,勢必變相,舍形取神,才能保持本色”。[5]因此,翁譯擺脫原詩形式上的束縛,采用了自由詩的形式,凸顯原作中詩人惜春恨春的強烈情感。但是譯詩的音節(jié)、押韻都沒有和原詩對應(yīng),且長短句交錯,不僅打破了原詩規(guī)整的形式,也破壞了原詩的音樂效果,體現(xiàn)出譯者主體性的過分張揚,無法充分傳達原詩的藝術(shù)魅力和審美價值。

      許譯押隨韻,韻式為aabb,與原詩平起仄收、首行入韻的五言絕句韻式aaba最貼近。即lying和crying押“[a|?]”韻,顯得輕快活波,這也契合原詩前兩行詩人惜春愛春的心緒,容易引起讀者對詩人喜春情感的共鳴。而后兩行中showers和 flowers均押[au?z]韻,頗似嘆息、哀怨之聲,給人一種縈繞在心頭揮之不去的惜春嘆春的意味,也把詩人嘆春的心緒委婉的表達了出來。許譯將全詩處理為四音五步的英語格律詩來傳達原詩的節(jié)奏美,通過抑揚頓挫的表達,盡可能地兼顧了原詩的音韻和外國讀者對于譯作的可接受程度。

      綜合來看,許譯用詞洗練,平易自然,全篇譯文采用隨句押韻的韻式,多用單音節(jié)詞和雙音節(jié)詞,且韻腳靈多樣,整齊得當(dāng),節(jié)奏明快,在輕重音的自然交融中讀來瑯瑯上口。譯詩用精妙的音美更深的挖掘出了《春曉》原詩蘊含的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美感。

      四、譯詩的“形美”

      詩歌的“形美”主要是指譯詩與原詩的行數(shù)是否一致、分節(jié)是否相當(dāng)。中國古典詩歌往往是內(nèi)容和形式的完美結(jié)合。對于詩歌形式在翻譯中的重要性,雪萊認為“只有當(dāng)譯詩的形式與原詩保持一致時,譯者才能與作者平起平坐”。[8]劉重德指出“形式對等對于忠于原文,傳遞原詩的意境和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方面有重要作用”。[9]許淵沖先生也強調(diào)“要在傳達原文意美的前提下,盡可能傳達原文的音美,還要在傳達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盡可能傳達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齊備”。[3]

      在展現(xiàn)原詩的“形美”方面,原詩為五言四句三頓,而五篇譯文都是四句詩,但是各具特點。

      吳譯在形式上基本和原詩接近,四句全部押韻,對仗工整。但是首句slumbering后面加逗號,破壞了原詩簡潔的風(fēng)格。第二句句首用But一詞略顯生硬,轉(zhuǎn)折不夠自然,又未能展開與上句的語言聯(lián)系。第三句用I heard,似乎寫景的主觀性太強,讓人難以體會詩人融情于景的朦朧美。

      Ta譯作者是一位外國譯者,盡管譯文有大致的押韻,但四句長短不一,和原詩形式不一致,表明作者并未重視原文節(jié)奏的傳達,未能做到形美。

      楊譯不僅詩句有押韻,且四句長短也相對工整,基本再現(xiàn)了原詩的“形美”。

      翁譯采用自由體,用類似散文文體將原詩的思想傳遞讀者,譯文完全置格律詩形式不顧,丟失了原詩的“形美”。唐詩能夠流傳千古,正是因為他們都是內(nèi)容與形式完美結(jié)合的藝術(shù)精品,如果將詩作譯為散文或其他文學(xué)形式,就大大減低了其審美價值,失去了唐詩美的形式,譯語讀者也很難獲得詩的美感,而且對于不懂原文的多數(shù)讀者而言,甚至無從知曉原文竟然為詩。

      許淵沖先生在其譯文中實踐了他所倡導(dǎo)的“三美”翻譯原則。譯文五遵循了”以詩譯詩”的風(fēng)格,全詩使用簡樸通俗的語言,用詞和句法都讓外國讀者容易理解和領(lǐng)會。對比五篇譯文,從展現(xiàn)原詩的“形美”來看,許譯顯示了譯者嫻熟的翻譯技巧,做到了格律嚴謹而不失自然,句式整齊而富于變化,從而使譯詩中文字的表層意義有靈活轉(zhuǎn)化的余地,較好地再現(xiàn)了原詩“情懷幽深”的藝術(shù)效果。

      總之,孟浩然的詩素以優(yōu)美的音樂性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著稱,《春曉》一詩集中體現(xiàn)了這些風(fēng)格特征。如何從“三美”標(biāo)準(zhǔn)來再現(xiàn)這些特征是翻譯孟浩然詩歌成功與否的關(guān)鍵。在《春曉》一詩五個譯文中,吳譯、Ta譯和楊譯都是韻體譯文,都較好地再現(xiàn)了原詩優(yōu)美的音樂性。翁譯以意境取勝,譯者用散文體的形式將原作深層的情感和精神傳遞給讀者。許譯在音韻和形式方面皆勝一籌,特別是在專有名詞的翻譯、詩行結(jié)構(gòu)的再現(xiàn)、原詩文化意象的傳遞、詩境再造方面,都明顯優(yōu)于其它譯本。

      五、結(jié)語

      唐詩是中國文學(xué)的瑰寶,也是語言高度濃縮、形神兼?zhèn)涞乃囆g(shù)精品,然而正是由于它凝練、優(yōu)美的語言形式和豐富、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給唐詩翻譯帶來了重重困難。許淵沖教授從美學(xué)的角度理解和闡述了古典詩歌翻譯的標(biāo)準(zhǔn),特別是他所提出“三美”理論對中國古典詩歌翻譯有著重要的指導(dǎo)作用。[10]通過對比分析《春曉》五篇譯文可以看出,唐詩英譯只有在重視意美的同時,兼顧音美和形美,不斷追求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和諧統(tǒng)一,才能使譯詩與原詩具有同樣的魅力和生命力。

      (注:本文系福建工程學(xué)院科研項目,項目編號:XJ2012-483)

      參考文獻:

      [1]許淵沖.翻譯的藝術(shù)[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

      [2]許淵沖.(漢英對照)唐詩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楊紀鶴.古詩絕句百首英譯賞析[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

      [4]文殊,王晉熙,鄧炎昌.唐宋絕句名篇英譯[Z].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95.

      [5]翁顯良.淺中見深——漢詩英譯瑣議之二[J].外國語,1981,(6):22-25.

      [6]蕭滌非,程千帆,等.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1983.

      [7]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文學(xué)研究所編.唐詩選[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出版,1994.

      [8]劉重德.文學(xué)翻譯十講[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出版,2003.

      [9]劉重德.西方譯論研究[M].北京:中國對外出版翻譯公司,2003.

      [10]試論中庸詩歌翻譯觀的構(gòu)建[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3.

      猜你喜歡
      音美意美
      《詩經(jīng)·關(guān)雎》英譯中音韻美學(xué)的比較研究
      “三美”原則下《靜夜思》的三譯本對比賞析
      中詩英譯中許淵沖的“三化”促進“意美”的表達
      青年時代(2017年9期)2017-05-09 17:56:37
      許淵沖的“三美”論對中國古代文學(xué)翻譯的指導(dǎo)探究
      李白《蜀道難》兩個譯本比較
      文教資料(2016年27期)2017-02-23 21:04:58
      探析《紅樓夢》對聯(lián)翻譯中三美的再現(xiàn)
      挖掘漢字之美,打好語文基礎(chǔ)
      英語課堂中的美
      從“三美”論的角度賞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兩個英譯本
      青春歲月(2015年16期)2015-08-29 13:37:03
      美學(xué)意識觀照下的中學(xué)英語教學(xué)
      民和| 上蔡县| 开江县| 邵阳县| 苗栗县| 云林县| 弥勒县| 彭山县| 陵川县| 苏尼特左旗| 余庆县| 定兴县| 廊坊市| 泰安市| 新建县| 宝应县| 成都市| 富顺县| 吉林省| 家居| 金塔县| 阿巴嘎旗| 合山市| 闵行区| 左贡县| 兴安县| 安化县| 北流市| 正宁县| 咸丰县| 大同县| 靖远县| 鹤山市| 临朐县| 通城县| 荣成市| 沁阳市| 青海省| 什邡市| 右玉县| 九龙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