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海波
(江蘇省沭陽縣東小店初級中學 江蘇沐陽 223622)
論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學的有效性策略
惠海波
(江蘇省沭陽縣東小店初級中學 江蘇沐陽 223622)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國家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教育形式也處在飛速變化之中。政治學習對學生養(yǎng)成積極的人生價值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文中就針對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學的有效性策略進行了闡述。
新課改背景 初中政治教學 有效性策略
在初中階段,學生接觸知識和學習知識的渠道都在增多,學習的內(nèi)容也朝向多元化角度上發(fā)展。政治學生對學生正確三觀的建立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階段,就需要重視政治的教育,激發(fā)學生對政治學習的興趣。結合相應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深入了解初中政治學習的意義。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思想道德品質,在未來社會的競爭中能夠取得一席之地。[1]
在實際的初中政治課堂之中,教師要盡可能采取多元化手段,使用最短的課堂時間,使政治課堂效率達到最佳,這樣不僅能夠達到相應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還能夠滿足社會及個人教育價值需求所組織開展的活動,這就是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學有效性策略的主要意義。在新課改教學背景下,初中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有效性可理解為幾個層次;第一,要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的相關原則;第二,政治教師要考慮實際的課堂效率,在取得學生認可情況下,實現(xiàn)最佳的教學目的;第三,政治教學對教師也有很高的要求,對教師的學術知識、自身涵養(yǎng)、愛崗敬業(yè)等等都有相關標準;第四,改變傳統(tǒng)學生的學習模式,加強學生對政治學習的主動性,保證學生能夠充分理解課堂內(nèi)容;第五,要實現(xiàn)初中政治教學的多元化教學,盡可能使用學生比較容易接受的教學策略。[2]
1.主動學習,激發(fā)興趣
高效學習離不開興趣的驅動。然而單一的理論講解使學生感覺不到政治的親切感,覺得政治與自己無關,對政治的學習沒有興趣。脫離了應試教育的初中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自由度,給政治教學創(chuàng)造了良好環(huán)境。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特點,從學生角度出發(fā)逐漸轉變學生的觀念,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深層理解政治教育的意義,感受政治領域的魅力。例如在學習“黨的四項基本原則”時,讓學生闡述自己小時候和現(xiàn)在在生活與經(jīng)濟上有什么變化,通過學生將小時候的生活水平、家庭條件與今天的情況作對比,學生對生活的變化有了深刻體會,教師順勢導入:這就是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是我們黨政策的最好體現(xiàn),借學生熟悉的生活引入對政治的講解,讓學生思考“為什么要改革開放?”,通過這樣的比較,學生對“改革開放對我國發(fā)展的影響”這樣的問題有了深刻理解,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改革開放政策科學嗎?”的問題探討中,聯(lián)系學生生活經(jīng)驗,讓學生帶著問題,主動積極地學習政治知識。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很好地活躍了課堂氣氛,深化了學生思想,學會了利用知識闡述自己的觀點,強化了課堂教學效果。[3]
2.創(chuàng)設情境,有效提問
政治學習特別強調(diào)課堂氛圍,寬松、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是學生有效學習政治的關鍵。在教學中,應營造寬松的課堂氛圍,建立切實有效的問題,誘導學生的思維方向緊貼知識點,讓學生針對問題進行探究,學會獨立思考,特意設置有爭議的政治問題,激發(fā)潛藏于學生內(nèi)心的求知欲,去粗取精,幫助學生在問題的思考基礎上,逐漸確立自己的政治觀念,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例如在學習《好友交往禮為先》時,采用夸獎的情境,對某個學生進行夸獎,選擇學生的優(yōu)點,夸獎完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受到夸獎的學生顯得很是興奮,體會到禮貌待人帶來的愉悅感。然后通過建立生活中的禮儀這一問題讓學生進行表演,領悟在生活中如何做到文明用語、禮貌待人,就“怎么與同學交往?在自己需要幫助時怎么做?在朋友需要幫助時怎么做?在于同學發(fā)生矛盾時怎么做?”等問題展開討論,讓學生深刻理解語言粗魯、態(tài)度傲慢對矛盾的激化;相互禮貌、文明交往所形成的快樂氛圍。讓學生在切身體會中懂得只有講文明、懂禮貌才能做到有效溝通,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通過這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利用學生生活中經(jīng)常遇到的小問題,比對自己處理這件事情的態(tài)度,使學生在認識中不斷轉變自己,形成良好的性格,使政治的學習深入學生心靈。
3.鼓勵表達,交流合作
學生的口頭表達和交流合作,就是學生思想的直接再現(xiàn)。在進行師生、生生交流的活動中,學生很自然地整合自己的知識,并產(chǎn)生自己對問題的見解和感受,教師要及時捕捉學生的課堂生成,進行分類選擇,針對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和問題進行再討論,是學生的思想在表達中的螺旋式上升,在思維的碰撞中突破自己的思維,隨時迸發(fā)出創(chuàng)新火花。例如在學習《權利義務伴我行》時,先讓學生闡述自己的權利,學生對這個話題極其感興趣,紛紛說:“我有上學的權利,我有我的人格權利,我有自由的權利?!碧貏e是學生對隱私權更為關注,不允許媽媽翻看自己的日記,在學生的相互討論中,學生的權利逐漸全面展現(xiàn),教師此時再及時給予補充。另外,學生對自己應盡的義務不是很明確,認為只要自己遵守學校規(guī)則就可以了,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對班集體的義務展開討論,由小及大,強化學生的義務觀念,形成“主人翁”責任感,每個學生都要自覺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在交流合作中讓學生明確義務和權利是平等的、一致的,決不能厚此薄彼,而要珍惜自己中國公民的身份,做一個合格的中國人。
總而言之,政治教師在課堂教學上,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盡可能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實現(xiàn)政治課堂合作學習模式。根據(jù)當前初中政治教學的實際需要,建立符合學生身心特征和社會需要的政治教學模式,實現(xiàn)初中政治教學的人性化、科學化以及現(xiàn)代化。從而真正的將學生打造成為具有積極的三觀認知,能夠在未來社會中真能發(fā)揮自身作用的棟梁之材,這也是初中政治教學的根本目的。
[1]江萬生.論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學的有效性策略[J].改革與開放,2011.
[2]李秀萍.淺析初中政治教學有效性研究[J].新課程·中旬2016.07.379.
[3]劉紅.關于初中政治課堂有效性的提升措施探究[J].商,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