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園園 宋慧蓉
摘 要 本文淺談外宣翻譯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應對策略,其中重點探討了歸化與異化在外宣翻譯中的配合應用對現(xiàn)狀的改進作用,以保證外宣材料的翻譯質(zhì)量和外宣效果,從而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提升我國在國際舞臺的影響力。
關(guān)鍵詞 外宣翻譯 歸化策略 異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11.070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on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coping strategies, which focus on the improvement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the C-E translation of the status quo,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translation and publicity effect of publicity materials, in order to better spread Chinese culture, create a good image of the country, to enhance China's influence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Keywords C-E Translation; domestication strategy; foreignization
在中國“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實施,外宣翻譯這一媒介日益顯現(xiàn)出其重要地位,不僅在維護國家安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方面顯現(xiàn)出積極意義,而且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國際傳播能力和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指標。因此面對外宣翻譯中出現(xiàn)的問題我們不得不立即采取措施并深入研究,不斷進步以充分發(fā)揮外宣翻譯在對外宣傳中的基礎(chǔ)性作用。
1 何為外宣翻譯
1.1 外宣翻譯的概念
外宣翻譯,就是要把那些有關(guān)中國的外宣材料翻譯成其他語言,并通過期刊,圖書,廣播,報紙,電視,網(wǎng)絡等媒介發(fā)表和傳播。我國外宣翻譯的主要任務是要將中文譯成英文或其他語言,向世界展現(xiàn)中國的風采。
1.2 外宣翻譯的特點
第一,外宣翻譯的時代背景要求。在全球化背景尤其是“一帶一路”戰(zhàn)略背景下,世界需要了解中國,中國需要走世界,翻譯作為溝通和傳播的橋梁成為必須;第二,外宣翻譯的內(nèi)容。從廣義上看,大量有關(guān)于中國的各種信息都需要翻譯成外文,換言之,就是把反映當下中國社會文化生活、政治經(jīng)濟狀況、國家大政方針、自然風光、市井風情,精神面貌、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等宣傳材料介紹給國外讀者;第三,外宣翻譯的渠道。傳播的渠道主要有圖書,期刊,報紙,廣播,電視,互聯(lián)網(wǎng)等媒體以及國際會議;第四,外宣翻譯的對象。外宣翻譯是對外發(fā)表和傳播,所以有別于對內(nèi)宣傳。
2 外宣翻譯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當前,外宣翻譯在不斷發(fā)展進步的同時也顯露出了嚴重的問題。其中包括語言內(nèi)錯誤和語言外錯誤,語言內(nèi)錯誤主要有拼寫,標點,語法錯誤以及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的混淆,這一般可以歸結(jié)于當前譯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不達要求,此外由于當下更多人直接選擇機器翻譯,難免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低級錯誤。語言外錯誤主要是中式英語現(xiàn)象嚴重,沒有給予政治,經(jīng)濟,文化,宗教以及語言習慣差異足夠的重視。
3 外宣翻譯的策略
3.1 歸化策略
Lawrence認為,歸化翻譯策略是以目標語或譯文讀者為歸宿,采取目標語讀者所習慣的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nèi)容,即把源語本土化。因此,要求譯者向目的語的讀者靠攏,譯者必須像本國作者那樣說話,原作者要想和讀者直接對話,譯作必須變成地道的本國語言。歸化翻譯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譯文,增強譯文的可讀性和欣賞性。
歸化翻譯策略在外宣翻譯中主要應用在我國的政治,經(jīng)濟,外交等有關(guān)于我國形象的重大問題的對外宣傳翻譯中,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必須清晰地考慮到由于政治,經(jīng)濟,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影響,讀者可能在思維、心理和語言習慣等方面與我國存在一定差異,由于歸化策略能夠不局限于原文的束縛,在翻譯中能受到行合與意合的統(tǒng)一,其在我國的翻譯工作中倍受譯者青睞。
例如,“除執(zhí)政黨中國共產(chǎn)黨之外,還有八個民主黨派,他們是各自所聯(lián)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和一部分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政治聯(lián)盟”這是我國政黨制度中的一句節(jié)選,這句話中的名詞“民主黨派”在翻譯過程中就需要多加注意,因為“民主黨派”指的是接受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的,同中國共產(chǎn)黨通力合作,并且共同致力于中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親密友黨,是參政黨。但是由于政治制度的差異,當西方人聽到 “民主”一詞時,自然而然就想到了“獨裁”,如果譯者直接將“民主黨派”翻譯成“democratic parties”,那么不了解中國政治制度的西方人可能理解為“中國的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產(chǎn)黨一黨獨裁專制的,壓迫著八個追求自由和民主的反對黨派”。那么這樣的翻譯則嚴重的破壞了中國的形象。此時譯者應該將其翻譯為“other political parties”便利于西方讀者清除自身文化障礙,對中國的政治制度有一個正確了解。
我國外交政策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我們不能將其翻譯為 “Five principles of coexistence”, 對于政治性的詞語翻譯,我們必須謹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我國外宣翻譯中必須翻譯為“mutual respect for sovereignty and territorial intergrity, mutual non-aggression, non-interference in each others internal affairs, 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 and peaceful coexistence”。比如將政治大國翻譯為“a major power”,1842年8月,在中英《南京條約》中出現(xiàn)的“片面最惠國待遇”這一詞,應該按照歸化原則將其翻譯為“unilateral most-favored-nation treatment”。我們在涉及國家的政治立場,觀點和態(tài)度的翻譯時要求概念準確,措辭嚴謹,層次分明。當然在經(jīng)濟翻譯方面將“粗獷的經(jīng)濟增長模式”翻譯為“a rough-edged economic growth model”。諸如種種都體現(xiàn)了歸化策略在外宣翻譯中的優(yōu)勢和重要地位。
3.2 異化策略
異化翻譯策略是“譯者盡可能不去打擾作者,讓讀者向作者靠攏”。在翻譯上就是遷就外來文化的語言特點,吸納外語表達方式,要求譯者向作者靠攏,采取相應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語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nèi)容,即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使用異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慮民族文化的差異性、保存和反映異域民族特征和語言風格特色,為譯文讀者保留異國情調(diào)。
現(xiàn)今為了讓世界人民更多的了解到鮮明的中國特色,讓世界人民從各個角度全方面地了解中國,完善我國在國際上的文化形象。譯者在外宣翻譯工作中可以在民俗,風情,文化等材料翻譯中使用異化策略。
3.2.1 音譯法
當漢語中的一些名詞在英語中找不到相應的對等語時,尤其是人名、地名、商標以及新造的詞語的翻譯中,譯者一般是通過源語的發(fā)音在目標語中找尋發(fā)音相似的內(nèi)容進行替代的方法,即音譯法。如:廣州(Guang Zhou)、圍棋(Wei Qi)、太極(Tai Ji)、 秧歌(Yang Ge)、功夫(Kung Fu)等。音譯法在極大程度上保留了鮮明中國特色詞匯的鮮明特點??墒桥c此同時,中西方文化中的差異不容小覷,在保留了特色的同時難免會不易理解。因此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必須對中國特色詞匯的翻譯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
3.2.2 注釋法
注釋法是指在音譯法的基礎(chǔ)上加上簡明的意義補充的翻譯方法。注釋法是在音譯法基礎(chǔ)上的提高,由于中西方歷史文化等因素差異的存在,譯者必須考慮到注釋的翻譯策略,在彌補音譯法的不足的同時,也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保留漢語的特色。例如:(1)大同:Datong,which proposes that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should become a big family;(2)四大發(fā)明:four great inventions,papermaking, printing, the compass and gunpowder;(3)拜年:the exchanged visits to relatives and friends from the New Years Day on。
4 結(jié)語
在外宣翻譯中方法固然重要,可是譯者更是發(fā)揮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對其作出以下的要求。首先,在遵循翻譯原則的前提下 ,外宣翻譯要求譯者熟知并能夠運用 “外宣三貼近原則” 即貼近中國發(fā)展的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其次,譯者應該博覽書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并且在外宣翻譯的過程中充分運用所了解的知識,做到翻譯出簡介明了,行合與意合統(tǒng)一的作品。最后,譯者應當增強保留并傳播中國特色文化的意識,對于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詞語,應當采用音譯法加注釋的翻譯方法。盡可能保留中國的特色文化。
歸化翻譯策略和異化翻譯策略作為翻譯策略的兩極,永遠共存于翻譯之中。歸化策略講究的是源語符合目標語語言和文化的習慣,有利于受眾輕松地閱讀;異化策略則意在保留源語語言及文化特色,能夠加深受眾對國外語言,文化,習俗的了解,豐富受眾的知識。因此譯者應當把握好異化策略與歸化策略之間的關(guān)系,將兩者有機結(jié)合起來,盡最大可能的提高譯文的水平,實現(xiàn)文化交流的真正目的。
面對歸化策略和異化策略,有些學者認為無論運用哪種,都必須一直堅持下去,不能出現(xiàn)兩者有交叉的現(xiàn)象。對于這種觀點,我們在實際的翻譯中便可以發(fā)現(xiàn)是無法做到的。一方面,翻譯要求我們運用最貼切且自然的對等語最大程度上重現(xiàn)原文的內(nèi)容和風格,然而在外宣翻譯中這些材料一般都具有濃厚的異國情調(diào),因此譯者不得不采用異化法;另一方面,譯文又必須考慮到在文化差異下讀者理解的不同,所以采用歸化法也是必然。在外宣翻譯乃至其他任何翻譯中譯者無法做到完全選取一個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種策略,那么在翻譯中譯者就應該通過反復斟酌二者的優(yōu)勢和缺陷。做到采用異化策略時,譯文依舊通順易懂;采用歸化策略時仍然保留原文的味道。這樣一問作品可以兼顧兩策略之長,翻譯出最有水平的譯文。
參考文獻
[1] Lawrence Venuti.譯者的隱身[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 沈蘇儒.關(guān)于中譯英對外譯品的質(zhì)量問題[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1992.
[3] 黃源深.英語筆譯實務[M].外文出版社,2013.
[4] 許建平.英漢互譯實踐與技巧[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5] 黃友義.堅持“外宣三貼近原則”,處理好外宣翻譯中的難點問題[J].中國翻譯,2004(6):27-28.
[6] 袁曉寧.外宣英譯的策略及其理據(jù)[J].中國翻譯,2005(1):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