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葉紅
(湖南城市學院外國語學院,湖南益陽 413000)
?
官方媒體反腐新聞話語隱喻建構研究
劉葉紅
(湖南城市學院外國語學院,湖南益陽413000)
摘要:基于中紀委官網(wǎng)2012年11月19日至2015年12月27日時間段內(nèi)的反腐報道語料,從批評話語分析的視角出發(fā),采用定性的方法,對中紀委官網(wǎng)反腐新聞話語中的概念隱喻進行研究,旨在考察官方媒體反腐新聞報道的隱喻類型、不同隱喻類型的修辭傳播意圖。研究發(fā)現(xiàn):(1)官方媒體反腐新聞話語共使用了11種概念隱喻類型:戰(zhàn)爭隱喻、工具隱喻、工程隱喻、動物隱喻、競技隱喻、天氣隱喻、植物隱喻、器官隱喻、道路隱喻、時間隱喻和疾病隱喻。(2)不同的反腐話語隱喻建構當前反腐艱巨性、復雜性和長期性的現(xiàn)狀,并反映社會現(xiàn)實;官方媒體使用平民化反腐隱喻話語,符合受眾認同,建構反腐必勝的信念。
關鍵詞:中紀委官網(wǎng);反腐新聞話語;概念隱喻
官方媒體是指政府主辦或為主要投資方的報紙、廣播電臺、電視臺、網(wǎng)站、刊物等媒體,旨在宣傳下達執(zhí)政黨和政府的政策方針,進行輿論引導和輿論宣傳。反腐新聞話語是指媒體利用新聞的制作手段與編輯技術,使用程式化的規(guī)則,對反腐真實事件的一種再現(xiàn)過程,是由反腐內(nèi)在本質(zhì)決定的表現(xiàn)形式和反腐理性工具而構建的對社會現(xiàn)象進行局部的反映和解釋的典型編碼過程。官方媒體反腐新聞話語是極具代表性的政治話語。概念隱喻在政治語篇中大量存在。話語者通過把政治現(xiàn)實進行概念化思維,框架政治命題,用人們熟悉的事物來表達和理解另一種事物,從而讓人們更易理解和接受話語者的思想,達到政治話語受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反腐研究一直受到國內(nèi)外研究者們的關注。目前,國外新聞媒體反腐研究側(cè)重新聞監(jiān)督與反腐敗的關系、電子治理抑制腐敗效用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電子政務和社交媒體作為社會反腐工具中的公開性和透明性研究等。在國內(nèi),近五年來,在數(shù)字化傳播技術帶來的“全民發(fā)聲”新輿情形勢下,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工具的反腐模式研究大量涌現(xiàn),但對官方媒體反腐話語研究極為少見,且散見于媒體反腐話語權的研究上,而對以官方媒體反腐新聞報道為語料的話語修辭研究更是罕見。本文以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網(wǎng)站為例,從批評話語分析的視角出發(fā),采用定性的方法,探討官方媒體反腐新聞話語中的概念隱喻,解讀反腐概念隱喻背后的社會現(xiàn)實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建構。
批評話語分析從語言學角度對話語(文本)所傳達的意識形態(tài)進行社會分析,發(fā)現(xiàn)和解決社會問題,探索語言與社會的辯證關系。話語具有社會性,在社會實踐中產(chǎn)生,同時又反作用于社會實踐[1]。批評話語分析本質(zhì)上是把語言分析和社會分析融為一體,從語言學角度進行社會分析,再現(xiàn)并建構社會事實[2]。Fairclough強調(diào)話語和社會的辯證關系。話語生成于社會并受制于社會。話語有助于知識信仰、社會身份和社會關系的重構,話語能反映深層次的社會現(xiàn)實,并引導社會變革[3]。在我們的研究中,由于官方媒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國家態(tài)度,其報道極具權威性,所以官方媒體報道中的反腐隱喻話語有助于我們從語言學的角度分析反腐社會議題,考察反腐隱喻話語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在利用隱喻話語對反腐現(xiàn)象進行敘述的過程中,探討隱喻陳述背后的社會現(xiàn)實建構,感受國家反腐的立場和態(tài)度。
Fairclough指出,新聞標題是新聞語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意識形態(tài)存在于新聞標題和語篇之中,語篇的形式和內(nèi)容承載著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印記。[3]話語是社會實踐的一部分,新聞報道話語反映客觀世界中的種種社會現(xiàn)實[4]。Lakoff(1980)認為,隱喻源自人們的社會經(jīng)驗和體驗,是對認知知識的構架,具有社會意識形態(tài)性,能夠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5-6]。中紀委網(wǎng)站反腐新聞報道中的隱喻話語是話語實踐的表現(xiàn)形式,其意義折射社會建構性。
選取具有權威代表性的官方媒體是保證研究信度的必要條件。中紀委網(wǎng)站,是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網(wǎng)站的簡稱。網(wǎng)站于2013年9月2日正式開通,英文域名為www.ccdi.gov.cn。中紀委網(wǎng)站的開通,被普遍看成是繼2013年1月22日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習近平的講話和全會發(fā)布的公報中,傳遞出的中央反腐敗的又一強烈信號。中紀委網(wǎng)站是信息公開、新聞發(fā)布、政策闡釋、民意傾聽、網(wǎng)絡舉報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中紀委官網(wǎng)反腐報道成為最為關鍵的消息源,其反腐隱喻話語的構建能夠代表中國所有官方媒體的反腐態(tài)度和立場。
本文以中紀委網(wǎng)站新聞話語報道為來源,以官方媒體反腐新聞報道標題和語篇為研究對象,以反腐為關鍵詞,以2012年11月19日至2015 年12月27日為時間段,搜索以反腐為標題的所有新聞報道,提煉反腐新聞報道中的隱喻類型。隱喻類型的提煉分為以下幾個步驟:(1)通讀時間節(jié)點之間以反腐新聞話語為標題的所有語篇,人工找出所有隱喻。(2)對所有隱喻歸類并進行定性分析。本文通過對反腐隱喻類型的分析,并仔細考察相關文本周圍的社會背景和政治背景,解讀十八大以來政府反腐的堅定政治立場和社會現(xiàn)實。
(一)隱喻類型
我們生活在隱喻的世界里。隱喻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它深深植根于我們的語言、行為和思想當中。語言隱喻是人類語言的自然部分,而概念隱喻是人類思維的自然部分。我們不應只關心語言隱喻本身,更應該關心隱喻的目的和效果[7]。隱喻的本質(zhì)是概念性的。概念隱喻植根于我們經(jīng)驗的相關性、我們與物質(zhì)世界的相互交流以及我們的社會和文化體驗。語言潛在的概念系統(tǒng)包含無數(shù)的概念隱喻——從源域向目標域的常規(guī)映射,或從人在現(xiàn)實世界中的具體體驗源域映射到另一種抽象目標域[8]。同時,概念隱喻與社會意識形態(tài)緊密相連。在用源域向目標域映射的時候,說話者可以通過源域凸顯或者遮蔽目標域中的部分信息。如“論據(jù)是戰(zhàn)爭”這個隱喻就是源域“戰(zhàn)爭“的部分特征向目標域“論據(jù)”映射的結果。在這個概念隱喻中,目標域“論據(jù)”的立場、對手、防衛(wèi)、攻擊、輸贏等被源域凸顯,而“戰(zhàn)爭”的其它性質(zhì),如殘酷性、血腥性、威脅性等則被遮蔽。那么,隱喻在媒體話語中成了傳達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刻板印象、心理偏見的有力工具。同時,隱喻話語也能折射媒體的態(tài)度與立場傾向。本文通過對中紀委網(wǎng)站上述時間節(jié)點內(nèi)的反腐隱喻話語進行識別和提取,剔除含有反腐隱喻重復標題的話語和語篇,人工找出有效反腐概念隱喻205條,并以源域作為分類基準,對中紀委官網(wǎng)使用的隱喻類型進行分類,主要提取以下11種概念隱喻。
1.戰(zhàn)爭隱喻
(1)反腐者(鐵軍、尖兵、斗士、排頭兵、鐵釘子、硬榔頭)
如:反腐斗士忠誠本色
(2)反腐工具(利劍、利器、箭)
如:開弓沒有回頭箭反腐敗斗爭無退路
(3)反腐戰(zhàn)術類型(攻堅戰(zhàn)、持久戰(zhàn)、硬仗、主動仗)
如:要打好反腐敗斗爭的主動仗
(4)反腐準備(提振軍心士氣、磨礪反腐劍、打造反腐利器、扎好“鐵籬笆”、筑堤壩、筑牢防線、筑好“防火墻”、扎緊懲防籬笆)
如:反腐倡廉重在扎緊懲防籬笆
(5)反腐過程(打響第一槍、擴充一線“戰(zhàn)斗力量”、讓戰(zhàn)斗力更強、持續(xù)發(fā)力、形成/聚合力、組合拳密集出招、集結號將再度吹響)
如:反腐倡廉的集結號將再度吹響
(6)反腐態(tài)度和決心(重拳出擊、斗爭進行到底)
如:中央重拳反腐:力度空前手段升級
2.工具隱喻(利劍、利器、箭、硬榔頭、鐵釘子、頭一棒、總開關、籠子、弦)
如:改變反腐戰(zhàn)局的“利器”。
3.工程隱喻(系統(tǒng)工程、路線圖、施工隊、新渠道、“鐵籬笆”、堤壩、防線、“防火墻”)
如:跟防治艾滋病一樣,反腐也是個系統(tǒng)工程,它的疫苗是制度。
4.道路隱喻(反腐之路、永遠在路上、盲區(qū)死角)
如:反腐之路任重道遠。
5.動物隱喻(老虎、蒼蠅、狐貍、大鱷、蛀蟲)
如: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
6.疾病隱喻(痼疾、癌癥、癌細胞)
如:腐敗是經(jīng)濟增長的“癌癥”,腐敗分子就是“癌細胞”。
7.植物隱喻(病樹、爛樹、歪樹)
如:遏制腐敗增量,“病樹”必將減少。
8.競技隱喻(牌、好聲音、三部曲、旋律)
如:打好反腐“改革牌”。
9.時間隱喻(不打烊、沒有退休時)
如:“干部可以退休,反腐沒有退休時?!?/p>
10.器官隱喻(牛鼻子、鐵腕)
如:反腐牽不住“牛鼻子”,就必須“挨板子”。
11.天氣隱喻(霧霾、一陣風、毛毛雨)
如:反腐敗是“祛除社會和人心中的霧霾”,恢復一種健康藍。
(二)反腐新聞話語隱喻建構
我們發(fā)現(xiàn),中紀委官網(wǎng)反腐新聞報道使用了大量的概念隱喻,且隱喻類型廣泛,但僅僅對隱喻進行分類還遠遠不夠。Lakoff & Johnson(1999)認為認知語言學與批評話語分析相結合,不應只關心隱喻本身,隱喻的來源、結構和類型,更應關心隱喻的目的和效果。[9]那么要回答官方媒體為什么要使用這些隱喻類型,這些不同隱喻類型的使用建構什么樣的社會現(xiàn)實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能夠起到什么獨到的傳播效果,則需要借鑒批評話語分析的方法。
1.反腐現(xiàn)狀建構:艱巨性、復雜性、長期性
戰(zhàn)爭隱喻是反腐新聞話語的最高頻表達式,是官方媒體反腐新聞報道的主旋律。隱喻具有系統(tǒng)連貫性。不同概念隱喻的各個方面可以融貫在一起映射較為完整的事件圖景。以“戰(zhàn)爭”為核心產(chǎn)生的隱喻場中,戰(zhàn)爭的各個要素都可以成為喻體。凡是與“戰(zhàn)爭”有關的詞語都可以被用來當作源域,目標域則是與腐敗有關的內(nèi)容。如上文中提到的反腐者、反腐工具、反腐準備、反腐過程、反腐戰(zhàn)術類型、反腐態(tài)度和決心等,給我們呈現(xiàn)出一個戰(zhàn)爭事件的完整畫面。
打好反腐“改革牌”等競技概念隱喻中,“牌”是源域,反腐是目標域,由于反腐與打牌之間的某種相似性,競技的部分特點(如:激烈競爭性、嚴格規(guī)則性、廣泛參與性等)被映射到反腐這一概念中。反腐是一場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較量。在這場競技中,為了戰(zhàn)勝那些濫用權力的國家公職人員的權力蛻變行為,取得反腐敗斗爭的勝利,應充分調(diào)動和發(fā)揮社會各界在智力、體力和心理等方面的潛力,與極端利己主義思想進行激烈的對抗。競技的意思為“比賽技藝,其結果具有不確定性,集競爭與娛樂為一體”。戰(zhàn)爭是一個群體與另一個群體的爭斗與廝殺,目的是為了爭奪利益或保衛(wèi)利益。我們可以說,競技隱喻形式是戰(zhàn)爭隱喻賦予的不同內(nèi)容的橫向擴散與傳播。
反腐也是個系統(tǒng)工程。反腐話語通過工程隱喻的維度建構。在這個系統(tǒng)工程中,黨和政府應從宏觀總體出發(fā),發(fā)揮“總工程師”的作用,搞好反腐制度的頂層設計和制度的創(chuàng)新,明確規(guī)劃反腐倡廉“路線圖”,當好正風反腐“施工隊”,同時兼顧微觀,注重系統(tǒng)的整體性和關聯(lián)性。不能“只見森林”,或“只見樹木”,而應“先見森林,后見樹木”?!跋到y(tǒng)工程”隱喻話語表明反腐規(guī)模的龐大、復雜和艱巨。
以上幾類反腐隱喻向我們共同傳達了中國反腐嚴峻、復雜的現(xiàn)狀和目前政府高壓反腐的總體態(tài)勢。在中紀委官網(wǎng)反腐概念隱喻類型中,道路隱喻、時間隱喻和疾病隱喻這三種反腐隱喻向我們共同表達了反腐的預期,即反腐任重道遠的現(xiàn)狀。在道路隱喻中,道路是靜止的,通向遠方,反腐斗爭沿著道路向前行進,由此映射到時間域,即人沿著時間的軌跡前進,面對的是不斷的新挑戰(zhàn)。反腐“不打烊”、反腐沒有“退休時”、“反腐敗斗爭永遠在路上”表明反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反腐還只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關于疾病隱喻,從古至今,疾病負載著人們的各種想象和神話。在人與自然的斗爭中,人們賦予疾病太多的隱喻思維。新聞媒介是傳達疾病隱喻意義的很好載體,疾病與政治密不可分。腐敗分子就是“癌細胞”,癌細胞破壞正常的機體組織。眾所周知,目前我們還不能有效治愈癌癥,但是我們能夠利用各種先進醫(yī)療技術阻止癌細胞的無限增殖,延長機體壽命?,F(xiàn)在我們能做的,是保持高壓反腐不松懈,從思想上改變腐敗分子的價值觀,將腐敗遏制到最低程度。
戰(zhàn)爭隱喻、競技隱喻、工具隱喻、工程隱喻、道路隱喻、時間隱喻和疾病隱喻話語的使用建構當前中國反腐形勢的嚴峻性、復雜性和長期性,同時也顯示出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抵擋阻力、高壓反腐的決心和信心。
2.社會現(xiàn)實建構
隱喻借助人們所熟悉的日常生活現(xiàn)象建構社會現(xiàn)實。束定芳認為,從隱喻的新鮮程度和使用的頻率,隱喻可以分為新鮮隱喻,一般隱喻和死喻。新鮮隱喻是指首次使用或剛開始使用的隱喻。一般隱喻是指已被一般大眾接受并已成為詞義的一部分的隱喻。死喻指隱喻義己成為詞的基本義的一部分[10]?!办F霾”于2006年首次出現(xiàn)在《人民日報》。2013年“霧霾”成為年度關鍵詞。反腐是“祛除社會和人們心中的霧霾”。把反腐比喻成驅(qū)散人們心里的“霧霾”在中紀委官網(wǎng)上第一次出現(xiàn)的時間為2015-01-11 06:42。隱喻也會借助相對新鮮的事物來說明原信息,但這份相對新鮮不會超越目標讀者的認知領域,仍基于雙方相互理解的信息互動環(huán)境中。眾所周知,我國空氣污染比較嚴重,人們對霧霾的關注程度不斷加強。霧霾天氣幾乎常態(tài)化地出現(xiàn),讓社會現(xiàn)實通過反腐天氣隱喻重新建構。腐敗是精神霧霾,該隱喻的生成符合一定的社會現(xiàn)實,能夠在受眾心中產(chǎn)生共鳴,達到應有的效果。
3.意識形態(tài)建構:反腐必勝
官方媒體使用平民化反腐隱喻話語,注重受眾,得到受眾群體的廣泛認同。官方媒體話語者采用群眾耳熟能詳?shù)碾[喻模式來框架其政治思想和政治命題,以便群眾更容易理解或接受其政治理念,從而達到政治話語傳播效果的最大化,激發(fā)大眾情感,操控大眾意識形態(tài)。
戰(zhàn)爭隱喻話語廣泛出現(xiàn)在媒體新聞報道中,介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涉及經(jīng)濟、政治、教育、文化、體育、衛(wèi)生疾病、環(huán)保等諸多領域,我們可以說,戰(zhàn)爭隱喻在很大程度上已經(jīng)成為我們的集體無意識[11]。在中紀委反腐新聞報道中,戰(zhàn)爭隱喻的頻繁密集使用隱含著新聞傳播者的傳播意圖,誰是正義的一方,在這場戰(zhàn)爭中誰最強大,誰能成為最后的勝利者。任何戰(zhàn)爭的勝利都要贏得群眾的廣泛參與。要取得反腐斗爭的勝利,就必須贏得人心。那么,反腐新聞報道中的戰(zhàn)爭隱喻話語使用能夠得到受眾群體的廣泛認同。
植物與人類關系密切,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植物隱喻的產(chǎn)生基于人們對植物各種特征及功能的熟悉和體驗。它的形成過程就是將植物的各方面特征投射到目標域“人”或“事物”概念上,使人們得以通過感知某種植物的形態(tài)特點或體驗它的用途來認知和理解某一概念[12]。植物是我們極為熟悉的詞語,受眾容易理解反腐話語中以植物為源域的概念隱喻。植物可以用來映射事物形狀和狀態(tài)等方面。在中央紀委官方語境中,因違紀違法被查處的中共官員對應的語詞之一是“病樹”、“爛樹”、“歪樹”。
器官隱喻中,“牛鼻子”比喻事物的主要矛盾或影響全局的關鍵。反腐要抓牛鼻子表明在反腐敗工作中抓主體責任。植物隱喻和器官隱喻這兩種隱喻話語都以我們?nèi)粘I钪谐R姷氖挛餅樵从?,使抽象化的概念變得形象、具體、生動,通俗易懂,更易被大眾接受和理解?!安洹?、“爛樹”、“歪樹”向我們描述了當前腐敗分子的現(xiàn)狀,器官隱喻中“牛鼻子”、“鐵腕”等用詞表明中央反腐的高壓態(tài)勢,切合老百姓的心理認知。
動物隱喻的使用是人類語言中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許多人類的行為可以通過隱喻的方式從動物的行為中得到解讀[13]。人本身常常被說成是某種動物,這也是概念隱喻“人即動物”的根源。用動物特征和行為來理解人類特征和行為的背后,存在著“人即動物”這種極為普通的概念隱喻機制[14]。在中紀委官網(wǎng)反腐新聞報道中,“老虎”、“蒼蠅”、“狐貍”三種動物走紅。老虎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貓科動物,兇猛的掠食者。蒼蠅體積小,多以腐敗有機物為食,易滋生繁殖。狐貍以狡猾的特點著稱。十八大以來的反腐敗斗爭強調(diào)堅持“打虎拍蠅獵狐貍”。源域“老虎”投射在反腐目標政治域中指位居高權的人?!吧n蠅”指官銜小或者不一定有官銜的人,包括社會基層的各個方面,涉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等?!昂偂敝搞@制度空子、逍遙法外的外逃腐敗分子。腐敗是中國社會進步的攔路虎,是影響黨的執(zhí)政地位的威脅者。在把“老虎”拉下馬,把“老虎”關進制度的籠子的同時,堅持“蒼蠅”一起打,打消“蒼蠅”的僥幸心理和從眾心理,避免“蒼蠅”的大面積滋生和蔓延,真正解決發(fā)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
戰(zhàn)爭隱喻、植物隱喻、器官隱喻和動物隱喻等平民化反腐隱喻話語表達,契合群眾的認知心理,凸顯出反腐沒有禁區(qū)的意志和決心,贏得全民點贊,建構反腐必勝的群眾信念和意識形態(tài)。
本文從批評話語分析的視角出發(fā),以中紀委官網(wǎng)反腐新聞報道為語料,采用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從反腐概念類型的使用、不同類型概念隱喻的獨到傳播效果方面分析了官方媒體反腐新聞話語的隱喻建構。官方媒體反腐新聞報道話語共使用了戰(zhàn)爭隱喻、工具隱喻、工程隱喻、動物隱喻、競技隱喻、天氣隱喻、植物隱喻、器官隱喻、道路隱喻、時間隱喻和疾病隱喻等11種類型。戰(zhàn)爭隱喻占比最大,成為現(xiàn)階段反腐的主旋律。不同的反腐話語隱喻類型建構當前反腐艱巨性、復雜性和長期性的現(xiàn)狀,并反映社會現(xiàn)實,凸顯十八大以來新一屆政府高壓反腐的態(tài)勢和力度;官方媒體使用平民化反腐隱喻話語,符合群眾認同,建構反腐必勝的決心和信念。后續(xù)研究可在廣度和深度上進一步擴展,對不同媒體、不同國家反腐新聞話語修辭意圖建構進行對比研究。
參考文獻:
[1]van Dijk,T. A. Multidisciplinary CDA: A Plea for Diversity [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2001.115.
[2]錢毓芳,田海龍.話語與中國社會變遷:以政府工作報告為例[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1,(3): 40.
[3]Fairclough,N.Discourseand Social Change[M].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2: 64-65,82.
[4]賴彥.新聞標題的話語互文性解讀——批評話語分析視角[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9,(1):78-82.
[5]朱煒.試論隱喻的意識形態(tài)性[J].南京社會科學,2010,(7): 139.
[6]Lakoff,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156.
[7]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247.
[8]Lakoff G.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15.
[9]甘蒞豪.媒介話語分析的認知途徑:中美報道南海問題的隱喻建構[J].國際新聞界,2011,(8): 84.
[10]束定芳.論隱喻的本質(zhì)與語義特征[J].外國語,1998,(5): 11-20.
[11]裴曉軍.戰(zhàn)爭隱喻與新聞傳播理念——以都市報為例[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5,(4): 85.
[12]陳映戎.英漢植物隱喻的跨文化理解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2.59.
[13]K?vecses Z. Metaphor: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124.
[14]項成東,王茂.英漢動物隱喻的跨文化研究[J].現(xiàn)代外語,2009,(3): 239-240.
[作者簡介]劉葉紅(1979-),女,湖南益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話語分析.
[基金項目]2015年度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基于語料庫的官方媒體反腐話語隱喻研究.項目編號:15YBA071
[收稿日期]2016-02-27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4658(2016)02-006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