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龍
天津市寶坻區(qū)人民檢察院,天津 301800
?
論國家豁免原則
——以國家豁免理論之爭為視角
徐 龍
天津市寶坻區(qū)人民檢察院,天津 301800
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是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和國際經濟法的共同課題,其理論基礎源于國家主權原則以及由該原則引申出來的國家平等和獨立。關于國家豁免的適用范圍,長期存在絕對豁免論和相對豁免論的爭議。本文擬對通過對該原則的內涵、理論依據、發(fā)展作簡要概述,重點探討絕對豁免與相對豁免理論之爭,在分析當前我國關于國家豁免理論現狀的基礎上,對國家豁免立法提出幾點建議,以期在國際事務中保護國家主權和利益。
國家豁免;主權平等;絕對豁免;限制豁免
國家豁免也稱國家主權豁免或國家管轄豁免,泛指一國的行為和財產不受另一國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方面的管轄,即非經一國同意,該國的行為免受所在國法院的審判,其財產免受所在國法院扣押和強制執(zhí)行[1]。從概念分析,國家豁免的本質是解決主權沖突的一種妥協方式,是一國屬地管轄原則的例外。
國家豁免理論發(fā)展具有歷史性,當前存在絕對豁免和相對豁免理論之爭,但二者并非同時產生,絕對豁免論是最古老的關于國家及其財產豁免的理論,萌芽于13、14世紀,其認為主權國家之間是獨立的,平等的,平等者之間無管轄權,所以,國家的一切行為和財產無論其性質如何,均應享有豁免。而限制豁免論產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并已逐漸成為當前理論與實踐的主流觀點,該理論認為一國家的法院在處理國家主權豁免問題案時,應把國家行為依其性質或目的分為主權行為(亦稱非商業(yè)行為)和非主權行為(商業(yè)行為);把國家財產分為用于國家事務的財產和用于商業(yè)目的的財產,對于屬于主權行為和用于國家事務的財產給予豁免,對于非主權行為和用于商業(yè)目的財產不應享有豁免[2]。
無論是絕對豁免還是相對豁免,國家豁免的本質是解決主權沖突的一種妥協方式,二者并無本質上的區(qū)別。當前世界各國在理論和實踐上還存在著絕對豁免與限制豁免爭論,而爭論又主要發(fā)生在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社會主義國家間,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多力主相對豁免,而發(fā)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多仍堅持絕對豁免論。可以看出爭論存在的根源還是各國為國家利益和對外政策的驅使。發(fā)展中國家起步晚、發(fā)展總體慢、法制體制不健全,對外貿易中以國家商業(yè)行為為主力,且處于國際貿易的劣勢、邊緣地帶;新興的社會主義國家實行計劃經濟,國有企業(yè)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更是對外貿易的主要原動力。因此在有關爭議中為了更好地保護本國國家利益,發(fā)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在立場上和實踐中堅持絕對豁免,發(fā)生有關糾紛更多通過外交途徑解決有關爭端。而發(fā)達國家恰恰相反,其資本是自本國流向其他國家(主要是發(fā)展中國家),為保護本國資產階級的利益,出現糾紛時他們主張通過司法途徑解決,因而主張限制豁免,并在本國司法實踐、立法中確立了相對豁免。當前無論是各國的司法實踐、立法,還是國際法規(guī)則發(fā)展方向,以及國際法學專家的觀點,限制豁免論已經成為當前國際法國家豁免原則和規(guī)則的主流觀點。
(一)我國對待國家豁免的立場與立法實踐
我國實行的國家豁免規(guī)則是:我國法院不管轄、實踐中也從未處理以外國國家為被告或針對外國國家財產的案件;同時,我國也不接受外國法院對以我國國家為被告或針對我國國家財產的案件享有管轄權。很明顯當前我國的國家豁免立場是絕對豁免,該立場不僅體現在我國政府對外正式聲明和實踐之中,更是一個法律事實,并為國際社會廣泛了解。我國主張絕對豁免是從我國國情和國家利益出發(fā)的,我們應予堅持。但在限制豁免已成為主流觀點的形勢下,在國際事務交往中我國也必將面臨越來越多的國際糾紛。且我國在國家豁免問題方面的立法可以說是一個空白點,僅有的一些相關規(guī)定也散見于多個法律法規(guī)之中。2004年,我國雖簽署了《聯合國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公約》,但立法機關未批準該公約,即該公約實質上對我國并沒有強制約束力,我國亦未建立相應的國家豁免司法救濟制度。
鑒于當前我國國家豁免原則和立法空白的現狀,為適應日益復雜的國家環(huán)境,我國有必要參考借鑒國際上關于國家豁免問題的一些通行做法,加強國家豁免理論的研究,完善我國國家豁免的立場與立法。
(二)關于我國國家豁免的立法建議
首先,我國對待國家豁免應堅持原則性和靈活性——堅持絕對豁免原則與有條件的限制豁免原則相結合。我國既是社會主義國家,還是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堅持絕對豁免不僅符合我國國情,而且符合加強與第三世界國家政治往來的外交政策;有條件的限制豁免原則更是順應國際社會有限豁免日益通行的發(fā)展趨勢,我國在歷次國際法立法磋商會議上也申明了自己的主張和立場,“堅持國家主權獨立和平等,堅持國家豁免原則,對國家豁免實行某些例外地限制?!碑斍拔覈兔鞔_國有企業(yè)的行為不屬于國家行為,國有企業(yè)的財產屬于企業(yè)。實踐中對待豁免兩種理論,我們可以實行對等原則,區(qū)別對待,發(fā)生有關爭議時,考察對方國家對我國采取的豁免理論,從而采取相應國家豁免原則。
其次,我國應當盡快制定一部完善的《國家豁免法》。如前所述,當前我國關于國家豁免的規(guī)定還是空白,僅散見于一些民商法和國際條約中。一部明確完善的《國家豁免法》不論立法采用何種理論,不僅能為維護我國國家利益和維護我國私人對外經濟交往時的合法權益提供法律依據,還能使外國投資者在我國的投資有一個明確預期,保證其在與我國政府在經濟領域發(fā)生糾紛時通過司法途徑得到權利救濟。這樣不僅有利于保障我國各方合法權益,也有利于進一步吸引外國資本流入中國,促進我國經濟發(fā)展。
再次,我國還應積極參與相關國際會議,加強與有關國家磋商與溝通。例如2004年聯合國頒布的《國家及其財產的管轄豁免公約》,從內容上看已經傾向于相對豁免論,我國于當年也簽署了該公約,但至今未批準。作者認為可能是基于下列原因:首先,從外交政策和政治利益分析,我國與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是親密伙伴,但這些國家普遍堅持絕對豁免,如果我國貿然轉變立場明確支持相對豁免,勢必影響雙邊外交關系和政治交往;其次,從經濟利益分析,我國外資來源和對外貿易對象主要是發(fā)達國家,而這些國家多已實行限制豁免,出現糾紛時解決問題的標準都不一樣,勢必影響外來投資的穩(wěn)定性和對外貿易的發(fā)展。因此我們應權衡利弊,在堅持主權平等獨立的原則基礎上,積極主動參與有關國際活動,加強與有關國家磋商與溝通,既要維護外交的政治利益,又要維護本國的國家和私人的經濟利益,在限制豁免范圍內盡可能多地尋求自己的利益。
最后,我認為在國家豁免立法后,應加強法制宣傳,提高民眾維權法律意識,同時提高司法工作人員的涉外訴訟能力,以公正審理涉及國家豁免問題的案件,更好的迎接全球經濟一體化帶來的挑戰(zhàn)。
國家豁免原則作為國際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已經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承認,對國際法具有重要意義。應然上國家間應依據國家豁免原則,即通過國際法解決有關國際民商事糾紛,從而平衡國際社會關系,穩(wěn)定國際社會秩序,進一步促進國際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但實然上當面對有關糾紛時,各國卻是把國家豁免當做擋箭牌,從自身的國家利益或保護本國私人利益出發(fā),來確定適用絕對豁免原則抑或是相對豁免原則。因此我國必須立足本國國情明確國家豁免原則,制定、完善國家豁免法,以適應對外交往與涉外訴訟的需要。
[1]邵津.國際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56.
[2]梁淑英.淺析國家豁免的幾個問題[J].政法論壇,2000(2).
D
A
徐龍(1988-),男,河北承德人,天津市寶坻區(qū)人民檢察院反貪局,助理檢察員。