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煊,李思學
(華中師范大學,湖北武漢430079)
惲代英民治政治思想評析
李敬煊,李思學
(華中師范大學,湖北武漢430079)
民治政治思想是惲代英政治思想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惲代英政治思想主要包括民治政治的主體、民治政治的形式與實質、實行民治政治的障礙和實現(xiàn)民治政治的路徑等四個方面的內容。惲代英的民治政治思想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和實踐觀,具有現(xiàn)實性和針對性、時代性和前瞻性,對當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及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惲代英;中國共產(chǎn)黨;民治政治;民主
DOl:10.3969/j.issn.1671-7155.2016.05.003
辛亥革命結束后,軍閥混戰(zhàn)、群雄爭長,中國社會進入劇烈的動蕩期。與此同時,社會上出現(xiàn)了主張復古、實業(yè)救國、興辦新村、黨派執(zhí)政等各種救國的聲音。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和早期青年運動的領導人,惲代英對這些不切實際的言論逐一進行了批判,指出救國的良方在于真正的民治政治,“我——亦還有許多我的朋友——都相信實在中國不是沒有救治的辦法。要救治,只有求真正民治政治的實現(xiàn)”[1](P35)。民治政治,是相對于君主政治或精英政治而言的,顧名思義,是要尊重民眾的主體地位,喚起并組織民眾參加革命,為自己的利益而奮斗,最終實現(xiàn)民主治國的目標。這既是當時救治國家之良方,又是治理國家的目標,反映了早期中國共產(chǎn)黨人對救國的探索和思考,具有明顯的進步意義。
階級屬性決定了各個階級在救國運動中的角色和作用。惲代英根據(jù)不同階級的社會屬性和利益訴求,多次指出只有廣大民眾才能真正救治中國,實現(xiàn)民治政治的主體力量即為民眾。惲代英首先批評了“士大夫救國論”。針對醒獅派重視士商階級而忽視農(nóng)工平民力量的現(xiàn)象,他分析了士大夫在救國中的態(tài)度,“他們的生活并不十分痛苦,而且時時有機會‘出賣’救國事業(yè)以自求榮利,所以他們沒有為自己利益而奮斗的民眾站在背后,結果總不能擔任革命的責任”[2](P121),并列舉了康有為、梁啟超等士大夫救國失敗的事實,批評了醒獅派所謂的“士大夫救國論”。其次,惲代英分析了中國社會中的各個階級,指出中國革命的基本勢力是工農(nóng)群眾。他認為“智識階級”很容易被誘惑或收買,商人階級惟利是視,俸給階級沒有革命的力量,紳士階級與軍閥官僚相勾結,他們都是“不可依靠的”,“我們革命的基本勢力,應當是什么呢?我們所應當倚賴的,必須是真正的生產(chǎn)者——農(nóng)人,工人”[3](P256)。最后,惲代英明確指出民治政治的主體是廣大民眾。他重視群眾的作用,要求廣大民眾要正確認識自身的地位和力量。他指出:“皇帝時代的主人翁,就是皇帝,所以他的教育,要養(yǎng)成為皇帝做事,知道忠君愛國的道理;民國時代與此大不相同,主人翁就是民眾。”[3](P466-467)因此,廣大民眾是實現(xiàn)民治政治的力量源泉,“最大最可靠的,只有國民的力量”,“只要大家喚得起這種大力量,便一切問題都解決了”[1](P66-67)。弄清楚各個階級在救國中的態(tài)度,準確定位救國的主體力量,是實行民治政治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其為開展民治政治運動做了必要的準備。
民治政治的實質是民主,即人民當家作主,但它必須通過一定的形式得以體現(xiàn)。1926年9月,惲代英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編輯政治講義《政治學概論》,專門分章節(jié)探討了國家政體、人民參政方式和權利,集中論述了民治政治的表現(xiàn)形式。
1.主張中國政體應從黨治過渡到民治政治
惲代英認為,現(xiàn)有的國家政體大體可分兩大類:專制政體和立憲政體。專制政體主要有君主專制、寡頭專制和貴族專制等模式,立憲政體一般有君主立憲、民主立憲和蘇維埃立憲三種模式。他詳細論述了各種政體的特點,最后得出結論:“立憲亦猶如專制,在有階級時代,政治總是一階級壓迫別階級之方法,決無全民政治可言?!保?](P186)換句話說,專制政體和立憲政體都不能實現(xiàn)“全民政治”的目標。那么,中國應采用何種形式政體?惲代英主張全民政治即民治政治。但他同時又認為全民政治是憲政時期的政體形式,現(xiàn)階段并不具備實現(xiàn)全民政治的條件,只能實行黨治,以黨的力量實行軍政、訓政,最后進入憲政時期,最終實現(xiàn)民治政治的目標。
2.主張采用直接民權制和蘇維埃制相結合的參政方式
惲代英比較了國會制、直接民權制和蘇維埃制三種參政方式的利弊,指出國會制下人民雖有選舉權利,但在選舉以后由議員代表議政,人民將處于無權地位;直接民權制的人民除選舉權外還有創(chuàng)制、復決、罷免權;蘇維埃制以生產(chǎn)者的職業(yè)團體為選舉單位,人民有選舉、提案或請求復議權,有直接民權之妙用。所以,他主張采用直接民權制和蘇維埃制相結合的參政方式,其表現(xiàn)形式為國民會議和國民大會。在革命時代主要是采用國民會議,國民會議由農(nóng)會、工會、商會、學生會、教育會、大學、政黨、現(xiàn)代實業(yè)團體、軍隊代表等九種人民團體組成,可以聯(lián)合各階級形成革命的合力。革命成功后進入憲政時代,采用國民大會的參政方式。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惲代英當時已預見到國民會議中可能會出現(xiàn)資產(chǎn)階級右傾和軍隊代表立場動搖等情況,要求“國民會議開幕以后,左派自然必須努力奮斗,方可防止右傾之弊”[4](P189)。這體現(xiàn)了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前瞻性的政治眼光。
惲代英反對當時所謂的“國權論”,而主張“民權論”?!皣鴻嗾摗弊⒅貒业膶嶋H利益,認為國家有獨立之人格,為國家利益可以犧牲大多數(shù)人民的利益。他尖銳地指出“國權論”的實質,“所謂國權論只是幫助袁世凱與北洋軍閥建設強有力的政府,壓迫剝削民眾的實際利益而已”[4](P191)?!懊駲嗾摗眲t否認人民利益以外所謂的國家利益,更注重大多數(shù)人民的實際利益。惲代英主張“民權論”,并著重論述了“新三民主義”中的民權主義與普通民權的三點不同:前者的民權為一切民眾所共有,后者為資產(chǎn)階級少數(shù)人專有;前者要求剝奪反革命者的民權,后者強調“天職人權”,人人應有平等自由之權利;前者主張人民在受教育和工作等機會上的平等(即立足點平等),后者主張一切人的生活和社會待遇平等(即平頭的平等)。鑒于此,惲代英指出應當注重民眾所共有的權利,即民眾應當有政治和經(jīng)濟上的基本權利,如參政權、自由權、生存權、工作權、罷工權等。尊重和保障民權是實現(xiàn)人民當家作主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民主治國的起點,惲代英對民權的系統(tǒng)論述揭露了國權論的虛偽,有利于促進廣大民眾民主意識的覺醒,為實現(xiàn)民治政治奠定了基礎。
廣大民眾是國家的主人翁,是民治政治的主體,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但由于受歷史條件的限制,當時開展民治運動、實行民治政治卻面臨著諸多障礙。惲代英根據(jù)當時中國社會的狀況,深刻地剖析了各方面的障礙。從民眾方面來說,一方面,民眾受教育程度低,覺悟、團結程度不夠,不了解當時中國情形及世界情形;另一方面,民眾組織性紀律性差,各階級的革命性不一致。從革命黨人方面來說,其在宣傳動員民眾工作中存在著嚴重問題,如:不注意接近群眾,不注意為民眾的利益而奮斗,不注意統(tǒng)一革命勢力等。從社會環(huán)境上說,社會上反動勢力采取各種手段阻止民治運動:對民眾進行武力壓迫、以利益誘惑收買民眾、提倡和平,欺騙民眾、防止革命宣傳、分裂革命勢力等。因此,民眾自身、革命黨人和社會環(huán)境等各方面的不利因素交織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民眾民主意識的覺醒,破壞了民眾的團結統(tǒng)一,削弱了民眾中蘊含的巨大力量。這些因素構成了當時條件下實行民治政治的多重障礙。
民治政治是民主政治建設的價值追求,是國家治理的目標取向。惲代英在中國共產(chǎn)黨初期的革命實踐中,注重從實際出發(fā),著力掃除實行民治政治的障礙,積極探索實現(xiàn)民治政治的路徑。
1.主張開展民治教育
民國時代,民眾是國家的主人翁,理應成為治理國家的主人。然而,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廣大民眾的民治意識卻極其淡薄,正如惲代英所說:“許多人民——甚至于所稱為最有知識的人——都還不知怎樣過民治生活?!保?](P37)因此,開展民治的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開展民治的教育?惲代英提出了兩個方面的主張:要開展自主自治的教育和教育學生要成為為民眾服務的人。從教育的內容上講,開展自主自治教育,就是要教育學生獨立思想,獨立行動,樹立主人翁觀念,練習團體生活。從教育的社會功能上講,要教育學生為民眾服務。要使學生尊敬民眾,而不應輕視民眾;要使學生深入社會了解民眾,掌握農(nóng)民、工人的實際狀況;要使學生目光遠大,愿意為民眾的利益而努力。顯然,惲代英是從時代變遷的角度,從民治政治的目標出發(fā),對教育任務和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新要求,目的是要培養(yǎng)并喚起人民的民主意識,最終實現(xiàn)向民治政治的回歸。
2.號召開展民治運動
一是喚起民眾對自身權利的覺醒?!拔覀円獑酒鹑嗣駷樽约旱睦娑鴬^斗?!睈链⒆杂讘汛Ь葒膫ゴ罄硐牒捅ж?,舍己為群。1919年7月,他在《復復初》的書信中寫道:“有生一日,必為人類做一日事,且必要收一日之效”。[5](P67)他不僅要求自己為民眾利益而努力,而且主張民眾為自己的利益而奮斗。惲代英首先指出民眾要轉變錯誤觀念,打破中國人所謂的“安分”之說,不應只受凌辱剝削,要有自己應有的利益。其次,他指出民眾的利益體現(xiàn)在應享有的各項權利中:青年人應享有受教育權,國民應有工作權,婦女應有參與職業(yè)與公民生活的權利,公民應有監(jiān)督選政、稽核預算等權利。最后,他要求革命黨人要為人民謀利益。1922年9月,惲代英在《民治運動》中提出:“我們是要謀全體人民利益的政治,不是要謀任何優(yōu)等階級利益的政治?!保?](P42)惲代英主張民眾要認識到自己的實際利益并為之奮斗,對喚起民眾的主人翁意識、開展民治運動具有重要意義。
在新型城鎮(zhèn)化快速推進的時代背景下,落實好中央提出的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并最終實現(xiàn)鄉(xiāng)村振興的目標,構建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鄉(xiāng)村治理體系是第一步。既要遵照中央“三步走”的統(tǒng)籌安排,又要突出區(qū)域實際;不僅要發(fā)揮政府的主導作用,而且要引導多方主體共同參與;除了堅持整體推進,還要注重重點地區(qū)的突破。
二是號召民眾聯(lián)合。“我們要喚起人民為奮斗而聯(lián)合。”惲代英認為,民眾聯(lián)合的意義極為重大,它是民眾唯一的最大效力的武器。然而,他同時指出,民眾聯(lián)合不是所謂的合群,在聯(lián)合中要特別注意講究方法和原則:一是聯(lián)合要有紀律,要犧牲個人的意見以服從團體。二是在聯(lián)合中,民眾在服從領袖的同時還要監(jiān)督領袖,督率政府。三是要利用各種時機,團結起來,形成作戰(zhàn)的聯(lián)合。四是要關注政治,引導作戰(zhàn)的聯(lián)合獲得政權?!爸挥邢蛘紊蠎?zhàn)斗,以求人民獲得政權,用人民的力量建設,擁護而監(jiān)督一種為人民而謀利益的政府,才真能有一種成功”[1](P42)。
三是要動員、組織和領導群眾。惲代英首先強調群眾的重要性,“群眾是我們革命的基礎,革命運動的成敗,完全要看群眾運動的基礎如何”[4](P492)。因此,他根據(jù)多年從事革命的經(jīng)驗,深入總結了如何號召和動員群眾:要了解并利用群眾普遍急切的要求;要有簡單明了、使群眾易于接受的口號;要有黨的一致動員;要順應群眾高漲的熱情。動員群眾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組織和領導群眾。惲代英指出在組織群眾時應特別注意幾點:在各種團體中要有黨團的組織;要同各派分子共同合作;要利用各種機會公開訓練群眾;要注意及時揭露反動派破壞的陰謀。
3.組建革命政黨
隨著社會實踐的積累,惲代英對政黨的認識發(fā)生了轉變:從起初的排斥逐漸走向認同。他最初排斥政黨的作用,試圖通過建立社團來作為改造社會的基礎。1917年10月,他創(chuàng)建了武漢最早的進步團體“互助社”。1920年10月,他加入少年中國學會,積極參與和組織學會活動。但是經(jīng)過五四運動的洗禮,惲代英通過學習逐漸認識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獨立開展建黨活動。1921年7月,惲代英等召集進步青年在湖北黃岡召開會議,成立了共產(chǎn)主義性質的革命團體共存社,并于1921年底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他對政黨有了新的認識:第一,政黨是于國家有益的政治團體,必須組建政黨?!耙呛萌瞬唤M織政黨,中國將永遠在私黨之手,永遠不能得到政治優(yōu)良,民族獨立的地位”[2](P67)。第二,政黨便利了革命行動的一致,“一盤散沙的民眾,要他們怎樣恒久的做全國一致的行動,無論是哪一國的人民都是做不到的。但是若在這些民眾中間有了能號召指揮他們的黨,便容易全國一致的行動”[3](P587)。第三,政黨具有先進性,必須由最有活動能力的人組成。第四,主義和紀律是政黨的兩個基本要素。政黨必須有反映壓迫群眾利益和要求的絕對統(tǒng)一的主義,才能形成號召廣大群眾的力量。同時,要有嚴整的紀律,否則,就不能使黨員服從黨,不能擔負革命的使命。第五,主張黨員要充分了解黨的主義和擁護黨的政治主張,黨要有力量掌握政治主權。在此基礎上,惲代英開始了組建和領導革命政黨的活動。
從以上的論述中我們看到,惲代英探索的實現(xiàn)民治政治之路有嚴密的邏輯關系。主張民治的教育,促進民眾主人翁意識的覺醒,是實現(xiàn)民治政治的前提條件和邏輯起點。動員民眾、組織民眾,開展民治運動,是實現(xiàn)民治政治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革命政黨,是領導民治運動、實現(xiàn)民治政治的核心力量。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惲代英能提出較為系統(tǒng)的實現(xiàn)民治政治的主張,實屬不易,反映了他對當時民治政治的深刻認識和對開展民治運動的深入思考。
從嚴格意義上講,惲代英的民治政治思想存在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他對于民治政治的探討,是以改良中國的現(xiàn)實政治為出發(fā)點,從總體上說沒有突破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政治的范圍。但是,惲代英的民治政治思想仍突出了社會主義民治政治的特點,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和實踐觀,反映了時代的要求和歷史發(fā)展的趨勢,具有時代性和前瞻性,對我們今天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具有啟示意義。
1.惲代英民治政治思想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
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鮑威爾唯心主義歷史觀的批判,科學闡明了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1844年9月他們在《神圣家族》中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6](P287)1847年上半年在批判蒲魯東從永恒不變的的人類理性出發(fā)探討各個時代經(jīng)濟現(xiàn)象的錯誤時,他們提出:人既是歷史的“劇中人”又是“劇作者”,“難道探討這一切問題不就是研究每個世紀中人們的現(xiàn)實的、世俗的歷史,不就是把這些人既當成他們本身的歷史劇的劇作者又當成劇中人物嗎?”[7](P227)惲代英在當時魚龍混雜的社會思潮中,接觸和認識了馬克思主義,最終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成為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他用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來分析群眾的作用。1922年6月,他在《為少年中國學會同人進一解》中指出:“群眾集合起來的力量,是全世界沒有可以對敵的。我們??孔约杭兇獾难c汗,是不能成功的,想利用別的靠不住的勢力,是有弊病靠不住的。我們必須利用群眾集合的力量?!保?](P30)群眾是革命的基礎,“沒有群眾,我們便造不起很濃厚的革命空氣;沒有群眾,我們便不能勝過敵人的一切壓迫”[4](P492-493)。所以,只有把廣大群眾作為歷史活動的實踐主體和價值主體,革命才能取得成功。
2.惲代英民治政治思想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
“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xiàn)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保?](P12)惲代英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指出:“我們不要空口說努力說奮斗,不要只知道向奸猾豪強的人請愿。不要只知道作說帖式的文章。必須有整隊的人民,因這樣的激奮,有預備的掩護上來,才能有殺敵致果的效力?!保?](P40-41)他提倡廣大青年和群眾直接參與革命實踐。在他的組織倡導下,武漢的互助社、健學會、誠社等進步團體的先進青年聯(lián)合起來,創(chuàng)建利群書社,創(chuàng)辦利群織布廠、浚新小學。這成為宣傳革命思想、傳播馬克思主義、組織群眾的有效形式[8]。惲代英特別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黨內較早地關注農(nóng)民問題,他號召革命青年到農(nóng)村去宣傳革命思想,讓群眾掌握理論,“我們現(xiàn)在要向田間去,要向農(nóng)民社會里去,要使一般農(nóng)民覺醒;農(nóng)民哪一天覺醒,改造的事業(yè)便是哪一天成功”[3](P333)。這些都體現(xiàn)了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改造世界的優(yōu)秀品格。
3.惲代英民治政治思想具有現(xiàn)實性與針對性
眾所周知,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在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的反動統(tǒng)治下,大多數(shù)民眾受到沉重的剝削和壓迫,政治、經(jīng)濟上的基本權利和正當利益是無法得到保障的。針對民眾所處的現(xiàn)實狀況,惲代英主張要喚起民眾為自己的利益而奮斗。他指出:“講愛國家愛社會的人是很多的,然而一大半都是講的空話。人總是特別注意自己的利益的。你們的利益是要靠你們自己的力量奮斗的。”[4](P152)針對當時社會上一盤散沙、力量渙散的民眾,惲代英特別指出,要組建革命政黨統(tǒng)一領導民眾和組織民眾,才能形成革命的強大力量。針對民眾運動的盲目性,惲代英提倡青年深入民眾,為民眾提供革命理論指導,走與工農(nóng)群眾相結合的道路。從以上論述中,我們看到,惲代英提出關于喚起民眾、組織民眾和走與工農(nóng)群眾相結合道路等政治主張,都是立足于現(xiàn)實,從民眾的實際需要而出發(fā)的,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性和針對性。
4.惲代英民治政治思想具有時代性與前瞻性
惲代英的民治政治思想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和前瞻性,借鑒了同時代世界政治文明成果,在中國共產(chǎn)黨政治思想史上處于理論前沿。惲代英民治政治思想中關于民權主義的闡釋,要求人民享有各項民主權利和當家作主,最終實現(xiàn)全民政治,其核心是民主,它順應了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人民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保?](P512)俞可平認為,民主化和法治化是衡量一個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兩條重要標準[10]。據(jù)此標準,惲代英提出的要謀全體人民利益的政治、建設平等互治社會、喚起人民的力量監(jiān)督政府等“真正民治政治”的觀點,與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中的民主、法治、監(jiān)督等若干要素具有一致性,與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最終目標——實現(xiàn)人民當家作主具有重合性,在一定意義上體現(xiàn)了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思想。因此,惲代英的民治政治思想對于我們今天進一步發(fā)展和健全民主治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及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1]惲代英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惲代英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惲代英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惲代英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惲代英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李良明,惲銘慶.惲代英對中國共產(chǎn)黨理論的歷史貢獻——紀念惲代英同志誕辰120周年[N].人民日報,2015-08-04.
[9]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10]俞可平.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J].前線,2014,(1).
(責任編輯李淑芳)
李敬煊(1965—),男,湖北武漢人,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黨的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湖北師范大學“彩虹學者”,研究方向為中共黨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李思學(1984—),男,湖北黃石人,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中共黨史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D61
A
1671-7155(2016)05-0016-04
2016-08-18
201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領導人遺著的收集、整理與研究”(項目編號:11&ZD079)、2015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新研究”(項目編號:15ZDA0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