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玲,劉華欣,李小麗(. 唐山師范學院 團委,河北 唐山 06000;. 唐山師范學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000;. 唐山師范學院 生命科學系,河北 唐山 06000)
?
“紅色尋訪”推進核心價值觀傳播機制及途徑創(chuàng)新分析
劉金玲1,劉華欣2,李小麗3
(1. 唐山師范學院 團委,河北 唐山 063000;2. 唐山師范學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3. 唐山師范學院 生命科學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社會主義價值觀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青年學生能否很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對我國社會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產(chǎn)生重要影響。以“紅色尋訪”活動為主要研究樣本,從傳播學角度研究對大學生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展開研究,以期探索和總結其傳播機制和創(chuàng)新途徑。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紅色尋訪;傳播機制;同伴教育
我國當前正處于社會、經(jīng)濟與文化的轉型時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zhàn)略任務,對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大學是思想文化交流、碰撞的重要陣地,青年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是國家發(fā)展的重要根基。大學生能否很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對我們的社會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產(chǎn)生重要影響[1]。本文的研究樣本以大學生對唐山市紅色革命勝跡、老戰(zhàn)士、幸存者展開的尋訪活動為中心,探索大學生易于接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方式和途徑,為促使當代大學生養(yǎng)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親身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理論參考。
(一)紅色尋訪調研省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分析
以往省內(nèi)外的紅色尋訪大致有這樣幾種:小組或個體組織暑期實踐活動,去尋訪革命勝跡、老戰(zhàn)士;清明節(jié)以掃墓為主題,組織少先隊員祭掃烈士墓;還有政府機關組織公職人員走訪革命勝跡、老戰(zhàn)士、老黨員;各地抗戰(zhàn)研究會組織尋訪老戰(zhàn)士和革命遺跡等。這些活動對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對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具有代表性,只是以學校、政府組織為主,很少有學生自發(fā)行動,也沒有形成規(guī)模,后期的宣傳和推進工作多有不足,多為階段性活動,沒有持續(xù)性,對學生沒有持久和深遠的教育意義。
(二)唐山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情況
為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徹實事求是的原則,2014年3月初,唐山師范學院的數(shù)名大學生開展了一次關于唐山市大學生及市民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識與實踐的調研。調研形式包括問卷調查和實地觀察與走訪,調研的對象范圍包括唐山市民、大學教師、在校大學生、中學生等,其中以在校大學生為主要調研目標對象。調研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nèi)涵、日常生活中如何去踐行、對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議等通過查閱大量資料、咨詢相關學者制作了1 00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926份,通過分析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有近70%的人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nèi)涵理解模糊或有偏差,25%的人在面對生活中一些涉及到社會道德和核心價值觀的選擇時出現(xiàn)背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傾向。13%的人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清晰認識,8%的人給出了合理建議。調研團隊還對700名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并對大學生做的問卷進行了著重分析和進一步比對。結果顯示,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上,文科生優(yōu)于理科生,男生優(yōu)于女生。有將近40%的大學生在面臨道德利益沖突時不能做出正確選擇。只有20%的大學生的問卷能夠達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標準。在調研中還發(fā)現(xiàn),一些大學生對我國國情和社會發(fā)展態(tài)勢沒有清晰的認識。除了問卷調查,調研還對個別學生進行深入采訪,采訪發(fā)現(xiàn)個別同學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字面含義上,并未落實到實際生活當中。
(三)紅色尋訪活動實施情況
基于這一現(xiàn)實,幾名大學生在與校團委多次溝通交流后,大膽提出了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建設等多項工作相結合的全新模式——“我們家鄉(xiāng)的抗戰(zhàn)勝跡尋訪”主題教育活動。學生們以組織者的身份參與到尋訪活動中來,以這種實踐活動的新穎形式來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參與進來。
為更好地開展尋訪活動,參與的學生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他們?nèi)D書館查閱、摘抄、整理相關史料和地方文獻共計達100余冊,整理出有價值的文字近13萬字;多次去烈士陵園,把紀念墻以及166塊墓碑上的烈士姓名、事跡記錄下來,并向管理人員詢問詳細情況;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等條件,查閱唐山各地的抗戰(zhàn)勝跡,整理出大量文字和圖片,并做出標注;咨詢學校歷史、社科、資管專業(yè)等多位學者和教授,請他們提供一些重要資料和建議。經(jīng)過多方面的查找,大概一個月的時間,基本找齊了相關資料,包括唐山16處抗戰(zhàn)勝跡、5處慘案遺址、14個烈士陵園、17處紀念碑、5處烈士故居和20處紀念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范圍包括唐山所有區(qū)域。此外,他們還整理出在唐山英勇抗戰(zhàn)的節(jié)振國、魏春波、包森、洪麟閣等50多位革命英雄的資料和一些老黨員、抗戰(zhàn)老兵、幸存者的資料以及典型戰(zhàn)役、人民群眾支援抗戰(zhàn)的資料。將搜集來的資料進行分類、分地區(qū)整理,為了使資料更加直觀,并以表格的形式對資料進行編排。
可搜集來的資料并不是完善,因此后期招募了200多名大學生,他們自主組隊,利用周末、節(jié)假日參觀瞻仰了唐山所有抗戰(zhàn)勝跡和紀念館,采訪了數(shù)十名當?shù)乩宵h員、老模范和戰(zhàn)爭幸存者,先后尋訪了豐潤、古冶、灤南、樂亭、豐南、玉田、遷西等,奔波1 700多公里,尋訪過程中從抗戰(zhàn)老兵和幸存者的口述、日記以及地方縣志等方面不斷補充與完善的,最終完成長4.3米、寬3.8米的巨幅《我們家鄉(xiāng)的抗戰(zhàn)勝跡圖》,并捐贈給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此次活動的參與范圍涵蓋全校師生,規(guī)模之大前所未有;時間跨度僅尋訪工作就達半年之久,從2014年3月份開始一直到9月份結束。后續(xù)仍到各地宣傳推廣一直持續(xù)到了2015年3月份,活動現(xiàn)在仍在繼續(xù);尋訪范圍之廣、里程之長、地點之多都是省內(nèi)外少有的。
美國政治學家拉斯韋爾在其1948年發(fā)表的《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一文中,最早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對人類社會的傳播活動進行了分析,提出“5W”模式。這五個W分別是英語中五個疑問代詞的第一個字母,即:Who(誰)、Says What(說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過什么渠道),To Whom(向誰說),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本文將5W模式為脈絡展開對紅色尋訪實踐活動深化核心價值觀傳播機制的分析。
(一)傳播者——積極吸收,變受者為傳者
傳播者,又稱信源,主要指以主動發(fā)出訊息的方式作用于對方及周圍人的人[2]。由于紅色尋訪活動是學生自發(fā)組織發(fā)起的,傳播者本身就是在學生中具有一定話語權和權威性的意見領袖,活動的組織和發(fā)起必然考慮到大學生的接受心理和理想目標,易于學生接受和參與等指標,加之傳播者積極主動的傳播欲望,這種利用有意義的活動進行價值引導的方式要比生硬地命令及任務傳達更具有吸引力。
傳播者在整個尋訪活動中,積極發(fā)揮意見領袖的引導作用,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到紅色尋訪活動中來,同時也通過其他途徑吸附更多的傳播者,并努力變活動的參與者(受者)為宣傳者和組織者(傳者)。他們通過各種渠道發(fā)布信息招募隊員,通過校團委網(wǎng)站、展板展覽、微博轉發(fā)、微信推廣、廣播等平臺宣傳紅色尋訪的意義和活動理念。廣大學生通過院系、社團和個人組隊等形式踴躍報名,共有來自不同系別及專業(yè)的200多名學生報名參加。為使大家更好地協(xié)調工作,按照成員不同專業(yè)和特長,自由組隊的原則組成12個小分隊。大家分工合作,組織工作、拍照、做記錄、提問等都有合適人選,保證了尋訪中學生各司其職、高效工作。這其實已經(jīng)由原來的自發(fā)的人際傳播發(fā)展為有明確目標、嚴格分工和統(tǒng)一指揮管理體系的組織傳播。這也為紅色尋訪活動最終取得良好社會效果提供了保證。
(二)受傳者——深入校園,擴大傳播半徑
受傳者,即訊息的接收者和反映者,主要指傳播者作用的對象。受傳者可能逐漸轉變?yōu)閭鞑フ?,通常在傳播活動中,傳播者和受傳者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角色,兩者之間可以交替角色。在紅色尋訪活動中,活動的發(fā)起者既是傳播者,同時也是受教育的一方,也應被視為受傳者。每一次尋訪也是接受教育、接受信息的過程。只有親身走近那些歷經(jīng)滄桑的人們,親耳聆聽在家鄉(xiāng)的熱土上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故事,在實踐中大家才會自主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并真正從內(nèi)心深處堅定理想和信念。在青年一代獲取信息便捷化、多元化、立體化的背景下,只有讓大學生眼見為實、耳聽為真地去觀察社會、感悟歷史,才能實現(xiàn)大學生對于堅持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和走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感、親近感和歸屬感。這些實地尋訪,對大學生進行了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也使得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對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
與此同時,參與紅色尋訪活動的大學生們還積極發(fā)展更多受傳者,擴大傳播半徑。他們將尋訪的經(jīng)歷整理成一個個好聽的抗戰(zhàn)故事,深入中小學校園,用故事這種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方式讓年齡更小的受眾去學習和接受中華民族在抗日戰(zhàn)爭中迸發(fā)出來的全民抗戰(zhàn),勇于犧牲、不屈不撓、誓死捍衛(wèi)家鄉(xiāng)的民族精神。傳統(tǒng)的傳播學理論認為媒介在傳播過程中的主要任務是說服受眾,受眾是被動的,而美國社會學家E?卡茨提出的“使用與滿足”理論認為,把需接受的人看成有著特定“需求”的單個人,而他們主要的媒介接觸活動大多具有特定需求和確定的動機并最終收獲“滿足”的一種過程。在紅色尋訪活動取得一系列豐碩成果,得到媒介的廣泛傳播,并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這充分說明,紅色尋訪活動是滿足學生需求的創(chuàng)新之舉,從而以豐富多元的形式帶動了廣泛的參與性。
(三)訊息——真實為根,以故事承載信念
訊息,即由一組相互之間存在這一定關聯(lián)的符號構成,并能夠完整表達出某種意義的信息。訊息是一種存在于傳播者和受傳者之間并可以實現(xiàn)社會互動的介質,訊息的存在,使得這兩者之間可以發(fā)生意義上的交換,實現(xiàn)互動的目的。紅色尋訪活動之所以成功,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搜集整理的一系列能夠很好詮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nèi)涵的符號,是真正的有意義的符號,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種“活的”解讀,不是流于文件,更不是流于表面與形式。真實人物,真實故事,帶給人一種真實的感受,讓人覺得英雄不遙遠,愛國精神不抽象。潘家峪一位97歲高齡的老黨員向大學生們講述了他當年的經(jīng)歷,腿腳不便但堅持讓家人攙扶出門迎接,這本身就是一種“友善”價值觀的體現(xiàn)。老人顫顫巍巍地從衣服口袋里掏出當年的日記,已經(jīng)泛黃的幾十頁紙記錄著當年的慘案的經(jīng)過和老人的所思所想。由于身體原因,原本想讓老人講述一段故事后就休息,可老人卻堅持一字一句地講述著,小小的屋子擠滿了人,很多學生眼眶濕潤了。老人反復強調“落后就要挨打”,尤其是青年大學生必須肩負起歷史使命。潘家峪之行讓每位尋訪學生的內(nèi)心都受到了一次深深的洗禮,而這種真切的感受絕不是能夠通過文件的傳達、會議的研討這樣間接體驗的方式所能夠達到的。
(四)媒介——渠道多元,新媒體為主力
媒介,即傳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不僅僅是訊息的搬運者,也是將傳播過程中的出現(xiàn)的不同因素之間相互連接起來的紐帶。紅色尋訪活動的傳播渠道是多元的。
1. 依托校內(nèi)外媒體拓寬宣傳渠道
為使更多的人關注紅色尋訪活動,宣傳不容忽視。充分利用校內(nèi)媒介資源,將紅色尋訪活動作為一個專題進行追蹤報道,及時跟進活動進展情況,報紙、廣播站、網(wǎng)絡、微信平臺都成為了主要的宣傳陣地。與此同時,開辟網(wǎng)絡教育平臺,拓寬宣傳渠道。由參加尋訪的同學一起自主設計、制作的紅色尋訪專題網(wǎng)站上線使用,將尋訪成果、感悟心得、圖片資料等信息在網(wǎng)上刊登、傳播,有效地擴大了宣傳輻射范圍。網(wǎng)站開通后,功能不斷完善,內(nèi)容不斷充實,受到了師生的廣泛關注。
2. 組建紅色尋訪報告團,開創(chuàng)同伴教育新模式
唐山師范學院團委教師鼓勵參與尋訪活動的大學生成立“紅色尋訪”報告團,以專題報告會、新生入學教育、主題團日活動等形式走進身邊同學,以同伴教育的形式促使當代大學生在價值多元化背景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nèi)化為自身的精神風貌和道德品格。這種典型的“人際傳播”模式由于可以使用語言和大量的非語言符號,如表情、姿勢、語氣、語調等,進而傳播者可以語言表達信息,或用表情、姿勢來強化、補充、修正語言的不足,傳者與受者直接溝通,及時反饋信息,并共聚一堂,促膝交流,能夠產(chǎn)生一種親切感,因此是建立起了一種面對面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傳播關系。這種同伴教育的新模式已經(jīng)在紅色尋訪活動中發(fā)揮了較好的作用。如今,“紅色尋訪”報告團已經(jīng)走出校園,走進社區(qū)、中小學進行宣講。通過主題教育活動的宣傳,同學們將尋訪中的真實故事、生動情節(jié)傳播給沒有參加活動的師生,并通過開展圖片展、優(yōu)秀論文展示等形式,營造了濃郁的紅色校園文化氛圍。
(五)反饋——社會力量積極互動
反饋,即指當受傳者接收到的訊息時,實時對這一訊息做出的反應或回應,也可看作受傳者對傳播者的造成的反作用。傳播者的意圖和目的是獲得反饋訊息,受傳者能動性的體現(xiàn)是發(fā)出反饋訊息[2]。紅色尋訪活動參與人數(shù)之多,影響之大有目共睹,更為關鍵的是活動也得到了社會其他力量支持和參與。
在尋訪過程中,廣大青年學生學習到了革命先輩的奉獻精神,體驗到了老區(qū)百姓生活的改善和對祖國繁榮發(fā)展的信心。在此次活動的影響下,有近100名同學主動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同學們還自發(fā)地結對革命老區(qū)中小學開展定點幫扶活動。尋訪結束后,校團委老師們寫信向參與尋訪的學生的家長匯報紅色尋訪的成果及其子女所做的工作,許多家長表示大力支持這項活動,并肯定學校這種新型教育途徑的做法。
紅色尋訪活動同時也得到了多家媒體的關注,《中國青年報》《河北日報》《北京日報》《北京晚報》《唐山勞動日報》《唐山晚報》、唐山電視臺、唐山電臺等媒體對活動進行了報道,2015年7月23日《唐山勞動日報》頭版頭條以“為青春構筑精神保壘”為題,對本次活動予以四千字的長篇報道,并于8月13日刊發(fā)了整版的圖文信息,光明網(wǎng)、新華網(wǎng)、新華社、中國新聞網(wǎng)、中青在線等40多家門戶網(wǎng)站紛紛轉載報道,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從傳播效果的層面來看,在價值形成與維護效果上,大眾傳媒的提倡與反對,在客觀上有著形成與維護社會規(guī)范和價值體系的關鍵性作用。通過大眾傳媒對紅色尋訪活動的報道,加上輿論的引導形成新的規(guī)范和價值,又可以通過輿論監(jiān)督來維護現(xiàn)今社會既有的規(guī)范和價值。在社會行為示范效果上,大眾傳媒的影響表現(xiàn)在認知領域和價值取向領域,并且通過向社會提示出具體的行為規(guī)范或行為模式來直接、間接地影響、改變?nèi)藗兊男袆樱蟊妭髅綄t色尋訪的引導和提倡,無疑會對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chǎn)生重要影響,能夠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這個活動中來,涵蓋的人群更廣,層面更多,使紅色尋訪這一活動可參與性更強,在社會上形成一股紅色浪潮,對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產(chǎn)生積極影響。
高校是傳承人類文明、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應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中發(fā)揮引領和示范作用,探索新型模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到實踐中去。習近平強調說:“實現(xiàn)我們的發(fā)展目標,實現(xiàn)中國夢,必須強調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而這‘三個自信’需要我們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定做支撐?!保?]要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定做支撐,就需要新型的途徑來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紅色尋訪這一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是一種對青年大學生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教育的積極有效模式,可參與性強,在活動過程中,學生作為主體親自參與進來,進行身體力行的實踐,可充分發(fā)揮積極性,自身的實踐能力也可得到鍛煉和提高,并且能從心理上產(chǎn)生愛國愛黨的強烈情感,更好地理解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后期的大眾媒體、網(wǎng)站、微信、微博等多種媒體平臺的傳播,使更多的學生了解這種模式帶來的積極影響,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像“雪球效應”般使規(guī)模和影響越來越大,形成良性循環(huán),帶動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從而帶動更多的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性乃至為整個社會環(huán)境的健康和諧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韓立娟,姜德輝,張小忠.高校傳承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機制研究[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5,37(6):123-125.
[2]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50.
[3] 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文匯報,2014-05-05(1).
(責任編輯、校對:韓立娟)
教育教學研究
Searching for the Red Culture: A Study on the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and Innovative Way to the Spread of Core Values
LIU Jin-ling1, LIU Hua-xin2, LI Xiao-li3
(1. Youth League Committee,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2. Department of Chinese,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3. Department of Life Science,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greatly extract the systematic thoughts and essences of the core values of China. And it serves as the spiritual linking power and engine to maintain the harmonious operation of the social systems and further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s a “banner” directing the society to “move forward” soundly. College is an arena where the students communicate and debate over a lot of cultural issues and finally get themselves ready for their devo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s of our nation. Therefore, it is crucial to get the core values rooted in the college students’ system of world views. The activity of “ search for the red culture” is taken as an sample to explore the ways of the education on the core values for the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this sample study, the creative methods and mechanism of transmission might be achieved finally.
Key Words: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search for red culture; mechanism of transmission; peer education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15(2016)03-0142-04
DOI:10.3969/j.issn.1009-9115.2016.03.037
基金項目:河北省教育廳人文指導項目(SZ151184),共青團中央項目(2015LX037)
收稿日期:2016-03-01
作者簡介:劉金玲(1975-),女,河北灤縣人,高級政工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