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鳴
過年吃餃子,這是北方人的習(xí)俗。傳說這種食物最早出自東漢醫(yī)圣張仲景,這是他賜藥的一種形式。后來是怎么變成食物的不得而知,反正這東西有歷史了,而且很隆重地被放在過年的時候吃。
在兩年的交界點,更歲交子之際,吃餃子代表交子。餃子長得很像元寶,吃了它,寓意來年發(fā)財。煮的過程中,也有很多名堂。開店鋪的,第一鍋餃子大抵是吃不成的,非皮開肉綻不可,俗稱“掙了”。一鍋餃子都掙開了,代表來年掙大錢。當(dāng)然,小戶人家浪費不起,不求這個彩頭,但也可以弄點名堂,就是往餃子里包一個銅錢。下鍋后誰吃到了,誰來年就能發(fā)財,有福氣。
我小時候,家已搬到東北,也隨俗吃餃子。餃子里一般都會包上幾個硬幣。我從來就沒福氣吃到包了硬幣的餃子,但吃到的好像也沒有多大的好運氣。下一年,大家還這么干,一直到文革才收手。怕人告密,說我家搞封建迷信。
清朝的時候,滿人管餃子叫餑餑,煮餃子就叫煮餑餑。大年間,第一鍋餃子要供堂子。滿人信薩滿教,堂子就是供薩滿神的地方。據(jù)說薩滿神吃素,所以,第一鍋餃子必須是素餡的。其實供了也白供,這些餑餑都被太監(jiān)拿走做了大醬,賣給進(jìn)宮辦事的達(dá)官貴人。
第二鍋是宮里人自己吃。在西太后當(dāng)家的年代,每年大年三十,她都得領(lǐng)著皇后和眾嬪妃們一起包餃子,說是捏住小人的嘴,讓他們再也不能胡說八道。當(dāng)然,說是親自動手,實際上還是由太監(jiān)和宮女代勞,上面的人意思意思就行了。
這鍋餃子,必須有四只得包小的金元寶進(jìn)去。聰明伶俐的太監(jiān),牢牢地把包了金元寶的餃子記住,煮熟之后,撈起來奉給西太后。所以,每年吃餃子,西太后一張嘴肯定會硌了牙,不會硌狠了,因為她心里有數(shù)。西太后依次吃出四個金元寶,大家一起賀喜。她也覺得自己就是有福氣,就像紅樓夢里賈母打牌總是能贏一樣。她自己明不明白這是人家故意做出來的呢?知道,也不知道。反正這個頭彩該她拿,她也習(xí)慣了。
說也奇怪,西太后死的那年,她居然只吃到三只金元寶,未免讓她感到晦氣。大清走到這個份上,氣數(shù)要盡了,太監(jiān)們也不大負(fù)責(zé)任。一不留神,剩下的那只金元寶讓隆?;屎鬅o意中吃到了。她沒敢聲張,悄悄塞給管事的太監(jiān),太監(jiān)又把元寶偷偷放進(jìn)鍋里,然后說,也許是餃子掙開了,把金元寶掉在鍋里了。拿撈子一撈,果然撈出了元寶,老佛爺這才好受一點。但是到了年底,她還是得了惡性痢疾,苦苦支撐了兩個多月,最終沒撐住,翹了。
其實,老佛爺挺有福氣,但福氣不是金元寶帶來的。否則,甲午年她吃出金元寶,中國還不是慘敗。庚子年,她也吃出金元寶,八國聯(lián)軍打進(jìn)來,害得她倉皇出逃。吃出來元寶,也沒什么用。
那年月,宮里的人得了痢疾,一般都是吃鴉片。如果吃多了,真的害了細(xì)菌性痢疾,再吃別的藥也不頂事了。所以,74歲的老太婆到了那個時候也扛不住了。只是,在她咽氣之前,光緒皇帝卻不明不白地暴斃。依照當(dāng)年的情勢看,多半是被西太后給毒殺了。
西太后不能死在她最討厭的皇帝前面,這是她晚年最大的心愿。她一生最后的那個金元寶,只不過碰巧預(yù)兆了她的結(jié)局。人生自古難全,誰也免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