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浮梁縣興田學校 施濟平
隨著素質教育在中小學的深入開展,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
當前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在進行語文教學的同時做到與心理教育的融通呢?在教學實踐中,我有意識地作了一些探索后,認為充分挖掘語文教材的心育因素,拓展語文的人文內涵;以心育理論為指導在語文教學中創(chuàng)設和諧融洽的心育氛圍;在各種語文實踐活動中運用積極的評價方式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是語文教學與心理教育融通的有效方法。
在心理學上,道德情感和道德價值取向被使用的頻率是很高的,而語文教材恰恰是讓學生進行道德情感體驗的很好的素材,也是進行審美的優(yōu)秀范本。語文教師可以通過挖掘教材的情感內涵,教會學生感受各種美好的道德情感,讓豐富的道德情感滋養(yǎng)學生的心靈,進而升華其道德價值取向。如《屈原列傳》中“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的理性的沉痛,都無不讓人為之動容,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品讀文中感情深沉志趣高遠的文句,讓學生理解盡管奸佞當道,報國無門,屈原只能“自投汨羅以死”,留下萬古悲風,但他火熱的報國之心仍在歷史的時空里激越跳動,他正道直行的光輝品格,為理想上下求索,九死未悔的精神,給后代中國人樹立了特立高標的道德價值取向,成為國人的道德源泉。接著還可通過心理學上的遷移效應來啟發(fā)學生感悟其他的作家作品:無論是“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還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李白,他們身上都閃耀著潔身自好、寧折不彎的道德光輝;無論是“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文天祥,還是“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他們都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詮釋了什么是碧血丹心,什么是浩然正氣。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里,教師應充分挖掘其中的心育營養(yǎng),經常引領學生徜徉其中,久而久之,定然能如春風化雨,影響和豐富學生的道德情感,滋潤他們的道德心田,他們的道德價值取向也會漸臻于至善至美之境。
心理學上的很多理論和效應能為我們語文教學的組織提供很好的手段,從而創(chuàng)設更為積極和諧的心育氛圍。張載說:“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我在上詩歌教學的第一課時就牢牢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在司空見慣的事物中發(fā)掘那常人容易忽略的深刻內涵,我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一個公園里有這樣一個亭子,它的四面都是水,岸邊種植了很多的楊柳,亭上的題字是“水中亭”三個字,知道這三個字有什么含義嗎?一開始,學生大多只會說因為那亭子在水中,后來經過我的啟發(fā)讓他們就此景聯(lián)系古詩詞展開聯(lián)想,終于在學生觀點的相互碰撞和激發(fā)中,有學生想起了《蒹葭》中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的詩句,原來亭名蘊涵著來此可找到心中伊人,更能實現自己的美好追求和理想之意,意境優(yōu)美,韻味十足,含蓄而雋永。這樣,學生不僅得到了一次良好的審美體驗,更提高了學習詩歌的“志趣”。
心理學上有個亨利效應,是說美國一個黑人鐵路工人亨利(J.Henry),當聽說要采用蒸汽鉆機代替人力時,自己就增強勞動強度,暗暗地與蒸汽鉆機競賽,結果他奇跡般地超過了機器作業(yè),這個事例說明一個人一旦擁有信心,便擁有了決心、意志、勤奮、耐心以及不屈不撓的斗志,其潛力就會得到充分挖掘。我把亨利效應貫徹到教學中,不斷通過語言、神態(tài)、動作和學生作著平等的對話和交流,在學生上臺發(fā)言時,自己經常坐在學生的位子上傾聽,讓他們感到平等和親切。在講解詩歌煉字這一內容時,我就舉了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一例,讓學生談談為什么之前用的“到”“過”“滿”都沒有“綠”來得好,同時吸取心理學上的“責任分散效應”的經驗,特意指定幾個平時學習比較差的同學來回答,并以期待和肯定的口吻說,我就相信你們,結果卻出乎意料的好。從這件事中,我明白喚起學生的自信心,要比為他們補課100次還有價值。這樣,創(chuàng)設了積極和諧的心育氛圍一方面有利于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
一個人的語文水平決不是光靠書上那些知識就能達到優(yōu)秀的,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我說:“生活即學問?!痹谏钪衼韺W才能真正把語文學好,在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學生的聰明才智能得到更好的激發(fā)。
先看一個故事吧:有一個人打保齡球,打倒7個瓶子,剩下3個。面對這樣一個事實,有兩類評議員。一類板著面孔說:“怎么搞的?還有3個沒打倒!”另一類則微笑著,用期待的目光和肯定的語氣說:“好!打倒7個!”這時候,被評價者心理會產生兩種不同的反映:前一種是心理不大痛快,“你怎么就沒看見我已經打倒7個!”而后一種則是感到興奮和鼓舞,“還有3個沒打倒,下次一定干掉它!”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保齡球效應”,它告訴我們:對一個人行為的評價,用鼓舞和期望比批評、指責更能激發(fā)積極的思想效應。
顯然,不可能指望通過簡單的一兩節(jié)課、一兩次活動就能培養(yǎng)出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fā)展和素質的全面提高,但只要持之以恒,在語文教學中不放過每一次與心理教育融通的機會,學生的心理素質就能得到提高,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就能逐步走向和諧和全面,那時,心育之花在語文的園圃中就會開放得更加繽紛絢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