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媛 姚幸陽
北京師范大學,北京 100875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的內在沖突與協(xié)調
王媛姚幸陽
北京師范大學,北京100875
摘要:現(xiàn)階段,我國的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同訴訟法律體系之間存在較大沖突,因此,一定要積極地協(xié)調刑事訴訟程序中的沖突,其中需要將刑事當作重點內容,明確民事訴訟救濟獨立特征,并且詳細地分析全新程序規(guī)范的可行性。
關鍵詞: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內在沖突;協(xié)調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中所存在的內在沖突很容易導致法律救濟真空的情況,所以,文章對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的改革途徑進行了分析,進而有效地實現(xiàn)民事救濟與形式救濟方式?jīng)_突的協(xié)調,增強程序立法的科學程度。
一、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內在沖突分析
根據(jù)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guī)定,其中,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其請求賠償?shù)膶嶋H范圍僅僅被局限在物質損失內,而在與精神損害賠償相關的民事法律規(guī)定中并不適用。以人身受傷害案件為例進行分析,法院的民事判決的賠償數(shù)額很大,但是,對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賠償數(shù)額卻僅有一兩千元。另外,刑事由于與犯罪人附帶民事訴訟的被害人,其請求賠償對象僅僅是刑事被告人。即便是在司法解釋當中明確規(guī)定,被害人所請求對象也可以是除刑事被告人外所需負賠償責任的單位或者是個人,然而,在實際的審判過程當中,由于與犯罪人相關的但是應該承擔民事責任的單位與共同侵害人同刑事案件不存在關系,所以,在審判程序當中并不給予相應的重視。即便受害人會提出相應的請求,但是,法院并不予以接受。若犯罪的嫌疑人處于在逃狀態(tài),雖然犯罪的證據(jù)確鑿,但是受害人與其相近的親屬不允許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若在完成刑事案件的審結以后,也不允許對在逃嫌疑人提起獨立的民事訴訟。除此之外,在法院實際判決的時候,附帶民事訴訟被告所需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時,仍然需要對刑事被告人賠償?shù)哪芰M行全面地考慮。若被告人不具備賠償?shù)哪芰?,使得賠償難以進行,那么法院的判決就會免除被告人賠償?shù)呢熑巍?/p>
二、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程序內在沖突的有效協(xié)調
當前,我國的附帶民事訴訟制度和德國存在相似之處。然而,根據(jù)實踐調查表明,在實際審判的過程當中,大部分的受害人都會選擇附帶民事訴訟,除非是對賠償請求放棄,否則,很少會有人去選擇在完成民事訴訟以后提出民事訴訟。
然而,我國的司法解釋與實踐也始終都在嘗試去修改并完善我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中的某部分內容。雖然,最高人民法院相關的司法解釋已經(jīng)充分證明其盡全力保證附帶民事與獨立民事訴訟的救濟結果是一致的,但是,因為并沒有從根本上來解決附帶民事訴訟自身的非獨立性問題,所以,相關司法解釋也難以在具體的審判過程中充分地發(fā)揮出事先所預期的作用。其中,最高人民法院明確規(guī)定,附帶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需要在審理的過程中分開,進而有效地防止刑事法庭在對附帶民事訴訟進行調解的時候,運用“吸收”的辦法來使用金錢來贖刑,或是存在通過賠償形式替代刑罰的情況,但是,在司法實踐當中并未嚴格遵守。探究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在相同審判組織在刑事訴訟后,在審理附帶民事訴訟的過程中,始終是兩種責任的相互吸收,而且最終會作出統(tǒng)一判決。正是因為以上這種分開審理的方法無法對問題進行解決,所以,在新刑事訴訟法當中,不僅對防止引起刑事案件的審判遲延進行綜合性的考慮,實現(xiàn)附帶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相互分開的同時,在刑事訴訟程序各階段,實現(xiàn)附帶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的完全合并審理。
而在我國的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立法的過程當中,一定要確定相應的程序,保證刑事訴訟的程序能夠始終滿足刑事賠償救濟的相應需求。首先,刑事訴訟法需要保證附帶民事訴訟賠償?shù)姆秶兔袷聦嶓w法保持一致,同時,需要明確規(guī)定,刑事賠償請求在民法規(guī)定當中同樣適用。其次,有效地解決并處理好性質不同訴訟在刑事訴訟當中的合并審理問題。再次,因為刑事與民事訴訟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而且兩種法庭的分工也有所區(qū)別,同時,刑事法官始終承擔著刑事審判的責任,所以,對于附帶民事訴訟的審理并不存在相應的意愿。所以,一定要重新評估刑事法官自身的審判能力與實際經(jīng)驗,并給予其相應的培訓,使其在面對民事賠償問題的時候能夠更好地解決。最后,民事的請求者最好選擇獨立民事訴訟的途徑來獲取民事法庭的相應鼓勵,而且還應該保證在不同程序當中,被害人能夠獲取相同利益。另外,需要對案件種類予以相應的考慮,并且對其進行區(qū)別地對待。其中,案件包括重大刑事案件與普通刑事案件,而受害人請求的內容也包括精神與物質損害賠償兩種。所以,一定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三、結語
綜上所述,根據(jù)以上方式對我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予以相應的改造與調整,進而更好地實現(xiàn)訴訟價值,更加便利與科學。盡管刑事訴訟法打擊了犯罪并保障被告人人權,但是,也僅僅是體現(xiàn)出一半正義。另一半則是在對犯罪予以嚴重打擊的基礎上,保證了公民的私權不可被侵犯。在附帶民事訴訟獨立程度地位的同時,使得民事實體與刑事訴訟法之間更加協(xié)調,也保證了被告人與受害人權利,實現(xiàn)了控辯雙方平衡。
[參考文獻]
[1]申莉萍,鄭茂.論我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的價值定位--從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存廢之爭說起[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2,33(4):89-92.
[2]夏黎陽,符爾加.公益性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研究[J].人民檢察,2013(16):17-20.
[3]王文祖.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的立法缺陷與完善[J].河北法學,2014,22(5):139-142.
中圖分類號:D925.2;D9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7-0209-01
作者簡介:王媛(1990-),女,漢族,山東煙臺人,北京師范大學,碩士,研究方向:民事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