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生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凌虐案”,讓國人震驚,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三被告將面臨的判決——僅以“折磨”一項重罪就可被判處終身監(jiān)禁。
校園暴力,在美國是零容忍。預防校園暴力的教育法規(guī)政策包羅萬象,以憲法、州法、法令、官方政策聲明和行政規(guī)定中的成文條款等面目出現。比如《1993年安全學校法》《1994年促進美國學校法》《1995年青少年犯罪預防和改革法》《1997年保護兒童免受暴力法》《1999年安全學校法案》《2001年不讓一個孩子落后法》《對學??植佬袨榈慕^不容忍法案》……
在我國,目前還“真”沒有針對校園暴力的法律法規(guī)。而校園暴力事件卻一直在發(fā)生(本文截稿時,又一起校園暴力事件被曝出——重慶一名初二男生放學途中被圍毆致死)。中央政法委宣教室副主任陳里說,我們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對校園暴力的制約和打擊過于落后和偏輕,我國《刑法》對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年齡劃分是14周歲以下完全不負刑事責任,而孩子12歲就什么都懂了(而且,有資料顯示,12~14歲被評定為攻擊性嚴重的學生,22.4%的后來因暴力行為被定罪。這時候的打架斗毆可以預測到成年后的暴力行為——小編多嘴)。
怎樣保護我們的孩子,讓他們免受校園暴力的傷害?作為家長,我們并非束手無策?!白罴议L”連續(xù)三期探討“如何面對校園暴力”,受到讀者關注,應讀者要求,我們繼續(xù)關注這個話題,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
怎樣發(fā)覺孩子遭受了校園暴力
當年遭受校園暴力的孩子,在他們長大后有勇氣跟父母提起往事時,父母都會很驚訝:怎么可能?!你是那么好的一個孩子!
沒錯,遭受校園暴力的好孩子們,一般情況下都不會告訴父母實情。有的孩子是因為怕受到父母的責罵,嫌自己窩囊,而在很多親子關系很好的家庭,孩子也不會告訴父母,因為孩子從來沒有遇到過這種事,突然遭受校園暴力,他們會反復地想:為什么這種事會發(fā)生在我身上?他們常常會自責,認為是自己的錯,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所以沒有勇氣告訴家長。
所以,當孩子突然有異常表現時,父母得上心了。比如:害怕走路上學,或者繞道上學,不愿意走原先的路;不想搭校車上學,要父母親送;不愿意上學,逃學;學習成績突然下滑;回到家時衣服或書被撕爛;解釋不清為什么身上有傷痕;不愿意說清楚發(fā)生了什么事;哭著睡著,做噩夢;對家人很依賴;變得退縮、口吃、沒自信;苦惱、焦慮、不愛吃飯;說要自殺,甚至開始頻繁向父母要錢,或者偷錢(自己不花,因為有人勒索);對比他弱小的孩子或者兄弟姐妹施暴……
當孩子說被人暴打了
當孩子說出了真相,除了不要罵孩子慫包外,也別給孩子支“打回去”這種招。以暴制暴,孩子學到的是啥?對他未來發(fā)展有多危險?這得掂量掂量。
當然,拍拍孩子的肩膀,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問題,也是不合適的。如果孩子可以自己處理,他早就做了。讓孩子自己處理,那還是在指責孩子,就是把孩子往外推,孩子下回就算打死也不會跟父母說了。正確的做法是:父母勇敢地站出來幫孩子。
在幫孩子解決暴力事件之前,有些話父母得先跟孩子說說:
1. 跟孩子強調,之所以發(fā)生這種事,絕對不是孩子的錯(孩子的自責,比皮肉傷害要大)。
2. 告訴孩子,爸媽會百分百支持他(人在心靈脆弱時,最需要有人來句這種暖心有安全感的話)。
3. 告訴孩子,能有勇氣說出遭受暴力這事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并且爸媽會保證不再讓這種事發(fā)生(孩子最大的害怕是,以后的日子天天受欺負沒有頭,特別絕望)。
接下來,父母就得采取措施了。
如何跟學校溝通
找欺負人的孩子,或者找他/她爹媽,用處不太大,私了一般行不通。最有效的還是先去找學校。去之前除了要征求孩子的同意,還必須明確自己的目的——咱是去解決問題,不是去發(fā)泄情緒。下面這些智慧用得著:
1. 先跟老師通電話,約好時間面談。千萬別在火頭上突然跑去跟老師理論,那樣很容易把事情搞糟。而且,老師可能因為要上課,沒法立即跟你見面。
2. 跟老師見面前,調節(jié)好自己的情緒?;饸馓螅蠋煵灰欢ㄔ鯓?,反而會嚇到孩子。
3. 跟老師見面前,最好把了解到的孩子遭受暴力的細節(jié)都寫下來(包括時間、地點、人名等等),把自己對學校的要求也列個條目(比如確保孩子安全、對暴力事件做調查、要求施暴的孩子道歉、通知施暴孩子的父母、監(jiān)督施暴的孩子讓他停止暴力行為等等),做到有備而去。
4. 見面時,跟老師講明白,自己很希望跟學校合作,一起解決問題。
5. 如果對于跟老師溝通這事有些擔心,或者之前跟學校有過不愉快,最好請第三方陪同,他可以做個見證。
過段時間,如果孩子還遭受到校園暴力,或者老師的承諾沒有兌現,那就得找教導主任或者校長談談了。不行就試試下面這些辦法:
1. 先別讓孩子上學了,書面請個假,告訴學校這是迫不得已,因為孩子遭受到校園暴力,而生命是高于一切的。
2. 跟其他家長聯系,和其他受害孩子的家長組團處理這個難題。
3. 報警,讓警察督促學校解決問題。
4. 如果警察幫不上忙,那就找當地教育局,給教育局的陳情信要明確自己的訴求:期望孩子遭受的暴力事件馬上得到制止,期望孩子在學校里能安全、安心學習。
5. 還是不管用,那就見報吧。但是走這一步要小心施暴孩子可能會強烈反彈,所以一定要先保護好自己孩子。
如果所有這些辦法都不管用,最后的辦法是給孩子轉學。轉到一所相對安全的學校,肯定有這樣的對孩子負責任的學校。
幫孩子找回自信面對外界
外面的安全問題要解決,孩子內心的創(chuàng)傷也得想辦法修復和呵護,這樣孩子才有勇氣再站起來,不被校園暴力打倒。
幫孩子做些行為方面的調整:肢體語言很能反映一個人是怎么看自己的。練習抬頭挺胸走路,至少讓孩子先從外表上看起來是個“英雄”,而不是“受害者”。
讀點人物傳記:“原來他們也遭受過校園暴力,而且他們沒有被打趴下”,這種榜樣的力量也很有用。比如演過《泰坦尼克號》的大美人凱特·溫斯萊特,上學時因為胖了點兒被起外號“肥油鯨魚”,整天受欺負,那時候她整天對自己說“我是個沒人愛的小孩”;武打巨星成龍,小時候也經常被欺負,立志學武術,后來還用武術保護了一個同學;饒舌歌手埃米納姆曾經常被同學群毆,最嚴重時被診斷出腦震蕩、視力和聽力短暫喪失;韓流巨星Rain上學時受盡排擠,他說:“當時在學校被孤立,造就了我現在的成就。”
試試角色扮演:如果事先排練,孩子遇到校園暴力就不至于毫無章法。當然,現在開始也不晚。父母扮演施暴者,讓孩子練習用冷靜和堅定的態(tài)度應對。這種練習也能幫助孩子宣泄心中的怒氣。各種場景都要練練,比如:上學路上,有人向孩子勒索;在操場上,被人故意絆倒;在學校廁所里,被人打了一頓,并且威脅不許說出去;在教室里,被人故意大聲羞辱……
給孩子點信心:帶孩子去不同的地方,參加不一樣的活動,見識各種人,開拓眼界,增強自信。
加強運動,鍛煉身體:給孩子報個武術班、搏擊班之類的能強身健體的興趣班。曾有遭遇校園暴力的孩子因此走出了校園暴力的陰影,他的爸爸還帶他去加入戰(zhàn)斗訓練營,目的不是為了讓孩子去打別人,而是期望孩子對自己的身體有信心,并且保護自己。
幫孩子找朋友,加入圈子:落單者容易遭受校園暴力,幫孩子找?guī)讉€伴兒也是個辦法。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孩子喜歡跟很多人交朋友,而有的孩子卻只喜歡跟一兩個或者一個小團體的人交朋友。
我們可以找老師幫幫忙。有時候僅僅調調座位,或許能幫孩子找到幾個好朋友。如果老師會把事情搞得更糟,那就算了,還是父母把孩子們請到家里來吧。
先跟孩子商量,看看跟哪幾個孩子比較合得來,擬定出一個名單。邀請孩子們來家里,父母也可以順便看到孩子們的互動,了解到自己孩子交朋友中遇到的問題,回頭跟孩子討論什么是友誼,該怎么交朋友。
當然,并不一定心想事成,也許請過來的幾個孩子跟自己孩子并非一路人。得跟孩子聊聊:友誼本就是來來去去,有的可能會是一輩子,而有的可能只有一天。
最后,一定要鼓勵孩子培養(yǎng)新的特長和興趣,那會有更多機會交到不一樣的朋友,還有可能學會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