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君
(銅陵學院,安徽銅陵244061)
?
基于弗洛伊德倫理行為原動力的人性善惡論分析
沙君
(銅陵學院,安徽銅陵244061)
人性問題歷來是困擾倫理學的重要問題。善與惡是道德生活的主題,也是道德哲學最重要的問題。因此,合理界定人性內容與善惡的關系,是理解和鑒別以往人性善惡理論的基礎。而根據(jù)弗洛伊德“深層心理學”的核心理論,行為原動力是行為的終極的目的、非目的的原因,因而可以為我們構建有現(xiàn)代意義的人性善惡觀,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新的思路。
行為原動力;人性;善;惡
人性這個概念及其復雜,人類爭論了兩千多年也沒有最終弄清楚。在中國哲學史上,《三字經(jīng)》開篇即:“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性惡論者荀子曰:“人之性惡,其善偽也”;性無善惡論者告子曰:“生之謂性”,“食色,性也”;性既善又惡論者楊雄認為“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而奧地利精神分析學派創(chuàng)始人弗洛伊德則首次系統(tǒng)的提出了行為原動力的概念,作為其“深層心理學”的核心內容,則為我們深入理解人性規(guī)律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理論依據(jù)。
(一)倫理行為的概念
倫理行為即道德行為,指的是能夠進行道德評價、言道德善惡的行為。為此,它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行為主體有意識的行為。無意識的行為,不是倫理現(xiàn)象,不可進行道德評價;二是行為主體的行為具有利害意識。如賞花,僅是因為花的美,這是審美行為。但如果賞花是因為花能給我?guī)砭裼鋹?,能給我?guī)砟撤N好處,則它才是倫理行為。這是倫理行為最重要的特點,具有利害意識,即在利己、害己、利他、害他意識支配下的人的一種實際行為。
(二)行為原動力的概念
倫理行為是一種相當復雜的行為,凡是復雜的行為,要對其研究,必然要分析其結構。根據(jù)弗洛伊德“深層心理學”的核心理論,任何行為都是目的、手段、原動力三部分構成。目的是手段的動力。例如,學生刻苦讀書,是一種手段。而刻苦讀書所達到的結果,如得到文憑、升官發(fā)財、得到好的名聲則是行為的目的。可是,你為什么想當官,為什么想要獲得好的名聲,這里面一定還有原因,這種行為的根本的、終極的、非目的的原因就是行為的原動力。
人性是什么?這個“人”是一個全稱概念,應取其全部外延,包括男人、女人、兩性人、過去的人、現(xiàn)在的人、將來的人、呱呱墜地的小孩和行將就木的老人。因此,人性是一切人所具有的共同屬性,它是天生就有而不需要后天習得的。因此,所謂人性善惡,即行為者在利害己他目的支配下所要達到的利害己他的行為結果。因此,了解行為者的利他、利己、害他、害己目的的原動力依據(jù),是理解和把握人性善惡的重要依據(jù)。
(一)利他目的
利他目的,即目的利人,指的是行為者的行為目的不是為了自己而為了他人的行為,也就是我們經(jīng)常所說的無私利人、自我犧牲。
關于利他目的能否存在,是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爭辯的焦點,自孔墨到老莊、亞里斯多德與伊壁鳩魯一來,人們一直爭論至今。
那么,人們?yōu)槭裁磿o私呢?主要是因為他有一種愛人之心。那么,從心里機制上而言,愛人之心又是如何具體導致目的利人的行為的呢?即兩大中介的作用:同情心與報恩心。
1.同情心
同情心,顧名思義,就是行為者與他人發(fā)生同樣感情的行為,看到別人快樂我就快樂,看到別人痛苦我就痛苦。同情源于愛,因為你愛一個人,你就會和他產(chǎn)生共情,這時他快樂你就快樂,他痛苦你就痛苦,你和他已經(jīng)融為一體,這時候,你會為了他得到快樂或減輕痛苦而行動,這種行為是毫不利己的,甚至會自我犧牲,并且你的愛越深,同情也就越大。母親會省吃儉用,將好的食物留給自己的孩子,這不僅是無私,更是一種自我犧牲,即對自己的口腹之欲的犧牲。
2.報恩心
愛人之心發(fā)展為無私利人的另外一個中介就是報恩心。區(qū)別同情心與報恩心的依據(jù)在于行為主體是否具有意識,如果我得到的快樂是別人無意給我的,這叫做“愛”;而如果我得到的快樂是別人有意給我的,那著就叫做“恩”。中國傳統(tǒng)儒家“孝”理論的核心就是報恩心;而基督教將其所有道德歸結于“愛”,進而進一步引申為報恩心。因此,對于別人有意給予自己的快樂和利益,必然推動我要為自己的恩人謀利益的行為,也必然給予其同等的快樂和利益,即無私利他。
因此,一個人之所以能夠無私利他,是因為他有愛人之心。愛人之心一方面使自己和他人融為一體,產(chǎn)生同情心;另一方面,愛人之心使行為主體對“恩人”心存感激,產(chǎn)生報恩心。雖然愛人之心目的是無私利人的,但是,無論是同情心還是報恩心,愛人之心終究是對給予自己的快樂和利益的他人之因的反應。因而,這種目的利己行為的終極的、非目的的原因,即行為的原動力則是每個人的利益和快樂,是趨利避害的利己心。
(二)害他目的
害他目的,即目的害人,指的是行為的目的是純粹害人的行為,它不但不利己,甚至會為了害人而寧愿害己。如一個女大學生由于嫉妒而寧愿違法服刑也要損害同寢室的女大學生的容顏就是十分典型的損己害人的行為。
誠然,愛是對快樂和利益的心理反應。那么,恨則是對痛苦和損害的心理反應。恨是你對我造成的痛苦和損害,我的恨會推動我同樣給你造成痛苦和損害,因此,恨人之心是導致目的恨人的直接動機。
那么,恨人之心是如何具體導致目的害人的行為的呢?
1.嫉妒心
嫉妒心是一種非常典型的恨人之心。嫉妒心與同情心相反,是和別人發(fā)生相反感情的怨恨心理,即看到別人快樂我就痛苦,看到別人痛苦我就快樂,幸災樂禍。嫉妒心每個人都有,他來源于別人對自己的損害,并且這種損害并不是別人有意造成的,而是別人客觀優(yōu)勢的結果或弱者劣勢的改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嫉妒心的強弱與嫉妒者與被嫉妒者的關系的親密程度成正比。
因此,嫉妒心是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它必然導致目的害人的行為,不僅不能利己,反而往往以損害自己為代價,這與我們常常所說的損人利己完全不同,因而是一種純粹的惡。
2.復仇心
復仇心與嫉妒心相比,兩者同樣都是對別人給予的痛苦和損害的心理反應;都會導致目的害人的行為,甚至會為了害人而寧愿害己,大仲馬的《基督山恩仇記》就說明的是復仇心推動者基督山伯爵不惜犧牲性命而報仇雪恨;所不同的是,嫉妒心是別人無意中給予的,而復仇心則是別人有意造成的。
綜上所述,雖然恨人之心——嫉妒心和復仇心——是具體導致目的害人的直接原因。但是,恨終究是對成為自己痛苦之因的他人的心理反應。因此,產(chǎn)生恨人之心的行為的原動力,卻仍是自我的苦樂利益,是趨利避害的利己心。
(三)害己目的
弗洛伊德是能量守恒論者,他認為,愛和恨都是一種能量,由食欲轉化而成,“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死,其鳴也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愛是一種能量,指向誰,就能為誰謀福利;恨也是一種能量,指向誰,就能對誰造成損害。如果指向的是別人,就會產(chǎn)生恨人之心而目的害人;如果指向自己,便會產(chǎn)生自恨心而目的害己。
那么自恨心又是如何引發(fā)目的害己的行為呢?
1.內疚感、罪惡感
內疚感和罪惡感是一種自恨心,它是一種因自己損害他人而造成良心不安的一種心理反應。所不同的是,內疚感是因為自己違反道德而造成的,而罪惡感是由于自身違反法律而導致內心痛苦的心理狀態(tài)。
內疚感(罪惡感)是一種震撼心靈的焦慮與不安,它若不能與自愛心相中和,便會自我懲罰以贖罪,從而解除內疚感(罪惡感),達到內心的安寧。例如,一位印第安人在一次醉酒之后無意將自己的母親殺死,他十分痛苦,有一種強烈的罪惡感,以至于無論冬夏都赤身裸體妄圖以此來贖罪。因而,這是導致目的害己行為的動因之一。
2.自卑感
內疚感與罪惡感是自身無德造成的,而自卑感則是由于自己的無能導致自身內心痛苦的心理反應。
然而,承認自己的卑下并不是無能的表現(xiàn),相反,承認自己的卑下并確定能夠改變自己的卑下——亦即自尊心——能夠推進自己和社會的進步;但是,承認自己的卑下卻自認無法改變——亦即自卑心——絕不可能推動自己和社會的進步,只能導致自暴自棄、自毀自殘等行為。因此,生理上的缺陷,最容易導致自卑,這是因為生理上的缺陷是最難以改變的。如,戴高樂最疼愛的女兒就是一個羅鍋,在她去世的時候,戴高樂說:“你終于和別人一樣了,和別人平等了”!
綜上所述,自恨心——內疚感、罪惡感、和自卑感——是導致目的害己的直接動因。但是,一個人之所以會有自恨之心,是由于他的損害和痛苦是由自己造成的,內疚感(罪惡感)和自卑心不過是對自己痛苦之因的缺德和無能的心理反應,即其行為的原動力——仍然是自己的苦樂利益、是利己的。
(四)利己目的
所謂利己目的,亦即自己為自己謀利益的行為。關于這種行為的動因,歷史上很少有人去探討,因為人們大都贊成伏爾泰的話:正如沒有必要去證明人有臉一樣,沒有必要去證明一個人為什么會有利己目的;因為人人莫不求利避害,求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即自愛之心。
自愛之心包括求生欲與自尊心。求生欲即生命自我,表現(xiàn)在對于生命的愛;而自尊心即行為自我,則表現(xiàn)在對于行為和人格之愛上。
1.求生欲
人為什么會有求生欲呢?進化論告訴我們,生命是一個人一切快樂的源泉,是一個人最大的、最重要的快樂。因為按照進化論的觀點,物種形態(tài)越高級,就越嬌嫩越難以生存,其生存所依賴的條件和手段就越復雜,當物種進化到動物階段時,便有了感知苦樂的能力。因此,人在什么情況下能感到快樂呢?就是在有利于生存的情況下。生命本身,生存本身,就是最大的快樂。以至于莊子有言:“至樂活身”,人最大的快樂就是活著。
2.自尊心
就利己行為而言,求生欲所引起的“活著”無疑是低級的;而高級的利己行為,即活的有作為、有價值,則是由自尊心所引起的。
現(xiàn)代心理學表明,對于人而言,目的的實現(xiàn)是引起快樂的最重要的情境之一。人的人生,即使充滿了失敗,卻仍有需要的滿足,目的欲望的實現(xiàn),有許多的快樂。因此,一個人的行為和人格是他快樂的終極原因。
自尊心能使人做什么呢?它能使人有所成就、有所創(chuàng)造。正是由于你有所成就,你才能贏得他人和自己的尊重,才能滿足自己的自尊需要,才能實現(xiàn)自身的利己的目的。因此,自尊心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之一。
綜上所述,統(tǒng)攝求生欲和自尊心的自愛之心是導致目的利己的直接動因,但由于自愛之心正是因為他的快樂之因是他自己,生命和行為人格是他最大最重要的快樂,是他一切快樂的終極原因。因此,自愛之心的行為的原動力也是利己的。
綜合本文,我們可以總結出一切倫理行為所遵循的人性善惡論規(guī)律:每個人的行為目的是可以選擇的、各不相同的,既可以無私利他,又可以自私利己,既可以純粹害人,又可以純粹害己。但是產(chǎn)生這種目的的終極目的、非目的的原因,亦即一切倫理行為的原動力,卻是必然的、人人一樣的:只能是自己的苦樂利害、是趨利避害的利己心。
[1][英]休謨.人性論(下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2][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學[M].苗力田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4]睿智與偏見——伏爾泰隨筆集[M].余興立等選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