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侃玲
摘要:古詩詞教學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教學中,應該注重誦讀訓練以領悟詩情,注重創(chuàng)設情境以激發(fā)聯(lián)想,注重品析語言以領會含義,注重分析意象以感悟意境,同時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加深領悟,并結(jié)合自身實際讓學生明白學習古詩詞對自我發(fā)展的意義。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可有效提高學生鑒賞古詩詞的水平。
關鍵詞:中職;古詩詞教學;人文素養(yǎng);優(yōu)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6)01-0068-03
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它們閃耀著民族文化的光芒,洋溢著民族的激情,學習古詩詞,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豐富人的心靈,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對于中職生來說,由于他們語文基礎相對薄弱,人文素養(yǎng)有待提升,但語文學習時間偏短,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讓他們得到最大收獲,以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形式短小內(nèi)涵豐富的古詩詞應該是最好的選擇,所以古詩詞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下文結(jié)合中職生的特點來談談優(yōu)化教學策略,以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水平,促進中職語文整體教學水平的提高。
一、誦讀訓練,領悟感情
古詩詞講究審美、體驗和感悟。錢理群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根本上是一種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敝袊旁娫~具有一種音樂美,一種獨特的魅力,一種靈動的活力,讀者要領會這些特點就離不開反復吟誦,方能入其詩境,得其神韻。所以,誦讀訓練尤為重要。
具體的誦讀訓練方法應該是分層進行,首先用常規(guī)方法,先是教師范讀,教學生讀準字音,把握節(jié)奏,然后讓學生齊讀,檢查學生朗讀是否準確清晰,接著讓學生自由誦讀,教師輔導,之后請學生代表誦讀,要注意抑揚頓挫、舒緩輕重,是第二層。最后,讓學生當堂背誦。在訓練的過程中,筆者隨時提醒學生關注聲音的輕重緩急。同時,運用多樣化的方式,如個人讀、齊讀、分組讀、師生合作讀、滾雪球式讀等有趣的讀法,邊讀邊評議指導,讓學生在游戲般的誦讀中學習古詩詞,激發(fā)學習興趣。
在講授李白的《將進酒》時,筆者就采用了這種方法,完成了第一步后,讓學生體會此詩基調(diào)豪放、感情憤激、大起大落的情感特色。指導學生誦讀時注意適當變換聲調(diào)和節(jié)奏,努力表現(xiàn)出詩人開闊曠達的胸襟。采用組與組競賽,前后連句,個人誦讀等多種方式,經(jīng)過反復訓練,兩節(jié)課下來,學生大多記下了上片和下片的部分內(nèi)容,不少學生能運用自己美妙的聲音,恰當?shù)貍鬟_詩人的情感。
筆者還準備了一些課外的古詩詞和《弟子規(guī)》,讓學生每天利用早讀課來朗讀,課堂上進行誦讀比賽,學生天天讀,周周讀,教師常常檢查指導,學生受到良性氛圍的影響,誦讀活動漸入佳境,學生由開始的被動練習變?yōu)橹鲃诱b讀,不少學生一年間就背了四十多首古詩詞,文化素養(yǎng)得到一定的提升。
我校雖是一所工科學校,但非常注重校園的文化建設,每年都舉行豐富的第二課堂活動,其中,詩歌朗誦是個保留項目,對此,學生們熱情高漲,爭相參與,他們反復訓練,精心準備,配上音樂,有的還加上表演,深情演繹,感受詩詞的藝術魅力,有趣的誦讀比賽,讓學生讀出愉悅感,讀出成就感,大大激發(fā)了他們對古詩詞的熱愛。有的學生甚至能借助古詩詞的深情誦讀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就像彈琴唱歌一樣,古詩詞誦讀已成為他們熱愛的一門藝術,成為一種高雅的愛好。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聯(lián)想
對于語文學習興趣不濃的中職理科生而言,如果單一地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不少學生會覺得枯燥乏味。而要透過表面的文字去深入理解古詩詞的內(nèi)涵,對基礎薄弱的中職生來說,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古詩詞教學應當設法創(chuàng)設生動活潑的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這樣的教學效果遠遠勝過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有了興趣,才會愛學、樂學甚至積極主動地去學。
筆者用于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種,常見的有播放音樂、動漫、圖片、視頻、影視短片等,而最常用也最方便的就是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例如,講授《念奴嬌·赤壁懷古》時,筆者通過播放關于赤壁風景的視頻來創(chuàng)設意境,營造一種詩情畫意的場景,學生看過視頻后,就很容易想象“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赤壁特點,能感受到雄奇壯觀的古戰(zhàn)場之景,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感悟作者博大的情懷,領略豪放的詞風,這樣,學生能更好地了解作品要表達的意境,從而加深對課文的領悟和理解。為了達到激發(fā)想象的目的,筆者讓學生把赤壁的景色用繪畫和文字表述的方式展示出來。在指導學生誦讀時,筆者讓學生聽這首詞的配樂配畫朗誦,學生聽著字正腔圓的發(fā)音,聲情并茂的朗誦,很自然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進入優(yōu)美的藝術境界,既得到美的熏陶,又學會了朗誦的技巧。
多媒體教學,把生動形象的音響和畫面結(jié)合起來,可以再現(xiàn)教材內(nèi)容場景和人物活動畫面,創(chuàng)設情境,可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也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習的效果。
三、品析語言,理解詩意
古詩詞語言凝練,辭約而義豐。古人寫詩填詞,非常講究“煉字”,偉大的詩人杜甫曾寫到“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盧延讓寫到“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可見,古人作詩時非常注重對字詞的錘煉推敲。
但有部分學生閱讀面窄,閱讀量少,導致他們語感較差,閱讀理解能力也不高,對古詩詞的語言,就更不容易分析,品味,難以真正理解詩歌的內(nèi)涵。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去品析語言,從而深入理解詩意。
首先,筆者引導學生通過“詩眼”來鑒賞古詩詞。所謂“詩眼”,是指一首詩中最精煉最傳神的一個字,或是一首詩詞的主旨所在句,或含有某種哲理的詩句。著名的有“僧敲月下門”的“敲”字,“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直”和“圓”字,這些字都是最鮮明最恰當最有力量的一個字。
其次,古詩詞里常有一些看似很簡單而意蘊卻很深刻的詞語,我們不能只停留于字詞的表層意義上,而應當深入剖析,幫助學生理解字詞的深刻含義。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有一句“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這里一個“初”字,表層意義是“開始”,乍一看,很容易理解為周瑜剛剛結(jié)婚(年輕)時儀容俊美。這里,筆者借助周瑜與孫策的“總角之好”的故事來剖析字義,讓學生在通曉歷史典故的基礎上認識到周瑜的年青有為,二十出頭,已掌東吳軍事大權,從而更準確、更透徹地理解詞語中豐富的含義。
另外,有的詩句每個字都蘊含深意,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逐字分析,細細品味了。如《登高》的頷聯(lián)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兩句寫出了詩人長期漂泊、年老多病、孤苦伶仃的艱難處境,表現(xiàn)了蕭瑟的秋景讓詩人觸景傷懷的愁苦心境。近代學者蕭滌非指出“悲秋”之“悲”有九層涵義,即“九可悲”,在分析這兩句詩時,筆者引導學生運用“剝洋蔥”的方法,逐字剖析,逐層理解,明白詩句一字一悲的特點,理解詩人采用層層疊加的手法,使愁緒步步遞進,將千愁百緒之感集于十四字詩行,將悲情的抒寫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產(chǎn)生動人心魄的震撼力。對于這種凝練雋永的詞語,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剖析,學生才能真正領悟其中的深刻內(nèi)涵。
四、把握意象,分析意境
在古詩詞中,作者常常用一些具有特定含義的意象來抒發(fā)內(nèi)心的感情。
“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詩人情思的形象,是詩歌中具有詩人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包括人物、事物和景物),詩人不僅要用意象進行感受和思考,還通過意象來抒發(fā)內(nèi)心的感情?!耙饩场?,指的是意與境,情與景相交融的藝術境界,即詩歌所呈現(xiàn)出的生活圖畫及蘊含的思想情趣。它包括境(景)、意(情)兩個方面,學習時兩個方面缺一不可。因此,筆者引導學生把握意象,展開想象,融情于境,準確理解詩人寄寓其中的豐富的情感,指導學生透過古詩詞的意象走進詩人綿遠深邃的情感世界,體味詩人寄寓于意象中的喜怒哀樂。
中職生大多來自農(nóng)村,他們長期接觸自然,熟悉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花草樹木,在學習古詩詞時,讓學生把握意象,展開想象,有助于分析古詩詞的意境。如執(zhí)教柳永的《雨霖鈴》時,筆者引導學生用心體會詞中的意象:首句的“寒蟬”“長亭”“驟雨”幾個意象渲染出一幅蕭瑟的秋景圖,奠定了低沉的情感基調(diào)。后面的“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 晚風殘月”,用“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都表達作者的離愁別緒,意象之中浸透著詞人那種飄泊不定的惆悵與孤獨之感。整首詞從離別到思念再到感傷,將離別的傷感之情表現(xiàn)得細微深刻,可謂淋漓盡致。但這種感情寫得很含蓄,很有余味,主要原因就是運用這么多的表現(xiàn)離愁的意象。教學時,筆者讓學生討論、分析這幾個意象的特征,展開想象,想象詞人酒醒之后,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高地掛在柳梢頭。整個畫面充滿了凄清的氣氛,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情之綿邈,完全凝聚在這畫面之中??梢?,只有在了解意象的內(nèi)涵,領略其意境的基礎上,才能深入把握詩詞中蘊含的情感。
在平時的教學中,筆者善于引導學生注意積累一些詩歌中常見意象的特定情感含義,如“楊柳”代表離別、留戀、傷感之情,“蓮花”象征高潔,“杜鵑” 象征凄涼、哀傷,等等。教學生學會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領會詩歌的情感,這是鑒賞古詩詞的一種重要方法。
五、知人論世,深入挖掘
鑒賞古詩詞,不能僅停留在字詞上,而應該懂得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也就是要了解作者的時代背景、寫作背景和創(chuàng)作的心態(tài),因為,對作者了解得越多,對其作品所傳達出的感發(fā)的信息就理解得越多越深刻,這樣,才能理解詩詞所表達的深刻內(nèi)涵。
例如,學習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時,如果只看表面的字詞,“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很容易理解為這是一首表達愛情的詞,這樣理解就太膚淺了。如果能了解當時的中原淪陷,南宋朝廷偏安江左的時代背景,了解作者志存高遠,卻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遠大抱負,了解這些,就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是“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梁啟超語),“那人”的形象其實是一種政治含義:作者表達的是不與媚敵求榮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堅持抗敵報國的正義立場。作者是用美人形象寄托著自己的理想人格——自甘淡泊,不同流俗,志高懷遠,別有所求。經(jīng)過這樣的深入挖掘,學生就很容易理解詞的內(nèi)容和主旨了。
學習這首詞,必須要讓學生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作者的經(jīng)歷和情感等問題,做到“知人論世”,才能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把握詩詞的深刻含義。那么,如何讓學生做到“知人論世”?筆者利用學生喜歡看課外故事的特點,讓學生自己查閱作者生平事跡和時代背景,然后在課堂講述,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們一起合作探討,掌握 “知人論世”法,最后讀懂了作品的深刻內(nèi)涵。這樣的教學,實現(xiàn)了“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教學理念,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yōu)橹鲃?,他們?jīng)過自己的參與、實踐和探討,很好地理解了課文,既獲得了豐富有趣的知識,也體驗到求知過程中的成就感,激發(fā)了他們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從而最大可能地提高教學的效果。
六、提升能力,優(yōu)化素質(zhì)
讓學生明白學習古詩詞的意義,學習才會產(chǎn)生原動力,學習才會變?yōu)樽杂X的行為。所以,筆者在教學中,經(jīng)常結(jié)合社會現(xiàn)實,結(jié)合企業(yè)對人才的需求,及學生自我成長的需要,講述一些事例,讓學生領會詩歌離普通人并不遠,而是存在于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優(yōu)秀的古詩詞對我們?nèi)烁竦耐晟凭哂兄匾囊饬x,明白這些,學生的學習才會由被動變?yōu)橹鲃印?/p>
(一)學習古詩詞是社會的需求,是企業(yè)的需求
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是企業(yè)文化建設的需要,是現(xiàn)代企業(yè)對新型高素質(zhì)人才的迫切要求。成功的企業(yè),要建立企業(yè)品牌,樹立企業(yè)的良好形象,從而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這就必須要有優(yōu)秀的企業(yè)文化做支撐,可以說,企業(yè)文化是企業(yè)管理的最高境界。所以,企業(yè)對員工的要求不僅要具有較強的動手操作技能,還要具有認同和適應企業(yè)文化運作的能力。良好的企業(yè)文化能讓員工實現(xiàn)自主管理,增強內(nèi)部的凝聚力。它包括員工的思想品德、誠信、責任心、工作態(tài)度等內(nèi)在的素質(zhì)。如果員工沒有良好的品質(zhì),企業(yè)文化就無從建立,因此,有些企業(yè)在建立企業(yè)文化時就提出“先學做人,后學做事”的要求,他們在選拔人才時,首先看重的是文化素養(yǎng),其次才是專業(yè)技能??梢姡囵B(yǎng)中職生的文化素養(yǎng)勢在必行。因為學習古詩詞是培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所以,古詩詞教學任重而道遠。
(二)學習古詩詞能完善人格
古詩詞里蘊含著豐富而美好的情愫,這種美好的情感,能濡養(yǎng)人的心靈,著名作家劉心武在《十首足矣》中寫到,反復詠誦《游子吟》《春曉》《草》《憫農(nóng)》等美不勝收的詩句,“我們靈魂上縱有厚塵積垢,總也能滌出一些真善美來”。當今社會上企業(yè)與員工的沖突時有發(fā)生,有些人遇到挫折,就采取跳樓、跳橋或者戕害他人生命這樣過激的手段,實在令人痛心!究其原因,往往是因為那些人缺乏對人生價值的健康追求,甚至不善與人交往,個人與群體的關系不和諧,不懂得珍惜生命,這種缺憾的人格導致了悲劇的發(fā)生。試想,一個人如果“多少能從這些名詩中感受到對落花這種最普通生物的憐惜,對野草這種最卑微事物枯榮的關切以及對最普通的勞動者汗珠的珍惜”的話,當他遇事不如意時,他還會以如此極端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嗎?可以說,一個人懂得愛花愛草,具備美好的感情的人,更容易產(chǎn)生對美的向往和追求,懂得尊重他人,熱愛生命,懂得愛崗敬業(yè),待人接物,從而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學習古詩詞有助于提升能力,有利于長足發(fā)展
學習古詩詞有助于提升人的學習能力和工作能力,有助于自我成長。孔子說過,“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弊x詩,可讓人興發(fā)感動,感受新事物,激發(fā)情志,可以認識社會,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換言之,讀詩可以陶冶性情,提升能力,包括學習能力、工作能力、表達能力及待人接物能力。如果在工作中擔任領導職務,需要作總結(jié),作報告等,這些都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所以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可見古詩詞這些文化精髓的積淀和運用,在今天亦能彰顯其作用。
在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當今社會,有的企業(yè)要轉(zhuǎn)型,有的員工要轉(zhuǎn)行,有的學生要自主創(chuàng)業(yè),中職生只有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與工作能力,增強適應能力,才能自如應對種種變化,適應各行各業(yè),從而得以長足地發(fā)展。
總之,提升中職生的人文素養(yǎng)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學習古詩詞是完成這一使命的金鑰匙。在教學中,筆者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對古詩詞的鑒賞水平。對古詩詞教學做了一些有效的嘗試,筆者還會不斷探索,讓學生掌握更多恰當?shù)姆椒ǎ谚b賞古詩詞當成一種愉悅的精神之旅。
參考文獻:
[1]趙會蓮.結(jié)合歷史背景的高中古詩詞教學探究[J].語文天地(高中),2014(11).
[2]周嬋娟.高中古典詩詞教學藝術探微[J]. 語文天地(高中),2014(10).
[3]葉嘉瑩.葉嘉瑩說詩講稿[M].北京:中華書局,2012.
責任編輯: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