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祥華
(貴州省長順縣冗雷中心校 貴州 黔南 550700)
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注意的幾個問題
粟祥華
(貴州省長順縣冗雷中心校 貴州 黔南 550700)
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經(jīng)常提問,并以此來了解學生的思辯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shù),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課堂提問的質(zhì)量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鑒于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提問中應(yīng)該要注意幾方面的問題。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問;幾個問題
提問是誘發(fā)學生思維的發(fā)動機,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師生情感的交流的必經(jīng)之路。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經(jīng)常提問,并以此來了解學生的思辯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shù),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課堂提問的質(zhì)量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
教學實踐中,教師的提問往往過于簡單,如“對不對”“好不好”之類的提問,表面上營造了氣氛,實質(zhì)上流于形式,有損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或者教師提問超出學生知識范圍,問題過難,抑制了學生的思維和信心;有的教師不善于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而適當引導,學生思維水平難以提高。而課堂提問是一項設(shè)疑、激趣、引思的綜合性藝術(shù),教師要重視課堂提問的藝術(shù)性,把握提問時機,充分發(fā)揮課堂提問的效能。鑒于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提問中應(yīng)該要注意幾方面的問題。
1.課堂提問應(yīng)該是循序漸進的。教師設(shè)計課堂問題時,要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的課堂提問應(yīng)該是循序漸進的,在設(shè)置問題時教師應(yīng)設(shè)置相應(yīng)的梯度,有難,有易,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課堂提問的思考,對每個學生的學習有一個提高。這樣才能既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讓學生保持適當?shù)膲毫Υ龠M學生更好地學習。教師在課堂提問的時候,不可一開始就拋出很難很難的問題,讓學生無從下手,對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是一個很大的打擊。應(yīng)該設(shè)置相應(yīng)的輔助問題,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探索較難的問題。這樣既能從知識點上對學生有所幫助,同時在不斷的較簡單的輔助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也讓學生的自信心大增,對問題的解決相當有好處,這樣的課堂提問才真的能夠為課堂教學服務(wù)。例如,小學一年級教學拼讀音節(jié)的時,如果教師一開始設(shè)計的問題就是:“同學們這個音節(jié)怎樣讀?”或許會有個別學生知道,但是大多數(shù)學生是不知道的,顯然這樣的問題設(shè)計難度就大了。如果教師這樣問:“同學們知道這個拼音怎樣讀嗎?”然后一個一個拼音認清之后再教學生讀音節(jié)。對于學生來說難度可能會較小。學生在一個一個拼音的認讀過程中信心大增,也增加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提高。
2.課堂提問及時有效的方法指導。在課堂提問時教師還應(yīng)該給予及時有效的方法指導,對于學生的學習相當有利。例如《草船借箭》中有一句話: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么辦?”諸葛亮笑著說:“霧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我們就回去。”如果不仔細體味,學生是很難對諸葛亮的“笑”有所感悟。事實上正是諸葛亮的“笑”,才是本文最傳神的地方——為什么會笑?引導學生可感悟:諸葛亮是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或諸葛亮是在笑魯肅的忠厚老實;或諸葛亮是在笑自己的神機妙算。這一個簡簡單單的“笑”字,在學生的細心咀嚼下,竟然開掘了如此生動而豐富的內(nèi)涵和意蘊。教師提問后,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有些教師一個問題剛提出來就要求學生回答,因每個學生理解的速度是不一樣的,我們的教學應(yīng)該面向?qū)θw學生,不要為了完成教學流程而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式的學習。 這樣看似簡單的問題,邏輯聯(lián)密性強,孩子們在答案中易感悟和理解,且學得輕松、愉快,并能擴散思維,明白了道理,這樣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勁頭更大了。使這些問題在解決學生問題的時候讓學生從知識和提問方式學習方法等方面都有收獲。
3.提問應(yīng)讓全體學生參與。教師在課堂提問中要面對全班學生,而不是個別學生。因此教師的提問應(yīng)讓全體學生參與。不可因為追求課堂氣氛而只對個別優(yōu)秀學生發(fā)問。這樣對學習較差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一個很大的打擊,他們沒有辦法參與課堂討論;對于優(yōu)秀的學生感受到老師特別的照顧,會讓他們變得驕傲自滿、自尊心膨脹。這對于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都是不利的。所以教師在課堂提問時應(yīng)該注意提問的普遍性。這樣既能幫助學生學習,又能幫助學生成長。小學語文是最基礎(chǔ)的學科,教師要抓好教材,能讓學生舉一反三,為日后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chǔ)。給學生充分的識、寫、讀、背的時間,讓學生理解、掌握、積累和運用字、詞、句、段等最基礎(chǔ)的語文知識技能。使學生在更加廣闊的背景下學語文。比如教學《秋天的圖畫》時,讓學生充分閱讀課文,在指導學生讀懂文章寫什么之后,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的語言特點,借鑒課文“想怎么就怎么”的句式進行語言訓練。學生放飛想象,把情感融入語言,不同學生寫出了不同精彩的語段,取得了好的表達效果。這樣的課堂教學抓住了語文課程的性質(zhì)。既能達到讓學生語言訓練目的,又讓全體學生參與學習,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4.進行課堂提問時應(yīng)有針對性,目的性。教師在課堂提問的時不可隨意提問,課堂提問的目的是為課堂教學服務(wù),幫助學生有目的的學習,提高學習的效率。比如在小學講比喻的修辭手法的時候,教師提問:“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句子”(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那么這時學生看到的面就會比較多??淳渥拥氖裁?,不清楚。或許一堂課下來教師也沒有講到修辭。所以這樣的提問對于我們的課堂教學是沒有益處的。但是教師如果這樣提問:“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句子在修辭方面的特點”或許效果會顯著得多。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之后應(yīng)給予及時有效的評價。這樣學生對學習情況有個清晰地認識,才能更有針對性地學習。對被提問的學生是一種鼓舞,對其他學生是一種指導。
總之,課堂提問藝術(shù)要求極高:教師要聯(lián)系學生實際,精心設(shè)計問題,注意課堂提問應(yīng)該是循序漸進的;及時有效的方法指導;讓全體學生參與;進行課堂提問時應(yīng)有針對性,目的性。這樣對于提高教師的提問藝術(shù)和課堂質(zhì)量很有好處。
[1]教育走向生本 郭思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2]薛春艷.淺談在語文提問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C].教育論文,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