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衛(wèi)國
諸多的觀摩課、展示課,執(zhí)教老師的教學可謂是行云流水、游刃有余,學生學得也是熱烈、激動。但是,學習效果如何?教師是不是只顧著追求理想中的完美,卻忽視了學生學習時的偶發(fā)現(xiàn)象?
一、對于學習過程中偶發(fā)現(xiàn)象的覺察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此,教學中我們要心中裝著學生,眼中看著學生,耳中聽著學生。關注個別對象的同時,也要眼觀四路耳聽八方。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靜止不動,必須移步換景。教師的眼神要柔和,要與學生的目光相互映照,我們的眼中有學生,學生的眼中有我們。我們的眼神要像陽光一樣普照班上每一位學生,慈祥的目光中略帶一絲警覺。我們要在關愛的同時,敏銳地覺察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細微變化。
二、對于學習過程中不同的偶發(fā)現(xiàn)象的調(diào)控
教學中我們要仔細觀察學生學習的狀態(tài),覺察出偶發(fā)現(xiàn)象。一旦偶發(fā)現(xiàn)象呈現(xiàn)出來,我們的大腦要快速思考,慎重做出調(diào)控。
1.學生不良的學習行為
教學,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有一些小波瀾。學生的不良行為,或者說一些小動作,違反了課堂紀律。這樣的現(xiàn)象,我們很容易就覺察到了。對此,我們要分析,這名學生是“偶爾為之”,還是“一以貫之”。如果是前者,我們要慎重,不要當眾提醒,更不能公開批評。我們可以輕輕地“游走到”他的身旁,悄悄地暗示他自我修正。如果說后者,而且他的行為已經(jīng)被其他同學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影響了別人。那么,作為教學的組織者,我們一定要及時調(diào)控,可以用反話激勵:“XXX同學,今天上課聽得蠻認真,狀態(tài)不錯。”然后視情況發(fā)展而定,如有需要也可以直截了當、義正詞嚴地進行批評,但是記住批評不是謾罵,更不是侮辱,要在尊重學生人格的前提下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犯錯的學生肯定會有所收斂,這對教學效果是有利的。
2.學生不同的見解
教學中,我們拋出一個探究性問題,學生在七嘴八舌地回答時,我們一定要仔細傾聽。如果我們聽到了不同的見解,要思考,如果學生的答案沒有原則性問題,在人生觀、價值觀方面是積極的,那就讓他暢所欲言;如果有所偏頗,我們要敏銳地覺察到,并進行科學地調(diào)控。調(diào)控時,不要打斷學生的回答,要讓他在輕松的氛圍中說完整,說清楚。也有一種情況,學生有不同的想法,但是可能不夠精彩生動,表達時聲音很小。此時,我們一定要鼓勵他大膽發(fā)言,或者積聚自己全部身心精力去傾聽,聽出他的“精彩之處”。
3.學生的需要“肯定”
教學中,當學生回答好老師提出的一個問題后,面部會有細微的變化。學生為什么要回答老師的問題?有人肯定會說:“老師問問題,學生回答問題,這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有人說:“學生是來學習的,學習是他自己的事,不回答問題,怎么能學習好呢?”也有人會說:“學生喜歡回答老師問題,這樣就能表現(xiàn)自己了?!薄以谙耄瑢W生回答老師的問題,固然是學生的一種本能——“好表現(xiàn)”,也可以說是他們的“分內(nèi)事”。但是,我要提醒大家,學生積極的表現(xiàn),用心的回答,即使他們的回答還不夠精彩,他們心中都有一個共同的需求——被老師“肯定”。為此,我們要肯定他,鼓勵他,讓他們心中好好地“驕傲驕傲”。
4.學生“執(zhí)著”自己的看法
教學中,學生的回答沒有達到我們的預設時,教師會習慣性地、友善地進行點撥,再點撥。點撥之后,學生水平有所“提高”。但是過了一會兒,老師將相似的問題再一次提出時,這位學生又舉起了手。大跌眼鏡的是,他的回答還是原來的,一成不變。對此,我們要平靜,要調(diào)控好自己的情緒,不能批評他,也不能充耳不聞。要進一步分析他答案的由來與合理性。只要有一絲合理性,我們就要放大它,肯定他的想法,保護他的自尊心與思維的獨特性。如果實在沒有發(fā)現(xiàn)答案的合理性,也不要簡單處理,要給予他“自我辯護”的機會,聽聽他是怎么想的,然后伺機找到突破口,或鼓勵,或再一次指點。
5.學生“標新立異的言行”
學生不同的見解,我們應該給予鼓勵與肯定,但也要慎重。如果這個學生是為了嘩眾取寵而“標新立異”,我們可以采取冷處理。盡量不要與他“糾纏不清”,即使老師的話很有道理,他也會與你不斷“辯論”下去。待到課后,你再與他慢慢地“侃一侃”、“論一論”。當然,大部分學生的“標新立異”是出于自己的用心思考,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習狀態(tài),教師要肯定地評價。
學生的偶發(fā)現(xiàn)象可謂是紛繁復雜,我們唯有在教學實踐中慢慢摸索,才能不斷提高覺察與調(diào)控偶發(fā)現(xiàn)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